成報
A04  |  港聞  |  區選前瞻
2007-11-13

公民黨中青代挑戰區選曾國豐從「編劇」走上幕前當「演員」

區議會選舉將於下週日(11月18日)舉行,全港364個選區將由866位候選人競逐,創下回歸以來最多候選人參加區議會選舉的紀錄。本報由今天起,將系列報道各政黨的全新候選人及焦點選區。今天,率先介紹成立只有短短兩年的公民黨,該黨今屆派出多位年輕人參選,分別是曾國豐、余冠威及鄭梓橋。

記者馮志諾、張智仁報道

 由學生運動、籌組政黨至傳媒採訪工作,公民黨總策劃幹事曾國豐都涉足過,但他仍是選擇重投政黨,並參選區議會選舉。他自言,出選是希望由以往籌劃選舉的「編劇」角色走上幕前,擔綱成為「政治舞台」的一名「演員」,經歷選舉洗禮,為公民黨以至泛民主派接班作準備之餘,亦摸索自己的未來路向。

 曾國豐是出選大埔的大埔墟選區,以新人身份,挑戰該區的民建聯政壇老手李國英。大埔墟是一個新舊混集的區域,除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外,亦有很多新移民需要照顧。他翻查該區區議會選舉往績,發現多年來服務大埔墟的區議員都是來自親建制派,甚至沒有泛民主派人士挺身挑戰。這些令他感到泛民在區內其實有支持者,只是選民過往無從選擇,故相信如他出選該區,必定具有優勢。

辭記者工作投筆從戎

 早於大學時代,曾國豐已活躍於學生運動,畢業後則先後任街工議員梁耀忠助理及前創會執委,再投身傳媒工作。

 不過,03及04年「七.一」都有數十萬人上街遊行,令他再萌從政的念頭,所以曾國豐便辭去記者工作,為職工盟議員李卓人統籌立法會選舉,再成為公民黨議員湯家驊助理,然後順理成章加入公民黨。

 回顧自已「從政之路」,曾國豐形容自己有如「軍師、編劇」,他參選區議會的淵源,可追溯至梁家傑年初競選特首之後。曾國豐透露,特首選舉後公民黨內部檢討的結論之一,是認為黨內太少人曾經歷選舉洗禮,在思想上並未成熟,有需要培養選舉人才,當時曾國豐就認為自己既然「有選舉方面的經驗,不如自己行去前面」,開始考慮參選區議會,經歷由「編劇成為演員」的角色演變。

指泛民出現青黃不接

 對於現今政治形勢,曾國豐不諱言泛民正出現青黃不接,即使公民黨的領袖亦非「後生」之輩。他亦認為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創黨不久、地區及選舉經驗都不多的公民黨將面臨重大考驗,不過這情況亦令他更希望投入選舉,為政黨接班做準備,又可摸索自己的未來路向,對參選勝算「審慎樂觀」。

 曾國豐又指出,雖然有指公民黨形象較接近中產,但是無論是中產或基層選區的選民,都是希望選出「有料」以及專業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不是希望隨便選出一個平平無奇的區議員,所以他相信公民黨的形象,不會對選情造成障礙。

部分區選候選人一覽

選區 候選人一覽

大埔大埔墟 曾國豐(公民黨)、李國英(民建聯)

觀塘坪石 陳百里(民建聯)、劉永達(無政治聯繫)、余冠威(公民黨)、張偉鴻(無政治聯繫)

大埔新富 鄭梓橋(公民黨)、羅舜泉(無政治聯繫)

資料來源:選舉事務處

 
文章編號: 200711130290018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 ----------

 

明報
A35  |  觀點  |  By 余若薇
2007-11-13

「均衡」就是公平?

近在眼前的兩個選舉,令人思考公平參與及「均衡」參與的分別。香港人要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障的普及與平等選舉,但特區政府經常強調的卻是保障少數人走捷徑便能參與的制度,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5 天之後便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產生405 位民選區議員。全港有329 萬登記選民,假設十足投票率,每位民選議員平均得到8000 名選民的授權。

民選區議員得到的每一票,都沾滿汗水。然而,區議會除了這批民選議員外,還有102 位委任議員和27 位當然議員,他們毋須落區爭取選民支持,因為他們的「選民」只有特首一個人。只要特首青睞,委任議席便會到手,然後與民選產生的區議員享有同等的職權和薪酬待遇。若按8000 名選民可產生一位區議員的計法,特首一人等於81.6 萬名選民。為什麼今天的香港依然容忍這不公平的制度繼續下去?要參與區議會,為什麼要走捷徑?

05 年,特區政府推銷政改方案時,曾建議逐步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但政改方案遭否決後,這事便不了了之,可見政府根本無打算推動區議會全面民主化。

區選之後的兩個星期,便是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初時只有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二人宣佈參選,最後共8 位候選人角逐1 個議席。有意見認為,將來立法會選舉有必要提高提名門檻,確保有「質素」的人才能成為候選人。何謂有「質素」?我認為最後應由選民決定。現時,200 個選民提名和5 萬元按金,是一個恰當的門檻。

在任何選舉中,都不可能杜絕純粹「博宣傳」或者抱其他不良動機的個別候選人,但若然為了排除少數這類人而收緊參選資格,便是矯枉過正,而且違背民主選舉的平等參與精神。上星期四舉行的補選論壇,8 位候選人的提問和答案多元化,不失娛樂性,但毋損選舉的莊嚴。

特首選舉同樣不應該在提名委員會設置過高的門檻,篩選政見不同人士。現行的特首選舉制度,雖然是小圈子,但要求的12.5%提名是無分界別的,最多會有8 位特首候選人。

任何選舉都不可能杜絕「博宣傳」政制發展綠皮書提出的普選特首方案之一,卻限制特首候選人數目低至2 至4 人,具體操作方式是提名門檻訂在25%,或規定取得最多提名的2 至4 人才可參選。另外,葉劉淑儀建議的方案,要求候選人在提名委員會的4 個不同界別各取10%提名,亦是假借「均衡」之名,罔顧公平參與的原則。

