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香港靜觀  |  By 張志剛
2007-12-06

建制派明年港島可保三席

 葉劉淑儀代表建制派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雖然落敗,但是以今次補選陳葉兩人的得票結果分析,明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在港島區的選情非常樂觀。假設明年選舉,兩大陣營的得票與今次補選相若,反對派四人參選,每人平均得票是四萬三千九百六十九票,建制派三人參選,每人平均得票是四萬五千八百五十票,議席分配將是建制派三名參選人首先出線,反對派四名參選人排在後頭,只能有三人獲選。而且建制派組織能力強,票源分配較為平均,所以優勢更大,可穩佔前三名位置。

 葉劉淑儀代表建制派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雖然落敗,但撇除這幾個月的一時得失,從長遠和大局而言,卻取得非常可觀的成績。如果以今次陳葉兩人的得票作為基礎來分析,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在港島區的選情非常樂觀。

 上屆建制派的總得票比反對派的少約七萬票,但結果卻是平分六個席位,一般都歸咎反對派之間互相勾心鬥角、互不信任。再加上一點好運氣,建制派才可以跟反對派打成平手。所以明年建制派能否力保三席,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但從今次補選的得票看來,建制派極有可能力保三席。反對派縱使今次贏得補選,對明年立法會選舉爭取四席並無幫助。

立會選舉不能簡單地以得票多寡作推測

 今次補選因為兩大陣營全力以赴,而且新聞性高,所以選情很容易被炒起,令到投票率高達五成二,這已非一般的補選的選情,而是跟正式選舉無異,所以得票率對明年九月選舉非常具參考價值。

 今次選舉,反對派得票較高,有十七萬五千多票,建制派取得十三萬七千票,兩者相差三萬八千票,從最簡單的印象來判斷,反對派得票較多,在比例代表制下,分得的議席也應該比建制派多。但到實際的分配運作過程中,卻不能從簡單的「得票多,席位多」來下結論。更重要的條件,是多取幾多選票,才可以獲得分配多一個議席,是多一票,十票,一百票,一千票,還是一萬票?席位分配是數學上離散的概念,而不是連續的概念,也就是議席只能以一席來分配,而不是半席,四分一席,八分一席等無限細分。港島區只有六席,平均是百分之十六點六選票才可以分得一席。但當得票不是剛好出現一成六或其倍數時,就要用相對的概念來分析,而不能以最簡單的現象,看哪一陣營得票表面上較多,而要仔細去分析相對的公平性。

以「三比三」分配議席更公平合理

 我們以今次補選的得票分佈作為明年立法會港島區選舉的藍本,如果維持兩邊各得三席的情況,反對派內每位成功獲選的議員的平均得票是五萬八千六百票,而建制派每位獲選的議員平均得票是四萬五千八百票,兩者相差一萬二千票。驟眼看來是反對派吃虧,因為每位議員的平均得票較多。

 但事實卻不然,因為除了三對三的分佈之外,唯一可替代的情況是反對派取四席,建制派取兩席。在這情況下,反對派四名獲選議員平均得票是四萬四千票,建制派的兩名議員平均得票是六萬八千多票,其差距擴大至近兩萬五千票。如果一萬二千票的差距是對反對派不公平,那麼兩萬五千票的差距就更令建制派吃大虧。在不能把議席無限細分,而一定要以四對二和三對三兩種模式來分配議席,三對三是遠比四對二公平,也更為合理。

 就算不去討論公平和合理,而從實際的議席競爭來分析,以今次補選得票來做參考,建制派也應拿取三席,其運作如下:

建制派穩佔三席大有希望

 反對派如果目標是四席,就必須派出四人參選,同樣,建制派以三席為目標,參選人數也起碼是三人。假設明年選舉,兩大陣營得票跟今次補選一樣,而各人也獨自參選,把所有選票計算到自己的名下,那麼兩大陣營的候選人的得票,在上面的圖表中已顯示出來。反對派四人參選,每人平均得票是四萬三千九百六十九票,建制派三人參選,平均得票是四萬五千八百五十票。實際投票當然有差距,但從概念和理論上來分析,議席分配將會是建制派三名議員首先出?,反對派四名議員將在後頭,無論如何爭,也只有三席,從理論回到現實,建制派組織能力較好,分票可望較為平均,所以優勢更顯,更穩佔前三名位置。

 從相對和動態的選票分析,今次補選的選票分佈,對建制派明年穩守三席非常有利。



 
文章編號: 20071206005022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 ----------

 

信報財經新聞
P21  |  中港評論  |  尋找香港  |  By 潘潔
2007-12-06

十個月的長征

  隨宣誓成為補選議員,陳方安生昨天正式宣告完成從官僚精英到民選議員的人生轉折。雖挾高達五成四的得票率,陳太前面的路並不好走。事實上,從眼下到明年九月立法會選舉,泛民與建制陣營都將面臨嚴峻考驗。很有可能,這短短十個月就如同萬里長征,考驗各個陣營的內部團結、領袖才能,以及對未來的戰略眼光。 泛民共主說易做難

  泛民與建制派在經歷了今次補選後,都分別獲得新的能量。但新的局勢醞釀新的困境,恐怕也是難以迴避的現實。先說泛民。泛民在經歷區議會一役後,元氣大傷,團隊崩潰一觸即發,陳太的高票當選,無疑大振泛民士氣,令泛民得到調整戰略、重新部署下個選戰的機會。但是陳太這個新因素也給泛民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比如泛民應如何處理與陳太的關係?

  就目前泛民陷入困境而言,泛民急需一個具有號召力、能團結各個派別、令泛民重新上路的領袖。陳太挾民意威望而來,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但是,陳太是否有這個決心卻還難肯定。理論上,陳太接受了泛民的篩選機制,得到泛民共同推舉後才出選港島,在競選期間也得到民主黨與公民黨大老不遺餘力的支持,陳太欠他們一個交代,難以游離開去當個泛民陣營的獨立議員。但問題是,陳太一直以與中央溝通為競選口號,當泛民共主恐怕難以實現自己這個願望。事實上,當選後短短幾天,陳太在這個問題上常常顯得有些前後搖擺,這說明當泛民共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陳太目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就算陳太不得不先放下與中央溝通的問題,豁出去擔起泛民共主的角色,要想成功恐怕也障礙重重。泛民接下來面對的緊急事項,就是協調十個月後在各個地區的參選名單,一場黨團的紛爭即將展開。陳太若果真想當個具號召力能左右大局的泛民領袖,必然需要繼續接受下次的選舉洗禮。這就令港島區的協調工作出現困難。

第二梯隊等待重返立會

  事實上,社民聯早已不滿泛民推舉陳太補選,揚言不會接受任何協調。泛民的第二梯隊,包括甘乃威等,以及今次自動讓路的何秀蘭,也在等待重返立法會的機會,泛民大老們於是必須在陳太與第二梯隊之間做個困難的選擇。無論選擇誰,對泛民陣營都會得失各半,而作為內部紛爭的起因之一,陳太在泛民中的威望和統帥能力也將被大大削弱。

  不過,建制陣營未來十個月的路恐怕也決不平坦。葉劉在補選中不俗的成績,證明了建制派在面對強大政敵之際,依然有一爭的可能性。但是補選結果同時也證明,區議會選舉立法會選舉面對的是不同的選民,他們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投票依據。立法會選舉即便是補選,諸如民主這樣的抽像價值及理念問題,依然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而區議會選舉才關乎候選人的實務成績。事實上,陳太在民建聯的票倉居然能獲得與葉劉相若甚至更多的支持,顯示這個區的選民在不同的選舉中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準則,又或在一個選舉中現身投票,在另一個選舉中則隱了形。這種兩面性,給建制派今後的選舉動員出了難題。

  與泛民一樣,建制派接下來的考驗,也是協調○八年選舉名單問題。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以及蔡素玉預計都會在民建聯的港島參選名單上。這邊自由黨副主席劉健儀也有意接受選舉洗禮,再加上葉劉的出現,港島區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局面似乎無法避免。當然,港島區增加了一席,范徐麗泰又空出一席,但即使這兩席中建制派能囊括一席,也無法在四個候選人之間分派。如何協調民建聯、自由黨及葉劉之間的矛盾,考驗建制派內部的協調及統籌能力。

  從大局眼,○八年立法會出選名單並非人事協調那麼簡單。這些名單將透顯各個陣營自我整編、謀劃長遠發展的能力和決心。在補選一戰,兩個陣營都選擇了讓號召力強但並不屬於自己團隊的人士上陣。這個策略有所斬獲,但同時扼殺了第二梯隊的成長機會。在選舉制度實行了二十多年後,各個陣營都面對嚴重老化,讓新人上陣鍛煉變得刻不容緩。但由於各個陣營又太重當下得失,寧願讓勝算大的老將或者外來援兵上馬,這就埋下了陣營長遠發展的隱憂。

葉劉洗脫23條負面形象

  所以,究竟外來援兵如陳太與葉劉是成功地融入兩大陣營帶動陣營的更新與發展,還是成為各陣營潛在矛盾起源,便變得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葉劉雖然鎩羽而歸,卻成功地洗刷了二十三條立法帶來的一部分負面形象。特別在通常支持民主的年輕人中,對葉劉的抗拒心態正在悄悄地轉變,這說明政治人物接受選舉洗禮的重要性,也反襯出自由黨近期民望插水的緣由。

  未來十個月,將成為兩大陣營的萬里長征,要跨越的是組織上、策略上,以及認知上的種種屏障。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4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 ----------

 

蘋果日報
A24  |  論壇  |  By 何佩芬
2007-12-06

一個台灣人看港島區補選

斷斷續續在香港生活近兩年,跨過了一般觀光客所見到的中環價值與光鮮香港(美麗夜景跟購物天堂),一個如此貼近香港的台灣人,對這個我所熱愛的城市,我有些話想說,也藉對這城市的話,同時告訴我寶島的鄉親,一直以來我們所引以為傲、勝過香港的「民主價值」,很可能被你手上神聖珍貴的一票所毀滅但卻不自知。

週日是立法會港島區議員補選,親中左派勢力推出了保安局前局長葉劉淑儀參選,泛民主派勸進政務司前司長陳方安生挺身而出。這場補選,彷彿成了兩種價值的對抗跟選擇︰葉太所代表的民族意識──親中的糖衣,內含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民主限制及終極掌控;與陳太所代表的民主意識(普選的外衣,內含基本民主與人權價值)。

選票呈現了價值觀

當然,民主並非屬於某人才可以喊出的口號,但是,從這兩位主要參選人之前的所言所行和其背後支持的勢力,而分出了這樣清晰可見的對立兩邊。

補選的過程,真的讓我有點訝異。我一直覺得香港人對政治的熱衷程度遠遠落後於台灣人那種幾近瘋狂的迷戀。但是,隱隱約約中我卻從這次的補選看到了台灣選舉的影子︰兩陣營支持者的衝突對立、抹黑的選舉手段、意識形態的操作……香港人玩起來雖然仍略遜台灣人(這樣的形容不知對我台灣鄉親是褒是貶啊),但是,倘若普選來臨的那天,我相信香港政治的精采度,不見得會輸給台灣。

雖然陳太以前官位高過葉太,魅力也似乎強過葉太,葉太又有個23條包袱壓,大家普遍似乎都看好陳太,但是越近選舉,原本實力應該懸殊的兩者,卻成了一場拉鋸戰、告急戰。用我這個台灣觀點來看,葉太陣營有點像民進黨,支持者激情卻死忠,陳太陣營像國民黨,有基本支持者加上廣大的中間選民,但是無法掌握有熱情出來投下一票的人會是多少。於是乎,若投票率過低,加上目前香港社會裏中國意識逐漸抬頭的氛圍,以及對普選前途茫茫的疑慮,「葉太的贏」真的曾經成為一種大可能。連我這個八竿子打不到邊的台灣人,都一度覺得葉太會贏,說不定隔天報紙頭版會是〈悲!香港民主黑暗日〉,或是〈悲!香港民主已死〉之類的斗大標題!

