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EDT
EDT3
南華早報網上版
SOPHIE TAYLOR
2004-08-10

Five candidates are rated certainties

Five candidates appear to have gained enough support in their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ies to win seats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a new survey has found.

Pro-democracy barrister Audrey Eu Yuet-mee and independent Rita Fan Hsu Lai-tai have the highest support ratings in the Hong Kong Island constituency,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ink-tank Civic Exchange and the Public Opinion Programm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government candidate Chan Yuen-han is leading in Kowloon East and pro-democracy candidates Andrew Cheng Kar-foo and Emily Lau Wai-hing are leading in New Territories East.

Former radio host Albert Cheng King-hon and running mate Andrew To Kwan-hang have gained 7 per cent since their last-minute entry into the election race on August 4, the survey found, drawing even with barrister Alan Leong Kah-kit in the running for the Kowloon East constituency.

There seems to be a link between Mr Cheng and Mr To's entry into the race and a fall in Mr Leong's rating, Robert Chung Ting-yiu, director of the Public Opinion Programme, said.

But Dr Chung and Civic Exchange chief Christine Loh Kung-wai said the ratings were no guarantee of victory. A swathe of undecided or stray voters - 20 to 30 per cent of the electorate -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lection.

The survey result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August 4 to 8, are the first from the rolling survey since the close of nominations. Information from the survey will be available at http://hkpop.hku.hk or www.civic-exchange.org and will be updated at 2pm daily, from tomorrow.

The survey also predicted a high turnout, with 86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saying they would definitely or most likely vote, compared with 77 per cent in July.

Twenty-four per cent said the July 1 demonstrations in 2003 and this year had increased their desire to vote, while 69 per cent said the rallies had no such effect.

A survey by the same team from July 26 to July 29 indicated that respondents tend to identify with independent candidates more than party candidates.

Fifty-nine per cent of 1,005 respondents said their interests were represented by political parties in Hong Kong.

It seems that people are receptive to party development, but most people don't think they are being represented by any party, Dr Chung said.

Seventy-three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said they somewhat resisted or very much resisted verbal smearing of candidates, and 87 per cent said they somewhat resisted or very much resisted vandalism of candidates' campaign publicity material.

The July survey showed 79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did not know the number of seats returned by their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ies, with only 7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ble to give correct answers.

Dr Chung put this down to Hong Kong's short history of party politics.

We don't have strong party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so the public is less informed by parties. Hong Kong does not have a very mature electorate.

Copyright (c) 2004.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編號: 20040810027004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 ----------


B03
英文虎報
Michael Ng
2004-08-10

Most voters `ignorant about polls'

Most voters still do not know the basic facts about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on September 12, 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ll shows.

But their propensity to vote was higher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before the 1998 and 2000 Legco elections.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s Public Opinion Programme between July 26 and 29, found that 76 per cent of 1,005 respondents did not know the number of seats to be directly elected, while another 10 per cent gave wrong answers. Only 13 per cent of the respondents, compared to 16 per cent in a previous poll in May, could provide the correct answer of 30 seats.

Likewise, less than 7 per cent of the respondents could answer correctly the number of directly-elected seats to be returned i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ies. The remaining 93 per cent either answered wrongly or did not know.

About 52 per cent of the respondents have no idea whether th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which has been applied to direct elections in Hong Kong since 1998, was suitable for Hong Kong.

Programme director Robert Chung said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most voters were fairly ignorant about the electoral system.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re known to mos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ut most adult voters either did not know or failed to provide the correct answers,'' Chung said. ``Their knowledge of details of the election are still at a very backward level.''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e said, the vote-shar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political parties might not be as effective as expected.

Chung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its civil education on election-related matters and conduct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after the elections. But the poll found that voters generally have a stronger desire to vote this year compared to the 1998 and 2000 elections.

Some 77 per cent of 747 registered voters said they intended to vote on September 12, a higher percentage than in surveys taken six weeks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in 2000 and 1998, which stood at 69 per cent and 64 per cent,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people intending to vote for moderate candidates rose to 36 per cent _ up eight percentage points from June.

The survey also found that if an election were held today, pro-democracy and moderate politicians will rout pro-Beijing candidates.

Those who said they would back pro-democracy and pro-China candidates remained steady at 29 per cent and 5 per cent, respectively.

Some 23 per cent of the respondents said they had no political inclination, while the remaining 7 per cent said they don't know.

In another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programme covering 1,072 people on August 4-8, the proportion of stray voters was still high in all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ies, ranging from 30 per cent in Kowloon East to 22 per cent in New Territories East. But Chung believes these figures will gradually fall as polling nears.

The same poll also revealed that support for candidates of the pro-government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Betterment of Hong Kong (DAB) has increased generally.

Excluding respondents who have not decided or won't vote, support for DAB Kowloon West lawmaker Jasper Tsang rose from 19 per cent in late June to 25 per cent last week, while that for Kowloon East lawmaker Chan Yuen-han surged from 36 per cent in early July to 43 per cent last week.

In New Territories East, DAB lawmaker Lau Kong-wah's support rose from 12 per cent in late June to 18 per cent, while that for DAB vice-chairman Tam Yiu-chung at New Territories West increased from 13 per cent in early July to 18 per cent last week.

But Chung said it remained to be seen whether chairman Ma Lik, who revealed on Sunday he had colon cancer, would affect the support for DAB candidates.

文章編號: 20040810448003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 ----------

要聞
A02
明報

2004-08-10

鄭經翰空降梁家傑告急

出選九龍東的鄭經翰聲言要踢走民建聯陳鑑林,港大的民意調查顯示,鄭取得12%支持度,足以將陳鑑林拉倒。不過,鄭的知名度雖高,但未能奪取「票後」陳婉嫻的鐵票,預料她將以高達43%的得票帶同林文輝進入立法會,鄭經翰反而取去45條關注組梁家傑的票源,在缺乏政黨支援下,梁家傑選情告急。

陳婉嫻林文輝可勝 陳鑑林出局

九龍東有5個議席,根據港大民調,取得43%支持度的民建聯兼工聯會陳婉嫻可與林文輝取得兩席;民主黨李華明27%,可穩保第一席,但未能帶胡志偉入議會;45條關注組梁家傑,及最後落實出選的鄭經翰各得12%支持度,可成功進入議會,民建聯陳鑑林只有7%,未能連任。

調查顯示,鄭經翰「空降」九龍東,主要搶走梁家傑的選票。港大7月上旬的同樣調查,梁家傑有17.7%,是次跌至12%。

鄭經翰昨日認為其名單即使有12%支持度,形勢仍未樂觀。至於他搶走梁家傑的票源,他希望民主黨可協助梁家傑。梁家傑不認為有「搶票」問題,他稱民主選舉是要取得選民支持,他會加密次數落區拉票。李華明承認,鄭經翰出選,令胡志偉勝出機會減低了,他希望有奇蹟在胡志偉身上出現,司徒華及張文光會繼續為胡拉票。

選情危急的陳鑑林表示「不打緊,會努力些」。問及會否與陳婉嫻配票,他回應稱「這是另一回事」。陳婉嫻的競選助理被問及陳會否「配票」來拯救陳鑑林,她稱他們不相信配票,認為應由九龍東選民自己決定。

文章編號: 20040810004000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 ----------

港聞
A08
成報

2004-08-10

九龍東選情驟變 陳婉嫻大幅領前 鄭經翰搶走梁家傑選票

港大民意網站進行的最新一期調查顯示,「名嘴」鄭經翰空降九龍東參選後,搶走同屬首次參選的大律師梁家傑約6%選票,不排除梁會流失更多支持;相反,以工聯會陳婉嫻為首的名單支持度不跌反升,有力取得兩席,反映鄭經翰出選,的確打亂泛民主派的部署。

 港大民意網站在本月4日至8日,在本港五個選區分別向登記選民進行電話訪問,數目介乎278至454個之間,結果發現五區均約有逾三成游離票,其中最高的是九龍東,達37%;最低為新界東,只有29%,反映不少選民未有明確投票意向,成為影響選情的最大關鍵。

 撇除各區游離票後,以九龍東的戰況最不穩定。空降九東的鄭經翰,甫上榜便取得12%支持率,反而在7月份民調中得到18%支持的梁家傑,暴跌6%至12%,與鄭經翰支持度相若。

 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分析指,鄭、梁兩人票源重疊,估計梁的票源會因此流失。

 至於該區其他候選人,以工聯會陳婉嫻為首的名單,支持度由36%增至43%,另一張以民建聯陳鑑林排頭位的名單,則由9%跌至7%,換言之陳婉嫻名單中排第二位的林文輝,可望以餘額進入立法會,而分拆名單後獨力作戰的陳鑑林,與原本有望接棒司徒華入會的民主黨胡志偉,最終可能空手而回。

胡志偉可能空手而回

 至於港島區方面,余若薇名單佔據四成支持,根據調查顯示應可輕易取得兩席,獨立的范徐麗泰以及民主黨楊森,亦可各得一席,而以民建聯主席馬力為首的民建聯名單,則只有7%支持,扣除馬力以第五名姿態入會,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預料將以餘額擊退蔡素玉,成功奪取最後一席。

 不過,由於該民調是在馬力宣佈患癌前進行,故未能評估事件對選情的影響。

李柱銘料擊退蔡素玉

 另外,新界西最後一席,原以為是民主黨張賢登及民建聯張學明之爭,調查卻顯示,民協嚴天生有一定支持,有力爭奪第八席。

 另外,思匯政策研究所與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上月26日至29日,以電話訪問了1005市民,分別有83%及91%市民不清楚全港地區直選議席數目,以及所屬選區的議席數目,但卻有高達77%市民表示有投票意欲。

 鍾庭耀認為,選民對選舉認識不深,候選人配票會有困難。

文章編號: 200408100290109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4 ----------

要聞
A02
明報

2004-08-10

頭條
民建聯4區支持度飆升 學者歸因選舉機器民主派直選取20席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後,港大和思匯政策研究所上周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30個直選議席中,泛民主派取得20席,民建聯取得預期內的7 席,連同親政府陣營則共10席。民調顯示,民建聯啟動選舉機器全力拉票後,除港島區外,其餘4 區候選人的支持度均較近月調查有明顯升幅(見圖),甚至直逼上屆的得票率。

【相關選舉專頁刊 A10、 A11】

提名期後首個民調

是次港大民調於8月4至8日進行,每區訪問了200多人至400多人。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民建聯在這幾個區的支持度急升,與民建聯啟動選舉機器有關。他表示,從98年、00年立法會選舉結果看,沒跡象看到民建聯的鐵票會流失,民主派只可寄望投票率推高至55%至60%,在直選上取20至21席。

他說:「比例代表制的現實是,即使民主派與親政府陣營的選票差距有10%至20%,亦只會影響到3至4席。除非是單議席票制,這種差距便可令民主派有壓倒性優勢。」

民網:原預期21至23席

參與協調民主派的民主發展網絡主席朱耀明牧師表示,他們原預期民主派直選方面可取21至23席,現在可取20席也不錯,目前他們要爭取逾三成的游離票。

民主黨民協表示意外

九龍西候選人民主黨涂謹申、獨立劉千石和民協馮檢基均對民建聯曾鈺成名單由上月的19.4%升至25%表示意外,說:「那麼高?」曾鈺成則對高支持度並不表意外,「我上屆也取得23%,而且過去我們的民調也有幾次高於25%」。

