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A35  |  觀點  |  By 余若薇
2007-11-13

「均衡」就是公平?

近在眼前的兩個選舉,令人思考公平參與及「均衡」參與的分別。香港人要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障的普及與平等選舉,但特區政府經常強調的卻是保障少數人走捷徑便能參與的制度,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5 天之後便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產生405 位民選區議員。全港有329 萬登記選民,假設十足投票率,每位民選議員平均得到8000 名選民的授權。

民選區議員得到的每一票,都沾滿汗水。然而,區議會除了這批民選議員外,還有102 位委任議員和27 位當然議員,他們毋須落區爭取選民支持,因為他們的「選民」只有特首一個人。只要特首青睞,委任議席便會到手,然後與民選產生的區議員享有同等的職權和薪酬待遇。若按8000 名選民可產生一位區議員的計法,特首一人等於81.6 萬名選民。為什麼今天的香港依然容忍這不公平的制度繼續下去?要參與區議會,為什麼要走捷徑?

05 年,特區政府推銷政改方案時,曾建議逐步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但政改方案遭否決後,這事便不了了之,可見政府根本無打算推動區議會全面民主化。

區選之後的兩個星期,便是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初時只有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二人宣佈參選,最後共8 位候選人角逐1 個議席。有意見認為,將來立法會選舉有必要提高提名門檻,確保有「質素」的人才能成為候選人。何謂有「質素」?我認為最後應由選民決定。現時,200 個選民提名和5 萬元按金,是一個恰當的門檻。

在任何選舉中,都不可能杜絕純粹「博宣傳」或者抱其他不良動機的個別候選人,但若然為了排除少數這類人而收緊參選資格,便是矯枉過正,而且違背民主選舉的平等參與精神。上星期四舉行的補選論壇,8 位候選人的提問和答案多元化,不失娛樂性,但毋損選舉的莊嚴。

特首選舉同樣不應該在提名委員會設置過高的門檻,篩選政見不同人士。現行的特首選舉制度,雖然是小圈子,但要求的12.5%提名是無分界別的,最多會有8 位特首候選人。

任何選舉都不可能杜絕「博宣傳」政制發展綠皮書提出的普選特首方案之一,卻限制特首候選人數目低至2 至4 人,具體操作方式是提名門檻訂在25%,或規定取得最多提名的2 至4 人才可參選。另外,葉劉淑儀建議的方案,要求候選人在提名委員會的4 個不同界別各取10%提名,亦是假借「均衡」之名,罔顧公平參與的原則。

一人一票選出的特首,等於獲得社會各界包括商界支持。投票不記名,但提名需公開,因此,任何要與內地打交道的投資者,極可能不會冒政治風險提名沒被欽點的人參選特首。今年初,梁家傑取得所需的100 個提名參選特首,但沒有一個提名來自商界。

任何選舉制度都不應找藉口提高提名門檻,刻意減少候選人的數目,更不應度身訂做一個提名方式,使到沒有被當權者欽點的人無法跨過門檻,連參選的機會都被剝奪,變相限制了選民的選擇,真正民主的制度必須相信選民的集體智慧,由他們決定誰最有質素。



 
文章編號: 20071113004011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 ----------

 

大公報
A18  |  大公評論(香港)  |  指點香江  |  By 楊孫西
2007-11-13

負責任議員應愛國愛港

香港議員應是市民的利益代表,而負責任的議員首先應是真正愛國愛港,既勇於承擔又具有遠見的政治人才,並能與中央及內地保持良好的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

日前,港島區競逐補選立法會議員的首場論壇在香港大學舉行,八名候選人齊亮相,成為社會的聚焦點,還有多場論壇將相繼舉行;四年一度的區議會議員選舉亦即將展開,傳媒及各類輿論工具開始了滾動式報道,各種民調接踵而來……而對於選民來說,則更多的是在思考將選票投給哪位候選人。依筆者之見,香港議員應是市民的利益代表,只有負責任的議員,才會對普通選民負責,而負責任的議員首先應是真正愛國愛港,既勇於承擔又具有遠見的政治人才,並能與中央及內地保持良好的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

真誠務實服務市民

據報道,在港島區競逐補選立法會議員的首場論壇上,經濟民生成為答辯的熱點。毋庸諱言,香港現在面對教育改革、醫療融資、社會福利和稅基狹窄等多方面的經濟民生問題,亟待立法會議員配合政府討論議決。競逐補選或即將參選議員的候選人對這些問題若能提出有份量、可操作的建議和意見,並長期專注於某一界別和地區的工作,他們的智慧和才識將有助於治理好香港。可以相信,大部分參選的候選人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市民。因此,應本對市民、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凡有利於香港發展、有利於市民福祉的事情,應真誠務實和敢於承擔,方可不辜負市民信任。倘若患得患失,總是將個人成敗擺在心頭,恐難擔此大任。

令人可喜的是,在競逐補選港島立法會議員的首場論壇答辯時,候選人葉劉淑儀非常務實地就經濟、民生及政制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葉太還以服務市民的平常心,親臨柴灣翠灣翠壽樓一個單位留宿一夜,體驗當地居民長年累月飽受地鐵和公路噪音滋擾的苦處,及時提出「最好地鐵可以於架空路段加建上蓋和研究在公路的兩側加建隔音板,以隔絕噪音」的建議,並承諾將向地鐵和路政署反映。事實上,真誠和務實地服務市民是每一個立法會議員的首要職責,是會受到市民的擁護和信任的。

毋庸諱言,香港目前的整體競爭能力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將面對各種挑戰。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新思維、新政策,為香港發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間,亦帶來了無限商機。這對香港社會來說,是一個不進則退的重大轉折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為未來奠定基礎的良機,及全面提升競爭能力的契機。因此,香港議員可謂任重道遠,選誰來擔任實在攸關香港的前途。