一人一票選出的特首,等於獲得社會各界包括商界支持。投票不記名,但提名需公開,因此,任何要與內地打交道的投資者,極可能不會冒政治風險提名沒被欽點的人參選特首。今年初,梁家傑取得所需的100 個提名參選特首,但沒有一個提名來自商界。

任何選舉制度都不應找藉口提高提名門檻,刻意減少候選人的數目,更不應度身訂做一個提名方式,使到沒有被當權者欽點的人無法跨過門檻,連參選的機會都被剝奪,變相限制了選民的選擇,真正民主的制度必須相信選民的集體智慧,由他們決定誰最有質素。



 
文章編號: 20071113004011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 ----------

 

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香江透視  |  By 周八駿
2007-11-13

香港政治的標桿

 市民不應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意識之強弱和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即將到來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絕對是衡量市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桿。

 衡量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大致看兩個層面: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的組織水平,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水平。

衡量本港政治水平的兩個層面

 前一層面包括3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意識強弱,以問政、參政意慾來表現;(2)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組織大小,以政治團體或政黨成員數佔人口總數的比率來量度;(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人物,包括特區政府管治班子、政治團體或政黨領袖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

 後一層面包括兩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解和貫徹,關鍵是如何認識和把握特區與中央關係;(2)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香港政制發展方向和途徑、經濟轉型目標和途徑以及促進香港社會和諧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認識和態度,亦即對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關鍵是如何取得共識。

 毋需贅言,政治人物在這兩個層面都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兩個層面的水平能否提高,在相當程度上就看政治人物,不僅看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而且看政治人物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性質、歷史方位、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體,歸根到底是香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他們政治意識之強弱和他們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

立法會補選是本港政治的一個標桿

 所以,即將到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和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是同時衡量香港選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桿,概言之,是香港政治的一個標桿。

 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同過往歷屆有一點明顯區別,這就是,政治團體更注重打政治團體的旗號,把香港區域組織競選當作擴大政治團體基層實力和影響的重要契機,為政治團體爭奪立法會議席乃至更長遠目標做準備。這是香港社會政治化、政治政黨化深入的表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一個層面提高的表現,但因此,需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二個層面相應地提高。

 人們往往容易為政治人物的口才、風度、政治話語的鼓動性等等因素所吸引,這些因素是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重要參數或指標,卻不足以甚或不能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對於其所處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在今日香港,具有相當高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屈指可數,能夠洞悉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政治人物更是彌足珍貴。儘管如此,香港選民還是應當慎重比較,選擇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讓他們有機會在政治實踐中增長才幹,提高水平。

六四定律導致兩太政綱趨同

 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有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兩位主要競爭對手的競選綱領在頗大程度上相重疊。這是針對香港島選民構成特點的一種競選策略之不謀而合。香港島選區,是中產階級人口相對於其他選區最為集中的一個選區;根據1991年以來歷次立法機關選舉的經驗,是所謂「六比四」(即六成選票投給「民主派」,四成選票投給愛國愛港陣營)定律表現最為充分的一個選區。在頗大程度上,正是鑒於這一所謂定律,民建聯未推舉其成員來競逐其黨主席的遺缺。

 為打破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愛國愛港政治團體支持的候選人葉劉淑儀女士努力爭取「中間選民」,後者政治理念偏向於「民主派」,但是不願意跟隨「民主派」中的死硬分子與中央對立。為維護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民主派」支持的候選人陳方安生女士竭力喚起香港一部分居民對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的不滿;但為了不失去「中間選民」,又自稱願與中央溝通。

 自2003年七一以來,香港政治生態朝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方向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變化;是否足以承載香港民主政制進一步發展,2007年12月2日將提供不可忽視的啟示。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07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 ----------

 

新報
A08  |  新報評論  |  天南海北  |  By 程介南
2007-11-13

區議會選舉熱得起來嗎 ?

下星期日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輿論認為氣氛頗不如從前。泛民主派公開 「譴責」政府對區議會選舉「冷處理」,企圖故意拉底投票率。

「冷處理」是否就等於投票率低,沒有人可以預言。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不是以舊思維、舊經驗發表意見, 就是有鑒於自己的弱勢而發牢騷。老實講,如果政府「熱處理」,結果投票率還是不高,那又怎樣解讀呢?

批評政府對選舉「冷處理」的人,似乎假定了一個前提,即選民是天生了支持他們的一邊,所以他們不出來投票自己就死定,至於對方,當然指的是建制陣營民建聯工聯會等,靠的也就是鐵票 「而已」。

鐵票不是社會異類分子

我從來認為,把建制陣營民建聯工聯會等的支持者,說成是鐵票並無不妥。 鐵者,死心塌地之謂也。誰都羨慕有這樣的支持者,包括泛民主派中人。但我也從來不能贊同,將鐵票說成是某種社會異類分子,恍惚他們就不是市民的一分子,而只是在談到選舉時候,才值得政客和評論家們不屑地提及的一群政治動物。其實,相對於建制陣營而言, 對面的泛民主派,不管你是否承認,也應被定位為反對派。假定反對派就是社會的大多數,是泛民主派一貫的思維根源,其邏輯就是既然政府不是民選產生,也就必定是和民意主流相悖。

這在政治話題上或許是這樣,尤其是香港人有相當的抗拒北京和戀英情意結,總覺得特區政府欠了我們些甚。但是到了像區議會選舉這樣的事情,情形就未必一樣。太平盛世,地區中確實沒有甚話題,平白無故的非要弄出個甚議題讓政客們爭取一番,本身就變成了一個難題。要是社區中確實很「冷」的話,那你政府政客拚命去加熱,一廂情願之餘,真正民意也不會同你顛。鐵票,也是選民投的票,選舉就是這樣,不管男女老幼,只要有投票權,你的一票和我的一票沒有輕重分別。

按泛民主派的邏輯,到了下星期天,假若選舉結果是建制陣營明顯大勝的話,那豈不是就意味鐵票成為了香港的民意主流,而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所代表的民意主流失敗了?那選擇將是既不接受現實,也無法自圓其說。真正應該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反思:我真的代表了民意嗎?