我有一些香港朋友對普選的概念與需求真的很淡薄。現時的經濟大熱、股市暢旺,「香港錢、淹腳目」(台灣諺語,原句是「台灣錢、淹腳目」),全民瘋股,整個香港好像浸在錢裏面,誰管甚麼民主甚麼普選,只要有飯吃有錢賺,我就OK!中國政府似乎就是用這種經濟的美麗誘餌來催眠香港民眾對民主的意識。所以,當台灣的經濟遠遠落後香港、當台灣的競爭力遠遠不如香港、當台灣的政客在國際上屢屢丟臉,我仍然有一樣東西能夠在香港人面前拿出來引以為傲,那就是我有一票,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村裡代表,我的一票都可以選擇!

但是,這次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結果,卻讓我有了新的省思。這一票,不只是投給某個個人,而且會呈現出一種價值與信仰!陳太的贏,代表香港人民對普選、對民主基本價值的渴望。雖然有媒體及學者解讀,陳太的「小勝」所帶出的意義是「親中派輸了席位但贏了選舉」(因為葉太打破港島的六四定律……等等),不過,這只是一種特意忽略人民心聲與製造某種社會氛圍的粉飾說法,香港人民在這次補選裏面,用他們手上珍貴的一票,選擇了一種價值跟信仰︰我要普選我要民主。這樣的結果,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這次香港人民的表現真的讓我驚艷與汗顏。這段時間以來,台灣政壇的新聞是︰「民進黨立委提出清算後代、誅九族的228究責草案(就是要蔣介石的後代為228事件負責)」、「陳水扁總統在選舉造勢場合猛批老芋仔(國共內戰後,從大陸到台灣的外省老兵)」、「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批國民黨用黨產去開查某(玩女人)」、「陳水扁總統批馬英九當中國老二、馬蕭是中國二人組」、「一階段領票跟兩階段領票爭議,陳水扁總統說,有人提醒他有權力可以宣佈戒嚴」、「陳水扁總統說:太平洋又沒加蓋,如果中國真的那麼好,可以游過去啊」……

為了輸贏製造仇恨

對於台灣人民所擁有的民主與珍貴的選票,我真的引以為傲,但是對於這些珍貴選票所選出來的政客們的所作所為,我卻感到無比羞恥,多麼諷刺的一種矛盾啊!慶幸的是,我仍然可以用手上的一票,換掉那些無恥政客!我的一票,呈現了我個人的價值與信仰;一票加一票加一票,展現的是這個社會的集體價值與信仰!我的一票,只是表達我個人的意志,一票加一票加一票,才有作為,是發聲的力量!像我這樣想的人,屬於大多數對政治失望的中間選民,我們不是國民黨或馬英九的忠實粉絲,也不是民進黨及陳水扁、謝長廷的堅貞鐵隊,我們只是希望能夠以台灣為榮,我們只是希望台灣可以擺脫過去歷史的傷痕,放下仇恨,勇敢迎向全球化與未來的挑戰!只可惜,台灣的政客為了一場選舉的輸贏,可以如此不斷地重複開挖歷史傷痕、撕裂社會、製造人民的對立與仇恨,讓台灣人民集體被迫地往後(過去)看、往歷史(228、白色恐怖、戒嚴時代)看、往古人(蔣介石)看。的確,台灣人民比香港人民幸福地擁有絕對的民主,但是,當這一票不是建立在追求進步,而是建立在對對手的仇恨上,我們還能以這民主為傲多久呢?這一次,香港人民用選票的價值去追求更高的民主理想,連台灣陸委會都發表言論讚揚香港人民對民主對普選的熱切期望。台灣在明年1月、3月都有選舉(立委選舉及總統大選),香港人民是不是也會反過來看,擁有真正民主的台灣人民,會用手上珍貴的一票,呈現出甚麼樣的集體價值呢?何佩芬

 
文章編號: 20071206006006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 ----------

 

信報財經新聞
P14  |  政策政情
2007-12-06

陳太擬修例擴立會民主成分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昨天宣佈,將於明天刊憲,修訂《立法會選舉條例》,以作出技術修訂,反映立法會功能界別的公司或團體選民在名稱上的改動。年初倡議「零八方案」,以期大幅擴大功能界別選民基礎的新任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正研究政府擬定的草案,以便考慮是否提出修訂,加強明年立法會選舉的民主成分。  陳方安生及其核心小組今年三月初提出題為《穩步邁向普選》的建議書,提出其二○一二年普選方案時,已倡議將功能界別的選民倍增至約四十五萬人,並將二十八個功能界別合併為十大組別。

  目前每家公司或團體擁有一票,按照陳太及其核心小組建議,董事局或管理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會獲得投票權。

  不過,政制事務局於陳太及其核心小組發表建議書當天回覆本報查詢時已表明,明年立法會選舉方式不會作任何改動,陳太當時對政府即晚拒絕其建議表示錯愕和失望。

  及至今年六月,陳太打出「民意牌」,公佈其委託浸會大學過渡研究計劃進行的民調。民調結果顯示,「零八方案」獲逾半受訪市民支持。

  本報昨晚就政府將提交的草案,向陳方安生的發言人查詢。發言人強調,陳方安生一直認為「零八方案」可行,陳太研究政府草案的內容後,將考慮是否就草案提出修訂,擴大功能界別的選民基礎。

  發言人重申,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功能界別的選舉基礎,有需要擴大。

  雖然政府無意改動明年選舉方式,但翻查記錄,去年三月立法會討論《二○○六年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選舉(綜合修訂)條例草案》時,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曾提出,應考慮將功能界別的公司票改為董事票,惟應限於每家公司最多投六票。不過,自由黨後來以改動過於複雜為由,最終沒有提出修訂。

  為籌備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每次選舉之前,政府均會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修訂《立法會條例》,以反映功能界別選民的名稱轉變,及剔除不再存在的公司或團體,並以新的公司或團體取代。過去兩次修例,更涉及根據《基本法》附件二的規定,增加地區直選議席數目。

  資料顯示,為籌備二○○○年九月及二○○四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政府分別早於一九九九年一月底及二○○三年二月底將草案提交立法會,兩次距離立法會選舉時間都超過一年半。

  不過,今次的《二○○七年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本月十九日才提交立法會首讀,距離明年選舉僅餘九個月左右■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2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4 ----------

 

明報
A32  |  觀點  |  精裝君王論  |  By 蔡子強
2007-12-06

民建聯未盡力助選?

立法會補選葉太落敗,選後某些人忙於追究責任。據報章報道,有左派人士把矛頭指向自由黨,質疑自由黨「放軟手腳」,並說週日民建聯一眾核心成員都有現身助選,但自由黨巨頭卻不見影蹤,也不見該黨區議員為葉太拉票;但自由黨中人卻反過來炮轟遭人挑撥離間,反質疑民建聯留了一手,未有全力拉票。

左派票倉票數開出穩定

有泛民中人如甘乃威亦指,民建聯的鐵票並沒有全數「過戶」給葉太,可能是該黨並未有做足工夫,交不足功課。他們以觀龍區為例,說葉國謙在區選時取得壓倒性的2702 票,但在今次補選中,陳太卻在此取得2128票,葉太卻只得1901 票,建制派拿不回區選的票數,而且差幅甚大。

為求證這個講法,筆者特地勾出8 個民建聯傳統「鐵票」票倉,比較它們在04 年選舉、剛過去的區選及今次補選,3 場選戰得票的變化。結果見表一。

從表一可見,柴灣那5 個公屋區票倉,在3 場選戰中,無論投票率高低波幅幾大,建制派的得票都十分穩定,5 個加起來,票數差異只在百多票之間,顯示民建聯每次的票都出得很準、很盡,組織和網絡工夫做得很細緻。反而魚湧和北角那些票倉,因為夾較多私樓,所以一旦投票氣氛熾熱,立法會選舉時候選人實力旗鼓相當,就會比區選谷出更多的選票。

觀龍未必是一個舉證的好例子,因為其情獨特,如同之前在這個專欄講過,葉國謙今次區選的得票,相信有很多是對何秀蘭過去4 年地區工作欠奉,而葉卻不離不棄的抗議票,到了與此關係疏了一層的立法會選舉和陳太,情自然大大不同。

所謂「六四黃金定律」

葉太一句說自己打破六四定律,惹來爭議不斷,還換來陳太一句: 「跌落地番沙。」

記得我在04 年9 月立法會選舉之後,在《明報》論壇版寫過文章,分析十多年來的選票數據,說過往十多年間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存在「六、三、一黃金定律」,這是民主派、親中派、中間派的得票比率,走勢相當穩定,即使經過「建華八年」、「七一」等重大政治危機,民主派的得票率仍然無法突破樽頸,不似得如同期的台灣民進黨般,得票率由三成慢慢上升至五成,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

記憶中這是首次有人提出這個觀點,但不久之後,卻被人慢慢說成今天的「六四黃金定律」。這裏我認為有必要澄清兩點:

第一:這個定律是用來套在「全香港」的選舉結果來作分析,而非「港島區」。從表二可見, 「全香港」的數據比「港島區」的數據,更合這條公式。

第二:這裏講的是一個十多年的大趨勢,而非一、兩次選舉的小波動。從表二可見,2000 年民主派便曾跌到57%的低點。只要有起碼的常識,就可以想像到,民主派的得票率不可能每次都貼緊60%不變,得視乎當時政治氣氛而定。

所以葉太那一句「自己打破六四定律」,便令人莫名其妙。一是出於不熟悉選舉的信口開河,否則,便是一種含混過關的政治宣傳伎倆。以港島區為例,民主派在2000 年的49%得票率,便肯定差過今次陳太的54.8%;另一方面,葉太也一定不會視自己為單純的親中派,而是包括中間票,那麼同樣2000 年,親中與中間票合起來的51%,也一定高過今次葉太的42.9%,所以,試問葉太何來「打破」之有?

當然,作為勝出者,陳太那句「跌落地番沙」,也未免太過有失風度了。【補選系列二之二】



 
文章編號: 20071206004001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5 ----------

 

新報
A08  |  政情
2007-12-06

李少光任達榮赴立會晤陳太

【新報訊】 保安局長李少光及警務處副處長任達榮昨日罕有地親身到立法會,與陳方安生及部分泛民立法會議員會晤,商討上月區選及四日前立法會補選中發生的暴力事件。陳方安生會後指出,已要求局長嚴厲執法,確保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沒有暴力事件。就李少光為何親臨立法會與陳太會晤,據瞭解,保安局曾建議在政府總部會晤,但泛民指因要投票不便離開立法會大樓,最後李少光以自己也需在立法會動議決議為由,遷就在立法會大樓二樓會晤,李當日亦有會見其他議員 促嚴厲執法杜絕選舉暴力

而在此之前,李少光前日亦曾與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就選舉暴力問題交換意見。陳太在會後沒有引述李少光言論,公民黨的湯家驊則指感到警方有意跟進星期日補選,在北角發生的暴力事件,另外亦會跟進區選中龍星選區的事件。陳太指出暴力選舉並非香港的選舉文化,政府官員應站出來維護公正公平選舉,並向公眾表明,政府不會容忍這樣的暴力。她指已表明期望局長嚴厲執法,期望明年完全杜絕這些暴力事件。

據瞭解,陳太事前亦表示過可到政府總部,跟李少光會晤,而有份參與會晤人士包括余若薇、梁家傑、譚香文、湯家驊、吳靄儀及塗謹申等。據悉,會上,李少光重申警方不會容忍有人在選舉作違法、違規行為,警方會嚴厲處理,他與任達榮均表示,如事件涉及報案,他們會向律政司請示,如有人違法,將作出檢控。對明年立法會選舉,李少光指保安局會繼續確保明年的選舉活動,是公平公正地進行。