勇於承擔建設香港

須知,立法機構擁有基本法規定的十項職權,作為它的組成人員,行使這些職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應以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為前提,才能真正代表香港民意,也才能建立一種和政府既制衡又配合的正常關係。市民在投票之前應認真考慮:香港是繼續維繫有效的「行政主導」管治,還是讓香港的管治陷入癱瘓或半癱瘓狀態?是保持香港和中央及內地的良好關係,還是破壞這種關係?是讓香港按基本法規定保持「五十年不變」,還是將社會推向爭拗不止的不穩定之中?須知,如果「癱瘓政府」將導致社會動亂,破壞香港的投資環境。葉太在競逐補選立法會議員的首場論壇上表示,如果她能順利當選,將會在改善管治、推動民主兩方面作出努力,為市民謀福祉。在回答有關普選及與中央溝通等問題時,葉太的回答亦非常中肯和得體,顯示出勇於承擔建設香港的決心。

應該看到,求穩定、求發展、求和諧,已成為香港的主流民意。目前,香港社會已出現祥和的氣氛。雖然還有極少數「反對派」政客,一邊講「和解、溝通」,一邊繼續激化社會矛盾,但他們誤導和煽動的影響力,亦正在減弱。尤其令人可喜的是,香港傳媒有了改善,在宣傳報道和揭露批評兩方面,亦趨向於公平和公正。這些代表了穩定香港的社會力量正在積聚和壯大,亦說明廣大市民已經厭倦無謂的政治紛爭,希望回復和諧、平衡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立法會議員是代表民意的,同時也應該引導民意,所以應是具有遠見的領袖式人才,才能帶領市民建設繁榮穩定的香港。

具有遠見推動民主

當然,有遠見的人應該是實事求是的人,是個有創造性的人;有遠見的人亦應是會獨立思考的人,不是只會統計民調比例;有遠見的人還應是富有建設性的人,應對治理香港提出切實可行的管治理念,並能為香港的發展獻計獻策。有的候選人,無論是思維方式和理念取向,始終停留在港英殖民管治時期,並一再公開鼓吹「二○一二雙普選」,對中央權責和基本法有關規定從不給予應有的尊重,在政治上與時代、現實脫節。相反,葉太從美國讀完碩士回港後,積極致力於研究如何在香港根據基本法成功落實代議政制,探索香港如何轉型為知識型經濟和實踐優質民主,表現了對香港市民和國家的高度負責任與承擔。由此可見,候選人各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念取向,實在值得選民認真地加以考量。

藉此,本人鄭重呼籲,冀各位選民認真對待是次補選立法會議員和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在投票時,應抱對港人整體利益負責,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態度,認真參閱候選人的資料,比較其在論壇上的表現和過往的言行,從中分辨出誰是真正能夠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能夠體現和代表市民整體利益的賢士能人,然後作出明智的投票選擇。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



 
文章編號: 20071113002011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 ----------

 

明報
A08  |  法庭 港聞  |  筆陣  |  By 馬家輝
2007-11-13

活化陳方安生進化葉劉淑儀

過去10 天,有線電視與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合作訪問市民,發現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所獲支持率此長彼消,開始是「叮噹馬頭」,其後是「漸行漸遠」,前者的「民氣指數」有節節上升之勢,後者則微微向下滑落。

如何解讀箇中變化?

第一個不應排除的因素或是所謂「民調催發效應」(polls-induced support effect),亦即,最初公佈的數字雖是呈現了當時當刻的受訪民心,卻亦倒過來變成了一個「入市」信息,令本來態度猶豫的選民對陳方安生的「危險處境」有了注意、有了同情、有了警覺,隨之傾向對她投以支持。

決定投入選戰以前的陳方安生是人氣旺盛的,否則不會贏得「香港良心」的稱號,否則不會在多次的民意調查裏皆獲高分,否則不會讓山頭林立的泛民陣營徵召出戰,但令人遺憾的是,陳太在初選的過程中表現失色,有如一位在掌聲雷動裏翩翩出場的演員,幕拉開了,燈打亮了,萬眾期待她的精湛演技,她卻昂首闊步地站錯了台位、講亂了台詞;對於落實普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對於平反六四的取態和立場,以至對於民生政策的瞭解和視野,她都曾令觀眾忍不住發出了「咦!」和「哦?」的失望慨嘆。

此或所以,在民意調查啟動之初,有不少受訪者對陳方安生大有保留,不願意這麼快給出一個肯定的支持答案,直到看見了數字警號,始覺「大事不妙」,認為「忽然民主」的「香港良心」始終是「香港良心」,沒理由遭受如此冷落對待,於是態度稍由猶豫變為堅定,在「陳太告急」的心情下,對陳太說出一聲「yes」。香港人向來現實,卻亦不欠善良,以「良心」對待「良心」,正是一種率直質樸的善意。

然而,即使上述推論成立,亦不等於陳方安生的個人努力沒有產生作用。

投入選戰後的陳方安生,有目共睹,除了笑容燦爛依舊,腳步更是勤奮,落區、握手、派傳單、訂政綱,愈來愈像一位有模有樣的民主鬥士。陳方安生畢竟是陳方安生,當年的她既然能從AO 系統闖出一條飛騰之路,今天的她自亦有辦法把選舉遊戲玩得有聲有色,尤其在泛民陣營的整合支援下,她很快便能找回了該站的台位、念出合理的台詞,在「民主統一戰線」的攻擊崗位上認清陣地何在、目標何在。陳太確實愈來愈似一位選舉戰將了,以六十有七之齡而有此「活化」學習,確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遂亦令人恍然領悟,怪不得她昔日那條AO 之路走得如斯輝煌。