 
文章編號: 200711130330039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4 ----------

 

文匯報
A24  |  香港新聞
2007-11-13

李作烜有中產支持者 關永業多負面新聞

 【本報訊】大埔富明新選區,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共有3名候選人,分別為民建聯溫官球,民主黨的關永業及獨立的李作烜。身為西醫的李作烜與關永業票源相近,都是搶攻中產票,可能互相攤薄票源,至於溫官球則沉實苦幹,但能否出線,仍屬未知之數。

 關永業為上任區議員,屬民主黨少壯派成員,在上次區議會選舉中,受惠外圍政治環境,成功勝出。有地區人士表示,關永業上任之初,表現相當活躍,及後未知是否因忙於應付黨內鬥爭,與黨內元老「鬥法」了近一年,其後又受到使用虛假資料向政府申領活動開支或津貼的事件影響,近期變得低調。

 地區人士稱,民主黨還派他參選,主要基於上屆區議會選舉,關永業及另一位少壯派成員任啟邦分別在富明新及怡富取得超過3,000票當選,其中任啟邦更成為大埔區票王,故在今次選舉中又再用「孖咇」策略,希望可以延續上屆的聲勢 ﹔但關永業受到各種負面新聞影響,選民的態度是否轉變實在是關鍵。

 另一位候選人李作烜為西醫,地區人士指出,李作烜在新興花園營業了10多年,擁有一批支持者,而新興花園屬中產區,票源與民主黨相近,相信會搶走關永業的部分選票。至於溫官球在上屆區議會選舉後,便積極在區內服務,由於有10多年的服務經驗,極為瞭解居民的需要,今次選舉口號打出「廉潔立身,服務居民」,讓選民在選擇時,能清晰分辨出與對手的分野。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12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5 ----------

 

頭條日報
P20  |  港聞  |  中環HIGH TEA
2007-11-13

區選炒不熱政黨有責

還有不足一星期便是下一屆區議會選舉的投票日,各大黨在區選提名期展開前後都搞了誓師大會和造勢大會;但過去幾星期,有關區選的消息,除了個別比較爭議性的選區在傳媒有較多討論之外,似乎已沉寂下來。大家對區選候選人的認識除了從郵遞收到他們的政綱和街上見到的宣傳街板之外,相信所知不多。

無氣氛不要賴政府

區議會選舉消息炒不熱,公民黨將之歸咎於政黨和親政府陣營對今年區選「冷處理」。該黨深信政府和親政府陣營不大事宣傳區議會選舉,可望拉低投票率,令形勢有利於穩握鐵票的親政府陣營。公民黨這種想法,無疑把責任推給政府和親政府陣營,但邏輯上這種說法講得通嗎?在區議會選舉中,政府的責任是鼓勵選民在投票日投票,宣傳重點也該止於此。至於對各候選人的宣傳,如何帶起選民的討論區選和區選議題氣氛,理應是參選者和其所屬團體和政黨的責任,政府不應肩負任何角色。公民黨作為參加這一次區選的主要政黨之一,又做了甚麼推動、宣傳該黨的候選人和相關政綱呢?該黨在部份重點選區派出生力軍挑戰現任議員,他們又有沒有發掘議題,帶動區內選民、市民討論,同時令傳媒覺得議題值得討論、值得報道,因而令有關議題可以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得到反映,引起社會關注呢?如果公民黨黨員在挑戰現任議員時未能帶起議題,未獲傳媒關注兼報道,是公民黨的責任?還是政府的責任呢?

批評政府容易,但自我反省則並非人人做得到。在今屆區議會提名期展開前,泛民主派陣營的如意算盤,是希望能通過推出重量級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參選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帶動和炒熱區選的政治議題,令選民注意和支持泛民陣營的候選人。可是,這個如意算盤卻打不響。

0 3 年政治效應難復見

直至今日為止,立法會補選的焦點只在陳太和親建制陣營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身上,而兩人的競選活動也沒有令選民聯想到區選和任何區選候選人。再加上經陳太的「恤髮」事件和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的杯葛奧運疑雲之後,泛民主派可能對以政治議題宣傳區選候選人也會三思而後行,在毫無其他議題足以令泛民與對手辯論比併之下,傳媒怎會報道?區選選情如何可以炒得熱?事實上,根據香港大學最新一期的區選民意調查結果所見,在被訪的800多名選民中,分別有49%和84%的被訪者指出他們的投票取向會視乎候選人過往的表現和候選人的民生政策取向,以候選人政治取向為決定因素者只有10%。這些結果反映了政治議題對區選選民的意向影響極之有限。泛民陣營期望重演2003年以政治議題爭取選民支持的策略,幾可肯定會失效。泛民希望大勝的盤算看來也泡湯。除了諉過於政府,他們會反省嗎?



 
文章編號: 20071113904008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6 ----------

 

成報
A04  |  港聞
2007-11-13

余冠威年僅 歲挑大樑

 「公民黨大軍」中,年僅24歲的執委余冠威是區選的重要棋子之一,今屆他會空降被視為民建聯票倉的觀塘坪石選區。他強調,選民不應因公民黨現屆區議員少,就認為他們不能做好地區工作,若市民認同他們在立法會及特首選舉過往的表現,就應向公民黨投下信心一票。

空降選區注入新思維

 現年24歲的公民黨執委余冠威,曾參與該黨創黨工作,去年由香港樹仁大學(前稱樹仁學院)工商管理系畢業後,出任立法會九龍東議員梁家傑助理及九龍東地區發展主任等。余冠威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過去一年服務居民工作愉快:「自己覺得坪石入面,經過呢段時間做之後,愈愈多街坊認識我,同埋愈愈多人覺得公民黨地區上面係可以發揮一定作用」,終毅然決定參選。

 坪石多年來是民建聯的票倉,現屆議員陳鑑林已服務社區達八年,他決定「交棒」予31歲的湛江市政協委員陳百里出選。對於新人鬥新人,民建聯大有可能將鐵票「自動過戶」予陳百里。余冠威拒絕評估參選後的勝算,地區工作的先後亦較難評估表現,會交由選民作判斷。