另外,選舉落幕,民建聯則繼續追擊陳方安生的「十成按揭」事件。民建聯副主席劉江華稱,在上周去信要求約見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但被拒絕接見,劉稱會繼續約見。劉重申,陳太一直表示沒有「十成按揭」,但事實是有「十成按揭」,這是涉及誠信問題,他強調該黨會作出質詢,希望先透過恆生銀行、金管局及政府的代表瞭解事情,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成立調查委員會作調查。民主黨副主席單仲偕稱,不支持成立調查委員會的做法。



 
文章編號: 20071206033004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6 ----------

 

大公報
A28  |  大公評論(香港)  |  觀棋「琪」語  |  By 梁安琪
2007-12-06

陳老太在謊言中得逞

有人為官數十寒暑從未為民主開聲滴汗,參與遊行又從沒一次走畢全程,反而眾目睽睽可以去恤髮,甚至為獲得十成按揭諸多狡辯,到投票當日還有數以萬計的告急號外出版。由謊言中衍生出來的「民主」與「良心」看在堅持平等公義原則的市民眼裡,是心碎欲裂的。

二○○七年十二月二日是香港民主路上黑暗的一天,一名「忽然民主」的政客,通過充滿謊言的選舉伎倆,奪取了已故馬力先生在立法會的議席。

反對派在這場選戰中,重點宣傳口號是標榜陳老太代表「真民主」。但事實上,整個過程卻是一點也不民主,而且活生生地顯露了強權欺壓的專橫霸道。

在馬力先生逝世初期,才不過幾天的時間,曾加入過前的何秀蘭急不及待的跳出來向外宣佈對馬力遺留下來的議席有興趣,是最先表態有意參加補選的第一人。由於馬力屍骨未寒,何氏搶位心切,此舉惹來惡評如潮,亦同時挑起了反對派內新一輪內訌。民主黨甘乃威強烈反彈,社民連又照例擾攘造作……,一時之間,反對派陣營內拳來腳往,各不相讓,終於搞了個什麼甄選機製出來,欲以此平息內部爭出線的紛爭。

號稱「獨立」便是謊言

本來如果正正常常地真的以比賽形式甄選出一名代表來參選,公平競爭,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在這個時候,有週刊拍得黎智英、李柱銘與陳老太等前後腳密會的照片,之後反對派有關參加補選的舉動有傳在暗室勸退勸進,甚至在大石壓死蟹的情況下出現了峰迴路轉的局面:曾表現得無限興致勃勃的何秀蘭率先聲明退選。苦等八年希望再走近一點立法會邊緣的甘乃威也無奈退出。雖然在記者招待會上,甘乃威口口聲聲說自覺陳方安生比他適合出線,所以讓路。但這種說法是矛盾重重的,因為假如要個個排隊讓路,那為什麼要定下甄選機制?這是向強權低頭,還是哪種貨色的「真民主」?

陳老太出選,號稱「獨立人士」,但倘若這不是說笑,便是一個謊言。最明顯的一點,如果是全無背景的「獨立人士」,為何後來要和社民連的勞永樂去為名存實亡的所謂「甄選機制」演出一幕比併辯論?這個甄選形式,確實是為反對派陣營有意出線一眾而設,所以真正的獨立人士如蔣志偉、蕭思江、李永健、凌尉雲、何來和柳玉成,他們交了五萬元報名費遞表便可參選,而不需由反對派政客安排來「甄選」一番,真真假假,一目瞭然。

「真心良心」也甚醜惡

反對派及其友好在傳媒界勢力龐大,擅長以多個不同地盤打擊異見人士,更拿手的是顛倒是非黑白。這邊廂一面將陳老太所有過失錯漏塗脂抹粉,但又喜歡將一些非我族類的參政人士大肆抨擊為「隱形左派」

,以鞏固本身派系的勢力,藉故貶低別人誠信,還培訓了一批網絡打手,製造網民輿論假象。於是反對派繼續繪影繪聲地力捧為「真心良心」。同稱「獨立人士」,所受待遇有天淵之別,政治之醜惡,有時叫人慘不忍睹。

在平等公義的社會中,上述提過的公平競爭是維護公眾利益的重要原則。是次補選結果之令人失望痛心,是見到強權玩弄政治生態為所欲為,部分選民竟然又甘於向謊言妥協,誤信以為民主只是一撮人的專利。本來民主存在的其中一種意義是不向強權屈服,但遺憾地有些自以為信奉民主的人,卻不自覺地向強權,甚至是霸權投降了。

陳老太勝出是基於她自己個人單打獨鬥嗎?當然不是。她背後的集團首腦,或是財雄勢大,或是國際聞名。她自己當日擁過千萬長俸退休,位列超級富婆,有錢有面,居高臨下,前呼後擁,這樣的參選,本來便再沒思量公平不公平。一些政客議員甘願做佈景板,幕後報章刊物一日又一日從不間斷吹噓讚美,好又好在收盡宣傳之效卻又毋須就此計算競選經費。有人為官數十寒暑從未為民主政制有新發展開聲滴汗,參與遊行又從沒一次走畢全程,反而眾目睽睽可以去恤髮,甚至為獲得十成按揭諸多狡辯,一切一切都可被美化成自然發生的小插曲,到投票當日還有數以萬計的告急號外出版,專人派發。這些歷史、手段和情景,看在堅持平等公義原則的市民眼裡,是心碎欲裂的。由謊言中衍生出來的「民主」與「良心」,與反對派的叫囂歡呼聲中,混合得那末天衣無縫,好不熱鬧,因為有梁國雄加陳老太的立法會,應該像個派對吧,單看髮型就夠好看了。

港式政客退而不休

筆者對是次港島區立法會補選,是感到極度失望的。有志從政的風骨,應可以明知不可為而為,概念上也知該有所進退。但往往在政治世界中,理想和現實很不一樣。只見有港式政客退而不休,政壇自投封建羅網卻還被稱作「真民主」,感觸良多,又痛心疾首。葉劉淑儀被問到落敗原因時表示,本來是鋪排明年出選的,提早了應戰,準備時間稍嫌不足,言之有理。記得最初有關此補選消息傳出之時,筆者亦因為時間性、協調性等等因素,認為民建聯能派人出選最順理成章,民建聯主席留下來的議席,能夠由黨內手足繼承,這就很美滿,況且政黨必須藉一次又一次藉選舉來試將練兵,才能鍛鍊出更多捱風擋浪的戰將。累積到實戰的經驗,同時又測試到黨在不同層次中的吸票能力。千萬不要用區議會選舉得票總和來推斷以為這便會是同一政黨候選人參加立法會選舉的票數,兩會功能風馬牛不相及,選民投票取向也不盡相同。民建聯錯失了一次試票機會,其實有點可惜,而葉太先作觀摩明年才真正落場,準備也可更充分。

普選步伐由循序漸進變成見步行步,香港人慣了自作自受,真是「民主」到不得了呢。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文章編號: 20071206002017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7 ----------

 

南華早報
EDT23  |  EDT  |  By Christine Loh
2007-12-06

Electoral beauty

It was our duty to vote, and we did so on Sunday in large numbers.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is Hong Kong people have accepted voting at elections as part of civic life. The candidates, their campaign teams, and their beliefs and ideologies, are only one aspect of political life. The other vital aspect is the will of the voters.

The beauty of a free election based on universal suffrage is that the candidates need to be endorsed by the electorate in order to serve the people as their representative.

There is also a simple clarity about a first-past-the-post voting system, unlik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It is a straight fight. Voters choose the candidate they prefer, and the one with the most votes wins. People don't need to consider the tactical difficulties involved with a proportional-voting system.

On Sunday, the voters of Hong Kong Island made a clear choice. For a by-election, the 52 per cent turnout rate was high. There was a steady flow of voters throughout the day, between 7.30am and 10.30pm.

The two candidates that mattered - two former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 Anson Chan Fang On-sang and Regina Ip Lau Suk-yee, are well known in the community and have long track records of public service. Both seemed to have been through a life-changing experience in putting themselves forward; they both had to understand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The "elite" are often sheltered and insular. Even those who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time in government can be oblivious to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disadvantaged. The baptism of electoral politics is transformative for them. Candidates standing for direct election need to see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people, not the privileged few. This is the core of universal suffrage. The "elite" can win, but they need to connect with the people.

In the case of Mrs Chan and Mrs Ip, it was clear that the electoral experience made them take another look at Hong Kong. They had to show they cared about the poor and the sick. Indeed, they were surprised to find out how tough life is for some groups, such as the poor elderly. They promised they would fight for better public services and welfare. They no longer sounded like Hong Kong civil servants whose constant concern is to keep government expenditure low.

Another aspect that came through in the election was the candidates' weakness in policy. Despite their long time in government, they did not seem to have a strong grasp on many basic issues. The televised debates were interesting to watch, but not particularly illuminating. Neither Mrs Chan nor Mrs Ip were able to provide the kind of electrifying performance that could have showed voters they represented the future we hope to have. They reminded us of the past, and our present, but not what Hong Kong can be tomorrow.

The dividing line last Sunday was over the issue of democracy. Mrs Chan aligned herself with the pro-democracy camp and Mrs Ip with the pro-government camp. Mrs Chan became the face of Hong Kong's quest for greater democracy and Mrs Ip the face of the post-1997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So, this was how people ended up going to cast their ballots.

There are insights to be drawn from the voters' sentiment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also for Beijing.

There is also an important lesson here for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aspiring candidates for next year's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The recent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have already provided an indication - voters in many constituencies preferred fresh faces. We want to see a compelling vision of tomorrow.

How will the parties ensure better governance? Will they have clear positions on how Hong Kong can be mor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without pouring more concrete? How will they propose to clean up pollution? Will next year's candidates be able to revitalise the community debate on constitutional reform that goes beyond mere assertions of positions?

Christine Loh Kung-wai is chief executiveof the think-tank Civic Exchange

 
文章編號: 200712060270578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8 ----------

 

頭條日報
P02  |  要聞  |  社評  |  By 李一瓢
2007-12-06

選舉過後仍是謎交代超按證誠信

爭持激烈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已經結束,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當選,並於昨天立法會會議宣誓就職,展開她為時八個月的公職生涯,隨選舉落幕,要求她交代十成按揭的聲音亦日益嘹亮。

昨天便有報章社論要求陳太作出交代,民建聯議員亦向政府提出質詢,作出跟進,在陳太不作回應下,事件難以淡化,同時亦成為她從政的長期負資產。

陳太在選舉期間,被記者問到超按買樓時,多次以多年前一份報道的舊資料擋駕,卻對各傳媒近期不斷發掘出的新資料,不予正視,一於少理。

據不同傳媒揭露,她當年利用抵押周轉,買了一個七百八十萬的豪宅,最後向銀行取得十成按揭,透過這種迂迴的交易,取得高於金管局規限的七成樓按,同時減少交印花稅。這些新資料,顯示陳太所指,以兩個物業作抵押以獲取十成按揭的解釋,非但無法自圓其說,而且有誤導公眾之嫌。

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誤以為在選舉期間,不應挖出候選人以往的負面事件,以免左右選情,但陳太超按買樓一事,涉及高官個人誠信、有沒有人說謊,甚至利益收受,均十分重要,其實應該先搞清楚,讓選民先作判別,然後才投票,對各方面都會較公平。

雖然選舉已過,超按買樓問題,仍欠缺一個答案,部份認為不宜在選舉期間追究事件的輿論,亦站出來要求陳太交代;反映在失去「選舉抹黑」的擋箭牌後,交代十成按揭的壓力非但沒有減少,而是不斷增加。

陳太昨日宣誓成為議員,本來這是她主動交代一切詳情的另一個機會,可惜她沒有這樣做,在其誠信備受質疑下,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絕對不是上策;另一方面,雖然當事人拒絕主動交代,但市民以至部份政黨仍會繼續尋找真相,直至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為止。



 
文章編號: 20071206904005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9 ----------

 

壹週刊
A002  |  時事  |  壹觀點 6/12/2007
2007-12-06

122彰顯「港人治港」訴求

一二二立法會補選是泛民派跟執政聯盟的對決。代表泛民的陳方安生贏得了近五成五的選票,足證絕大部分選民認同她代表的「問責、透明、公平公正」的香港核心價值。代表民建聯、自由黨為台柱的執政聯盟的葉劉淑儀落敗,那不是她的競選工程做得不好,或執政聯盟動員不力,而是香港選民不認同他們的價值取向。

像陳方安生說的,與其說補選結果是泛民或她個人的勝利,毋寧說這是自○三七一大遊行後,香港人再次以具體行動伸張「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訴求。

毋庸諱言,葉劉淑儀的競爭工程,從修身易裝、落區過夜以至為二十三條的「推銷」工作道歉,都做得嫻熟到家。在這些技術層面,她確實勝過遊行恤髮的陳方安生多矣。葉劉淑儀吃虧之處又豈止是不肯打造個人工梨渦而已?她落敗是輸了人心。

人心者,價值取向也。一日未實行雙普選,執政聯盟便無從洗脫其小圈子選舉的欽點氣味,也就無從建立其認受性。在公平、公開的選舉中代表不為認受的執政聯盟參選,葉劉淑儀又豈不成為香港人說不的對象?