香港人終究是識貨的。

相對於陳方安生,葉劉淑儀的選舉處境其實有額外的挑戰:陳太在打一場選戰,葉太卻在打兩場。

什麼是「一場」選戰?陳方安生已經三番四次說得清楚明白了,她代表的是「真心」和「良心」,在這兩個抽像的感性詞彙背後,存在一個具體的理性訴求,那就是,民主普選。「活化」了陳太這幾天接受傳媒訪問,幾乎不管記者問什麼,她都強調「我相信香港市民一定知道誰是真正代表民主」,足證她已確切掌握自己的身份符號意義;她代表泛民出征,而「泛民」也者,就是「販民」,最大的公約數在於「民主」二字,這場選戰的大相標,捨此無他,陳太把子彈瞄準這個紅心射去便是了。

什麼是「兩場」選戰? 對外,由親建制陣營支持出戰的葉劉淑儀固然要PK 陳太(作者按:順便教你一個其實已經不太新的名詞,PK 也者,非是香港人慣說的俗語「仆街」, 它是網絡流行語, 意指「PlayerKilling」,亦即玩家廝殺),但對內,葉劉淑儀必須同時應付親建制陣營在政治立場上、組織形象上所給她構成的負面壓力。兩面受敵,雙邊受制,鬥志昂揚的葉太說不定已經開始感到身心疲累。

葉劉淑儀的兩面受敵在日前的港大辯論裏展露無遺。

葉太談及普選方案,蹙眉皺目地堅稱自己主張取消功能組別,陳方安生拉開招牌四萬笑容,問她遊說親建制「同志」接受此議,葉太再度蹙眉皺目地回答, 「我會說服他們,功能組別違反《基本法》」。這樣的表情、這樣的答辭其實反映了葉劉淑儀的無力與無奈。立法會補選之戰,候選人的政綱雖然沒必要局限於討論民主時間表和路線圖,然而普選議題確是關鍵中的關鍵,誰也不能也不可能迴避。親建制陣營隆重其事地、大張旗鼓地簽名支持葉劉淑儀出戰,但到了選舉辯論之日竟然仍要候選人擔心如何就普選方案說服提名「同志」,足以顯示葉太根本尚未、甚至根本沒可能就此關鍵議題在其支持陣營凝聚共識。她的方案,純屬自說自話,這是她的為難,是她的「同志」辜負了她。

至於普選以外的議題,當然亦不容易獲得一致或相近立場,別忘了,葉劉淑儀的提名政黨有號稱代表社區基層的民建聯,亦有自稱代表商界和中產利益的自由黨,他們對於最低工資、企業稅率、政制架構等議題皆應截然有異,怎可能由一個好像這樣也同意、那樣也不反對的葉太在幾條政綱文字中凝聚所謂共識?爭民主不獲同意,論政策沒有共見,葉劉淑儀背後的實質支持其實非常脆弱,因為, 「同志」根本就不是「同志」,他們只是有泛民這個「共同敵人」,就政策的理想與方向而言,他們根本欠缺交集。

葉劉淑儀不必經歷初選即獲提名,看似是她的幸運,但骨子裏,不管補選勝出與否,她與背後所謂支持者的「磨合」難度或遠高於陳方安生之於泛民。可是,話說回來,葉劉淑儀在競選過程中的熱情表現絕對值得鼓掌,這些掌聲,可以是為了她,也可以是為了民主,如果不是有民主選舉,她或不可能口出道歉之言、腳踏基層之路,這是葉劉淑儀的「進化」,亦正是民主之功,反證了民主普選之可珍可貴。

民主萬歲,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的「活化」與「進化」,便是好例子。

民主若有「可惡」,最大者或許在於出現了莫名其妙的選舉條例,譬如說,我寫完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必須同時提提下列人等的名字才算是「公平」,這碼子的「公平」,可真荒謬。他們是:李永健、柳玉成、凌尉雲、蕭思江、蔣志偉及何來。

馬家輝資深傳媒人



 
文章編號: 200711130040116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 ----------

 

蘋果日報
A07  |  港聞
2007-11-13

立法會補選兩太兩周後再對決

【本報訊】前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本月25日將應八大電子傳媒機構邀請,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論壇再度交鋒。陳太昨日表示,會為當日的論壇做好準備;葉太則稱會檢討首次出席論壇的表現。根據香港大學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陳太的支持度仍大幅拋離葉太16個百分點,但兩人差距已稍稍收窄。本報有份贊助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陳太的支持度由本月9至11日的45%,升至本月10至12日的46%,葉太支持度則由28%升至30%,兩人差距為16個百分點。

葉太自辯:因提問而輕佻

陳太昨日到鴨洲與百多位長者對談後,與記者談及選舉民調結果,她表示,希望她與葉太的支持度差距是源於市民認同其民主理念。被問及有否信心透過本月25日的論壇,將支持度進一步拋離葉太時,陳太稱論壇的細則仍未落實,「我會先做準備工作」。葉劉淑儀昨天視察南區交通情況後稱,檢討上週四香港大學補選論壇的表現後,認為整體表現「OK」,但回答某些問題時「唔夠誠意」及「輕率」:「我對有問題覺得奇怪,覺得點解會咁問,所以回應時輕率一。」她舉例稱,回應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向她提出有關23條立法的問題時,「覺得對方好似開玩笑」,所以回應時語帶輕佻,稱會就此檢討。對於支持度被陳太大幅拋離,葉太不認為是論壇表現失分所致,又聲言不太擔心民望起跌。八個本地電子傳媒機構,鐵定本月25日晚上7時於中環遮打花園舉行立法會港島區補選論壇,為時兩小時。據悉,主辦單位正研究當日的舉行細節及流程,並正陸續邀請八位候選人出席,並暫定本週六為候選人舉辦簡介會。

11.25立法會補選論壇

日期:11月25日(星期日)時間:晚上7時至9時地點:中環遮打花園主辦單位:八大電子傳媒機構:無、亞視、有線、NOW財經台、寬頻電視、港台、商台及新城暫定參加者:八位補選候選人:陳方安生、葉劉淑儀、蔣志偉、何來、蕭思江、柳玉成、凌尉雲、李永健資料來源:協辦論壇人士

滾動民調(10-12/11/2007)假如聽日係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你會投以下邊一位候選人?