新界東方面,民建聯所得支持度由6月的11.4%急升至18%,劉江華估計是與選舉工程已開始,選民對候選人有較多認知有關。

新界西的譚耀宗名單也較上月升5.3個百分點至18%,民調顯示他能跟張學明一同進入議會。譚卻對現時結果未感樂觀,因為他跟民主黨何俊仁及街工梁耀忠相差僅一兩個百分點,隨時會被趕上。他又稱上屆伙拍鄧兆棠得票29%,但現時民調顯示得票率只18%,與上屆仍相差甚遠。

九龍東方面,民建聯、工聯會陳婉嫻名單支持度由36%升至43%,但民建聯陳鑑林則回落至7%;港島區方面,民建聯馬力名單跌至7%(詳見另稿)。

民調發現,79%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所屬選區的議席數目,有52%人不知道比例代表制是否適合香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表示,選民對立法會選舉缺乏基本認識,不會明白配票原因,或會對選擇配票的候選人造成負面影響。

文章編號: 20040810004000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5 ----------

要聞
A04
香港經濟日報
賴美玲、曾敏詩 
2004-08-10

立會選戰
李柱銘惡鬥蔡素玉 「有你無我」 梁家傑票源被搶˙陳婉嫻支持度反升

  前商台主持人鄭經翰旋風式空降九龍東直選,其受歡迎程度成為泛民主派「坐三望四」的關鍵。港大8月民意調查發現,九龍東選情變化最大,鄭經翰暫得12%支持率,分薄了身為資深大律師「45條關注組」成員梁家傑之票源。對手工聯會的陳婉嫻卻未受影響,支持度高達43%,泛民主派未必能穩奪4席。

  港大於本月4日至8日進行的調查顯示,在30個地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在18個議席中是被看高一線;包括了民建聯、自由黨等的泛愛國愛港陣營,則極有可能奪取9席。港島、新界東及新界西3個選區選情未明朗,當中有3個議席仍見兩大陣營爭持激烈。

鄭經翰夥陶君行 支持率看齊梁

  鄭經翰宣佈參選第5天,仍未展開宣傳攻勢,但最新的調查發現,他與前線陶君行合組的名單,支持率有12%,與梁家傑看齊,鄭經翰個人料能當選。

  7月初同項調查發現,梁家傑支持率原本達17.7%,但鄭經翰加入後,梁家傑只得12%,港大民意計劃研究主任鍾庭耀指出,二人的票源重疊。

陳婉嫻「勢強」有機奪2席

  鄭經翰空降九龍東,未能搶奪泛民主派宿敵陳婉嫻之票源,陳婉嫻梯隊的支持率不跌反升,由上月調查的36%升至43%,有機會奪取兩席,即排名在陳之後第二的林文輝亦會當選。現任議員民建聯陳鑑林,支持率由上月的9%下跌至7%,在沒有與「嫻姐」配票的情況下,極有可能被踢出局。

  至於民主黨以李華明為首之名單支持率只得27%,令排第二的胡志偉入局機會微。

  港島區戰況亦相當激烈。調查發現,「45條關注組」成員余若薇與前線的何秀蘭支持率,由47.5%跌至40%,但仍高據榜首,料能奪兩席。其次是獨立的范徐麗泰,獨得30%,較上次調查大幅上升9個百分點,能穩操勝券。

民建聯隱形鐵票 約有10%

  民主黨主席楊森及前主席李柱銘支持率微升至23%,排首位的楊森能穩奪一席;民建聯主席馬力配蔡素玉則下跌至7%。惟鍾庭耀表示,民建聯的隱形鐵票(即投民建聯的選民較向民調表調意向)未被反映:「按過往經驗,隱形票大約有10%。」因此,最後一席將是李柱銘及蔡素玉之爭,但馬力患癌對民建聯選情之影響,則未反映在這次民調當中。

  民建聯選舉名單于新界東、新界西及九龍西3區,支持率都一致上升。鍾庭耀指出,選舉機器已開始運作,反映民建聯的拉票行動生效。

  在新界西,民建聯的譚耀宗與張學明所得支持度最高,達18%;民主黨何俊仁及張賢登,亦有17%。兩大陣營爭持激烈,雙方的第二梯隊,即民建聯的張學明與民主黨的張賢登,將與民協的嚴天生角逐最後一席。

  新界東方面,泛民主派鑽石名單得49%支持率,民主黨鄭家富、前線劉慧卿及「45條關注組」湯家驊,能穩奪3席;其次是劉江華為首的民建聯名單及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均有18%,獨立的黃宏發則有9%。港進聯朱幼麟不參選,臨陣補上的曹宏威亦得4%,有力與民主黨的黃成智、四五行動的梁國雄,競逐最後一席。

  九龍西可謂大局已定,民建聯的曾鈺成支持度躍升近6個百分點,料能夠與其餘3名泛民主派現任議員涂謹申、馮檢基、劉千石,再度連任。

﹏﹏﹏﹏﹏﹏﹏﹏﹏﹏﹏﹏﹏﹏﹏﹏﹏﹏

相關文章:
36%挺中間溫和派 14%未決定投票


文章編號: 20040810030023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6 ----------

2004立法會選舉風雲之遊離者眾
A15
文匯報

2004-08-10

近八成人稱選舉日會投票

 【本報訊】(記者 梁祖蓮)一項調查顯示,77%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本屆立法會選舉有多少個直選議席,94%答不出自己所屬選區的直選議席數目,但有77%的受訪者表示會在選舉日去投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分析,市民對選舉認識不足,但投票率高企,顯示市民投票基礎並不穩固,投票缺乏理性,政府需要在公民教育方面多做功夫。

對選舉認知低投票乏理性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及思匯政策研究所7月26日至29日訪問1,005人,瞭解他們對立法會選舉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在選舉前約1個半月時,高達52%受訪者對比例代表制是否適合香港未能作出判斷。

 77%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全港直選議席數目,10%認為自己知道答案,但他們的答案是錯的,只有13%正確回答,顯示市民對今屆地區直選的認識不足。

 與2000年調查比較,知道全港直選議席總數的選民比率由6%增加至17%,上升了11個百分點,顯示市民的認識增加了,但整體而言市民的認知度仍然偏低。

逾九成不知屬區議席數目

 調查又顯示,大部分市民亦未能掌握所屬選區的議席數目,79%表示不知道所屬選區議席數目,只有7%可以給予正確答案。

 雖然如此,但是有77%受訪者表示會在選舉日去投票,當中有36%傾向投票給中間或溫和派候選人,29%投給民主派。

 此外,45%受訪者認為政黨政治對香港的民主發展利多於弊,但有59%稱香港暫時沒有政黨或政團能夠代表其利益。至於傳媒於選舉中扮演的角色,49%受訪者希望傳媒平實報道選情,比率最高。調查又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對抹黑候選人及破壞候選人宣傳物品的做法均表示抗拒。

文章編號: 20040810005010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7 ----------

港聞
A06
蘋果日報

2004-08-10

調查:民主派左派各自配票不平均 余若薇陳婉嫻超級吸票機

【本報訊】距離9.12立法會選舉尚有約一個月,港大民意網站於上周提名截止後進行的調查顯示,泛民主派及左派均因配票不平均,影響了部份重量級候選人勝算,以港島區為例,余若薇支持率達四成,而范徐麗泰則盡攬左派選票,令民建聯蔡素玉無望出線,九龍東工聯會陳婉嫻可望成功帶林文輝入局,卻令陳鑑林勢危,負責調查機構指選民對立法會選舉缺乏基本認識,不明白配票原因,令選舉工程事倍功半。 記者:馮永堅 羅偉光

港大民意網站與思匯政策研究所於本屆立法會提名期截止日八月四日起至八日,就五大直選區進行民調,結果發現港島區余若薇成為該選區的「超級吸票機」,支持率達四成,可與何秀蘭雙雙入局,另一「超級吸票機」范徐麗泰則狂掃左派票源,支持率高達三成,由馬力領軍的民建聯名單只有百分之七支持率,排在次位的蔡素玉或會出局,而民主黨楊森與李柱銘均有望當選。

大班與梁家傑平手

九龍東方面工聯會陳婉嫻得四成三支持率,可望帶契新丁林文輝當選,同系的民建聯陳鑑林被分薄票源,支率僅百分之七,民主黨李華明得票兩成七,鄭經翰則與梁家傑各有一成二支持,可望當選。根據民調數據,陳鑑林或會出局,民主派第二梯隊人物則難望上位。

有多達十三張名單的新界西,民建聯譚耀宗以一成八支持率領先,各現任立法會議員何俊仁、梁耀忠、周梁淑怡、陳偉業及李卓人均有望連任。民主黨李永達可重返議會,民協嚴天生則屬「黑馬」。

新界東民主派「鑽石名單」得票四成九,鄭家富、劉慧卿及湯家驊可望當選,排在第四位的黃成智可憑餘額票連任,民建聯劉江華選情穩陣,自由黨田北俊及獨立黃宏發亦可當選,四年前表現令人意外的「長毛」梁國雄支持度僅百分之二。

九龍西兩大陣營勢均力敵,扭盡六壬試圖盡取四席的民主派未許樂觀,民建聯曾鈺成支持率達兩成半,民主黨涂謹申、民協馮檢基及職工盟劉千石可順利連任,分拆名單獨自上陣的民協廖成利支持度僅百分之三。

7.1效應逐漸消退

負責調查的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上述調查顯示民建聯候選人支持率普遍較上月增加,反映7.1效應逐漸消退及中央與民主派和解,令政治氣氛緩和有利親中政黨,調查又顯示九龍東梁家傑與鄭經翰票源重疊,日後可能出現此消彼長現象。

鍾庭耀強調,雖然七成七選民表示會投票,但由於距離投票日尚有一個月,故據此預測投票率言之尚早,他又強調由於這次調查每區成功受訪人數平均只有約四百人,加上游離票比率最高達三成,誤差可達正負百分之六,故最終選舉結果要視乎游離票取態,而調查發現七成九人不知道所屬選區議席數目這「小學生常識問題」,反映當局宣傳不足,亦不利各黨派宣傳配票策略,因為選民不明白配票原因。

文章編號: 20040810006001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8 ----------

港聞
A04
星島日報

2004-08-10

李柱銘、陳鑑林、蔡素玉告急 調查指民建聯支持度趨升

立法會選舉在即,思匯委託港大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在三十個地區直選議席中,民建聯在大部分選區的支持度有上升趨勢,而泛民主派預計可取得十八至二十席,現任議員中以民主黨李柱銘、民建聯陳鑑林和蔡素玉危機最大。

負責調查的鍾庭耀博士指出,民建聯一向擁有不少「隱性支持者」,加上各區現時仍有三至四成大量游離票,隨時出現意想不到的選舉結果。

港大在本月六至八日期間,訪問約一千名登記選民,發現整體投票意欲高達八成六,但是當中佔有不少游離票,各區均達三至四成;而根據已決定投票對象的受訪者統計,泛民主派可穩奪十八個議席,其中民主黨佔得七席;民建聯則有六至七席。

九東遊離票高達37%

名嘴鄭經翰「空降」九龍東參選,該區游離票成各區之最,達百分之三十七,鍾庭耀指九龍東已由過去選情穩定轉為不穩。在最新的調查中,民建聯陳婉嫻和排第二的林文輝可雙雙出線;而民主黨李華明、四十五條關注組梁家傑和獨立人士鄭經翰亦各取一議席,換言之,現任九東議員陳鑑林將會出局。