若然如此,同是一個民建聯又何以在區議會選舉報捷?一個原因是,區議會選舉圍繞民生議題,並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價值取捨。民建聯長期經營「基層工作」—— 蛇宴、郊遊般的小恩小惠 —— 在這樣的選舉中有機會分(這當中葉國謙是最突出的例子)。加以立法會補選來得倉促,就算葉劉淑儀要經營小恩小惠亦時不我與。

於此可見,打從為執政聯盟出頭爭奪馬力遺缺的那一刻起,葉劉淑儀的路便注定是不好走的了。她背負的並不只是二十三條的包袱而已,她更是站在香港人價值觀的對立面。在關乎良知的對決中,她這個取向又何來贏面?

陳方安生勝出也不表示香港人眷戀殖民地的日子。過渡十年,絕大部分香港人無疑都接受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可沒有因為主權的更易而改變。儘管沒有宣諸於口,絕大部分的香港人依然接受不了毫無制衡的極權統治。

偏偏執政聯盟代表的卻不是體現「港人治港」的「一國兩制」,而是向極權靠攏、獻媚的傀儡價值觀,那又焉能叫香港人接受得來?接受不來,代表執政聯盟的葉劉淑儀又豈能不為選民所唾棄?香港人愈是像這趟補選那樣堅持其「問責、透明、公平公正」的價值觀,那又會否令北京對香港愈是放心不下,致令雙普選更遙遙無期?

可以肯定的是,觀乎執政聯盟靠攏、獻媚的德性,就算葉劉淑儀贏了,你道她又會有逆鱗之舉否?不會吧!補選結果儘管不能教北京放心,這則又讓全世界知道,香港人絕對沒有因為經濟的一時好轉而放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訴求。要達至和解、建立互信,又能不從兌現「港人治港」的承諾開始?

 
文章編號: 20071206112007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0 ----------

 

壹週刊
A184  |  專欄  |  香江不平這處鳴  |  By 李柱銘
2007-12-06

民主的勝利

我們要為香港選民喝采!

陳太贏了,獲175,874票,當選為立法會議員。雖則在許多人心目中,以為這個結果乃是意料中事,但這個結果實在得來不易。整個選舉工程最艱難之處,就是要鼓動支持民主的選民出來投票。根據港大民意網站的滾動民意調查,陳太一直領先主要對手葉劉淑儀平均十多個百分點,而其中一次更高達廿一個百分點。這些民調結果,予人陳太穩贏的感覺,大大減低陳太支持者的投票意欲,再加上按照以往經驗,補選投票率通常較低,假如大部分支持民主的選民都不去投票的話,試問陳太怎能勝出呢?

何況,經過區議會選舉一役,我們知道實際選情,肯定不如民調所顯示般樂觀。兩週前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左派陣營充分展現其選舉機器的高效率,他們擁有強大的組織網絡,在選舉當日,備有專車接送選民,飯後一同去投票,另還有樁腳動員支持者,投票予指定候選人,所以即使有候選人為吸納中間票而刻意隱藏左派身份,他們依然能獲得左派鐵票。由此可見,同樣由中聯辦策劃統籌選舉工程的葉太,亦必定能取得左派鐵票。

此消彼長,陳太表面領先的優勢,反而對其選情構成困阻。面對此嚴峻的考驗,民主派委實沒有什麼對策良方,畢竟我們及不上中聯辦,不會知道大多數支持者居住何方,以及他們的聯絡方法,故實在沒辦法直接動員他們出來投票。因此,民主派唯有透過傳媒發放選情嚴峻的訊息,以及在街上助選時,向那些停下來與我們握手的支持者逐一解釋,他們不要掉以輕心,除了自己必須投票外,更一定要致電親戚朋友,叫他們踴躍投票予陳太,和積極為陳太拉票。

最終,陳太當選,筆者覺得這是特區民主的勝利。支持民主的選民感到陳太有機會輸,便響應我們的呼籲,主動協助拉票,而且非常落力。十二月二日投票日,我在街上碰到不少市民,異口同聲的說為陳太拉了好幾票,甚至二十多票,這真的令我很感動,民主派雖然欠缺豐富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不過,我們卻擁有許多熱愛民主的心,每位支持者都願意盡其所能出一分力,令我們可抗衡龐大的選舉機器。記得四出助選時,有位先生聽到我的呼籲,再三叮囑我要對香港選民有信心。的而且確,港島區選民沒有令大家失望。

香港選民透過是次選舉,再次展示出成熟與文明,以及對民主的堅持,誰還能質疑香港仍未適宜推行全面普選呢?

 
文章編號: 200712061120089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1 ----------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雙龍會  |  By 梁家傑
2007-12-06

向港島選民致敬

筆者猶記得在早前替陳太拉票期間,有一位登記了當選民的昔日同窗,他從來沒有投過票,這一次看到選戰非常吃緊,實在看不過去,不能忍受葉太勝出,於是拉攏太太和丈母娘一起投票。他說:「我們一定要把這三票投給陳太,盡力令陳太當選;香港若失掉核心價值和對固有制度那份堅持,我實在接受不了,也再難以香港作為我和孩子安身立命之所。」

市民不願見一黨獨大

這次補選有超過三十二萬名市民投票,比兩星期前的區議會選舉多出一半以上,筆者相信當中就包括不少有上述想法的選民;陳方安生能夠以十二個百分點的差距大勝,每一名站出來投票的選民,皆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與此前兩星期的區議會選舉相比,地區議題相對分散,立法會則有兩位前高官對決的強勁戲碼,使不少在區選「隔岸觀火」的市民樂意參與。加上民主派在區選受挫,政治生態出現微妙變化,很多市民不願見一黨獨大的危險局面,紛紛站出來投票。結果,這次補選的投票率高達五成二,大幅高於二千年港島補選的三成三。

這再一次證明︰在關鍵時刻,香港市民從來不曾教人失望。回顧近二十年,每到關鍵時刻,像是八九或者○三年,香港市民總是勇於站出來︰有一些事,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有一些政策,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有一些價值,是我們不能不挺身維護的。事實上,○三年尚且有經濟低迷、「沙士」和廿三條,香港如同壓力煲,以致市民在當年的區議會選舉,紛紛以選票向政府說不。直到今次補選前夕,特首已經換了人,建制派重整旗鼓,傳媒也日益向當權派靠攏,經濟暢旺,股市熱火朝天,而投票率仍然超過五成,陳太更以五成四得票高票當選,這就印證了西諺所謂「面對真理的時刻」。

在真理面前,香港市民不會只看到眼前的飯碗,惑於表面的和諧,忘了更深層次的制度問題和民主理念;而陳太當選後說,勝利不屬於她一個人,而是屬於熱愛民主的香港市民,更可說是清心直言。區議會選舉中,民主派在港島區得票不到七萬,星期天這十七萬票,不一定投給民主派,也不一定投給陳方安生,卻是投給我們所爭取的理想,所捍的價值。

選民對民主派鞭策

區選的挫敗緊接補選的勝利,可以說是選民對民主派的鞭策。在區議會摔了一跤,我們必須盡快站起來,用有限的資源加強地區紮根的工作,更要向市民清楚解釋:要解決眾多民生問題,建立社會和諧,不能靠政團提供貼身服務,而是靠給市民充權,讓公民自救;必須透過建立公平的政治制度,從政策和地區管治的層面解決問題。

在對手有當權者撐腰,受傳媒力捧,選舉機器開動,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催谷組織票,陳太助選人員被滋擾,資源人力強弱懸殊的情況下,選民仍堅持投不畏強權,誠意為市民發聲的真心、良心一票,尤其值得尊敬。我很感動,借此機會向港島區的選民敬禮。

梁家傑

公民黨

立法會議員



 
文章編號: 20071206003006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2 ----------

 

蘋果日報
A08  |  專欄專論  |  社評  |  By 盧
2007-12-06

蘋論:曾德成,你憑甚麼!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你憑甚麼無緣無故侮辱陳方安生女士呢?就憑你是甚麼局長的身份麼?

可是,你這位局長只是八百人小圈子選出的特首委任的,你這位局長只是曾特首一個人不知按甚麼原因選出的;而陳方安生女士則是港島區十七萬多選民選出來的,是超過半數投票選民選出來的,大家的認受性、代表性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曾局長,你有甚麼資格公然侮辱陳太呢?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你憑甚麼公然在立法會議事堂侮辱市民一人一票選出的議員呢?就憑你身居高位、手執大權?

可是,你之所以身居高位、手執大權只不過因為你被小圈子選舉選出的特首看中,跟你的能力及政績毫無關係,你的權力更不是人民授予的。相反,陳方安生女士能坐在議事堂,能進入立法會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的,是得到市民充份授權的。曾局長,你有甚麼資格公然以清算的口侮辱陳太呢?你是想藉此侮辱港島區的選民、侮辱香港市民嗎?

曾德成局長,你憑甚麼公然在議事堂清算回歸前曾服務香港的官員及公務人員呢?就憑你對港英政府長期積累下來的怨恨?

可是,不管是陳太或其他曾在前港英政府服務的公務員對香港都有實質的貢獻,是香港得以成功及經濟起飛的重要基石。相反,曾局長進入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雖已近十年,出任局長接近半年,他的政績卻是誰也看不到,他的貢獻卻是誰也不知道。我們不禁要問曾局長,你有甚麼資格以刻薄的語言教訓陳太、有甚麼資格對曾經服務港英政府的公務員秋後算賬呢?

也許,曾局長今次大發官威的真正原因是葉太在星期日的補選輸了,是因為不能及不想接受陳太當選的結果,所以禁不住出言侮辱人家。

誰都知道,親中陣營及建制派對星期日的補選志在必得,希望藉選舉擊敗陳太,動搖市民支持民主的決心。他們在選舉前固然用盡各種方法打擊、抹黑陳太,他們在選舉中更動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關係票及鐵票希望擊敗陳太。只可惜,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用手上的選票戰勝鐵票,讓陳太高票當選,打碎了親中陣營的如意算盤。作為親中陣營老將的曾德成,作為建制派核心的曾德成自然心生不忿,自然惱羞成怒。結果陳太剛宣誓就任,曾德成就禁不住立即發炮攻擊侮辱陳太。

更令人擔心的是,不願意接受選舉結果,不願意接受陳太當選這個事實的不僅是曾德成局長,特首曾蔭權先生及大部份特區政府高層也有類似的表現。立法會是香港的立法機關,有議員新當選加入立法會,作為行政機關首長的曾特首發出聲明或打電話祝賀新議員當選是自然不過的事,也是基本的禮貌;更不要說陳太跟曾特首相識、共事多年。偏偏曾特首卻連這些基本禮節也不做、卻連半點人情味也沒有;從星期一凌晨陳太當選到她昨天就職,曾特首連一點表示、一句恭賀也沒有;即使特區政府的祝賀聲明也拖延了一大段時間才發出。這些不合政治禮節、不顧人情的做法只能說明曾特首對選舉結果的抗拒及不滿。

我們不知道曾德成局長或其他官員還有沒有其他小動作針對陳太。但他們必須牢記,陳太是經過公開、公平、公正選舉產生的議員,是得到市民充份授權的民意代表;官員搞甚麼小動作清算陳太只是在侮辱市民,侮辱選舉制度,是不可能推翻陳太高票當選這個事實的。曾局長及其他官員還是不要再輸打贏要了!