1.柳玉成不足1%2.李永健不足1%3.蕭思江不足1%4.葉劉淑儀30%5.蔣志偉1%6.凌尉雲不足1%7.陳方安生46%8.何來2%全部都唔選6%未決定/唔知/難講15%受訪人數:587 資料來源: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文章編號: 20071113006001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4 ----------

 

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香江透視  |  By 周八駿
2007-11-13

香港政治的標桿

 市民不應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政治意識之強弱和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即將到來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絕對是衡量市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桿。

 衡量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大致看兩個層面: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的組織水平,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水平。

衡量本港政治水平的兩個層面

 前一層面包括3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意識強弱,以問政、參政意慾來表現;(2)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組織大小,以政治團體或政黨成員數佔人口總數的比率來量度;(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人物,包括特區政府管治班子、政治團體或政黨領袖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

 後一層面包括兩方面:(1)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解和貫徹,關鍵是如何認識和把握特區與中央關係;(2)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政治團體或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對於香港政制發展方向和途徑、經濟轉型目標和途徑以及促進香港社會和諧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認識和態度,亦即對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關鍵是如何取得共識。

 毋需贅言,政治人物在這兩個層面都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兩個層面的水平能否提高,在相當程度上就看政治人物,不僅看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而且看政治人物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性質、歷史方位、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體,歸根到底是香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而是可以也應當通過選票以及其他各種足以表達民意的方式來選擇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怎樣的政治人物也反映他們自身的政治水平,包括他們政治意識之強弱和他們對於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理解之是否準確。

立法會補選是本港政治的一個標桿

 所以,即將到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和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是同時衡量香港選民和政治人物的一個標桿,概言之,是香港政治的一個標桿。

 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同過往歷屆有一點明顯區別,這就是,政治團體更注重打政治團體的旗號,把香港區域組織競選當作擴大政治團體基層實力和影響的重要契機,為政治團體爭奪立法會議席乃至更長遠目標做準備。這是香港社會政治化、政治政黨化深入的表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一個層面提高的表現,但因此,需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水平在上述第二個層面相應地提高。

 人們往往容易為政治人物的口才、風度、政治話語的鼓動性等等因素所吸引,這些因素是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重要參數或指標,卻不足以甚或不能反映和衡量政治人物對於其所處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認識和把握。在今日香港,具有相當高的組織、動員和領導能力的政治人物屈指可數,能夠洞悉香港社會性質、歷史方位和發展定位的政治人物更是彌足珍貴。儘管如此,香港選民還是應當慎重比較,選擇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讓他們有機會在政治實踐中增長才幹,提高水平。

六四定律導致兩太政綱趨同

 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一個議席的補選有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兩位主要競爭對手的競選綱領在頗大程度上相重疊。這是針對香港島選民構成特點的一種競選策略之不謀而合。香港島選區,是中產階級人口相對於其他選區最為集中的一個選區;根據1991年以來歷次立法機關選舉的經驗,是所謂「六比四」(即六成選票投給「民主派」,四成選票投給愛國愛港陣營)定律表現最為充分的一個選區。在頗大程度上,正是鑒於這一所謂定律,民建聯未推舉其成員來競逐其黨主席的遺缺。

 為打破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愛國愛港政治團體支持的候選人葉劉淑儀女士努力爭取「中間選民」,後者政治理念偏向於「民主派」,但是不願意跟隨「民主派」中的死硬分子與中央對立。為維護這一所謂定律,得到「民主派」支持的候選人陳方安生女士竭力喚起香港一部分居民對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的不滿;但為了不失去「中間選民」,又自稱願與中央溝通。

 自2003年七一以來,香港政治生態朝有利於「一國兩制」的方向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變化;是否足以承載香港民主政制進一步發展,2007年12月2日將提供不可忽視的啟示。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07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5 ----------

 

南華早報
EDT14  |  EDT  |  By Frank Ching
2007-11-13

Can the tortoise win the democracy race?

Former security secretary Regina Ip Lau Suk-yee has described her contest with ex-chief secretary Anson Chan Fang On-sang as a race between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modestly ascribing to herself the Aesopian role of the tortoise.

The point, of course, is not that the tortoise eventually wins but that Mrs Chan is, indeed, the frontrunner and the candidate to beat. So, Mrs Ip has to try harder.

And, indeed, it is evident that she is doing just that. At the debate last Thursday, involving the eight candidates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it was clear that Mrs Ip sought to portray herself as the one who truly understands the issues at hand, whether it be education or cross-border traffic.

While Mrs Ip was her usual combative self, Mrs Chan didn't appear particularly well briefed and had to resort to saying, on several occasions, that issues need to be studied in greater depth. In fact, she is turning into a one-issue candidate.

Mrs Chan seems to have adopted the pan-democratic camp's stance in depicting the by-election as a referendum on democracy or, at least, as a choice between a true democrat and a phoney one.

Because democracy is such a central issue, Mrs Ip cannot afford to be depicted as someone who is less keen than Mrs Chan. So, she has released an election manifesto that includes the return of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entire legislature by universal suffrage in 2012 - just like Mrs Chan.

This is odd, because her main political backers -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and the Liberal Party - do not support universal suffrage in 2012; that, after all, is the pan-democratic camp's stance. But Mrs Ip says she will try her best to promote a consensus and achieve universal suffrage in that year.

That, of course, is a transparent attempt to win the support of pro-democracy voters within the electorate on Hong Kong Island. She is telling them that, like them, she wants universal suffrage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time, though this may not be achievable and it may be necessary to wait until 2016 for Legco and 2017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Past elections and opinion polls show that roughly 60 per cent of the electorate normally votes for pro-democracy candidates. This means that if Mrs Ip were to present herself as a member of the DAB or as purely a pro-Beijing candidate, she would probably be defeated. The only way of winning is to pose as someone who is pro-democracy, in addition to being pro-Beijing.