鍾庭耀指出,鄭經翰空降九龍東,最受影響的是同區首次參選的梁家傑。雖然梁家傑在新民調中仍可當選,但他在七月調查取得一成八支持,當時鄭經翰還未宣佈參選,今次梁的支持度卻下跌至一成二,與鄭經翰一樣。鍾庭耀估計,兩人的票源有重疊,部分原本有意投票給梁的選民,現時改投給鄭。

港島最後席位李蔡之爭

在港島民主黨名單排第二的李柱銘也有「墮馬」危機,隨時要與民建聯該區名單第二的蔡素玉,爭奪最後一個席位。雖然余若薇名單在港島的支持度由五月的四成八下降至四成,但是民主黨以楊森為首的名單,未有明顯的相應增幅,未能「過票」給李柱銘,相反獨立人士范徐麗泰的支持度大幅飆升,個人得票率達三成。

民建聯在港島區調查中只得百分之七支持度,與上屆實際兩成八得票率有大段距離,估計調查未能反映該黨的「隱性支持者」,他們的「現身」隨時可推高蔡素玉的競爭力,甚至力壓李柱銘取得港島最後一席。港島將變成李蔡之爭。

鍾庭耀坦言,過往多次選舉調查都發現,民建聯的選民比較有「隱性」傾向,但一般不超過民建聯總票源一成。他指出,在七一效應淡化和「大和解」氣氛下,民建聯在各區的支持度均較七月初的調查上升,顯示該黨選舉工程可能開始見效,除了九東陳婉嫻和林文輝當選外,新界東的譚耀宗亦有機會帶領張學明進入議會。

文章編號: 20040810003028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9 ----------

要聞
A04
香港經濟日報
詹穎頤
2004-08-10

立會選戰
36%挺中間溫和派 14%未決定投票

認識偏低

  港大上月底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最多受訪者支持中間或溫和派,共36%;其次是民主派,得29%;支持親中派的則有5%。另外,有23%受訪者是沒有派別傾向的。調查又顯示,近八成受訪者不知9月立法會選舉的直選議席數目,反映市民對選舉的認識仍然偏低。

77%稱會投票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及思匯政策研究所於7月26日至29日,電話抽樣訪問1,005人。調查顯示,選民的投票意慾偏高,有77%受訪者表示9月會投票,比98年的64%和2000年的69%,有明顯增加。未決定會否投票的受訪者,則有14%。思匯指出,各候選人應該爭取這群選民,在選舉時投他們一票。

  另外,比較今年5月中的同樣調查,比較多市民並不認識選舉,能正確回答所屬選區議席數目的受訪者人數仍少於一成;錯誤回答人數的一半。不知道全港有30個直選議席的受訪者,也佔77%,情況與5月調查時差不多。

  調查亦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都抗拒有關選舉不公平的行為。有七成受訪者表示,抗拒抹黑候選人的做法;認為可接受的,約有一成半。至於破壞候選人宣傳物品這做法,感到抗拒的受訪者,更達八成六,可接受的則不足一成。

﹏﹏﹏﹏﹏﹏﹏﹏﹏﹏﹏﹏﹏﹏﹏﹏﹏﹏

相關文章:
李柱銘惡鬥蔡素玉 「有你無我」 梁家傑票源被搶˙陳婉嫻支持度反升


文章編號: 20040810030023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0 ----------

2004立法會選舉風雲之遊離者眾
A15
文匯報

2004-08-10

民建聯四選區支持率攀升 港大與思匯民調指直選游離票仍高達3成

 【本報訊】(記者 梁祖蓮)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與思匯政策研究所進行的滾動民意調查顯示,立法會5個地區直選選區游離票的比率佔20%至30%,當中以九龍東的30%最多,新界東的22%最少。而與上一次的調查比較,民建聯在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4區的支持率都明顯有所上升;而九龍東的選情因為「名嘴」鄭經翰的加入而出現變數,他分薄了45條關注組梁家傑不少票源。

 今年的滾動調查由本月4日開始進行,每天完成334個登記選民的訪問,3天共累積超過1000個成功樣本。由於個別選區的樣本數目相對較少,有關數據將會累積5天才滾動一次,每次預計會在150至250個登記選民之間。

港島:余何名單支持率跌8%

 調查結果顯示,撇除未決定及不投票者,港島區「泛民主派」余若薇、何秀蘭的支持率達40%,穩奪一席甚至很有希望獲得兩席,但比5月份的48%為低。獨立候選人范徐麗泰的支持率達30%,比5月份所得的21%增加了9個百分點,顯示支持度大幅上升,穩奪一席。而民主黨的楊森、李柱銘等則佔23%,民建聯的馬力、蔡素玉等為7%。

東九:大班分薄梁家傑票源

 在九龍東方面,「票後」工聯會及民建聯的陳婉嫻、林文輝等取得43%支持率,比7月初的36%有所提升,相信一席已是囊中物;臨時加入戰團的鄭經翰勢頭不錯,支持率達12%,與梁家傑的相同。但鄭大班的加入分薄了梁家傑的票源,令梁的支持率由18%降至12%。另外,民主黨的李華明名單支持率為27%,民建聯及工聯會陳鑑林名單為7%。

新界東:「薪火團隊」升6%

 新界東方面,「泛民主派」的「7‧1連線」鄭家富、劉慧卿、湯家驊等的支持度強勁,支持率達49%,與6月底的46%相若。民建聯的「薪火團隊」劉江華、李國英、莫錦貴等支持率為18%,比上次調查上升了6個百分點,但獨立參選黃宏發的支持率則下降至9個百分點。

西九:各方得分較平均

 再觀九龍西,各張名單的得票較為平均,其中民主黨的涂謹申、陳家偉等的支持率佔31%,民建聯的曾鈺成、鍾港武等亦急起直追,支持率為25%,比6月底的19%上升了6個百分點。再其次則為民協的馮檢基(22%)及獨立的劉千石(19%)。

新界西:民主黨支持率下降

 至於戰況更激烈的新界西,民建聯譚耀宗、張學明等的支持率為18%,比7月初的13%增加了5個百分點,民主黨何俊仁、張賢登為17%,比7月初的11%亦增加了6%,民主黨李永達、陳琬琛的支持率則有輕微下降。

 另外,調查又顯示,超過50%選民投票時主要是考慮個別候選人的素質,而非政黨或整份名單的組合;選民的投票意慾會因支持的候選人位列名單先後而有所增減,但影響的程度不大。調查又發現,55%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知道所屬選區的候選名單,45%表示知道最少一張所屬選區的候選名單,知道全部所屬選區的候選名單只有1%。

文章編號: 20040810005009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1 ----------

本地新聞
A06
太陽報

2004-08-10

調查指民建聯支持度增 港島選區女將天下

【本報訊】港大民意研究計畫發表「滾動調查」,瞭解選民的投票取向。與個多月前相比,民建聯各區支持度均有明顯上升,但仍只能取得六至七個直選議席。九龍東的選情變化最大,鄭經翰加入戰場後,搶去梁家傑部分選票,但兩人分攤票數後仍能入局,令陳鑑林有可能落敗。

由於各區仍有近三成游離票,隨時影響選舉結果。港大民意研究計畫主任鍾庭耀說,民意調查未必能完全反映最終投票結果,稍後公佈的調查結果會作出調整。

昨日公佈的民調結果於本月四日至八日進行,泛民主派約贏得十九至二十席。但目前能坐穩議席的,只有餘若薇、范徐麗泰、陳婉嫻、鄭家富及劉慧卿。港島區可說是女候選人的天下。余若薇與何秀蘭合組的名單有四成選票,加上范徐麗泰獲得的三成選票,兩張名單已狂掃大部分選票。范太得到的支持,更有能力帶多一名候選人入局,可惜名單沒有第二名候選人,結果令民主黨名單第二位的李柱銘低票入局。至於民建聯名單只有百分之七支持率,僅能保住馬力。

九龍東方面,陳婉嫻名單獲百分之四十三的選票,足以帶同林文輝入局。梁家傑得票率則由七月初的百分之十八,跌至只有百分之十二;民主黨李華明名單則未有明顯影響。鍾庭耀認為,鄭經翰明顯搶走梁家傑部分票源。同樣受影響的是民建聯陳鑑林,原本夠票連任,但鄭加入後可能令陳落敗。

新界西選情多變數

九龍西四名現任議員涂謹申、曾鈺成、馮檢基及劉千石料能連任。新界東方面,選情因民主派合組名單而較明確。但最多名單、共有八個議席的新界西,選情最亂,民主派分拆多張名單,沒有人能穩奪議席。

調查同時發現超過一半選民不知候選人名單,能回答議席數目的不足一成。鍾庭耀稱此情況反映市民不明白選舉制度,令政黨難以實行策略配票。

文章編號: 20040810034006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2 ----------

新聞-政策政情
P05
信報財經新聞

2004-08-10

市民投票意欲強但認知不足

  一項調查顯示,全港有八成六選民表示肯定及多數會在九月立法會選舉投票,但不少選民仍未有明確投票取向,游離票多達三成;另一項調查則發現,近八成被訪者不知道今屆地區直選議席數目,亦不知道自己所屬選區的議席數目。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與思匯政策研究所於八月六日至八日訪問一千零七十二名登記選民,結果顯示全港選民的投票意欲為八成六,相較八月四日至六日同類調查的八成,比率正不斷上升,而在五個地方選區中,選民的投票意欲差別不大,比率為八成二至八成三。

  不過,調查發現不少選民現階段仍未決定如何投票,所謂游離票多達兩成至三成不等,其中以九龍東的游離票最多,有三成,其次是九龍西的兩成八,最少游離票的是新界東,只有兩成二。

  在選舉認知程度方面,五成半被訪者不知道其所屬選區名單,四成半知道最少一張名單。若以八月四日至八日調查計算,以九龍西選民對候選人名單認知最高,達六成一,新界東則最低,只有五成。

  在另一個同樣由思匯政策研究所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顯示,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訪問的一千零五名市民,包括登記選民和非登記選民之中,七成七受訪選民表示「一定會」或「多數會」投票,未決定或難講的有一成四。另外,六成九受訪選民表示去年和今年七一遊行無影響投票意欲,表示遊行增加投票意欲的有兩成四。

  七成七受訪者表示不知道直選議席數目,一成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答錯;七成九不知道自己所屬選區直選議席數目,只有百分之七答對。

  負責調查的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表示,很多選民對選舉制度不認識,擔心他們不知道公民力量所在,因而投票時可能不夠理性,他說:「全港議席數目是小學生常識問答題目,但選民都不認識,在選舉認知水平來說是非常落後的數字。」

  他指出,雖然調查結果顯示投票意欲高,但游離票多,投票率應有折讓,他說:「有意向投票,但選誰仍未定,對選舉制度又不認識,投票基礎不穩陣,不要說是否理性,他們是否清楚或肯定要投什麼?」

  至於部分政黨提出配票,鍾庭耀認為市民不太接受,要視乎候選人是否「高招」,可考慮地區配票,例如候選人刻意不在某區出現■

文章編號: 20040810391003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3 ----------

港聞
A04
星島日報

2004-08-10

馬丁:未試過咁危急

向來以知名度取勝的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以往參選不用擔心選情,更不用多做選舉工程,洗樓、叫咪和派單張,都是「過區」為其他黨友拉票。今年排在主席楊森之後,自言「咁大個仔都未試過咁危急」的李柱銘說,選情告急,甚麼競選工作都要做。

港大民意研究計畫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李柱銘和民建聯主席馬力都可以低票當選,不過,調查同時發現有三成四受訪者未決定投票取向(見表),若按民建聯在港島平均可獲超過兩成選票的往績計算,排在民主黨名單第二位的李柱銘隨時被擯出局。