打「年輕專業」旗號

 梁家傑參選特首並出席選舉論壇時的表現,曾令余冠威感動落淚。問及考慮出選是否受其啟發,余冠威未有正面回應,只稱參與創黨時已希望在政界闖出成績,更主動談起公民黨選舉形勢,認為選民不應因他們現時只有五位區議員就「憑空想像」公民黨不能做好地區工作。

 余指出,該黨今次區議會選舉關鍵,在於「市民相唔相信憑住公民黨,一個新興政治力量,其實佢做地區工作都係與別不同」。他強調:「如果大家市民係對公民黨立法會入面有信心,對梁家傑選特首係有正面反應話,佢應該相信公民黨其實參選區議會亦都會帶來一唔同」,從而在區議會選舉中對他們投下信心一票,給予該黨一個機會。

 余冠威續謂,在去年底的選委會選舉中,黨內包括法律界選委陳淑莊等在界別內知名度較低的成員,都順利取得好成績,希望年底打「年輕、專業」旗號的公民黨,在區議會可再產生同樣效應,再創佳績。

 
文章編號: 200711130290019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7 ----------

 

星島日報
A16  |  政治
2007-11-13

區選競爭較以往激烈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今屆區議會選舉的候選人超過九百名,自動當選的議席只得四十一席,顯示競爭較以往激烈。另外,林瑞麟期望政制綠皮書諮詢結束後,將於兩至三個月內完成總結報告,但不會即時向中央提交。

林瑞麟昨日出席「青年協會青少年午餐研討會」後亦表示,政府在今屆區議會增加了「十元一票」的財政資助計畫,也是鼓勵更多候選人參選的措施;另外當局已撥款一千五百萬元作宣傳,透過電子傳媒及其他媒介,鼓勵選民投票。

44%青年擬投票勝上屆

被問及青年協會的調查報告時,林瑞麟表示,報告部分結果令人鼓舞,四成四受訪青年準備在區議會選舉中投票,高於上屆的三成五,顯示年輕一代關心區內事務。對於仍有一半的青少年是在臨近投票前仍不知道自己地區的區議員是誰,他則認為問題不大,因為選舉事務處及政黨均會將選舉的宣傳資料寄給選民,選民有足夠資料作出決定。至於政制發展綠皮書的進展,他表示現正總結一萬八千份書面意見,期望在諮詢期完結後的兩至三個月內完成總結報告,沒有這麼快將意見向中央提交。記者蔡傳威



 
文章編號: 20071113003003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8 ----------

 

大公報
A09  |  港聞
2007-11-13

民協內憂嚴重兩人退黨參選

【本報訊】民協成員近年退黨不斷,兩名現任區議員包括油尖旺許德亮、深水甄啟榮,在選舉前的一刻脫離民協獨立參選。雖然兩人退黨緣由不詳,但民協的政黨形象已遭損害。

深水下白田選區的甄啟榮,自一九九二年開始便是民協成員,當年參加補選當選,此後在一九九四、一九九九年兩次連任,○三年更是在無對手情況下自動當選。以甄啟榮的資歷和支持率,完全有再度連任的希望,但他最後在報名參選前脫離民協,以獨立身份參選,當中緣故確是耐人尋味。甄啟榮此次對手為胡福湛,報稱職業是社區工作義工,無政黨聯繫。

另一名脫離民協參選的是油尖旺旺角西選區的許德亮,許德亮○三年當選,也在今年報名前脫離民協。他今年的對手是莫鈞雄,職業水務工程顧問;梁茂彬,職業工藝設計師,兩人都無政黨聯繫。



 
文章編號: 20071113002004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9 ----------

 

大公報
A11  |  港聞  |  地區情報
2007-11-13

社區設施不足備受關注

大嶼山作為本港極具開發潛力的土地,兩任特首在其施政報告中都多次提及該區的發展計劃,例如大蠔灣物流園、港珠澳大橋、擴建新機場、迪士尼二期擴建計劃、十號貨櫃碼頭、發展休閑旅遊度假區等等。這些有待落實的龐大基建項目勢必對大嶼山未來的居住環境及生態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有不少候選人都以基建規劃為政綱主打內容。例如民建聯的東湧北選區候選人鄭天樂,就曾向居民發出一份有關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選址的三個主要建議方案,要求居民對此表達意見。

醫療服務未如人意

在多項龐大基建等待上馬之際,區內一些關乎民生福祉的基建項目多年來仍是「只聞樓梯響」,例如東湧的居民要求政府盡快興建大嶼山醫院、增設更多對外巴士線;又如逸東的居民要求增設夜診服務,在區內興建圖書館、游泳池和體育館等文康設施,以及增加區內就業職位。如何落實這些居民的訴求,亦將成為今屆區選的焦點。

其中就如何改善東湧區內的醫療服務,最受各黨候選人關注。現時東湧區內的人口接近十萬,但僅有一間公共診所,且只提供服務至晚上十一時四十五分,晚上若要看急症就需出外到荃灣或葵湧;而政府承諾興建的北大嶼山醫院,最快也須於二○一一年才完工。「遠水不能救近火」,區內居民希望政府能進一步改善醫療設施及服務。民建聯在東湧區內的候選人老廣成、鄭天樂和周轉香,在其政綱內均以爭取改善醫療設施為其主要賣點。

除醫療問題外,如何完善地區規劃亦是各候選人的政綱亮點。其中如爭取興建更多地區設施如圖書館、游泳池和體育館等,以減低發生家庭問題的機會,備受各黨候選人重視。另外如民建聯候選人鄭天樂提出的關注東湧沿海樓宇建築高度限制,以防止屏風效應,也屬區內發展規劃的熱點議題。