Mrs Chan scored a point during the debate when she pointed out that, while Mrs Ip agreed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functional constituencies after universal suffrage would be contrary to the Basic Law, the two parties that constitute her core support do not share that view. Mrs Ip said she was confident she could convince them.

Well, if she is so certain of her powers of persuasion, one must wonder why she is not more positive on the likelihood of universal suffrage in 2012. After all, she frequently cites as a hurdle the Basic Law's provision that universal suffrage must receive the support of two-thirds of 60 Legco members. But since the 25 pro-democracy legislators already support this, a two-thirds majority would easily be achieved if Mrs Ip convinces her electoral allies as, between them, they have 21 votes. After that, it would just be a matter of convincing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ince Mrs Ip has boasted of he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nd of the friends she has in Beijing, that should not be an insuperable obstacle.

If Mrs Ip succeeds in persuading her allies of the virtues of early universal suffrage, she would have earned the seat. In fact, since Mrs Chan entered the race to press for democracy, she would no doubt be happy to withdraw in Mrs Ip's favour in such a scenario. That would be a happy ending to this election campaign.

Frank Ching is a Hong Kong-based writer and commentator. [email protected]

 
文章編號: 20071113027055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6 ----------

 

星島日報
A17  |  政治  |  大棋盤  |  By 杜良謀
2007-11-13

市民有望參與兩太鬥

上次八位港島區立法會補選候選人出席港大的論壇,兩太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成為焦點,結果輿論一致認為表演陳太勝葉劉,但兩太的表演都是差強人意,一位對民生資料認知不足,一位過不了廿三條一「激」。不過,八名候選人在本月廿五日可以再鬥,市民更可以通過拍短片向候選人提問。

新一場龍爭虎鬥將於區議會本週日選舉過後展開,並於廿五日在遮打花園舉行,是次論壇由八大電子傳媒和兩報章合辦,並於當晚八時起直播。聽聞論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傳媒提問、第二部分是候選人互相質詢、第三部分則是由市民倣傚美國總統候選人論壇做法,可以拍攝短片,向候選人發問,不過卻不能指定向某一候選人提問。

考八位候選人

上一回合,葉陳兩太表現都差強人意,只是陳太勝在笑容滿面,一笑把不懂的問題都化解;葉劉熟書都無用,表情再次出賣她,廿三條提問的黑面,令人質疑其誠意。事實上,兩太在上次表現都十分緊張,陳太要看「貓紙」,葉劉總是面容僵硬地答問題,一副戰鬥格,令人吃不消。

今次再有選舉論壇,就是比機會,要再考考八位候選人的表現,除了兩太,還有李永健、蔣志偉、柳玉成、蕭思江、凌尉雲和何來。由於直播,八人的表現好壞都會對投票取向有一定影響。

另外,不得不提另一場選舉,即將在週日舉行的區選,聽聞港府今年將打破過往慣例,不再設新聞中心,讓傳媒可以通宵達旦在新聞中心採訪候選人和撰稿。記得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說,香港新聞自由有增無減,但若大型選舉竟無新聞中心讓傳媒採訪,這個尊重新聞自由,方便新聞採訪的指標不知去了哪裏。杜良謀



 
文章編號: 20071113003003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7 ----------

 

頭條日報
P04  |  要聞
2007-11-13

促「民主抗共」爭普選陳太擁躉被指幫倒忙

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爭持白熱化之際,六名支持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市民,發表聯署公開信(見圖),支持陳太以「民主抗共中爭取達到全面普選」。有學者認為這個主張把九七前一度流行、現已過時的「民主抗共」概念,加諸陳太身上,只會「幫倒忙」和「搗蛋」。陳太發言人則不評論事件。

六名人士向部份傳媒發出公開信,以「我們的期待」為題,指陳太在香港改革發展關鍵時,毅然挺身而出參加港島立法會補選,希望她的參與對本港未來發展有推動作用。公開信更促請陳太:「利用其社會基礎,及公務員中的影響力和國際名聲,通過選舉帶領民主派和社會力量,在民主抗共中爭取達到全面普選。」

部份聯署人屬泛民

有份聯署的伍國雄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使用「民主抗共」字眼,是因為共產黨專制極權,他們支持本港行民主,認為這是最和平而有效的「對抗」方法,他又指普選等於民主制度,認為「民主抗共」與普選兩者互有關連。伍國雄指自己並無任何政黨背景。但據悉,六名聯署人中,部份人是泛民主派。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撰信的六名人士是幫倒忙:「我會形容這是搗蛋之作,相信民主派現在不會再以『民主抗共』為目標。」他指,「民主抗共」是八十年代的政治名詞,現時幾乎沒有人使用。他續稱,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這個字眼會增加中港兩地的猜忌,相當負面。蔡子強又認為這批陳太的支持者,所作舉動完全不能幫助陳太。陳太的發言人指從未收到該公開信,只在報章上看過,暫不評論。

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共有八名候選人,除陳太外,尚有葉劉淑儀、李永健、蔣志偉、柳玉成、蕭思江、凌尉雲及何來。

 
文章編號: 20071113904005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8 ----------

 

文匯報
A22  |  香港新聞
2007-11-13

李永健澄清:無做「攝石人」

 【本報訊】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候選人李永健在接受港台專訪時說,參選並非為了「博宣傳」,他又否認自己為「攝石人」,當日在兩名前高官報名參選時,自己亦分別報名及補交資料,是純屬巧合。他又稱,相比其他對手,自己最大的優勢是沒有政黨包袱,工作亦與立法會議員性質相近,故適合做議員。他表明會盡力爭取游離票的支持,希望可取得8%的得票率。

 對於香港能否在2012年實行雙普選,李永健指出,本港需要有先決條件,包括有成熟的選民及優秀的政治領袖等配套,才可在2012年推行普選。他強調,今次參選並非為了贏,而是希望將自己的理念宣揚開去,得到市民認同及政府採納。