指各項選舉工作都要做

若計及未決定等三成四游離取向的受訪者,民主黨名單只得一成五選票,民建聯名單得百分之四,未決定或不透露取向的高達三成四。根據九八年及二千年的選舉結果,民建聯在港島分別取得兩成九及兩成八選票,可見民建聯擁有的隱形票可高達兩成,除非民主黨可從中取得一半或以上游離票,否則排在第二的李柱銘有出局危險。李柱銘不諱言:「好似好嚴重,咁大個仔都未試過咁危急!平時這個時候我已去其他區幫人了!」他形容,今次選情「要告急」,各樣選舉工作都要做,但礙於年紀漸大,體能上未必能支持,不能進行太多「洗樓」工作。

而選票「多到瀉」的余若薇,若能把部分選票「過戶」給楊森名單,民主派便可取得四席入局。余若薇認為,若三成四的游離票平均流入各隊名單,李柱銘便不會被擯出局。她強調自己不太懂配票策略,但相信只要繼續宣傳「一加一」的配票訊息,選民便會明白。記者李璧君

文章編號: 20040810003028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4 ----------

港聞
A05
新報

2004-08-10

陳婉嫻林文輝支持率升 與大班票源重疊 梁家傑支持率跌

民主派雖然一直希望,名嘴鄭經 翰參選九龍東會有 助他們在該區取得三至四席 ,不過,一項針對選舉的調查卻發現,若果撇除游離票的影響,工聯會及民建聯的陳婉嫻及林文輝等取得該區四成三的支持率,較上月調查高出七個百分點,反映他們有能力取得兩席;而獨立候選人梁家傑的支持度則由上月的一成八下跌至一成二,與鄭經翰及前線的陶君行看齊,負責調查的學者估計,梁家傑的票源流失,與他及鄭經翰的票源重疊不無關係。

港大民意網站》與思匯政策研究於本月四至八日訪問逾千名來自全港五個選區的登記選民,當中發現九龍東選情起了頗大的變化,若撇除該區的游離票而言,陳婉嫻及林文輝的支持率高達四成三,若支持率能保持,足以令他們取兩席;梁家傑的支持率則下跌至與趕在提名期結束前報名的鄭經翰及陶君行看齊,同樣為一成二,研究主管鍾庭耀估計,梁家傑及鄭經翰的票源有重疊,致令梁的票源流失。

余若薇何秀蘭暫領先

至於港島選區方面,若同樣撇除游離票的影響,泛民主派的余若薇及何秀蘭的支持率雖然暫時領先,她們有機會取得兩席,但相較五月份的調查,支持率卻由四成八下跌至四成;相對而言,排在第二的范徐麗泰支持度卻由兩成一大幅上升至三成,如形勢能保持她將順利取得議席;而民主黨的楊森與李柱銘及民建聯的馬力與蔡素玉的得票率則分別有百分之二十三及百分之七,暫時只有楊森較穩。

九龍西除了民主黨的涂謹申及民建聯的曾鈺成暫時的支持率能各取一席,民協的馮檢基、廖成利及獨立的劉千石的支持率均未達致兩成半得票率的門檻標準。

新界東的「七一連線」鄭家富、劉慧卿、湯家驊及黃成智等取得四成九的得票率 (不計游離票) ,當中暫時只有前三人較穩;而民建聯的劉江華及自由黨的田北俊亦分別有一成八的支持率,相信亦能各取一席;但獨立的黃宏發支持率則由百分之十二下跌至百分之九;至於新界西方面,民建聯的譚耀宗、民主黨的何俊仁、街工的梁耀忠及自由黨的周梁淑怡的支持率都達一成四至一成八,若情況不變,應能各取一席。

曾鈺成支持度亦上升

對於民建聯及工聯會四張直選名單的支持度都有上升,如劉江華的支持率便由六月調查的一成二升至一成八、譚耀宗支持度則由六月時的一成三上升至一成八、曾鈺成的支持度亦由一成九增至兩成半,鍾庭耀相信,這可能與七一效應減退及民主派提出與中央大和解有關。不過,他亦指出,由於五區游離票高達兩至三成,樣本基數亦較少,有關調查結果未必準確。至於馬力的病情會否影響選情,調查則暫未覆蓋。

另外,調查亦發現,雖然全港選民的投票意欲達八成六,並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由於不少選民現階段都未有明確的投票意向,且不少聲稱會投票的選民最終都不去投票,游離票將會是影響今次選舉的最主要因素。而對於高達九成受訪者不知道新一屆立法會有多少地區直選議席,鍾庭耀認為這正反映港人的選舉教育相當落後,對選舉亦欠缺基本認識及不明白配票的原因,可能會影響部份候選人的選舉工程。本報記者報道

文章編號: 20040810033010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5 ----------

港聞
A11
新報
梁儒盛
2004-08-10

長短火
民主派贏不過半

九月立法會選舉提名塵埃落定,民建聯首遇挫折,主席馬力主動宣佈患了結腸癌,也許未有足夠體力領導競選活動。主帥陣前脫腳,民建聯運數坎坷,天意乎?

港大民調結果對民主派勝算催谷特甚,但我常不相信這玩意兒。因為用社會學的彫蟲小技來預測政情之壯闊波瀾,難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一,樣本只一二千人,以小而量大,何異盲人摸象;其二,樂意受訪者多屬外向型宣洩派,主導選情的沉默大多數仍不動聲色;其三,問卷措詞傾向以偏概全,遠離科學準繩。民調說民主派將贏下屆立法會六十席之過半數,即三十席以上,吾嗤之以鼻。

論選舉,猶如論戰,須把實力、形勢及心理三者兼顧,予以客觀地衡量、剖析,才能握其端倪,登其堂奧,令謀算達到精確處。現在,我就試試這樣去做。

以民主黨為主

導的泛民主派,近期發生「質的轉變」。七一大遊行前,民主黨放棄「還

政於民」口號,而改為「重建香港」較溫和字眼。職工盟劉千石寧與舊戰友劃清界線而決意告別激進,接受與中央溝通。八一建軍節中,民主派主將欣然出席石崗大閱兵。

這說明甚麼?是毛主席格言:「形勢比人強」的現實寫照。內部政治不是搞革命,卻像兩公婆「床頭打架床尾和」,沒有永遠的仇家。

民主派主流修正了路線,當屬識時務的俊傑,然而,它卻產生「不良副作用」。原來的少數死硬派,今次會將選票投給其邊緣同路人如阿牛、長毛、大班者流,令主陣線盡失邊疆。最關鍵的沉默大多數保守人士,則理解到民主派七年來對立路線,一個形象鮮明的反對派,在現實環境下,已如窮巷難行,故改弦易轍。所以,會將視線轉移,另覓他方代言人。

我看今回民主派在分區直選中,可贏十五到十八席,是直選席位中的五至六成。若想得六十席之過半,仍須待功能三十席的結果。(二之一)

文章編號: 20040810033012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6 ----------

要聞
A02
明報

2004-08-10

范太票夠兩席蔡素玉勢危

民建聯主席馬力宣佈患上結腸癌,對港島選情有何影響暫時不得而知,但最新調查顯示與民建聯票源接近的獨立候選人范徐麗泰支持度甚高,達到30 %,若其名單有人排第二便足以全取兩席;相對僅得7 %支持度的民建聯名單,范太與民建聯蔡素玉都承認很難配票,把范太多餘的選票「過」給民建聯。

兩人同稱難配票

對於范太如此高票,蔡素玉坦言沒辦法跟范太配票,唯有盡力做,「若有機會,便跟民建聯的擁躉講解投票給范太只會浪費選票」,希望達至配票作用。港大調查顯示以馬力為首的民建聯名單支持度僅7 %,勉強能讓馬力入選。

范太昨則透過助手回覆,表示對有三成支持度高興,但強調現時還是選舉前期,政黨組織未發力,變數仍然很大,她不會怠慢。問及范太會否考慮與民建聯配票,助手指范太也不知道自己票源在哪裏,因此「不可能配票」。

調查又顯示,資深大律師余若薇與何秀蘭的名單獲40%支持度,取兩席全無問題;民主黨的名單則只有23 %支持度,扣除讓名單首位的楊森入選的16. 7 %,餘下的6 . 3 %僅足以讓一直打「勢危牌」的李柱銘也當選。

余若薇表示,民調未反映她們跟民主黨的配票策略,且亦有34 %游離票。對於支持度較5 月調查下降近8 個百分點,范太則有9 個百分點的升幅,余若薇表示會再努力些。

兩張獨立名單曾健成和黃錦輝均沒有獲得支持。曾健成承認泛民主派的協調令獨立民主派遭邊緣化,但他強調自己的宣傳攻勢還未開展。

文章編號: 20040810004000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7 ----------

新聞-政策政情
P05
信報財經新聞

2004-08-10

立法會選舉
調查指鄭經翰參選搶梁家傑票

  調查結果顯示,各直選選區的游離票極多,尤其九龍東情況最不穩定,前電台節目主持人鄭經翰加入戰團後,令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梁家傑的支持度下跌。

  在九龍東參選名單中,只有工聯會陳婉嫻能率先穩奪一個議席,取得兩成六支持,游離票則多達三成七;而鄭經翰的加入選戰,明顯分薄民主派的票源,其中以梁家傑所受的影響最大,得票率降至百分之七。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七月初的同類調查,即鄭經翰仍未宣佈在九龍東參選時,梁家傑的得票率是一成二,相對今次調查,跌幅為五個百分點。

  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表示,初步看來鄭經翰和梁家傑的票源重疊,鄭經翰參選令梁家傑的支持下調,但對其他同區候選人卻無影響,包括民主黨李華明。

  梁家傑接受查詢時坦言,選戰愈來愈難打,他說:「這場仗愈來愈硬,但這是正常,相信民主,就要相信選舉。民主選舉就要讓選民有真正選擇,大家去爭取他們信任,如果他們信大班(鄭經翰),選他,就是公道和公平。」

  他指出,不會有針對性拉票活動,對像仍是所有選民,他會繼續爭取支持,距離選舉仍有一段長時間,調查結果未必代表個多月後選民的選擇。

  至於港島區,調查顯示只有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的余若薇,以及無黨派的范徐麗泰能穩操勝券;民主黨名單則只有一成半支持,未足以令排名第二的前黨魁李柱銘勝出。

  其他選區方面,調查顯示,只有新界東民主派組成的七一連線取得三成三的支持,令排在名單首兩位的民主黨鄭家富及前線劉慧卿可以穩奪兩席;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有一成二支持度。在九龍西分拆兩張選舉名單的民協主席馮檢基及副主席廖成利,前者有一成四支持度,後者只有百分之二。

  至於有十二張選舉名單角逐八個議席的新界西,新論壇呂孝端等三張名單所得的支持率是零■

文章編號: 20040810391003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

評論-林行止專欄.中港評論
P11
信報財經新聞
余錦賢
2004-08-10

香港脈搏
鄭經翰詹培忠入局政府頭疼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調查,顯示全港選民的投票意慾高達八成六,即使七折八扣,相信今年立法會直選的投票率,肯定會創歷史新高,應該超過六成。

  目前選民最為混亂的應該是在比例代表制下,希望支持的候選人又不在一張名單上時,應該如何抉擇,誠如調查所顯示,市民對於每區的直選議席數目答錯率很高(事實上,各區議席不同)。

  當初比例代表制的設計,就是要限制民主派可得的議席,並在選前先製造內部矛盾(爭排頭位),但同樣的矛盾,發生在要參加直選的民建聯身上;以港島區為例,似乎民建聯現只能保住一席,故當馬力宣佈患有癌症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只有一個效果,就是透過「哀兵戰術」將民建聯的鐵票(經過多宗事件,有些傳統左派人士也放棄民建聯想不投票),全部「侷」出來投票,希望達到上屆連取兩席的效應。

  若民建聯港島能夠保住兩席,則李柱銘與何秀蘭隨便有一人將會出局,但是何秀蘭跟著吸票機的余若薇,則最危險的反倒是李柱銘,問題是支持民主派的選民懂不懂得配票呢?這是任何候選人都無法掌握的事情,有關情況同樣發生在九龍東選區(鄭經翰、梁家傑、李華明互相搶票)。基本上,上屆配票成功的選區,只有新界西,但其選區大,各候選人各自有自己穩守的小選區,數得到基本票,所以本屆港島與九東的選情算是最激烈了。

  基於賽制,民主派基本上只能比上屆多取兩三席,不過政府要頭疼的是假如鄭經翰和詹培忠兩個「怒漢」能夠成功入局,議事堂將恢復多年前每天辯論的熱鬧,政府這回肯定「頭痕」了!