對外交通問題是今屆區議會選舉的另一焦點。現時逸東的居民並沒有直接外出市區的巴士線,必須先往東湧市中心再轉車,十分不便,故此爭取現有巴士線繞經逸東,成為區內議員的政綱之一。此外,交通費用高昂亦是候選人關注的議題,預計兩鐵合併後爭取東湧線獲更大減幅將是他們的重點工作之一。



 
文章編號: 20071113002005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0 ----------

 

明報
A06  |  港聞  |  聞風筆動  |  By 李先知
2007-11-13

區選背後對政黨的政治啟示

網誌:blog.mingpao.com/LSZ.htm再過5 日,便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投票日,雖然今次區選因為更具戲碼的「兩太對決」而備受「冷落」,但不要小看這些只有萬多名選民的小小「地區戰」,他們背後都關係各政黨往後的前景發展和生命延續。筆者就挑選幾個對數大黨有政治策略意義的選區一看。

對首次參加區選的公民黨來說,兩個「重中之重」的選區,首推中西區「山頂」選區的陳淑莊能否在自由黨主席田北俊的「地頭」,擊敗自由黨現任議員林文傑及另一候選人梁永安;以及被形容為公民黨「劉細良第二」的曾國豐,能否在大埔力抗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國英。公民黨派出「新星」打這兩場硬仗,本抱輸少當贏的心態,要是兩人「盲拳」誤打誤撞打敗老師父,即使其他選區成績強差人意,起碼可以「喜」整個黨,留住一道氣勢。怪不得一眾知名大狀,近日都「身」落區支持。

對自由黨來說, 「山頂」一戰更加輸不得。試想,如果號稱代表工商界的自由黨,在全港「最富貴」的選區都無法得到支持,那是否意味自由黨再得不到本港上流社會的支持,田北俊豈非丟盡臉?可以想像,此仗一旦敗北,對自由黨整體威望會造成很大的打擊和震盪。據聞黨內部都感到林文傑「勢危」,為力挽狂瀾,田北俊甚至俯首甘為愛犬「執便」。

近年風頭給公民黨搶去不少的民主黨,已視今次區選為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前哨戰,尤其當黨內部的「第二梯隊」在選舉中被對手「重點照顧」,更令他們出現危機感。較明顯的例子,是在九龍西出選的陳家偉,這名被視為九龍城地膽的民主黨中常委,這次遇到城大法律學院前副院長梁美芬的挑戰,對方做過電台節目主持,亦在親政府陣營中十分活躍,陳家偉要爭取連任絕非易事。另一個例子是新界西的民主黨司庫張賢登,他的對手是民建聯姚國威,從兩黨主席經常到這區拉票,就知選情緊湊。

據知,民主黨內有分析認為,今次親政府陣營的「打大佬」部署,其實是想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前,先打擊一班有機會上位的第二梯隊,若他們連區選也落敗,一方面失去地區樁腳的效用,另一方面亦影響他們的氣勢。

至於一向被視為地頭蟲的民協,他們在深水也有兩三個選區獲「重點照顧」。據民協主席馮檢基的分析,對方目的很簡單,就是集中資源贏得那兩三個區,讓民協在來屆深水區議會中,不能再取得過半數議席而成為該區「執政黨」。

普遍在區選中被看好的民建聯,他們今次採取低調、默默耕耘方式參選,企圖自2003 年的區選重創中來個大翻身。但對於民建聯來說,除了要穩住原有議席,重奪上屆失去的議席,還寄望黨的一批年輕、高學歷的新星可成功上位。大家可留意民建聯兩名博士候選人陳百里及葛珮帆,看他們可否在觀塘「坪石」和沙田「頌安」擊敗公民黨及民主黨的對手余冠威和勞潤明。坪石另外兩名候選人為劉永達和張偉鴻。

【相關新聞刊A10】

 
文章編號: 20071113004026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1 ----------

 

文匯報
A24  |  香港新聞  |  區選焦點系列之十六
2007-11-13

服務大埔10多年 冀延續佳績搞活社區 溫官球「催生」和富 誓取區選

 俗語有云「打死不離親兄弟」,在今次大埔富明新、怡富區議會選舉中,民建聯就有一對「兄弟」參選,分別為富明新的溫官球,與怡富的巫偉文。兩人雖不是同姓親兄弟,卻攜手在區內工作多年,由兩人的服務成績可看出,他們的合拍及默契可能更勝親兄弟。今屆選舉,兩人編號更無巧不成書地同列為1號,溫官球將決戰民主黨關永業及獨立人士李作烜,巫偉文則硬碰民主黨任啟邦,溫巫兩人矢言一條心,希望以為街坊服務的實在成績,闖出「兄弟一片天」。

 【本報訊】溫官球投入大埔社區服務已有10多年,外表沉實,性格穩重低調,素來給人實幹的印象。和富大埔足球隊在本港享負盛名,原來溫官球正是「催生」足球隊的其中一名重要人物。據溫官球透露,自己正是因足球之故,踏上服務街坊的「不歸路」。

踢出服務街坊「不歸路」

 緣何會足球情緣定終生?溫官球笑稱,自己10多年前與其他在大埔居住的一般年輕人沒有甚麼分別,每天大清早便乘車到區外工作,放工回家,對地區沒有任何認識。但一位舊同學的邀約,卻令他平凡的人生故事變軌:「有一天,我回家途中,在巴士上遇到一位舊同學,兩人許久沒見,不免談天說地,互道近況。傾談之間,他問我:『你不是很喜歡踢球嗎?不如放假一起踢吧!』」溫官球一口答應了下來,沒想到就此掀開他的人生另一頁。

率年輕人大埔打到港島

 他憶述,舊同學原來在踢足球之餘,又為民建聯黃碧嬌幫手,擔任義工。溫官球跟同學「愈陷愈深」、「愈做愈多」,竟由此「陰差陽錯」地踏足地區服務。在踢足球過程中,他認識了區內一班很喜歡踢波的年輕人:「他們不是邊青,有些讀書成績很好,有一次我對一個中五會考生說,不如停一停,待會考完畢之後才再踢,但那名小朋友只回答我:『得啦!』放榜時,他取得20多分,成績很好,我很開心。」