週一至週六刊出

 
文章編號: 200712060060018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3 ----------

 

蘋果日報
A24  |  論壇  |  探針  |  By 陳民彬
2007-12-06

探針:陳方安生勝選的示

十二月三日凌晨,在電視上看到陳方安生勝出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本人立時鬆了一口氣,在幾經艱難下,特別在左派及建制派的瘋狂惡意攻擊及抹黑之下,支持香港民主的人士進入了立法會。陳方安生的勝出,給剛在區議會選舉慘敗的泛民陣營無疑打了一劑鎮痛劑及一支強心針,為明年二○○八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鋪路,以及重新振作推動普選的訴求,更重要的是,說明香港仍然是有不少支持民主普選的人士。也證明不少香港人的眼睛仍是雪亮的。

愛國是愛民主的中國

勝選歸勝選,但是陳方安生或者泛民陣營不要自滿,因為真正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現在才剛剛開始,爭取普選的路仍然很艱巨。最重要的一仗,二○○八年的立法會選舉,泛民與左派及建制派的兩大陣營的一場硬仗,現已靜悄悄的展開。而且,嚴格來說,泛民的仗仍相當難打,甚至是處於被動的守勢。為甚麼這樣說?從這次的立法會補選可知,陳方安生的最大對手葉劉淑儀雖然在「二十三條」立法問題上仍陰魂不散,但是在左派「鐵票」效應下,仍只輸給陳方安生三萬多票,也證明了他們的動員能力仍然相當的強。況且,葉劉淑儀這次作為試金石的目的還是達到了,明年立法會選舉,拜比例代表制之賜,她仍然有很大機會進入立法會。葉劉淑儀如在明年成功進入立法會,也即代表「二十三條」立法已排定時間表了。除了面對左派及建制派的動員能力外,泛民及陳方安生其實也要特別留意幾方面:第一,中共不同程度的滲透控制香港的傳媒,已達到一定的「成果」,很多媒體有意或無意的成了中共的傳聲筒,吹噓中共「拯救」香港經濟的「成就」,以及對泛民主派惡意攻擊、醜化及抹黑。第二,在中共對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洗腦下,誤導了不少民眾掉進了民族主義的陷阱。泛民人士應該區分清楚的,愛國是要愛由人民當家作主及民主自由的中國,而不是共產黨及「一黨專政」的中國。泛民如果對反日、反台獨甚至反美持續跟中共的調子起哄,掉進中共民族主義的圈套,使中共藉此機會宣揚反民主及醜化民主制度,更使普選的日子遙遙無期。不要忘記,美、日、台都是民主的社會,日本及台灣更是亞洲民主的典範。第三,很多泛民人士其實很少注意到,近來的香港股市很不尋常,隨內地(特別是深圳及上海)股市而大起大落,甚至內地的經濟政策也影響了香港股市,使香港有淪為「中國金融中心」而不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危險,在中共「政策」刺激香港(澳門)經濟的情況下,越來越使港澳的經濟畸形及不健康的發展。甚至說中共已用另一種手段干預及影響自由市場的自然調節及運作。

宣揚民主自由的價值

「一國兩制」之中的「兩制」其實在港澳回歸後早已被侵蝕,只不過在「慢火煮青蛙」下,人們自然不覺得「痛」而已。港澳實在已有從由「一國兩制」轉變成「一國一制」的危險,民主派的政治空間在回歸後日漸萎縮是事實。民主派如要突破此困境,就須能夠衝破中共所設下的議題,不要再掉進中共的陷阱。而且民主派在日益有限的資源下,更應宣揚民主自由及普選的價值,使人們認識獨裁專制壓制民主自由及人權的本質,堅定走民主之路,民主派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還是有希望的。陳民彬自由撰稿人

 
文章編號: 200712060060068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4 ----------

 

南華早報
EDT3  |  EDT  |  By Fanny W.Y. Fung
2007-12-06

Regina Ip tells of instant apology decision

Former security chief Regina Ip Lau Suk-yee said yesterday she decided to apologise for her handling of the Article 23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on the very day she did so.

Mrs Ip said she had been thinking for some time about public criticism of her conduct during the row over the since-shelved legislation, but had decided to apologise only on the morning of the day she announced her candidacy for last Sunday's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She apologised that afternoon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nd was questioned in later election debates on why she had not done so before starting her election campaign.

Mrs Ip was speaking in a Cable TV interview three days after her defeat in the by-election. In a separate interview with RTHK, she said it was impossible to eliminate all the negative senti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security law, but said she believed the burden would be reduced when she ran again next year.

Mrs Ip said she could not rely on votes from DAB supporters in next year's Legco election, as the party would field its own candidates.

Copyright (c) 20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編號: 20071206027045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5 ----------

 

東方日報
A44  |  龍門陣  |  千層峰  |  By 凌戈
2007-12-06

千層峰:政府豈能放任不管

黎智英之所以被稱為「淫賤黎」,是因為他不但宣淫販賤,而且手法卑鄙。他在立法會港島區議席補選中的表現,更充分暴露了其政治流氓的嘴臉。《蘋果日報》於選舉當天傍晚,在港島區大肆派發「號外」為陳方安生告急,還宣示:「揀葉劉,要跳樓」。

一份報章在選舉當日出號外為其中一名參選人告急,在香港選舉史上開了極壞先例,給香港新聞生態和選舉文化帶來惡劣影響。事實證明,淫賤黎在把香港壹淫媒的狗仔隊文化帶到台灣後,又把台灣選舉中的劣質文化移植到香港。

在各界同聲譴責下,淫賤黎辯稱自己完全不知情,但又宣稱「傳媒沒有中立性、一定有立場」。「不知情」只是此地無銀三百,他自創立壹淫媒後就以反中亂港為己任,從沒有「中立」過。但關鍵不在於立場是否中立,而在於此行動涉嫌牴觸選舉條例有關「傳媒在選舉中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候選人」的規定。而這號外變相成為陳方安生的競選廣告,所涉及的經費都應計算入其競選開支。

然而,政府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擾亂選舉行為卻放任不管,至今未作任何譴責,也沒要求將號外的經費計入陳方安生的競選開支內。如此縱容,淫賤黎必然會變本加厲,香港的選舉文化將徹底變質。

香港回歸後有沒有公開、公正的選舉制度,是「一國兩制」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中央絕不能放任黎智英之流污染本港的選舉文化,破壞選舉制度,有責任督促特區政府正視和處理此問題,否則「一國兩制」將成為笑柄。

 
文章編號: 20071206032057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6 ----------

 

信報財經新聞
P21  |  中港評論  |  民間心戰室  |  By 魯姜
2007-12-06

真心真意見微知著誰勝誰負言之尚早

  陳方安生獲勝後四出謝票,坐的是開篷車,為什麼不是開篷巴士,好讓更多市民支持者能上車向她親自道賀?

  不過,坐在陳太背後的,卻是李柱銘和梁家傑等,而非甘乃威甚至是張賢登?

  選舉前及選舉當日,陳太所到之處,不少市民主動趨前和她握手及表示一定大力支持,特別是一眾師奶和小孩子,那份親和力,絕對是葉劉淑儀所無或遠遠不及的。

  港島中西區,陳太失的票比二○○三年選舉時為多,其中一個主因,就是這區的選民不喜歡或信任她的「忽然民主」,而非建制派的動員力量,因為陳淑莊的勝出,證明該區選民的抉擇出於理智多於人情(雖然自由黨已盡全力欲保不失)。

陳太未踏政治坦途

  如陳太到新界東或新界西參選,多會敗陣,因為當地居民會認為她高不可攀(坐開篷跑車只會引來噓聲);但在港島區,陳太卻變成師奶與小孩的偶像,因為葉太缺乏人氣與面緣,非要動員鐵票或加倍的笑容,不足消除隔閡或歧見。

  另一個例子是有人辱陳太時,大部分公眾及傳媒會站在陳太的一方;有人辱罵葉太時,公眾特別是傳媒都會對這些「滋事分子」置若罔聞。

  更弔詭的是:陳太之獲勝,並不等於她會踏上任何政治光明坦途;反之,葉太卻肯定可以在明年當選,不論獲得民建聯及自由黨的多少支持。這次補選,單以選舉當日建制派動員的人力、能量或策略而言,已肯定比泛民的陣勢優勝甚多,及後倘真有特首普選,而港島又是標版的話,建制派的勝算一定會比泛民為高,除非候選人比葉太更缺公眾緣、準備更不足及突然節外生枝(大如民運,小如官商勾結)。

泛民政治工程應檢討

  泛民自怨自艾,以為輸在平日沒有金錢去「供養」候選人,更沒有甜頭去「賄賂」眾街坊。其實,建制派的資源,有來自商界、有來自地區、有來自中方……,但投入的形式不拘一格,因此不但不易追查,更可讓有心人或單位(捐獻者)能以更多不同的形式與名目參與,甚至是政府現在推廣的社會企業,也可以是雙方「合作」的途徑之一。如果泛民的政治工程今天仍停留在「找人、養人、留人」階段,未能與其他社會及地區的活動與人脈連接、合作以至結合來借力,他日即使在投票當日一再告急,也只會是屢戰屢敗,自欺欺人而已。

  陳太不是所有支持民主的人一致認同及支持的候選人,除了因為缺乏往績,今天亦無具體承諾或行動去展示其信心與決心,甚至是如果落敗之後個人的去向也從沒有清楚交代(假設性問題當然可以不答);與葉太的決志從政、一往直前相比,後者自然是更有力及有期望得多。

  陳太的宣傳口號「真心、良心」,亦是十分空洞與空泛,雖可說是「影射」葉太對直選的作假,但陳太在直選一事上的無力、無助和無能亦已廣為人知。要求較高、選舉更理性的人當然會對陳太有更高的要求(對葉太反而無所謂,只要相信她的辦事能力即可)。

葉劉兩個答案反映卸責性格

  相反,葉太的「新的一葉」口號,卻由於和幾年前比較「少了幾分官氣、傲氣和意氣」、「多了幾分客氣、書卷氣和人氣」,因而令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大公報》語)。由於葉太能以「一種非常清新可喜、堅毅勇敢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所以已成功「洗底」,市民消了氣,不再糾纏於二十三條立法,也不再把矛頭指向個人。

  「新的一葉」的目標如果只限於此,建制派可以告訴自己,葉太這次取得十三萬七千多票,絕對是值得慶祝的大勝!