文章編號: 20040810391007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 ----------

港聞
P04
都市日報

2004-08-10

調查指市民對選舉認識不足

選舉 一項調查顯示,市民對立法會選舉認識不足,八成七受訪者未能正確回答全港直選議席數目。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及思匯政策研究所在7月底以電話成功訪問超過1千名市民,發現僅得一成三受訪市民能正確回答全港直選議席數目,能正確回答所屬選區議席數目的受訪者亦只得七成。調查又顯示,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沒有一個政黨可以代表他們的利益,但有接近四成五受訪者認同政黨政治的發展有利於香港的民主發展。另外,七成七選民表示會在9月立法會選舉中投票。 (都市)

文章編號: 20040810441003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0 ----------

龍門陣
B20
東方日報
雷一鳴
2004-08-10

春蠶吐絲
大選「副產品」

在大選大輪滾動下,過程必定產生無窮「副產品」。這可以是由「湊熱鬧者」產生;亦可以由某些希望從過程中謀取利益的人所製造;當然亦有由單純關心、推動、改良選舉制度者所衍生;最後亦有出自選舉法定的監管者所釋出的「政府行為」。最後者,大體上可以說是為大選「維持秩序」;而前三者「副產品」,籠統來說,則可以說是為大選製造「秩序的挑戰」(尤其前第三者),甚至是破壞秩序,製造混亂(前一、二者)。換句話說,若果將大選視為「主樹幹」的話,那麼,由它所衍生出來的枝節是無可估計的。基於此,本欄亦打算在目前立法會選舉期內盡量談談對這些「副產品」的觀察及發現。

今日首先談的「副產品」,是在大選期間所出現的所謂「支持度民意調查」。在大選出現的「民調」,通常都不外乎是由政黨或候選人、傳媒、研究團體或學術機構等單位來做的(筆者相信政府自己內部都會做)。先不說哪一個民調可靠,最重要一點要意識到的,就是要知道在這段期間所做的任何民調,都對選情有絕對的影響(尤其愈接近投票日,影響就愈大)。因此,做這類民調的主持人或者是機構就要知道「絕對沒有客觀這回事」。尤其是經常多次做民調又公佈民調結果的單位,就更應具備這一種的自覺性。

此話何解呢?意思就是搞民調的人,其實遲早都逃不了會成為整個選舉其中的「助選人」。情形就像一個首次評論新聞的人到第二次的時候,自己就成為了新聞的其中一個人物了。

意思即是「第一次民調公佈」後,自己就成為了影響選情的其中元素(原因:選民多是跟紅頂白的),到做第二次、第三次……這種由自己「重疊製造民意」的結果就愈來愈嚴重。這……又何來有獨立、不干預的可能性呢?!

評論員:雷一鳴

文章編號: 20040810032019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1 ----------

港聞
A08
大公報

2004-08-10

曾鈺成支持度達25% 指馬力患病令民建聯士氣更高

【本報訊】昨日有民意調查指出,曾鈺成在九龍西區的支持度達百分之二十五,對此曾鈺成表示,過往民建聯的支持度都屆百分之二十五,不是太特別,但自己不會因此感覺特別「穩陣」,會用心做好選舉工作。

民建聯主席馬力證實患上結腸癌,前主席曾鈺成昨日公開表示,現時最重要是馬力身體健康,至於選舉,他說,「就算民建聯輸曬,都情願他沒事,醫好個病先。」

曾鈺成指出,值得欣慰的是事件對民建聯的士氣並未造成影響,反而令選舉團隊更有決心要「勤力點,做多點,做埋馬力那份」,特別在港島選區,蔡素玉更加把勁拉票便可看到這點。

他自言,自己感到有點內疚,因為在馬力未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時候,忽然將太多工作與壓力放在他身上,「跟住又要他出來直選,雖然未必是壓力造成這個病,但因為工作壓力重,造成他即使身體出現癥兆,亦未有注意,沒有時間檢查。」

曾鈺成形容,馬力由不擅於在街頭拉票,至現在全情投入選舉工作,是「正在進入角色最好的時候,無論直選又好,主席又好,都接手很快」。他希望,馬力能盡快康復,繼續擔當原來的工作。至於他會否到港島區幫手拉票,曾鈺成回應,如果有用都會願意做,但自己的選區亦要優先兼顧,會先做好九龍西區的工作。

文章編號: 20040810002014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2 ----------

大公評論
A18
大公報
乃夫
2004-08-10

熱門話題
選賢為貴三思後行

立法會提名已塵埃落定,「九‧一二」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已進入實質性的爭奪選票階段。為了獲得先聲奪人的效應,各路人馬紛紛提出自己的政綱,希望迎合三百多萬已登記的選民認同自己的政綱,投自己一票。今屆立法會的選情,用激烈和複雜兩種特色來形容尤為恰當,「泛民主派」聲言奪取立法會過半數席位,以達到其所謂「癱瘓

政府」的目的,令選情蒙上令人憂慮的不明朗因素。當然,實際情況如何現在言之尚早,因為距離「九‧一二」還有一個月時間,選情可能發生誰也估計不到的變化。正因如此,對選情作出評估,可把握自己的利弊因素以作參考。

地區直選爭奪戰硝煙滾滾

《晉書》有這樣的一段內容:晉初,郤詵任雍州刺史,武帝問道:「卿自以為何如?」詵答:「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說的都是賢能可貴,若能選出賢能,自然對社會貢獻良多

縱觀各選區直選名單,確實對於新一屆的選情是否可以選出「桂林一枝」、「崑山片玉」感到憂慮。今屆立法會的直選席位,由上屆的24席增加到30席,佔立法會席位的一半。這是一塊「泛民主派」看中的肥肉,也是他們自以為可以奪得最多席位的目標之一。即使在提名期尚未截止之前,他們也已密鑼緊鼓地作了所謂協調,希望按照他們所設計的每個不同地區由不同人物出選的方法,達到佔盡各區優勢的目的。

「泛民主派」真的出自為香港好,真的出自把社會的賢能選進立法會以服務市民?恐怕就要加以分析。退一步說,如果30席直選議席為「民主派」佔優勢,其必施行以立法會掣肘政府決策的手法,政府的行政決策必然受到干預,這是港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把選票投給真正為香港的人,在目前的情況下,恐怕是一種比之其他行動更為重要的事情。而如何令市民看清楚誰真正為市民好,誰真正為香港好,恐怕比直接喊出口號式的選誰更可收到效果。

與「泛民主派」對壘,民建聯是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至於自由黨,雖然也派出重量級人物參選,但恐怕不及上述兩大陣線的聲勢。而港進聯上屆議員都放棄參選,令目前的政治力量進一步處於分化和重新整合的情勢。立法會60個席位卻有 162人提名參選,本身就已說明了這種分化整合的趨勢。拿港島的選情而言,民建聯與民主黨各自名單中的第二候選人蔡素玉和李柱銘之爭,就令人完全感到這種極濃的火藥味。

保留功能組別具前瞻性

雖然功能組別今屆的參選人數達到72人之多,但由於其中已有11人自動當選,令剩下來的19席選情變得並沒有像直選席位那樣激烈,挑戰的界別也遠不及地區直選來得硝煙四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功能界別在當前這種選情之下,卻是為立法會保留不同聲音的一種重要力量,這是有別於以往各屆立法會選情的,也是各功能界別人士普遍明白的道理,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才令今屆功能界別參選人士達到72人之多。

前瞻對於人、對於社會、對於政治經濟,都是十分重要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於香港○七、○八年特首及立法會選舉,作出的保留功能議席及維持比例不變的決定,以這屆的選情來看,更體現出其前瞻性之可貴。

理性選擇才是香港之福

不論是港英殖民統治時代,還是香港回歸以來實施的《基本法》,都為香港定下以行政為主導的政治體制。為什麼說香港回歸之後比之港英殖民統治時代更民主?其理由即在於香港在繼續實施行政主導的同時,又不斷增加民主因素,例如新一屆立法會的直選席位,便比原來增加了6 席。

不願意依循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只希望一步便跨進全面直選的人,置香港的穩定於不顧,怎麼能說是為了香港好呢?縱觀「泛民主派」在這次選情中的表現,其一既拿不出積極的參選政綱,表現的只是為參選而參選的態度,如果當選,如何為市民做有益的事則未見具體提及。其二則是不斷的內鬨,爭分餅仔,爭分地頭,鬧得不亦樂乎,這些情況反饋到選民的心目中,就只有爭個人名利地位的形象。

「落日燕城下,高台草木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滄海誰青眼?空山盡白頭,還憐易河水,今古只東流。」這是古人迺賢的《南城詠古詩》。不過,把它拿來看香港第三次的立法會選情,卻覺得有一點意義。詩中的焦點,在於一句「一士固難求」,說的是千古教訓,賢才為貴。如何選用賢才,正如今日我們所面對的立法會選舉一樣,一票所投,是選了真正為香港好的人,還是給了亂香港的人?真的是需要三思而後行的事。為了香港的穩定繁榮,為了香港的福祉,面對「九‧一二」的投票箱,選民如何理性地選擇自己心目中的候選人是最重要的。

文章編號: 20040810002003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3 ----------

商報論壇
A08
香港商報

2004-08-10

公平人道對待候選人

民建聯昨日舉行記者會公開宣佈,該黨主席馬力日前被查出患有結腸癌。為保證馬力的身體健康,在立法會選舉期間,他將減少公開活動但會繼續參選。民建聯坦誠面對市民,固然有利於馬力醫治疾病,以便盡快全力投入政壇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作為從政者,給予社會應有的交代。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和做法。

然而,有人卻「落井下石」,乘機散播毫無事實根據的流言,說什麼馬力有醜聞,將辭去民建聯主席一職,公佈病情,是要掩蓋醜聞,分散傳媒注意力,減低對民建聯的影響;還有人說,民建聯公佈病情是要製造「悲情」,博「同情」,云云。馬力身患癌症,實屬不幸。無論是馬力本人,還是民建聯,以至稍有同情心的市民,都不願意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令人心寒的是,有人甚至連在一旁幸災樂禍都不滿足,還要出來向患病之人大潑髒水,欲置於死地而後快。今年的立法會選舉無疑非常激烈,但激烈的選舉並非要「無情打擊」。這種「乘你病,拿你命」的做法,實在是太沒有人情味,太缺乏應有的人道精神。