 溫官球當時帶一班年輕人「南征北戰」,從大埔打到港島區,成績超卓。直到和富大埔籌組時,區內有200多人投考,他的戰友全部入選,他更加成為球隊籌辦人之一。重提往事,只因眼未來,他認為,隨大埔區不斷發展,人口組合也來自不同階層,包括長者、新移民等,難免出現不協調、爭拗的情況,需要有一位瞭解社區特點的人來統籌、協調各項發展。他希望可以延續和富大埔的神話,使到社區能夠重新活起來。

欲組義工隊為長者維修

 溫官球表示,區議員只是一個普通人,對社區的感覺與街坊無異,除了改善區內硬件配套設施,讓街坊住得舒適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社區建立一個歸屬感亦相當重要,故他希望若成功當選,能夠成立一支義工隊,廣招區內電工、水喉匠及油漆師父,為獨居長者、有需要人士進行維修工作,藉以拉近居民之間的距離。他坦言,透過義務工作,可讓彼此互相緊密相連,大家都不會有被人遺棄的感覺,而是一起建立一個和諧團結的新社區。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12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2 ----------

 

成報
A04  |  港聞
2007-11-13

林瑞麟反駁區選「冷處理」

 【記者王智報道】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表示,今年區議會競爭激烈,又反駁民主黨指政府刻意低調宣傳區議會選舉的言論,認為不存在「冷處理」區選的問題。他又表示,對政制發展綠皮書諮詢收到的意見,政府仍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作整理,應不能趕及在行政長官年底訪京前完成。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昨日出席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發佈會後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不認同民主派指政府對區議會選舉作「冷處理」,意圖令投票率降低以削弱民主派的得票率。他反駁指,政府今年投放了1200萬為區議會作宣傳,又推出「一票十元」的政策鼓勵更多人去參選,形容今屆區議會的競爭比以往激烈。

處理綠皮書意見書尚需時

 對於記者揣測行政長官將於年底帶同政制發展綠皮書諮詢的報告書上京,林瑞麟就回應謂「冇咁快」,表示仍在忙於整理政制發展綠皮書諮詢收到的18000份意見書,估計仍須一兩個月才能完成工作。他表示,特區政府定會在五年內,在民主發展訂出方案、時間表和路線圖,屆時各政黨就不用再打出普選的旗號作政綱,而是更重視社會及民生的問題。

 
文章編號: 20071113029002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3 ----------

 

信報財經新聞
P10  |  政策政情
2007-11-13

陳淑莊梁永安圍攻林文傑

  區議會選舉山頂選區被視為必有一番龍爭虎鬥,候選人包括公民黨陳淑莊【圖左】、現任議員自由黨林文傑【圖右】及獨立人士梁永安【圖中】,一般認為陳淑莊很大機會勝出。  三人昨天出席由香港電台舉辦於明晚播出的「區議會選舉2007論壇」,林文傑遭陳淑莊及梁永安翻舊賬,指摘他是「出席率最低、出席時間及動議數目最少」的區議員;林文傑解釋,最重要能夠幫選民解決問題,承諾若成功連任定必做得更好。

  三位候選人在論壇中表現斯文,沒有迸發太大火花,陳淑莊雖表現得比較牙尖嘴利,但由於說話節奏太快,予人沒有重點的感覺,相對黃大仙竹園北選區社民連陶君行對獨立候選人梁安琪的唇槍舌劍,顯得較遜色。公民黨黨魁余若薇現場為陳淑莊打氣,自由黨張宇人也親身力林文傑。

  林文傑首先發難,批評陳淑莊缺席十月底政府舉辦的中西區警署活化計劃諮詢會,是因為「無傳媒所以無到」;陳淑莊則解釋,當時正在區內進行拉票活動。梁永安隨即加入戰團,認為林文傑是五十步笑百步,直指林文傑雖出席諮詢會,但中途離場,強調只有他自己才聽足全場。

  陳淑莊助選團批評林文傑的出席率低,林文傑認為,是否出席會議並不重要,最緊要可以幫居民解決問題,他承認自己的出席率不理想,若連任會做得更好。陳淑莊則批評林文傑視事業較地區工作緊要,認為其做法會帶來流會的後果。

  錄影完畢後,梁永安又以文化委員會出席紀錄指出,在次數方面,二十三次會議中林文傑出席了十五次,出席率超過六成;但論及停留時間,林文傑總共停留了一千三百多小時,佔整體時間不足三成,認為林文傑不出席會議也可解決問題的說法沒有根據■

 
文章編號: 20071113391004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4 ----------

 

大公報
A11  |  港聞
2007-11-13

新興社區地盤不穩 離島區選政黨爭搶灘

全港十八區中,離島區區域面積最大,但人口卻最少,只有十四多萬居民。離島區由二十多個大小島嶼所組成,遍佈本港的南面和西南面,其中最大的島嶼當屬大嶼山。在離島區十個選區中,大嶼山佔了六個,而東湧又佔了其中四個。事實上,東湧及逸東等選區的戰情亦異常激烈。本報記者謝文仲

除了地廣人稀的特點外,離島區內人口階層的兩極化亦是一大特點。在東湧南、逸東南北及一些偏遠島嶼,居住了不少基層或草根市民;但在東湧北、愉景灣等區,卻聚居了一批中產甚至是富裕階層的居民。正因為人口階層呈現兩極化,區內居民的訴求亦顯得多樣化。

此外,私人樓宇不斷落成、公共屋入伙,導致該區人口急劇增加,令區內議席須要重劃,政黨勢力版圖隨之出現變化。以今屆區選為例,由於逸東二期於○四年入伙,東湧北一帶私人樓宇相繼落成,故此議席亦要一分為二,「東湧新市鎮」分拆成「東湧北」、「東湧南」;「逸東」亦分為「逸東南」、「逸東北」。議席增加,地區勢力板塊亦隨之移動。