 他更指,如果輸了今次選舉,自己會考慮成立議政組織,就一些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

 參加是次立法會補選者還有7人,分別是柳玉成、蕭思江、葉劉淑儀、蔣志偉、凌尉雲、陳方安生及何來。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11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9 ----------

 

蘋果日報
A21  |  專欄專論  |  政壇八達通  |  By 單仁
2007-11-13

政壇八達通︰兩太陣營區選後全力出擊

四萬與葉劉民意支持度進一步拉開,但泛民中人始終不敢過於樂觀,事關他們不知道有否葉劉支持者收到港大調查電話,刻意說是支持四萬,製造陳太大幅領先假象,當年台灣民進黨曾用這一招「跣」國民黨,再加上泛民從地區收集到的情報,港島市民對補選關注程度仍然未夠熱,所以泛民內部早作決定,區選一結束就會「落重藥」、總動員催谷港島區選情,屆時才是泛民與親北京兩大陣營決戰。

只會休息一兩天

泛民早前召開「飯盒會」決定,區選結束後,所有候選人及支部成員只會稍事休息一、兩天,就會全部跑到港島區為四萬助選,希望全港島設立70至80個街站,日日夜夜呼籲選民12月2日投票。有泛民中人稱,70、80個街站只是一個約數,未必每天開足,也可能會開更多,但大前提是非假日會少一點,假期就會盡量全開;上下班時間會集中人手開站、其他非繁忙時間人手則較少。民主黨擁有泛民陣營中的最大助選機器,據知黨主席何俊仁已向各地區支部發出文件,要求108名區議會候選人選舉後暫時不要放假,預備11月21日開始全面支援四萬,屆時全港各區民主黨支部成員都會「空降」港島區為四萬拉票。公民黨方面,一待區議會選舉結束,一班公民黨年輕成員就會全力投入協助四萬,務求全力催谷市民投票意欲。支持葉劉的民建聯則待區選結束後,就會調動九龍、新界區人力物力到港島區,全力撐葉劉,另外,由於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地區班子中有人出戰區選,現階段未能專心為葉劉拉票,區選結束後他們也會全力協助葉劉。

出席午餐會鬥法

既然11月底將是四萬與葉劉決戰的關鍵時刻,她們自然要全力爭取每個曝光機會,不讓對手有任何優勢,好像11月14日,四萬出席外國記者會午餐會,講如何建構令港人感到自豪的香港,翌日即15日,又輪到葉劉在同一地點出席午餐會,講香港如何走向民主及良好管治,總之兩太一人一招,絕不「蝕章」!

 
文章編號: 20071113006006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0 ----------

 

星島日報
A17  |  政治
2007-11-13

發言人重申全面支持禁煙政策 陳太參選前辭任煙草公司董事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候選人陳方安生承認,參選前曾擔任一家持有大煙草商股份的公司,擔任非執行董事,但強調現已辭任,也從未開會,重申支持禁煙政策。有學者認為,禁煙在本地以至全世界均屬高度政治化的問題,若社區領袖與煙草有聯繫,可構成潛在問題。

本報記者

《南華早報》昨日報道,陳方安生在回應該報向各港島區補選候選人查詢出任公司董事的情況,稱自己在九月中,獲一家名為「CompagnieFinanciereRichemont」公司的董事會,委任為非執行董事,但強調現已辭任,並且從未開會。

強調「從未開會」

根據網頁資料,該公司是一家以瑞士為基地的名貴產品投資公司,產品包括煙草、紅酒、鑽石等,其中持國際大煙草商英美煙草公司(BritishAmercianTobacco)百分之十八點二的股份。公司管治報告書詳列陳太的履歷,包括她曾出任港府政務司及其他公職。對參選前呈辭煙草商有關公司董事的消息曝光,陳太競選辦發言人未能回應陳太何時辭退非執董一職,並強調陳太全面支持政府推行的禁煙政策。

葉陳支持度齊升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若政治人物與煙草商有聯繫,雖然公眾形象會有影響,但並非道德上不正確,煙草商亦是合法的公司,相信港人亦會以寬容態度對待,對選情影響輕微。另外,港大民意研究計畫昨日公佈近三日的滾動式民調結果,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的支持度分別為百分之四十六及三十,比上一輪民調分別上升一個及兩個百分點,兩人差距依然高達十六個百分點。不過,其他候選人中,何來首次突破百分之一的支持,達百分之二,蔣志偉維持百分之一,其他如李永健、柳玉成、蕭思江、凌尉雲也不足百分之一支持。兩太昨日亦馬不停蹄進行競選活動,分別到南區拉票。被問到與葉太的支持度差距擴大,陳太說,希望差距是市民支持她的民主理念,並重申自己的普選方案是在二○一二年實行不設篩選機制的雙普選。

市民要求葉太多點笑容

葉太則重申,民調結果只會作參考之用,並不會推測民調與論壇表現,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她覺得自己在上周出席港大論壇表現「OK」,「但睇片時,發現自己不夠誠懇,並會努力改善。」另外,葉太昨在網誌一再談及上周論壇感受,指收到了不少意見,認為她要多一點笑容,衣也不應過於隨便,但當日是考慮到與學生接觸,希望不要太「阿太」。她又說,有位朋友提醒我,對於別人的意見,不用耿耿於懷,最重要是堅守信念,她作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深深明白這位朋友的話確有道理,「從善如流」和「擇善固執」,缺一不可。



 
文章編號: 200711130030038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1 ----------

 