據專家介紹,結腸癌如果能及時治療,患者康復的機會高達95%以上。從現有情況看,馬力所患結腸癌只是初期症狀,只要抓緊治療,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香港有多位政壇明星或高官,如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立法會議員陳婉嫻等都曾身患癌症,但她們都能「吉人天相」,治癒後再戰政壇,傳為佳話。社會對馬力很快能夠重新全面投入政壇工作,應該不會有太多懷疑。

當然,馬力公開病情對選情到底有多大的影響,一時還難以評估。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人們都希望選舉能夠理性公平進行。我們不相信事件會像有人聲稱的那樣,可以博取「同情票」;我們更加反對有人利用事件對任何候選人進行無端攻擊,造成不公平的選舉。立法會選舉的過程,體現的是本港民主的成熟程度。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建立理性文明的選舉文化,將香港的民主向前推進。

文章編號: 200408100010081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4 ----------

社會及專欄
B24
太陽報
評論員陸恭蕙
2004-08-10

驚奇的提名截止日(上)

立法會選舉候選人提名已於八月四日截止,以下是一些有趣和令人驚奇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精華——永不枯燥乏味的時刻:

1.候選人數目:總共一百五十九名候選人角逐六十個議席(比二○○○年的選舉多四名候選人)。

2.選民數目:今次立法會選舉一共有三百二十萬名合資格選民,其中十九萬九千人可於功能界別投第二張選票。

3.地方選區與功能界別的分別:在總共五個地方選區中,有八十八位候選人以普選形式角逐三十個席位,而有七十一位候選人在功能界別爭取三十個席位。

4.非人類選民:香港其中一個獨特之處,是容許非人類(即團體投票人)選出立法會中功能界別的議員,團體需委派授權人投票,但團體如何作出投票的決定仍然是個謎。(請留意日後本系列有關團體選票的文章。)

5.驚奇一:有十一個功能界別在沒有競爭下自動當選。

6.驚奇二:港進聯的主要成員退下火線,不會角逐立法會選舉

7.驚奇三:前電台節目主持人鄭經翰夥拍前㵟的成員出戰九龍東。

在功能界別方面,一些於二○○○年沒有候選人競逐的議席,於二○○四年仍是在無競爭下勝出。這些界別其實是小型的選舉個體,但控制了重大的政治影響力。(待續)

文章編號: 20040810034012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5 ----------

招商/社團
B09
香港商報
蓮芬
2004-08-10

蓮筆生花
心想事成獻給馬力

我國農曆節氣在知識年代的今天仍然在人們心目中受重視。轉眼間,「立秋」已過,秋天始。「春華秋實」,秋天正是收割季節哩。但願風調雨順,物阜民安,家家慶豐收。

然而,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很多事情非在預計中。

「九‧一二」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日,報名參選者逾百人之多,有十一幸運者無人挑戰,自動當選,這是功能組別候選人。還有四十九席包括部分功能組別和三十席地區直選有待「九‧一二」投票後才知結果。

今屆立法會選舉報名期已結束。相對來說,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屬地區性選舉,規模未算大。有人認為無甚娛樂性和震撼性。那是見仁見智的講法。

本報副社長馬力和文友曹宏威分別在港島東及新界東參與地區直選。曹宏威是退休教授,但曹宏威教授除在本報欄目發表文章外亦偶有新聞出現之處,在港聞也在娛樂版,電視屏幕有見他理直氣壯地力斥某些鬼術騙徒,曹教授有一班擁躉,知名度不低。他是港進聯核心分子,在飛天朱打退堂鼓後才見曹教授姍姍來遲報名出戰。若非港進聯楊孫西監委主席臨危受命,差些走了寶呢。

驟然間,馬力親自揭已患癌消息,震撼性不可謂不少。民建聯是否真箇要請風水大師請教請教不得而知,但是,民建聯多名大哥大姐的身體相繼出毛病,或許事有巧合,但肯定予人感覺是,為公眾服務的人士日以繼夜工作卻忽視保健休息,真教支持和愛護他及她的擁躉們痛心。

市民支持馬力勇於承擔,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市民祝福他並盼他好好保重身體,早日康復,快快重出江湖,為市民服務。「心想事成」四個字獻給馬力。

現時醫學如此昌明,結腸癌療治率九成半有多。更何況再加上病患者頑強生命力和勇敢樂觀面對,成功更是百分百。馬力發現病情一面即向選民通報免不利消息亂傳,相信會即時醫治,「病向淺中醫」,多休息才最重要。馬力真勇敢,他還以己作教材,告解大家「如發現身體有不適,要記緊去看醫生,病向淺中醫。」我也在此提醒馬力,樂觀勇敢去面對必能擊退病魔的,再次祝福馬力「心想事成」。正是「天涼好箇秋」,秋天必是馬力豐收的季節。

九龍城居民會週年聯歡會上,見馬力的最佳拍檔曾鈺成,受到出席的坊眾熱烈歡迎。馬力抱病他當然知道在先,但看曾鈺成態度依然從容,大將風度不減。佩服佩服。該會後起之秀李慧瓊是九龍城區民選區議員,大學生願從事地區服務者不多,加入民建聯後被力捧,旋即與曾鈺成拍住上參選。無論她能否隨曾大哥踏入立法會之門,肯定李慧瓊知名度已大增。明日之星也。

鄧小平誕辰百週年紀念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以不同形式舉行。香港亦不例外。香港商報紀念鄧小平誕辰百週年圖片展覽將於八月十六日舉行。香港商報是深圳特區報業集團的附屬機構,鄧小平九二年南巡在深圳,哄動一時,為深圳特區經濟發展路線起關鍵性作用,鄧小平的南下風采給嶺南和港澳地區人民留下永誌難忘印象。十二年後的今天,重溫歷史緬懷偉人鄧小平,深具意義!

文章編號: 200408100010105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6 ----------

EDT
EDT12
南華早報網上版
CHRIS YEUNG
2004-08-10

United they stand

Chan Yuen-han, the popular leader of the pro-Beijing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FTU), has put on a brave face as she braces for her toughest battle by far in the Kowloon East constituency in the 2004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Among her rivals from the pan-democracy camp are talk show host Albert Cheng King-hon, barrister Alan Leong Kah-kit, and Fred Li Wah-ming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In a narrow sense, she will also be competing with Chan Kam-lam of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Betterment of Hong Kong (DAB), whom she had partnered in the 2000 elections. The pair has split to run on separate lists, hoping to get three of the five seats up for grabs. Intriguingly, the two tickets will run under the joint banner of the DAB and FTU.

Ms Chan hopes to snap up a high enough vote share for her running mate, Lam Man-fai, to get an extra seat.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analysts say, Ms Chan wants to distance herself from the pro-Beijing flagship DAB.

Founded in 1992, the DAB has built up a hard core of supporters with a moderate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stance and pragmatic image. It suffered a severe setback last year because of its support of an unpopular government decision to railroad the national security bill. Beijing's decision to rule out full universal suffrage in April has also taken its toll on the popularity of the DAB.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Hong Kong Transition Project for the Civic Exchange published last week showed the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were still costing the pro-Beijing flagship dearly. Seventy-eight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we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AB, the highest among nine political groups.

Undaunted by the odds, Ms Chan said in Ta Kung Pao: We will stay unchanged to face change ... People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you have done in the past. Rationality will prevail ... We will be able to get three seats.

Ms Chan's upbeat note is no election-speak. Her strong grass-roots image and down-to-earth work style were crucial factors behind the landmark victory of the DAB-FTU ticket in Kowloon East in 2000. The Chan-Chan ticket secured 47 per cent of the votes, edging out the Democrats' Szeto Wah-Fred Li ticket (45 per cent). It was the only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y where the pro-Beijing force overpowered the Democrats.

Recent opinion polls show Ms Chan is still within the top band in popularity among politicians. She is seen as a sure-win in the September 12 polls.

However, Ms Chan's personal success is in embarrassing contrast with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pro-Beijing force since elective politics entered a new phase in 1991, with the first Legislative Council direct polls.

Pro-Beijing candidates, including Ms Chan, suffered a landslide defeat in the maiden polls, with the memory of the bloody crackdown at Tiananmen Square still fresh in voters' minds. The pro-Beijing label had since then become their jinx - until the 2000 poll. Despite the scandal surrounding former DAB leader Gary Cheng Kai-nam, the pro-Beijing force survived the political storm largely unscathed. (Mr Cheng failed to declare to the former legislature his ownership of a public affairs consultancy whose clients included major companies and utilities.)

Mr Cheng and his running mate, Choy So-yuk, won two seats in the Hong Kong Island constituency. Mr Cheng later resigned in the face of political pressure. He was convicted of misconduct in public office in 2001. After 12 months in jail, he switched from politics to a career in the media.

Leading the DAB team in the Hong Kong Island battle next month is its chairman, Ma Lik, who switched roles from party strategist to helmsman last year, after Tsang Yok-sing resigned following a crushing defeat of DAB candidates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The Ma-Choy campaign was criticised after Mr Ma announced on Sunday he was suffering from colon cancer. Under th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Mr Ma is set to secure a seat given the party's traditional strength and links in the constituency.

The chances of Ms Choy, who ranks second on the list, look dim because of the entry of the non-affiliated Rita Fan Hsu Lai-tai into the fray. Mrs Fan is making her debut in the geographical polls given her constituency, the Election Committee, is to be axed in the next Legco. Her participation is expected to thin out support for the DAB.

The face-offs between pro-Beijing candidates such as Ms Chan Yuen-han and Mr Chan Kam-lam in Kowloon East, and Mr Ma and Mrs Fan in Hong Kong Island are indicative of the tensions and cross-currents within the love China, love Hong Kong camp in the showdown with the pan-democracy force.

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Election Committee seats, political figures such as Mrs Fan and the Hong Kong Progressive Alliance's David Chu Yu-lin have had to look for new turf to prolong their political lives, putting them in direct competition with the DAB and FTU for votes. Mr Chu's bid in New Territories East would have diluted support for the DAB's Lau Kong-wah, and also James Tien Pei-chun of the Liberal Party. Citing personal reasons, Mr Chu surprised many by pulling out this month.

Joseph Cheng Yu-shek, a City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tist who helps co-ordinate the pan-democratic lineup in the elections, is adamant Beijing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united front of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forces against the democratic opposition.

You can't imagine people like David Chu would have withdrawn and Choy So-yuk agreed to rank second on their election list if Beijing had not intervened. Their bottom line is to ensure they get a stable majority in Legco.

Analysts say the pullout of Mr Chu and Tang Siu-tong of the Progressive Alliance is part of the game plan to secure seats for the DAB and Liberal Party candidates. This is to ensure votes for the candidates from the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camp will not be diluted by infighting, thus benefiting the pan-democracy camp.

On the functional election front, behind-the-scenes lobbying seemingly masterminded by mainland officials had been under way to reduce the chance of pan-democratic candidates in constituencies, particularly those based on individual votes.

As long as there are no pan-democratic contestants, Beijing is comfortable letting the hopefuls compete on their own.

Analysts say the DAB will adopt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to consolidate its hardcore supporters by propagating its image as a love China, love Hong Kong force that strives for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They hope to keep the 10 seats they gained in the last Legco.

Together with seats likely won by pro-Beijing candidates such as Mrs Fan, the Liberal Party's Mr Tien and Selina Chow Liang Shuk-yee, the pan-democracy force is unlikely to get a majority. Most estimates put its total number of seats won at between 26 and 28 out of a total of 60 (including functional constituencies).