  不過,實情是否如此?葉太是否認同自己「雖輸猶榮」「獲得了應有的回報」?由她的兩個答案可以見到。一是她認為以陳太的超然經驗履歷,和她相比,理應取得七成選票,兩人的得票應是七三之比,如今她僅以總票數百分之十之差落敗,已可算是個人勝利。

認錯與道歉須毫無保留

  為什麼應是七三(泛民派最樂觀也只期望是六四)?這完全是葉太信口開河,也反映了她減低及推卸個人責任的性格。

  葉太另一項回應,亦令人不易接受,更遑論是信服,就是二○○三年五十萬人七一上街,二十三條不是唯一原因,因此她也不應代他人負上全部責任。

  由此引伸,凡以同一問題或指責加諸於葉太身上的,一定是另有目的,摸黑意圖至為明顯。

  葉太的說法邏輯上當然沒有不對的地方,因為任何重大事件都不可能由一個原因所導致。

  董建華是七一的「罪魁禍首」,市民已有公論,中央也改變初衷,董生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所以葉太的說法,不會得到民眾的認同或接受,只會視之為她推卸責任的說法。

  亦正因為有了這個「毋須負責或負全責」的前提,她為二十三條引起公眾強烈反應所作的有限度道歉(保安局局長職責所在)亦不被公眾廣泛接納,只再視之為她推卸個人責任的另一例子。

  政治人物遇到這種情況,認錯與道歉必須毫無保留,才易反敗為勝,令人因驚喜而予以同情,諒囿以至回復信心。

典型公務員心態

  如果葉太願意在認錯時不單主動承擔責任,甚至自動代董建華承擔責任,予人樂於喜於敢於承擔不應由個人承擔的責任的感覺,她一定能令反對者包括傳媒也感到意外,令支持者有更多身支持她的理由。

  如果她沒有這個胸襟,最少也能做到「開放與包容」,先承認二十三條是導致七一多達五十萬人上街的主因之一,但其他原因已迅速獲得矯正,二十三條由於原因複雜及影響深遠,應該再仔細研究及小心推行,不應重蹈操之過急的覆轍。

  以上述理由及理據為前提,葉太向市民道歉,不但可以全心全意毫無保留,更可為自己及其他高官樹立典範。

  可惜葉太只顧為自己討回公道,完全把五十萬市民當年的感受置諸不顧。葉太一方面自認「職責所在」,另方面又說「與我無關」,是最典型的公務員心態。

兩條為官之道

  「職責所在」是上司叫自己做什麼,自己不會質疑,忠誠執行到底;「與我無關」則是每個政策局每位局長各有其問責範圍,別人的賬不應算在我的頭上。

  這兩項為官之道,可以令特首「死得不明不白」,當年董建華不知如何拆解,整個內閣貌合神離,人人希望獨善其身,任由民怨民憤累積,結果董氏終於下台,曾蔭權上台始力挽狂瀾。

  什麼時候,曾蔭權和葉劉淑儀會對董建華公開致謝,多謝董生讓他們在政圈成功上位再度復活?讓他們能看到學到市民急什麼想什麼?讓他們懂得如何承擔責任?讓他們學會如何更得體應對?什麼時候,陳方安生會向甘乃威公開致謝,多謝甘生讓她成為民主派的代表參加普選?讓她明白地區工作的困難、無助和委屈?……公務員今後若要步曾特首、葉太及陳太的後塵,必須完全摒棄公務員在現有制度下凡事只懂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有事時卻立即找尋藉口或代罪羔羊推卸責任的心態,為了贏取更大更多的民心,當事人甚至要有承擔所有有關責任的胸襟、膽識和勇氣,而不是把責任往上往下往左往右推塞,因為公眾已把卸責過程中的一切醜態看在眼內。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4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7 ----------

 

南華早報
EDT23  |  EDT
2007-12-06

Hello and goodbye

Despite all the fuss, Anson Chan is destined for the political wilderness next year, writes Lau Nai-keung

The result of Sunday's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what I call a "humiliating victory". This is especially so in light of the extraordinarily high turnout rate of over 52 per cent which,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wisdom, favours the pro-democracy camp.

A winning margin of just 12 percentage points for Anson Chan Fang On-sang over Regina Ip Lau Suk-yee broke the long-held 60/40 rule (traditionally, democrats should expect 60 per cent of the vote to the pro-establishment's 40 per cent). This gave the "loyalists" ample space to declare their own victory. Isn't it nice to have a win-win outcome?

In any case,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s transformed, but the change is such that Mrs Chan will probably be left behind.

In next year's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unless Martin Lee Chu-ming retires, he and Yeung Sum will form a list for the Democratic Party, for the six-seat Hong Kong Island constituency. They will both get elected.

Audrey Eu Yuet-mee will be on another ticket, probably with Tanya Chan Shuk-chong, the rising star of the Civic Party who has just won a seat on The Peak District Council. They will win one seat for sure, while coveting another.

On the other side,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 headed by incumbent Choy So-yuk, will definitely get one seat and, with luck, probably two. Mrs Ip will surely get a seat. Miriam Lau Kin-yee, of the Liberal Party, is also set to run.

Hong Kong Island will, thus, be overcrowded and, as we all know, Mrs Chan doesn't like crowds.

Another possibility would be for Mrs Chan to run in Kowloon West, where there is a newly created seat, but all indications are that she is unlikely to win there. Mrs Chan hates to lose, too.

Now it is clear why she has not said whether she will run next year.

If Mrs Chan does not seek re-election, her lonely nine-month term in Legco is going to be somewhat meaningless unless she manages to achieve something within this short period.

She declared time and again during her campaign that she wants to be the bridge between the pan-democra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possibility that she will succeed in this endeavour seems remote: there have been very clear signals from the governments both here and in Beijing that they do not want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 much less through her.

To build a bridge of any kind takes much longer than her term of office. She can, though, at least try.

Another role for Mrs Chan being circulated around town is to engineer a merger between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Civic Party. At the moment, very few in either party are keen on such an idea. They prefer to keep their identities and party cultures separate, while working together from time to time.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Mrs Chan was initially quite reluctant to join the by-election race. But she was left with no other choice when her backers threatened to desert her, according to some of her close friends, it was reported in the press.

I am sure that if the backer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Civic Party were to say they should merge, or risk perishing, two would quickly become one. But this would happen without the services of an outsider like Mrs Chan. She adds no value to the deal-making process, or to any deal itself.

By now, everybody is wondering what all the fuss was about. It was quite immaterial whether Mrs Chan won or lost.

In actual fact, it really didn't matter who won the temporary seat. Mrs Chan won, but she is going nowhere. Come September, she will be retiring for a second time. This, alas, is the strange world of politics.

Lau Nai-keung is a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delegate

 
文章編號: 200712060270579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8 ----------

 

大公報
A28  |  大公評論(香港)  |  By 曉龍
2007-12-06

陳老太慘勝後更難熬

立法會議員補選塵埃落定,陳老太當選,結果倒也不出人意料之外。本來嘛,有堂堂前政務司長的名牌就比別人數好多,還有一幫吹鼓手將其打扮成「香港良心」,更有許多年輕的反對派成員犧牲了自己的政府前途為67歲高齡的陳老太讓位,真是「一將成名萬骨枯」,可憐,陳老太慘勝!

陳老太當選後,心情靚極了,人之常情。可她卻小雞肚腸,沒忘了報一箭之仇,揶揄使其心驚肉跳的競爭對手、老下屬葉太是「跌一跤還抓把沙」。使人想起2004年台灣大選,當陳水扁憑藉「神奇子彈」險勝國民黨後,「副總統」呂秀蓮當眾嘲諷競爭對手國民黨:「我看到了他們在哭!」即刻使人感覺:此政客實在沒涵養!如果沒有「神奇子彈」的幫忙,陳水扁之流能在台上嗎?靠不光彩的手段達到目標,不但沒有內疚,反而厚臉皮嘲諷對方。如今陳老太也如出一轍,實在沒風度!沒氣度!更沒有政治家應具備的大度!陳老太慘勝!

心情靚不忘揶揄別人

美國前總統林肯有句名言:一個人可以永遠欺騙某部分人,可以在一段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2003年挾「7.1遊行效應」,反對派取得了大多數選票,就連毫無政績、空降到觀龍區的反對派何秀蘭都打敗了在此區經營多年的葉國謙。四年過後,形勢大反轉,何秀蘭根本不敢再出來參選,市民對其的反應是:空降選舉時才露面,之後不見人影。民建聯大勝,勝得實在,勝得名副其實!真真應驗了林肯先生的名言!前車之鑑,陳老太沽名釣譽能做得一時,做不了一世,反對派耗盡老本,捧出個67歲高齡的老太太來,能為反對派撈到多少稻草?犧牲的其他年輕成員又有幾個人心服口服?陳老太慘勝!

此次當選議員時間僅僅幾個月之餘,很快下一屆選舉又將到來,陳老太是否繼續參選?她說:未定。這又給反對派出難題了。如陳老太不再參選,花了那麼大的本錢,只得了幾個月時間,還得罪了自家「犧牲」的兄弟們;如陳老太再參選,近70歲的老太太身體能像葉太那麼精神煥發嗎?會不會再冒出幾次「恤髮」事件呢?反對派能否上下一心,拱月般把所有賭注放在只能發揮餘熱的老者身上呢?反觀葉太,天生條件不如陳老太,卻能殺出一條血路,在不利環境中雖然落選,卻取得高票;更可貴的是她在此場補選中積累了經驗,得了民望,為下屆競選做好了實戰準備,雖敗猶榮!相比之下,陳老太還是慘勝!

幾個月內能有普選嗎

就以這短暫的幾個月時間,民眾拭目以待陳老太如何表演,也是一個很好的考驗:陳老太口口聲聲要在2012年搞普選,這是她的最大賣點,可能嗎?憑其膚淺的政治水準及高高在上的生活條件,根本不可能與市民水乳交融,無法代表市民的真正利益,很難想像陳老太到公屋的貧窮人家中去取普選會有何場面出現。分分鐘被趕出來:我們需要的是生活!空喊民主不能當飯吃!陳老太要記住這一點,幾個月內能達到普選嗎?陳老太自己給自己出了難題,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何是好?陳老太仍是慘勝!

耐不得寂寞是要付出代價的,陳老太可以取得暫時的勝利,卻面臨接下去如何為民服務的實際問題,市民拭目以待,看看陳老太慘勝之後的表演!



 
文章編號: 200712060020175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9 ----------

 

星島日報
E06  |  花樣  |  細說新事  |  By 辛翠時
2007-12-06

民建聯鐵票可靠

港島區立法會議席補選,投票率為百分之五十二點零六,有效投票人數三十二萬零七百一十五人,不算高,也不算低。港島區還有三十萬名選民不在乎選舉,放棄投票。以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計算,港島區居民平均最高,勝於九龍和新界居民,百分之五十二的投票率不能使人滿意,與港島區的平均教育程度不匹配。

上星期日的收費電視和免費電視台整天報道選舉的消息,為甚麼還有三十萬名選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寧願留在家中或出外玩樂而放棄投票呢?他們抱的是一種甚麼心態?勉強的解釋來自一位大學畢業生:「陳太與葉太我都不喜歡,其他六人不知所謂,故此我不投票。」甚麼樣的候選人才能觸發他的投票興趣呢?誰也說不準,這種心態未除,香港區的全面雙普選仍有障礙。

與二○○四年立法會選舉比較,陳葉兩大陣營的得票各有流失。勝利者是泛民主派的候選人陳方安生得十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四票,較○四年泛民陣營(民主黨加上余若薇、何秀蘭和曾建成)得票二十一萬零九百四十五,減少了三萬五千零七十一票,下跌百分之十六點六;民建聯全力支持的葉劉淑儀得十三萬七千五百五十票,較○四年民建聯加范徐麗泰的選票共十四萬零三百二十張,少了二千七百七十票,跌幅為百分之一點九七。比較起來,民建聯的港島區「鐵票」甚為可靠,接近十四萬張。但是泛民陣營的支持者是否真的前往票站,視乎心情而定,若投票率只有四成五或以下,民建聯便有機會全勝。明年立法會選情勢必激烈,陳太今次雖然勝出,明年的泛民陣營不容樂觀。



 
文章編號: 20071206003027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0 ----------

 