蘋果日報
A21  |  專欄專論  |  隔牆有耳  |  By 李八方
2007-11-13

隔牆有耳:卿姐反咬陳宗耳仔當眼

立法會補選好戲連場,商界惹火人物恆隆地產主席陳宗不甘寂寞,跳出場客串做個白臉角色,上星期理工大學演講後,指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去香港大學演講時,幫某候選人派單張,陳宗認為咁搞即係將大學變成政治戰場,有違大學做研究、搞學術本份,十分唔妥。卿姐噚日同八方講,佢冇港大演講時派過任何候選人單張,陳宗屈佢令人憤怒同遺憾,佢已去信陳宗,要求拿出證據證明佢何時何日、派邊個候選人單張,否則要公開道歉,兼夾承諾不再信口雌黃。卿姐又指陳宗言論不分青紅皂白,「佢咁講係咪癲?我根本未見過任何(補選)候選人單張,又何來幫手派呢!」

聽師生講單張事件

據報道,陳宗表示係從師生口中得知派單張事件,八方唔知佢有冇查證,如果佢道聽途說就當係堅料,咁真係太唔小心。卿姐話暫時未決定係咪採取法律行動,視乎陳宗如何回應再定奪。八方噚日向恆隆查詢此事,不過不獲回覆。陳宗屈人有前科,舊年佢一個研討會上,以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身份發言,質疑民主派勾結外國勢力,更揶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話華叔如果英文好,就會去美國勾結外國勢力。華叔事後撰文反擊,指陳宗據報持有美國護照,如已入籍,「他不是勾結外國勢力,而是效忠外國勢力了。」陳宗愛語出驚人,04年佢發表對香港經濟轉型見解,呼籲香港人要重新掌握「叩頭之道」,因為服務性行業精髓就係向客人叩頭。要搵美金,就向美國人叩頭;返大陸?銀,就要向中國叩頭,搵食之道就係咁簡單。恆隆近年全力北上開疆闢土,深明叩頭之道陳宗應該身體力行,八方相信佢叩頭造詣已臻化境。文革曾早前言論令人嘩然,其實陳宗早03年已批評曾蔭權搞文革。當時文革曾係政務司司長,主理西九文娛區計劃,陳宗鬧官員戇居,堅持西九唔係地產項目係擘大眼講大話,「好似文化大革命咁!」

 
文章編號: 20071113006006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2 ----------

 

南華早報
EDT3  |  EDT  |  By Ambrose Leung
2007-11-13

Ip sees no need to 'wash off' Article 23

Regina Ip Lau Suk-yee yesterday said there was no need for her to "wash off" her past over unpopular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and denied her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campaign was facing an emergency amid a plunge in popularity ratings.

With a widening lead of 17 percentage points in a popularity poll, her main rival Anson Chan Fang On-sang said she hoped the public would know clearly which candidate represented "real democracy" and would vote with their conscience.

As Mrs Ip canvassed in Ap Lei Chau, where she swapped her chauffeur-driven car for a crowded bus, she dismissed claims that her failure to "wash off" her involvement in the Article 23 controversy had led to a drop in her popularity.

"I don't turn away from my past, I only learn from it," the former security chief said.

In a debate last week, Mrs Ip was apparently annoyed at the jeering audience when challenged over her hardlin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in 2003, an episode she denied was the main reason 500,000 protesters took to the streets.

Yesterday, she admitted she had appeared "rash and not sincere enough" in 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but doubted it had affected her popularity.

"It wasn't a real debate," she said, noting there were constraints on speaking time and that follow-up questions were barred.

On the widening ratings gap, Mrs Ip said she was not concerned. "Popularity polls are there only for reference," she said. A rolling survey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und Mrs Chan's rating had risen to to 45 per cent, a 17 percentage-point lead over Mrs Ip's 28 per cent.

Asked if her campaign was facing an emergency, Mrs Ip said: "I don't believe it is. Emergency is a term used only by the Democratic Party."

Meanwhile, Mrs Chan met elderly people in the same public housing estate in Ap Lei Chau.

She said voters would be the best judges on whether Mrs Ip had been successful in reinventing herself as an election candidate.

She said she hoped her latest rating reflected people's choice for "real democracy". "I believe this is a race of sincerity versus packaging; democratic reform versus the prote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she said.

The eight candidates for the Hong Kong Island seat poll on December 2 will take part in a televised debate on November 25 in Chater Gardens, Central.



 
文章編號: 20071113027049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3 ----------

 

新報
A08  |  政情
2007-11-13

兩太鴨洲鬥法

【新報訊】港島立法會補選的「兩太」昨日前後腳先後到鴨洲拉票鬥法,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接觸長者,分享養生之道; 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則與街坊迫巴士,雙雙爭取南區居民的支持。葉太在港大論壇後,於民調中被陳太拋離17個百分點,她昨承認在競選論壇上,回答部分問題時誠意不足及輕率。她在網誌上亦指,論壇後收到不少意見,是指她應有多點笑容。

陳方安生昨日下午到利東聽取長者訴求,有長者批評醫療券每年只得250元是太少,諷刺特首曾蔭權應收回,留給他自己用作養魚之用。陳太指不應叫政府收回,反之是叫政府增加金額。

一談養生 一迫巴士

陳太與在場數十名長者分享養生之道,首先是均衡飲食,少吃煎炸食物;其次是做適量運動,她喜愛跳梯級和耍太極;第三是開朗,不開心的事別放在心上,多交朋友和培養興趣;第四是少吃多餐,像她每天吃六餐;第五是笑多一些。

葉劉淑儀早上已到利東派發單張,以及聽取居民對交通及地鐵港島南支線意見,期後乘坐巴士經香港仔隧道往灣仔,親身體驗區內交通情況。

港大在競選論壇暨日起,即9至11日進行的補選投票意向調查顯示,陳太的支持度上升3個百分點至45%,葉太支持度下跌3個百分點,相方差距擴至17個百分點。

陳太表示,希望是因為她的民主立場所致,她的2012年雙普選立場非常簡單,沒任何政治篩選機制。

被問及下一場論壇能否再拋離對手,陳太答謂要視乎事前準備工夫及論壇的規則。

葉太以沒詳細看調查內容為由,不隨便回應民調下跌是否跟論壇表現有關,但承認在回答一些問題時「唔夠誠意」,面對一些「奇怪」問題,像前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追問當年何以不肯接見,她認為對方在開玩笑,所以回答得輕率。她指其實可答得好一些,例如政府有分工,她沒專業知識等,故大律師應聽取律政司意見。