人口變化有機可乘

離島區內的傳統地區力量,向來是由鄉事派(鄉議局)和民建聯共同主宰。但隨市區遷入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結構出現變化,自由黨與反對派等政黨亦眼見有機可乘。觀乎今屆離島區議席競爭非常激烈,共有二十六位候選人爭逐九個席位,平均每三人爭一席;其中在東湧北及長洲南選區,各有五位候選人爭奪一席,情況罕見。離島區今屆只有一位候選人能夠自動當選,她就是南丫及蒲台選區的民建聯女將余麗芬。民建聯今屆共派出五人出戰離島,其中四人屬現任議員。

東湧北是離島區內黨派競爭最激烈的選區,民建聯、自由黨、公民黨和社民連均派人出戰。由於該區是新成立的緣故,各團體因而派出年輕且具專業的候選人出戰,除公民黨的林有嫺沒有公佈年齡外,其餘各候選人的年齡均不超過四十歲。民建聯候選人鄭天樂是資訊科技公司總監、公民黨林有嫺是律師、獨立候選人譚文豪是職業機師。在各黨短兵相接下,預料該區選情將異常激烈。

逸東南亦是另一個黨派爭持激烈的選區。爭取連任的民建聯議員老廣成,受到來自公民黨的李樹賢及社民連的徐正權夾擊。惟老廣成自○一年起已服務該區,擁有廣闊的地區人際網絡及顯著的服務成績,預計有能力應付新丁挑戰。

選區重劃加劇競爭

逸東北是一新增選區。原敗於民建聯老廣成的民主黨郭平今屆移師該區參選,本欲避開強敵老廣成,但卻遭到工聯會派出的年輕新星鄧家彪狙擊。兩黨新舊候選人埋身肉搏,勢必擦出火花。本月初鄧家彪在街頭派傳單時遭遇氣槍襲擊,事後未能尋獲兇徒,未知是否與選舉有關,但卻令選情添上撲朔迷離。

長洲選區同樣異常激烈。自九九年起已在長洲南及長洲北自動當選的獨立人士鄺國威和民建聯李桂珍,今屆均遭到外來的強大挑戰。其中長洲南選區更出現五人爭一席的局面,而候選人全都是獨立人士,沒有政黨背景。長洲南的現任議員民建聯李桂珍,今屆亦遭到獨立人士劉振國的挑戰;但令人奇怪的是,劉振國的候選人簡介內並沒有列出任何政綱可供選民參考。



 
文章編號: 20071113002005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5 ----------

 

大公報
A11  |  港聞  |  人物特寫
2007-11-13

只求服務不計成敗鄭天樂真心愛東湧

離島區內的東湧北是新增選區,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群雄逐鹿戰場,不單公民黨、社民連等泛民主派派出候選人參選,就連與民建聯政治理念較相近的自由黨,亦有派員參與競逐,加上一位職業機師,令該區選情更形複雜。

該區代表民建聯出戰的鄭天樂,是首次參選的新丁。面對複雜的選舉形勢,鄭天樂表現輕鬆,認為區內所有候選人都是新丁,未到最後一刻勝負難以預料。他表示,自己今次參選是志在參與,無論輸贏,服務街坊的心也不會改變。

說鄭天樂是一名新丁,其實並不正確。因為他早年已在愉景灣居住,對大嶼山上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清楚,而且深知島上居民的逼切需要。當二零零四年民建聯成立離島支部後,他獲資深區議員周轉香邀請,加入支部成為委員,並開始在東湧區一帶服務街坊。鄭天樂表示,區內的居民都很友善,見面時彼此會打招呼及寒暄一番,就像老朋友一樣。正因為這種溫暖的人際關係,令鄭天樂對東湧區充滿感情,並萌生起透過參選以求更好服務街坊的決心。

「關心您所想」是鄭天樂的競選口號,事實上他所關心的議題亦是大嶼山居民所關心的。他表示,自己最重視的是區內的民生及規劃問題。民生方面,諸如爭取東湧區內夜診服務、盡快啟用北大嶼山醫院、加強對外交通、減輕居民車費負擔等措施,都是居民多年的期望。規劃方面,關注港珠澳大橋的興建、區內樓宇高度、平衡發展與保育、以保存東湧北的優美環境;改善空氣質素等宏觀規劃,亦屬他的參選政綱。可見他不單眼現在,更關心東湧區的未來。

鄭天樂又向記者表示,東湧區的空氣污染其實並非外間所講的那樣惡劣,那種肉緊,可見他對東湧的熱愛肯定是出於真心。



 
文章編號: 20071113002005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6 ----------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維港會
2007-11-13

美女大狀VS田少愛徒

今屆區議會選舉,雖然被「兩太之爭」的風頭蓋過,不過,一些關鍵性的選區,都會引起傳媒的關注,如公民黨的「美女大狀」陳淑莊出選山頂區,挑戰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愛徒」的現任山頂區區議員林文傑,正是一個好例子。

今次陳淑莊及林文傑都有一些重量級的人馬壓陣。陳淑莊的助選成員,是公民黨黨魁余若薇。不過,「田少」未有出席為林文傑壓陣,改由立法會議員張宇人為助選團領軍。張宇人除了指揮助選團,為林文傑打氣之外,更擔任林文傑的形象顧問,幫林文傑整理「領呔」。

至於,余若薇也不但是「做佈景板」,她更為陳淑莊創作一個十分有趣的助選口號:「陳淑莊,又勤力又做得,她叻過我,揀佢一定值得」。至於,林、陳二人之外,山頂區選區尚有另一位候選人梁永安。



 
文章編號: 20071113003004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7 ----------

 

明報
A10  |  政情 港聞  |  區會選舉
2007-11-13

山頂區選論壇激辯林文傑認區會出席率低

中西區山頂選區的議席已成為自由黨橋頭堡之戰。自由黨候選人林文傑昨日出席區選論壇時,被對手狙擊任內表現欠佳,為「三低議員」:出席率、出席時數、動議數目偏低。林文傑承認,過往因為公幹原因常不在港,出席會議次數不多,但會作改善,他強調任內一直有為區內居民解決問題。