香港經濟日報
A30  |  社會要聞  |  By 羅善柱
2007-12-06

神秘短訊拉票 葉太指幫倒忙

  立法會港島補選前夕,不少市民收到拉票短訊,幫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拉票,當中包括指支持葉太后「港股直通車早開到」。葉太則指不知是誰發出,對其選情是幫倒忙。

「不知誰發出 或誤導選民」

  葉太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這些短訊,我都不知甚麼人發出,但完全有可能幫倒忙,因為可能給選民一些混亂的感覺,以及是誤導他們。」

  強調明年必再戰立法會選舉的葉太指,雖未能全數吸納范太和民建聯支持者,但有信心明年以獨立人士參選時,最少可取得5萬票。

陳太昨宣誓 葉太「祝好運」

  「(民建聯)鐵票的地方,我取不到很多,但不是問題,明年也不會給我!明年民建聯也有自己的名單,我的票會歸邊,沒有太大的影響。」

  對於陳方安生昨日宣誓任議員,葉太就說:「我祝她好運,祝她做議員有良好成績,可以好好地為市民服務。」

  自由黨一直部署,想派副主席劉健儀轉戰港島,主席田北俊昨表示,會待明年3、4月與民建聯和葉劉淑儀協調選舉部署;他又指,以葉太取得13萬票來推算,親建制應是「坐2望3」,若親建制沒把握在港島取3席,就放棄派人出戰港島。劉健儀昨亦表示,至今未有決定。

傳中央遊說 范太堅拒參選

  對於有報道指,中央正極力遊說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再次參選明年立法會選舉,范太透過發言人回應指,她不會參選的立場已定,絕不搖擺。

  范太在今年暑假已經公開表明不會再參選,希望透過提早表明立場,讓有意參選的人士盡早做好準備。

 
文章編號: 20071206030009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1 ----------

 

信報財經新聞
P14  |  政策政情
2007-12-06

葉劉盼陳太勿空喊口號

  在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循直選贏得議席,以議員身份重返議會的同一天,其選舉對手兼舊同僚葉劉淑儀接受電台訪問時坦言,希望宣誓的是自己,但她並不感到心酸。葉劉期望陳方安生不只提出口號式的建議,要做實事,因為很多民生問題都很迫切,也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推動民主。  葉劉淑儀在香港電台昨天播出的訪問中指出,希望陳方安生不只提出口號式的建議,應該做實事,而推動民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葉劉淑儀又承認,今次選舉未能消除一些市民對她的負面看法,但她相信大家對她的負面印象已減少好多。她說,有很多支持者都曾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參加過七一遊行,但都重新接受她。

  她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則表示,祝陳方安生好運,希望對方有好成績。總結其選舉結果,葉劉認為落敗的原因之一,是有些不知道是由什麼人發出的電話短訊在選舉後期為她拉票,例如指她曾與國家公安部商討居港權問題,內容誤導選民,對她的選情完全有可能幫倒忙。

  葉劉並承認,上屆選舉中民建聯及范徐麗泰的支持者並非全部支持她,但無法取得「鐵票」,並非問題,因為明年民建聯將派出本身的名單參選,票源都並非歸她所有,因此對她明年選情影響不大。她最須要做的,是爭取獨立選民的支持。此外,她透露,在宣佈參選當天就二十三條推銷手法道歉,是當天早上的決定■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19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2 ----------

 

am730
M04  |  新聞
2007-12-06

陳太促李少光嚴執法遏選舉暴力

陳方安生與多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立法會與保安局長李少光及副警務處長任達榮會面,反映選舉期間接連發生的暴力事件,要求警方嚴厲執法,確保明年立法會選舉完全杜絕暴力事件。她強調,政府官員應站出來維護公正及公平選舉,並向公眾表明對暴力零容忍。區議會選舉投票日遭對手助選團包圍的公民黨譚香文,引述李少光指競選活動發生推撞「在所難免」,她對回應感失望,指政府默不作聲,即容許政治暴力。

 
文章編號: 20071206892000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3 ----------

 

大公報
A02  |  要聞
2007-12-06

葉劉﹕口號式建議不實際

【本報訊】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寄語新晉議員陳方安生,不要只提出口號式的建議,必須實事求是,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推動方法。

葉劉坦言,雖然在立法會補選落敗,但現時心裡卻沒有心酸的感覺,因為明年又可以再次參加選舉角逐議席。

葉劉淑儀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作為港島區的選民,她希望陳方安生不要只提出口號式的建議,必須要實事求是,因很多民生問題都很迫切。至於推動民主方面,葉太認為是理所當然,但希望陳太先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推動方法。

葉太高興地指出,部分支持她的選民向她表示,當年曾經反對過「二十三條」立法及參加過「七一遊行」,但現在已經願意重新接受她了。葉太有信心,經歷一段長時間後,市民會願意再次接納她。

關於○八年的立法會選舉,葉太表示,傾向繼續循港島區出戰,因為自己較為熟悉該區,加上擁有一定的票源。港島區共有六個議席,她有信心可以取得六分之一選票成功當選。

 
文章編號: 20071206002001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4 ----------

 

明報
A32  |  觀點  |  By 吳志森
2007-12-06

「突然」「七三」「我已經贏了」

兩太之戰,究竟誰真正贏了,竟然還爭論不休,令人有意料之外的驚嚇。葉劉淑儀女士說她贏了, 「泛民請到最高級官員陳太出來,應該以七對三擊敗我,現在是5.5 對4.3,打破六四定律……我覺得自己已經贏了」。陳方安生女士按捺不住,反唇相稽: 「咁算唔算係跌落地番沙呢!」一來一往,舌劍唇槍,使人彷彿以為選戰還未告一段落。

選舉是贏是輸,當然有客觀標準,不能自己說了算。贏了票數,得了議席,當然是贏了,沒有什麼值得爭拗的。葉太說「應該是七三,打破了六四」,所以她贏了,這個「七三」是從哪裏來的呢?有什麼客觀根據呢?為何「應該是七三」,而不是「八二」、「九一」呢?如果說成是: 「泛民請到最高級官員陳太出來,應該以九對一擊敗我……我今天已經大勝了。」又有沒有錯呢? 「七三說」顯然是信口開河,經不起嚴謹推敲。談到落敗的原因,葉太說:馬力病逝來得突然,只有短短8 到9 星期籌備,未有足夠時間準備,引致落敗。這番話,出自其他只得幾百票的落敗候選人之口,不都是一樣嗎?馬力病逝,對誰不是突然呢?沒有足夠時間準備,對誰不是都一樣嗎?葉太說到美國留學,一早就打算捲土重來,回港參政,相對於陳太要泛民三顧草廬,左思右想才決定復出,至少在思想上,葉太的準備,顯然比陳太早得多。因此「突然說」,也是站不住腳的。

葉太為何高票落選,各區各階層得票分佈的啟示,專家都有詳盡分析,我有興趣是一位智囊的說法:葉太得到的近14 萬票中,建制政黨,主要是民建聯的組織票,大概有8 至9 萬,葉太自己能取得5 至6 萬票,言下之意,明年葉太參選,必奪一席無疑。

或許智囊有其獨門的計算方法,但在絕無鐵票的大前提下,葉太的票數又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是否要把話說在前頭,所謂「長貧難顧」,把葉太的實力說得堅強深厚,明年選舉,她只能自己顧自己了。

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了,查找不足,深入檢討,才能東山再起。陳太贏3.8 萬,不是人人喜歡陳太,而是不想葉劉勝出,抗議票這種扭轉乾坤的神奇力量,會否延續至明年立法會選舉,影響葉太「我將再起」的美夢?

[email protected]/sam.htm



 
文章編號: 200712060040015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5 ----------

 

蘋果日報
A02  |  要聞
2007-12-06

葉太:抹黑短訊累我輸了

【本報訊】立法會補選中以近四萬票敗於陳方安生的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指出,投票日前那些來歷不明為她拉票的抹黑手機短訊,令選民感到混亂及被誤導,對她反而幫倒忙,導致她落敗。她又祝昨日宣誓成為立法會議員的陳方安生好運,希望陳太做議員有好成績。

祝願陳太好運

葉劉淑儀昨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總結選戰時稱,落敗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大量為她拉票的來歷不明手機短訊,她聲稱本人並不知情。「我都唔知係乜人發出,呢短訊會令人混亂,令選民感到被誤導,部份短訊話我同公安部傾居港權,根本就無可能。」她直言,這些短訊連累其選情。早已揚言明年會捲土重來參加立法會選舉的葉太承認,今次補選中,部份以往支持民建聯及范徐麗泰的選票並無投給她,但她不以為然,「明年民建聯亦都會派人出選,我選票都係歸邊啦,唔會有咩影響。」她對明年參選有信心,並估計明年再參選,23條的包袱會減輕。葉劉淑儀又祝願陳太好運,希望陳太做議員有好成績,又希望陳太未來能關注民生問題,不要只提出口號式的建議。

 
文章編號: 20071206006000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6 ----------

 

南華早報
EDT2  |  EDT
2007-12-06

Political Animal

Victory so near but then so far for Regina Ip

Anson Chan Fang On-sang's by-election margin of 12 percentage points over Regina Ip Lau Suk-yee might sound a comfortable margin. Political Animal can reveal, however, that by 5pm on Sunday - less than six hours before ballot boxes were sealed - a victory for Mrs Ip did not look out of the question. An Ip insider tells us that an exit poll conducted by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showed the former security chief was just 5 percentage points behind Mrs Chan at that point. Mrs Ip's camp had already begun handing out emergency call handbills for voters to come out in the hope of overtaking Mrs Chan. But it didn't work. A rush of votes in support of Mrs Chan in the final hours just increased her margin.

Rousing reception for 'rubbish' talk in Legco

Top officials have been accused before of talking rubbish, but this time it really happened. Under questioning at a Legco meeting yesterday, Secretary for Comme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ederick Ma Si-hang referred to the council in Cantonese as lap sap hui. He meant lap fat hui. Lap sap means garbage. Mr Ma corrected himself quickly but that didn't stop Emily Lau Wai-hing from leaping up to complain. He needs to clarify it. It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said this. Does he mean it or not? Putting on a smile, Mr Ma said: I have the greatest respect for Legco. But then my tongue might be tired after speaking for the whole morning, so there might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pronunciation. Sorry.

Making time for a face-to-face encounter

She might have been too hot a political potato to handle during the dog-eat-dog Legco by-election, but despite refusing to meet Anson Chan Fang On-sang during the campaign, Secretary for Security Ambrose Lee Siu-kwong yesterday came over to the Legco Building to hear her complaints about election-related violence. Why take such trouble to come personally to the legislature when the reason he refused to meet Mrs Chan in the past week was because he didn't have the time? Well, today is the Legco meeting and I think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meet her here, Mr Lee said.

Red ribbons mark a degree of dissatisfaction

Disgruntled students and alumni plan to wear red ribbon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graduation ceremony today in a silent protest against a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s decision to award an honorary degree to former chief executive Tung Chee-hwa. Student union president Napoleon Wong Weng-chi said students were upset about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over the university's plans for a campus expansion and changing language-teaching polic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vice-chancellor Lawrence Lau Juen-yee. Mr Wong said students were also sceptical about the reasons for Mr Tung being awarded an honorary law doctorate. He did a terrible job when he was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we don't think he deserves the honorary degree, he said. [We suspect] the conferment is in exchange for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Two activists - legislator Long Hair Leung Kwok-hung and alumnus Chu Hoi-dick - also plan to stage a protest with about 20 students.