 
文章編號: 20071113033003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4 ----------

 

信報財經新聞
P10  |  政策政情
2007-11-13

兩太拉票不忘備戰第二場辯論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第一次辯論會後的最新民調顯示,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與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支持度的差距擴大,但無損兩位候選人繼續落區拉票的心情。  葉劉昨天表示,經過檢討後,承認自己在回答問題時不夠誠意,強調會更加努力,但不認為自己在辯論會的表現對民調有很大影響;而陳太則表示,會作好充分準備,迎接第二次與葉劉交鋒。

  據悉,第二次辯論會將於本月二十五日舉行,由八大電子傳媒聯辦,初步定於晚上七至九時,地點在立法會旁的遮打花園,由有線電視徐佩瑩當主持,當晚設傳媒包括平面媒體發問、候選人互相質詢及自我介紹等環節,各候選人每人獲准攜帶二十名助選團成員,而楊健興則代表《南華早報》向候選人發問。八大電子傳媒將與各候選人於本星期舉行第一次會議。

  葉劉昨早到訪鴨洲利東,聽取街坊對該區交通情況及在港島南區興建地鐵的意見,並乘坐九十六號巴士,途經香港仔隧道至灣仔,親身體驗該路線繁忙時的擠塞情況。

  葉劉又在網誌上表示,明白二十三條和居港權事件是自己不可迴避的過去,她從來沒有打算要迴避,「我清楚知道,現在的我並不可能和過去的我分割」,強調會從過去汲取經驗和教訓,並且為其過去做過、講過的事情負責。

  陳太則在下午現身鴨洲利東社區會堂,與一眾長者舉行座談會。被問及自己支持度大幅拋離對手是否基於選民較認同其民主立場,陳太表示,希望如是,自己的普選方案很簡單,無包含任何政治篩選,不論是行政長官或立法會議員,市民都有權選出代表他們的賢能,是體現真民主的方案。

  陳太又表示,要看清楚葉太方案的細節,並再次重申,「今次選舉是『真誠對包裝,民主改革對建制,大眾利益對既得利益』」。對於下週日的論壇有否信心進一步拋離對手,她笑言,會多作準備工夫,但暫時未知規則。至於會否繼續以民主普選為策略,陳太表示,其實上次論壇在座八位均表示支持二一二雙普選。

  其餘候選人包括李永健、柳玉成、何來、蔣志偉、凌尉雲及蕭思江■

 
文章編號: 20071113391004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5 ----------

 

文匯報
A22  |  香港新聞  |  有容乃大
2007-11-13

聽取意見與固執 缺一不可

 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葉劉淑儀昨日大清早便到鴨洲東派傳單,又向記者提到反省過早前的論壇表現,認為自己在回答個別問題時的表現需要改善。她昨日亦在競選日誌中透露,經過上次競選論壇後,自己亦收到不少意見。除有關應對方面的問題外,還有一些關於其形象的意見。葉太強調,作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聆聽不同意見非常重要,但「從善如流」和「擇善固執」同樣缺一不可。

 葉太笑說:「其中一種意見認為我應該多點笑容,對於這一點,明天我會再討論;而另一種意見,是覺得我當日的衣過於隨便。」

 葉太坦言,在出席論壇前,她也曾就選擇衣的問題參考了一些意見。有提議指由於那是在大學舉辦的論壇,年輕人多,所以衣服應該隨意一點,不要穿得太過「阿太」。因此她選擇了穿較輕便的上衣和長褲,不過後來便有意見認為這樣穿得太隨便了。她直言,從這件事中,體會到如果要做到形象合適,不僅要多聽取不同的意見,更要多作嘗試。

獲爭居權家長理解感欣慰

 意見紛陳也令她想起自己在美國決定回港服務的時候,一位旅美港人對她的提點。葉太憶述該港人說:「一旦為『阿公』做事,就會有很多人向你提意見。」如今重新思索,葉太覺得他的話實在是千真萬確,既然決心服務公眾,個人生活也會變成公眾的一部分;各界的意見,她也要樂於聆聽。該朋友又提醒她,對於別人的意見,不用耿耿於懷,最重要是堅守信念。葉太認為,作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深深明白這位朋友的話確是很有道理,「從善如流」和「擇善固執」本就缺一不可。

 葉太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選》節目中談及居港權事件,表示經過會談後,該批爭取居港權的家長代表都理解到她當時的職責所在,令她十分欣慰。她坦言,居港權事件至今已經8年,和23條一樣,都是她不可迴避的過去。而事實上她從來不打算迴避自己的過去:「我清楚知道,現在的我並不可能和過去的我分割。」

 但她笑指,現在自己能夠以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視野比較廣闊。不論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都會從過去汲取經驗和教訓,並且為她過去做過、講過的事情負責。



 
文章編號: 200711130050109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6 ----------

 

新報
A08  |  政情  |  政情糖不甩
2007-11-13

卿姐否認港大派單張

▲恆隆集團主席陳啟宗上個禮拜質疑卿姐劉慧卿,在港大演講時,公然派發港島補選某個候選人的競選單張,係絕對不恰當,當日卿姐的答案係不知陳說甚麼,還叫陳拿出證據來。卿姐昨日就去信畀陳啟宗,正式書面否認呢件事,仲指摘對方不分青紅皂白,作出毫無根據指摘,實在令人憤怒同遺憾云云。

卿姐仲話,叫陳啟宗拿出證據來,話畀人聽佢幾時在港大派過競選單張,若果對方拿唔出證據,請公開道歉,並承諾不會再信口雌黃謾罵本人。嘩!這些你有你講的無頭公案,睇怕都要搵彭官出解決。



 
文章編號: 200711130330036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7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7)。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