An active figure in the pro-Beijing camp, who did not want to be named, said: Beijing woke up to the reality after July 1 last year about the rising strength of the democrats. Their instruction to the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Liaison Office was simple - stop the democrats from getting a majority of seats.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co-ordinating activity behind the scenes in the past few months ... I have never seen so many election polls commissioned by different people and groups. The results formed the basis for co-ordination among candidates, or put simply, asking someone not to run, he said.

Unlike previous elections, he said Beijing's united front had been lengthened to include the Liberal Party when formulating a co-ordinated plan to counter the democrats.

The Article 23 saga dealt a fatal blow to the DAB. The Progressive Alliance is too weak to be able to compete in popular elections. They have to turn to the Liberals.

Broadly speaking, about 20 per cent of people support the DAB. The pan-democratic camp gets about 40 per cent of support. The remaining 40 per cent are those in the middle.

The source said the traditional pro-Beijing camp had failed to abandon its old way of thinking and approach to widen its pool of supporters. This is why some non-affiliated candidates such as Rita Fan stand a good chance.

The pro-Beijing force, he said, should no longer rely on its traditional network of groups, such as kaifongs and clan associations, to form its power base, but should be reaching out more widely for support.

Ma Ngok,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id the DAB had failed to break new ground, adding its weakest point was its failure to connect with the middle class and young people.

At one stage, they succeeded in projecting an image of an open-minded pro-Beijing party. People like Gary Cheng and Chan Yuen-han had a good public image. [But] they began to dissociate from the DAB. Now, the public faces of the DAB, such as Chan Kam-lam and Ip Kwok-him, are far from appealing, Professor Ma said.

When people think of the DAB, they associate them with the angry elderly people [at the City Forum] in Victoria Park. Their strategy can still work in old districts such as Kowloon East, where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idents' 蟵ssociations.

People like Taipan [Albert Cheng] can bypass the network of residents' associations. Their voices go directly to the masses over the airwaves.

Professor Ma said the DAB would be able to secure at least one seat in each of the five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ies under the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There is always a gap among the electorate. More than 20 or perhaps 30 per cent of registered voters have no preference over the DAB or the democrats. It gives room to independents. The Liberal Party had made no effort to fill the gap before. They can take up a share in geographical polls in futur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Liberal Party, Allen Lee Peng-fei, casts doubts about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Liberals and the pro-Beijing camp in the long run. The Liberals will change sides on issues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such as Article 23, he said. They will also be keen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pro-Beijing camp.

Mr Tien of the Liberal Party resigned from the Executive Council in July last year after it pushed ahead with the legislative timetabl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bill. His shock resignation forced the government to withdraw the bill and worsened the political crisis unfolding after the 500,000-strong rally.

Mr Tien and the Liberals emerged as the big winner from the Article 23 fiasco. Both Mr Tien and the party vice-chairman, Selina Chow, are expected to win a seat in the New Territories East and West constituencies, respectively.

City University's Professor Cheng said there were strong common interests between the business sector and Beijing. The business community has a high degree of support for Beijing's policies towards Hong Kong. Beijing will also see the Liberal Party has strong appeal among pro-business voters in geographical polls.

Stopping short of naming favourites in the elections, a vice-director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Liaison Office, Li Gang, said on Friday the next Legco should be mainly composed of people who love China, love Hong Kong.

A leading pro-Beijing figure said this month there was no doubt the Liberal Party belonged to the love China, love Hong Kong camp.

Referring to Mr Tien's about-turn in the Article 23 saga, the anonymous pro-Beijing figure said: Past experience shows the Communist Party will not forget what the Liberals have done ... But faced with the powerful democrats, Beijing has no choice but to pull together people from the left and the middle to form a strong united front.

Copyright (c) 2004.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編號: 20040810027003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7 ----------

大公評論
A18
大公報
李權
2004-08-10

鄭某善於變臉

所謂「封咪」事件真相,終於逐漸露出端倪,鄭某今年初已有意參選今屆的立會。本來,鄭某想參加乜會物會 (除了黑 社會)是沒有人加以阻止和非議的,然而鄭某為了志在必得,處心積慮,有計劃、有步驟,跟台灣的阿扁博同情表演,實在不相伯仲,揚言「言論受壓、政治空氣窒息、人身安全受威脅而封咪」。

利、名、權都要一副貪嘴臉

「商台」要求鄭某今後不要動輒「封咪」,以免影響正常運作以及避免外界以為香港已沒有言論自由而影響香港聲譽和「商台」聲譽,這個要求也不過份,而且合情合理,但卻遭鄭某拒絕。「商台」終於提出提前解約,鄭某要「商台」履行合約,付足約內薪酬,「商台」答允鄭某所求,但附有一個條件,就是獲得薪酬後不得參選立會,並指出如他參選立會,合約精神根本就不存在,二者只能選其一。鄭某卻反指「商台」用錢威迫他,翌日還到廉署和選委會投訴,指「商台」阻撓他參選立會。這種「利又要、名又要、權又要」的貪饞嘴臉暴露無遺。

以鄭某霸佔大氣電波長達十年之久,長期以來只有他講沒有人講,以罵人為樂的他,知名度之高,相信董特首和劉德華也自愧不如。他參選,議員之位幾乎成為囊中物,這就對其他沒有利用大氣電波公器私用的參選者不公平。筆者建議「廣檢局」是否需要提出一條作為發牌給電子傳媒的條件,凡是主持「烽煙」那類講者離開電 (視) 台若干年後才准許參與公職選舉,以免他們佔盡優勢。

解聘僱員要別人同意?

電視機前看到鄭某和「商台」的談判過程中,鄭某七情上面,充分表現他受委屈、受壓之情,哭喪著臉,只差沒有聲淚俱下。建議鄭某除了參選立會外,也參與電影演出,以他的演技絕對可以奪得香港及外國的最佳男主角金像獎。

香港近年人性的是與非、黑與白觀念,已逐漸被一些所謂「名嘴」及某些傳媒扭曲,他們把是作非、非作是,不分青紅皂白或說支持或說反對,就以日前有某新晉歌星涉嫌藏毒被捕一事可見一斑。該歌星的歌迷表示支持,支持他什麼呢,支持他繼續藏毒?還是支持他被捕而鳴不平?唯一可以諒解的就是這些年輕歌迷思想還未成熟、文化素質不高,才有盲目支持。但百多個聯署支持鄭某的人及到「商台」抗議的,不乏社會精英,要「商台」解釋本來屬於商業機構解僱僱員的商業行為,難道一個商業社會的商業機構開除一個僱員也要取得「泛民主派」的人同意才可?這不是把是非、黑白扭曲了又是什麼?

報名不選可能「黐咗線」

自從「封咪」事件迄今,不少社會人士及傳媒等要求鄭某公開講清楚「封咪」的理由,以還香港言論自由一個清白,這個要求有如「緣木求魚」。縱使鄭某肯出面「澄清」,又有哪一句是真實的?他大可以胡說一番,因為鄭某早已誠信破產,且看他的言行就知沒有冤枉了他:他說「封咪」的理由是感到政治空氣窒息,人身安全受威脅,有某頭面人士逼他收聲云云,卻又拿不出證據來。有記者多番追問他是否準備參與立會選舉?他答道:「除非黐線否則怎會參加」,如今他已報名參選,這又是否黐線?他一時又說:「參選立會是天意難違」。好一個「天意難違」,他將自己比作過去的皇帝,是真命天子,如今參選是「天意難違」,如不參選實在有違天意的「逆天行道」了。報名參選前還信誓旦旦的說不會參選,言猶在耳,結果呢?「唔嫁又嫁」。所以說他沒有一句真話,上述的就是明證。

對此,聯署支持他的人會不會感到後悔?因他的參選引起「民主派」的一陣內亂,只因「多隻香爐多隻鬼」也。

文章編號: 200408100020036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8 ----------

港聞
A12
大公報

2004-08-10

請尊重馬力的病人私隱權關昭

民建聯主席馬力選前公佈患上結腸癌的消息,令本屆立法會選舉本來已經激烈的選情更加增添一份變數,民建聯的形勢也變得更為嚴峻。

不過,從昨日選民的初步反應看來,馬力患病對愛國愛港參選力量也未必一定是壞事,最少馬力的主動公佈病情,令人覺得是負責任的表現。

馬力患病消息公佈後,令人關注到公平參選的問題。

毫無疑問,對參選人來說,患病是一個負面、不利的消息。參選人患了病,日後是否還能夠勝任繁重的議會工作,是否可以幹得出色,選民不能不考慮。

但是,從選舉條例上來說,參選人患病並不構成退選的條件。事實是如果參選人的健康狀況的確十分惡劣,包括不能夠參與競選宣傳活動,那他當選的機會率自然就會降低。也就是說,患病參選人是否能夠當選,決定權仍然是選民手上的一票。而不是其他。

具體來說,患了病的馬力是否能當選,只有選民能夠決定,旁人不應作出過多的干預。患了病的馬力,必須得到一個公平的對待。

昨日,面對馬力患病的消息,傳媒大多作了頭版頭條的處理,新聞顯得很有震撼性。由於民建聯的立場及馬力的主席身份,傳媒如此處理,也屬無可厚非;但無可否認,這樣的處理必然會對馬力構成很大的壓力,加重了這個消息的負面效應。

同時,昨日一些傳媒記者已經對馬力的病展開了鍥而不捨的追問,包括患病的日期、病況的深淺以至就醫的地點等,問得比醫生還要詳細。一些輿論也提出,馬力既然參選,他的病就不再是個人的事,病情有任何變化,都必須向公眾和選民作出交代……。

如此說來,馬力的病將會變成眾目睽睽下的「公眾議題」;準備到何處做手術都要向公眾交代,並隨時接受傳媒的「監督」,這樣,馬力作為一個病人的私隱權到底還存在不存在呢?