Contact Us Be our eyes and ears: e-mail [email protected] with your tips. Political Animal appears every Tuesday and Thursday. Copyright (c) 20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編號: 20071206027045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7 ----------

 

成報
A01  |  要聞
2007-12-06

葉太落選怪有人幫倒忙

 【記者馮志諾報道】在立法會港島補選落敗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表示,陳方安生晉身議會的第一天,祝她「好運」,希望她成為議員後有好成績。她總結戰敗的經驗時表示,是投票日時有「不知名人士」假意發放替她拉票的短訊,內容是誤導選民及「幫倒忙」。

 在選舉當日,不少選民收到短訊,內容指:「葉劉和中央有得傾,選4號,港股直通車早開到」、「據可靠消息:公安部話,葉劉當選後搞得好居港權問題,其他人當選冇得傾」等,替葉太拉票。葉太昨接受電子傳媒訪問時稱:「短訊我都唔知係咩人發,但完全有可能係幫倒忙,因為可能畀市民一混亂感覺,同埋覺得誤導佢啦!例如講居留權,話我已經問准公安部,有咩可能?」

 她續稱,是在今年9月宣佈參選當日的早上,才決定為當年《基本法》23條立法失誤致歉,她坦承是為選舉及為免日後遭受質詢而道歉。

 
文章編號: 20071206029000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8 ----------

 

信報財經新聞
P16  |  兩岸消息  |  中國21  |  By 丁望
2007-12-06

圍堵陳方安生 不如創造拐點

  關於香港立法會的補選,中新社和北京官方網站有簡要報道。中新社只說陳方安生當選,並無引述她的談話,更未帶出香港的民主訊息;對得票第二者卻有「篇幅的傾斜」,除引述其談話,還附照片。 代理戰爭 選民另類選擇

  移植國際政治的術語,補選是一場「代理戰爭」,陳方安生及其對手背後的泛民派和紅派,才是對決的政黨。

  對陳方安生的圍堵,如《信報》四日「社評」之論:「北京在匆忙之間阻遏陳方安生出選的『主導思想』,……對選情卻發揮不了決定性作用。」陳方安生的當選,意味圍堵並不成功。

  立法會的選舉,依據《基本法》和香港相關法律的民主規則,陳方安生以選票取得了民意的認受性、合法性;這是北京應面對並尊重的選民自由選擇。北京如有官員以私人身份祝賀她當選,展示尊重民意、平等競爭的政治器度,必可在香港和國際間樹立開放、開明的嶄新形象。

  新三民主義與和諧社會觀,是胡溫維新的標誌。胡錦濤在二○○三年的「七一講話」說:「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溫家寶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強調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他說:「要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之間不應該互相歧視、敵視、排斥,而是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共同形成和諧多采的人類文化。」他又提倡「培養」創造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對於無產階級專政論和繼之而來的敵對勢力論,胡溫的講話可謂石破天驚,令人對開明政治、文明社會有懸念。

  陳方安生有近五成半選民的支持,是北京官方無法迴避的民意;選民棄紅派候選人、選被抹黑的陳方安生,正是獨立思考下表達「投票人意志」。

監察政府 不是對抗中央

  對於陳方安生參與民主集會或參選,總是有人編造罪名:從過去的反華亂港到現在的英國陰謀、對抗中央、對抗特區政府。十二月份《信報月刊》文灼非專訪陳方安生的〈當選後擔任最大的監察者〉,有助瞭解陳方安生參政的心路歷程。從她的政治理念、價值觀和演講來看,她參選是承擔監察政府行政的使命,也承載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

  在法治和民主規則之下,以選票贏取立法會席位者,豈可假定為「對抗中央」?五成半的選民豈不也是「對抗中央」?

  胡溫既然有構建和諧社會之想,對港政策也要創造各界對話、溝通的新拐點,超脫過去仇視不同意見者和「搞臭鬥倒」的模式;包容、和諧,不應只是口號■丁望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2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9 ----------

 

am730
M08  |  新聞  |  C觀點  |  By 施永青
2007-12-06

對立法會補選 的觀察

立法會補選馬力遺缺,陳太得175,874票,葉太得137,550票,兩者相差百分之二十二。坊間說陳太險勝,真不知道險在哪裡?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今次陳太是勝得清清楚楚的。對此,葉太也不敢說不服。有評論員說,陳太雖勝,但民主派在港島區穩取六成選票的黃金六四比已經不保。其實,今次兩太得票的比率是56比44,若是四捨五入,依然是六四比,與過去的比例相差不遠,會否發展成一種此消彼長的趨勢,仍有待觀察。

葉太宣佈參選時,曾拿出一份相當有份量的支持者名單,有專業人員,有商家,有影藝界,也有前高官,中產的比例相當高。為何到投票時,中產主導的票站,得票明顯是陳太佔優?建制派應好好檢討原因。

另一方面,民主派想借陳太的加入,去加強與商界的聯繫,看來也很難成功。陳太做過政務司長,過去當然認識商界不少頭面人物。但陳太加入民主陣營後,很多政策上的取態已與前不一樣。譬如在民生問題上,已隨民主派一起支持為最低工資立法;在營商競爭方面,支持引入反壟斷法;在民主問題上,堅持以2012年死,不留商量餘地。這些都與商界的取態不一致的。在我認識的商界中,支持民主的人很多,但支持民主派的都很少。陳太謂會保持獨立,但實質上已跟隨民主派,今後很難取得商界的真心支持。

今次陳太能夠勝出,勝在她並非徹頭徹尾的民主派,否則泛民派出何秀蘭也可以了。民主派的大佬力邀陳太出選,亦是看重陳太曾任高官,有豐富的行政經驗,較易為一般選民接受。因此,投陳太一票的人是否全是支持民主派的人,不易簡單確定。當陳太進一步融入民主派之後,她的吸引力可能不是增加,反而是減少。下次立法會換屆,民主派受的壓力可能更大。

民主派把支持葉太的人,都看作是民建聯轉給她的鐵票,暗示這批選民未經獨立思考,就把選票投給了葉太。這種說法,拿來攻擊對手乏真正支持或可,但千萬不要連自己也信以為真。有民主派頭面人物,進一步把鐵票說成盲票,那就過了火位。因為這變成侮辱選民,侮辱選舉制度,政治上極不正確。

事實上,今次有些在區議會支持民建聯的選區,在立法會補選時卻支持了陳太,可見選民是會在不同的情況作不同的選擇的。把一部分不支持自己的選民視作不懂得投票的人,是十分危險的想法,會導致專政,民主派以後不宜再彈此調。

再者,民主派一旦相信對方有鐵票,就會無法客觀地分析選民心態的轉變,同時亦會主動放棄了一批本有機會爭取過來的選民。



 
文章編號: 20071206892002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0 ----------

 

壹週刊
A076  |  時事  |  圖片故事
2007-12-06

兩太肉搏勁過選特首

陳方安生以逾十七萬票大勝葉劉淑儀,贏得立法會港島區補選議席,大快人心。

我們追縱兩太選戰最後廿四小時,目擊這次不論政治意義、娛樂氣氛和緊湊程度都勁過年初的特首戰,選情如何一日之內峰迴路轉,人人看得熱血沸騰。民生牌vs政治牌

選前分析都指兩太勝敗,取決於十五萬游離票,於是選舉日她們各出奇謀爭奪這些票源。這邊廂得北京支持的葉劉,最大包袱是廿三條,於是整個早上都刻意疏遠民建聯等親中政黨,反而找來金融界「生神仙」、瑞銀投資研究董事總經理陸東助選,以塑造獨立專業形象。她又大打「溫情牌」,跑去西營盤拉攏一對新人為自己「沖沖喜」。她知道這幾天與陳太的民調收窄了,故整個朝早都心情大靚,氣定神閒。

那邊廂泛民主派視選舉為民主大戰,是爭取二○一二雙普選的關鍵機會,於是大清早便輪流陪陳太四處拉票,又不斷用咪重提廿三條立法擱置、五十萬人遊行往績,狂打政治牌,力求谷高投票率。再由社民連黃毓民玩游擊戰,單人匹馬狙擊葉劉,高聲大數她當官時的惡行,破壞她的民生牌伎倆。

告急vs心急

選情到下午風起雲湧,《蘋果日報》出版號外,報導陳太不斷告急。最初葉劉仍輕鬆示人,每半小時就接受訪問,但到黃昏時投票率攀升,葉劉急得直踩北角「票倉」,再以「狂風掃落葉」橫掃南區數個公共屋,一見訪問她便一手掃開「咪牌」:「我而家告急呀,唔得閒講!」

這時她不得不出動民建聯助陣,當陳太深入敵陣到北角拉票時,蔡素玉率領福建幫尾隨陳太,邊跟邊叫嚷,跟了幾條街後,其助選團忽然衝上前見人就打,又與記者衝突,要警察調停。

急攻到九點半,投票率達至五成,葉劉忽然將宣傳車停在路邊,拉上窗簾講電話,記者見她神色凝重,又與競選顧問程介南「密斟」,可能知大勢已去,眾人都木無表情。她在最後一站石排灣拉票時,只和街坊握手,無心再催票。那邊廂陳太到西灣河,儼如王者般與泛民議員大合照。

兩太戰vs民間鬥

兩太之戰,選情之激烈前所未有,兩幫粉絲肉緊到經常「埋牙」;反而有陪跑的候選人輕輕鬆鬆,騎呢大狀李永健未等結果就去踢波、保育鬥士何來則趕尾班船回家,倒是廉政先鋒蕭思江思想最先鋒,未揭盅即先行謝票,還揚言「○八再見」。

 
文章編號: 20071206112006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1 ----------

 

信報財經新聞
P20  |  時事評論  |  香港脈搏  |  By 余錦賢
2007-12-06

兩太決戰拾遺記

  補選塵埃漸落定,是時候抹開覆蓋在表面的塵垢。

  記得葉劉參選初期,有謂「阿爺」想藉她吸納中產人士支持。翻查選舉事務處的資料,葉劉雖在中產區全數輸給陳太,卻已成功吸到部分中產票;再看港大民調的票站調查,支持葉劉的中產人士所佔的受訪者比率,同陳太相差不大,顯示他們對葉劉沒有太大反感,甚至願意接受。

  事實上,選前不少醫生、律師、政務官都表示會投葉劉一票,雖然葉劉最終敗在「真心良心中產義人」之手,但無可否認,至少在中產頂層,已有鬆動象。如是觀之,葉劉找來以史泰祖、廖長江、盛智文為首的「社會尖子」充當提名人或支持者,實有其象徵意義。

  講開葉劉的提名人,傳媒早前圍攻李麗娟,害得她連「眾人媽打」這個牌坊都不保;但一眾行家卻似乎忘了,陳太最介懷的,不是李麗娟的「變節」,而是王鳴的「背叛」!

  據悉,當傳媒爭相報道李麗娟提名葉劉參選一事後,已淪為「眾人媽媽生」的李麗娟不時眼泛淚光的向朋友解釋,她已答應董建華支持葉劉,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由於她一向吃的都是十方飯,雖然陳太知道她提名葉劉後也有不高興,卻尚算看得開,畢竟「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是什麼樣的料子,就會做什麼樣的鳥事!

  不過,王鳴最初答應支持葉劉,卻傷透陳方安生的真心良心。很多人都知道陳太對王鳴好好,卻很少人知道會好到那麼「離譜」。話說九七回歸前夕,陳太婉拒女爵士之封號,轉而強力推介由王鳴頂上。所以,王鳴博士其實應是王鳴爵士(順便一提,鄧蓮如對王鳴也十分之好,當年「回歸」英倫前,即推薦由王鳴接替她出任豐董事)。

  其後,王鳴靜靜消失於葉劉的名單上,而傳媒也旋即淡忘這位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的所作所為,恐怕有違作為新一代道德楷模的基本要求。結果,這位「女裝韋爵爺」又可以再一次表演比泥鰍還要滑頭的「鐵佛龍(Teflon)神功」!

  而隨「國家的崛起帶來了香港發展的新機遇」(曾蔭權語),諸如此類的鐵佛龍,肯定會如充斥於大街小巷的懸浮粒子般大舉應市!這,才是中產會否愈來愈支持愛國陣營的微言大義!



 
文章編號: 200712063910138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2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