梁永安倡中半山建公屋

獨立候選人梁永安即提出嶄新建議,包括在中半山興建公屋,公民黨候選人陳淑莊則集中打民主和保育議題,關注中區警署的重建事宜。

山頂選區的3 名候選人與各自約10人的支持隊伍,昨日一同出席港台的區選論壇。除出任林文傑選舉策劃的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到場支持,組黨後首次參選的公民黨,其黨?余若薇亦到場為陳淑莊當「啦啦隊」打氣。

選舉論壇的氣氛熱烈,其中林文傑被陳淑莊的支持者問及任內是「三低議員」,林文傑回應指出,雖然因工作關係不常開會,但有為社區解決問題,如爭取增加巴士班次等。陳淑莊質疑林的說法,指他常缺席會令區會流會或無法進行。

陳淑莊被質疑不熟山頂

林文傑質疑居於灣仔的陳淑莊不熟悉山頂情,批評她沒有出席在上月底政府就中區警署發展的諮詢會。陳回應指當日因在區內拉票,故未有出席。林文傑亦被另一候選人梁永安「踢爆」,在諮詢會中途離場。

本身是區選新丁的陳淑莊,昨日於論壇時有說話太快的情,對時間掌握不佳,在論壇下半部已用盡發言時間;獨立的梁永安則針對中西區內交通、鐵路和治安等問題。在談及地區發展時,梁卻提出在中半山麥當奴道建公屋的獨特方案。

山頂選區議席過去兩屆都是自由黨議員奪得,雖然有逾4000 登記選民,但上屆投票率只有約32%,即1400 人投票。今屆此區候選人都是專業人士,林文傑和陳淑莊分別為律師及大律師,梁永安為會計師。

( 論壇今晚7 時在亞視本港台播放;香港電台第一台於晚上7 時半至8 時播放)

 
文章編號: 200711130040069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8 ----------

 

南華早報
EDT3  |  EDT  |  By Albert Wong
2007-11-13

Contender emerges unscathed from Peak candidates' debate

Candidates for The Peak constituency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had their first opportunity yesterday to exchange jibes and test each other's sincerity in serving the community, in a debate organised by RTHK.

The contest - in which Mark Lin of the Liberal Party, and Tanya Chan Suk-chong of the Civic Party are among the contenders for The Peak seat - has been pitched as a battle between the parties, as the candidates are being supported by their respective party leaders.

But yesterday, it was the third candidate, accountant and independent Louis Leung Wing-on, who emerged unscathed from the attacks.

In the debate, pre-recorded for an RTHK television programme that is being broadcast tomorrow, Mr Lin pointed out that Ms Chan had failed to attend a seminar organised by the government two weeks ago to brief district councillors and candidates on the Central Police Station revitalisation plan proposed by the Jockey Club.

"Is it because the media would not be there, that you did not bother to attend?" he asked.

But Mr Leung had the last word in the debate: "I was also at that seminar, from beginning to end ...

"It seems that Mr Lin had some other business and had to leave early," he said.

A supporter of Ms Chan noted Mr Lin's poor attendance record for district council meetings over the past four years.

But it was Mr Leung who escaped the crossfire and capitalised most. "As a district councillor, you have to guarantee good attendance records and experience in the district," he said.

Meanwhile, a poll conducted by the public opinion programm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und 84 per cent of 859 registered voters interview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nth thought candidates' stances on livelihood issues were a "critical consideration" in voting.

Only 10 per cent thought political alignment was a critical consideration.



 
文章編號: 20071113027049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9 ----------

 

香港經濟日報
A30  |  政情  |  By 羅善柱、周穎雯
2007-11-13

民建聯兩將 謀立會席遭截擊 葉國謙再戰觀龍 李國英力爭連任

  區議會有兩個選區的戰果,直接影響明年立法會選情。除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為重返立法會外,其黨友李國英也要保住現任立法會議席,故他們必須先贏區議會的席位,但卻同遭空降的政壇新星截擊。

  回歸前後,做了8年立法局╱會議員的葉國謙,03年的區議會選舉,正值「7.1」50萬人遊行之後,他在中西區觀龍選區耕耘多年的議席,遭空降的何秀蘭一舉奪去,令循區議會功能組別晉身立法會的葉國謙,緣盡於立法會。

戰兩獨立人士 葉國謙具勝算

  葉國謙蟄伏4年,今屆再戰觀龍區,主要對手不是何秀蘭,換了同樣是空降、在天星一役聲名大噪的何來;再加上一個毫無參選經驗的獨立人士梁劍琴。

  民建聯內部評估,沒有7.1效應,該黨有信心葉國謙可當選,甚至在計算葉國謙能贏多少票,若他能夠高票當選,可望為該黨打下強心針。

  至於葉國謙在明年立法會選舉中,是承接已故主席馬力的空缺,在港島區出戰,抑或循區議會功能組別的「舊路」?民建聯目前未有定案。

  何來則表示,觀龍區有很多民生保育議題,如地鐵港島西,日後如何影響社區發展,也是其關注點。

  在政界寂寂無聞的梁劍琴坦言,選擇在觀龍出選,因為「新人到哪一區選都有困難,倒不如來觀龍學習,爭取知名度。」

公民黨曾國豐 大埔撼李國英

  另一位民建聯候選人、現任立法會議員李國英,在大埔墟選區競逐連任,也遭公民黨總幹事曾國豐截擊。政圈中人說,如果李國英此仗落敗,明年角逐立法會議席,更加困難。

  論知名度,李國英在區內佔優,但曾國豐自小也在大埔長大,其父在區內開舖,有一定的人脈網絡,因此他今次以「老街坊、新希望」為口號,並動員父母和多名公民黨高層拉票,其中以他「師傅」湯家驊最落力。談及勝算,他則笑言:「決心百分之一百,但也有落敗準備。」

  李國英形容對手是「公民黨首席第二梯隊」,又承認有些支持者,因「俾面」曾國豐家人,打算轉投曾一票,但他相信,這些選民只是少數,有信心自己當選。

相關文章:

逾八成選民 關注民生政策



 
文章編號: 20071113030009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0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7)。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