在現今醫務條例下,作為醫院、醫生、護士,也無權向公眾洩漏病人的病歷和病況,違例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年前律政司長梁愛詩患病,在瑪麗醫院進行手術,醫院方面一名員工將其病歷資料傳真給報館,結果受到法律制裁。可見即使作為公眾人物、政壇人物,病人私隱權還是受保護的,不應受到侵犯。

請傳媒、公眾給予患病的馬力一點空間,請尊重其病人私隱權。

文章編號: 200408100020073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29 ----------

2004立法會選舉風雲之遊離者眾
A15
文匯報

2004-08-10

民建聯選舉網站啟動

◆民建聯為配合九月立法會選舉推出的選舉網站今日正式啟動,內容豐富,除該黨所有參選人的詳細資料外,亦有他們的最新動向。較特別的是,市民可以在網站內找到支持者的留言及對他們的祝福。圖為民建聯港島區候選人張國鈞介紹新網站的內容。 (葉傲冬 攝)

文章編號: 200408100050096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0 ----------

文匯論壇
A24
文匯報
李錫洪
2004-08-10

參選熱身先撈錢後再嫁

 運動員上場,來一番熱身運動,算是參賽前的指定準備工作,為的是比賽時取得好成績。大班參選立法會,左一個「封咪事件」,右一個「解約風波」來熱熱身,既可以「收足酬勞」又可以撈取政治資本。

早十年前就想參選

 根據最近《明報週刊》的一篇大班訪談錄透露,大班自述,十年前就想選立法局議員,但當時包括李柱銘在內的一些人勸其不要選,選了也不過是其中六十分之一,反而大家可以「裡應外合」,比建制中的人更有力量。李柱銘與大班的「裡應外合」,在後來也真發揮了作用,大班返回商台主持《風波裡的茶杯》節目,以煽動和謾罵來爭取聽眾,「有我說,冇你講」,製造是非,把香港的大氣電波搞到烏煙瘴氣。以罵人,挑撥為能事的大班還得了「名嘴」的頭銜,可算是撈了一把知名度,連美國國會議員也知道香港有個「名嘴」。

 大班撈取了「名嘴」頭銜之後,得意忘形之餘真把自己當作香港言論自由的代表,有目的地製造了一連串的「名嘴封咪事件」。

 事實證明,「封咪事件」是一場自編自演的騙局。大班高調封咪,目的是製造自己受到他人施壓的所謂「悲情」,作出一副可憐相,在香港進一步製造白色恐怖的緊張氣氛,靠這股悲情為其參加九月立法會選舉鋪路。封咪事件實際上是大班學習陳水扁悲情文化的政治陰謀。他自己也承認,選舉是爾虞我詐,不是請客吃飯。

一場自編自演騙局

 奇怪的是,另一些場合,大班又一再對外宣稱自己無意參選,甚至做出一些無參選的動作加以掩飾,曾大言不慚地說:「畀官我做我都唔做,要選都返加拿大選啦」。「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大班參選始終跳不出如來佛手掌。一方面封咪,一方面又與民主派勾勾搭搭,做狗頭軍師,暗中與「民主派」協調,一時話馬丁李柱銘港島有危機,力保「民主鬥士」馬丁入局,參選港島區;一時又話與陳偉業夥拍參選新界西,最後瞞天過海,空降九龍東。

 大班由「收足酬勞」後封咪到參與立法會地區直選,前後反覆,反映出他是一位老謀深算的傳媒搞手,玩弄傳媒於股掌之間,借傳媒之手給他作免費宣傳。

文章編號: 20040810005011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1 ----------

港聞
A08
大公報

2004-08-10

廖日榮上訴爭參選資格

【本報訊】被剝奪參選資格的資訊科技界候選人廖日榮昨日向選舉事務處提出上訴,反駁該處指仍處於離職前休假未脫離公務員行列,不能通過選舉事務處的提名核實程序,因而被褫奪參選資格。廖日榮表示,已徵詢法律意見,認為有充分理據可以向選舉事務處提出上訴。

本屆立法會選舉資訊科技界原有四名候選人,分別譚偉豪、梁敏儀、廖日榮及角逐連任的現任議員單仲偕。其中,原任警務處電訊工程師的廖日榮,於上月底獲准提早退休而報名參選,但因他未清除退休前休假,仍屬公務員身份,因而被褫奪參選資格。

廖日榮稱,上訴的理據中還列出前廉政公署高級審查主任、新界西參選人查錫我,同樣是休假期間但能獲參選資格的例子,批評選舉事務處有雙重標準。未來一、兩天會以電話形式追問選舉事務處結果,若處方回覆理據不充分,不排除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

選舉事務發言人稱,已收到廖日榮的上訴書,並會跟進有關個案。據瞭解,立法會條例第三十九條訂明公職人員不能參選,候選人審核過程均由選舉主任負責。選舉主任對候選人身份有懷疑或不肯定會諮詢法律顧問意見,故出錯的機會不高。

文章編號: 200408100020146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2 ----------

港聞
A08
成報

2004-08-10

楊耀忠退選 議會生涯畫上句號

 【記者許偉賢報道】循選舉管理委員會功能組別成為現屆立法會議員的民建聯成員楊耀忠,今屆與該黨副主席葉國謙雙雙退出選舉。楊耀忠表示,今後也不會再參加立法會選舉,換言之他的議會生涯,在今屆議會落幕後,正式畫上句號。

 本身是港區人大代表及教聯會會長的楊耀忠透露,早在今年年初時,已有退選念頭,「睇見喺區議會之後,民建聯形勢好不利,加上又換咗主席,我退後一步,係咪對大局會好啲呢?」

民建聯易帥 退身利大局

 由於當時民建聯新任主席馬力仍未決定接受直選的洗禮,因此仍屬意由楊耀忠在九龍西領軍,率領新人在該區參選,前主席曾鈺成則夥拍蔡素玉在港島區直選。

 楊耀忠聲言,民建聯未有因為他在區議會選舉中落敗,憂慮議席不保於是改派他人參選,因為民建聯經分析後,「邊個落去都有一個議席」,故此他本人一直在選舉名單內。

政圈續打滾 非退出江湖

 及至今年4月,他出任校長的天水圍香島中學,因其中一老師突然爆血管身故,加上學校公務繁忙,校董親自開口要求他集中處理學校工作,令他萌放棄參選的念頭。楊耀忠說:「老細叫到你唔好去選喎,諗落民建聯有咁多人才,好似學校更需要我」,結果在4月向黨提出退選建議。

 今次因校務而放棄參選,楊耀忠指「今次唔選,唔係話淨係退那一步,一退就下屆都應該唔選㗎喇!」他解釋,若有意參選下屆選舉,必須在往後積極部署;但他個人將專注於學校及教聯會事務,因此未必能抽身應戰,更認為「四年後我都老啦,都應該畀啲後生仔上位啦!」不過,他指自己縱使退選,亦不等於完全絕跡於政壇,他仍擁有港區人大代表等職銜,笑指「我唔係退出江湖,我一樣會喺政圈打滾。」

 退出為選舉局外人的楊耀忠,認為民建聯的最大弊病,在於未能清晰傳遞立場,因此經常惹來轉軑指控,他進諫來屆議員,「一定要多啲講野,講清楚啲信息,唔好俾人覺得民建聯立場模糊。」

文章編號: 200408100290112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3 ----------

港聞
A09
成報

2004-08-10

葉國謙轟政府不能榮辱與共

 【記者鄧紹基報道】去年曾擔任審議廿三條草案委員會主席的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在同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敗陣,今年決定放棄參選立法會。他總結過去工作時,批評特區政府沒有善待支持者,不能做到榮辱與共,令民建聯無法建立權威。他指民建聯日後將進一步提高政策研究水平,監察政府。

 葉國謙自95年起出任立法局議員,除了98至00年外,其他時間均在議會工作。民建聯一直被標籤為親政府政黨,葉國謙接受訪問時,強調該黨是站在香港利益立場上支持政府政策,並非保皇黨,但承認也有「有事鍾無艷」之感,他說:「香港政治體制發展仍要適應及變化,喺世界各個地方睇唔到,用一個負面講法『保皇黨』或者擁護政府,係好似我地依家咁面對咁大困難。」

累民建聯無法建立權威

 他續批評道,「一個政府對長期支持的人,應該托住你或者提供更多,令你建立權威,但政府唔係,佢用政治中立,畀得你民建聯,要畀埋你對手喎,呢啲就好戇居,好似係中立,但喺議會上邊個撐你?撐你得唔到回報,咁你撐得幾多。好嘅無你份,衰嘅有你份,你有幾多蝕?」他提到,民建聯支持立法削減公務員薪酬,卻要承受選票流失的惡果。

 葉國謙認為,若政府長期不能榮辱與共,民建聯也不能長期支持,「我地不可能猛咁幫你墊,你衰衝我地又幫你頂一鋪。」他表示,民建聯必須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對政府施政作出監察,不能完全相信政府。

無懼鄭經翰出戰九龍東

 民建聯的民望經過去年七一大遊行後不斷下跌,葉國謙指近期內部調查顯示民望已回升,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有信心可保住現有十個議席,因為民建聯一直努力做好地區工作,「若在五區每區取不到任何議席,是不可置信」。

 對於鄭經翰加入九龍東後,葉國謙仍認為民建聯可「坐二望三」,令民主黨第二梯隊的希望幻滅,預計在新西、九東和港島各可爭取第二個議席。

 作為民建聯選舉統籌,葉國謙表示將以和諧和穩定為宣傳主調,稱民建聯是有承擔,並非破壞者。為申領政府十元一票的資助,今屆民建聯的參選者,黨改以貸款代替財政資助。

文章編號: 20040810029011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4 ----------

港聞
A16
成報

2004-08-10

鄧兆棠 退選立法會 重操故業

既然冇辦法拿到足夠票數重返立法會,港進聯嘅鄧兆棠(見圖)決定忍痛抽身,唔再參與9月立法會選舉。雖然鄧醫生話,唔參選都冇乜唔開心,但始終難免有啲失落,所以佢喺週末已經動身,飛去廣西桂林兜個轉、散嚇心,不過呢個內地之行,數埋只得短短五日時間,好似有啲到喉唔到肺喎!

 鄧醫生,有名你叫,即係佢本身就係一個醫生啦,可惜入咗議會之後,鄧醫生都少咗睇症;估唔到今次退選,竟然得到班「熟客仔」舉腳支持,話終於可以再搵佢睇病,藟到鄧醫生鬼咁開心。鄧醫生仲話,睇症搵到嘅錢仲多過做議員,睇怕呢樣都算係佢放棄角逐連任嘅最大得益喇!

文章編號: 200408100290130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5 ----------

港聞
A26
東方日報

2004-08-10

朱幼麟自爆棄選內幕

港進聯前立法會議員朱幼麟「失蹤」十六日後終返港並首次曝光,自揭突然退出新界東直選之謎。導火線原來是港進聯與民建聯一直協調不遂,令有意獨立參選的他進退兩難,最後決定退選是最「顧全大局」的方案,他認為退選最大的損失,就是「沒有了立法會的泊車位」。又認為港進聯並未「玩完」。

田北俊年初曾經挖角

朱幼麟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在今年初曾與他商討入黨,併合組一張名單共戰新界東,但不果,與此同時,港進聯又私下與民建聯協調,他一直並不知情,亦沒有參與協調。直至上月二十四日,即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的第三日,港進聯召開常委會後仍對他的參選議而不決,竟決定等待與民建聯協調結果,假如協調不遂便在八月四日報名。

朱稱,當晚他與其太太、女婿和一名從美國來的北京朋友四人在家中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去向,分析認為在勝算不高,又分薄了友好票源的情況下,唯一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棄選。

他在翌日正式宣佈棄選後隨即到上海,並先後逗留在上海及北京各一星期,除處理其公司華德豐被中石化香港收購的業務問題外,亦曾與港澳辦、中聯辦及中央多名官員會面解釋棄選決定,他們均表示理解及認同,但他至今仍未有與港進聯任何一黨友會面。

「無得用立會停車場」

朱幼麟強調,退選是個人決定,不涉及任何人明示或暗示施壓,亦不會退出港進聯,棄選當日他「以為會有好大打擊」,豈料只感受到「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情,總之「一人做事一人當」,棄選最大的損失是「無得用立法會停車場」。

被問到港進聯極有可能在下屆立法會「零議席」,主席劉漢銓是否要負最大責任時,朱不作回應,其後又補充說:「港進聯絕對未玩完」,但內部有太多「掛名」成員「需索太多」,劉漢銓「日日要say no (拒絕)都唔係一件易事」,認為港進聯要發展下去就必須革新,做到與市民立場一致,不盲目站在政府一邊,並要利用內部人才去建立一個可以真正代表中產的政黨。

身為港區人大的朱幼麟稱,其現時位於大埔的辦事處會轉為自資的人大代表首個地區辦事處,暫時專注人大工作,及參與公共服務,但未決定下屆立法會會否捲土重來,再戰新界東。

朱幼麟稱他退選是個人決定,與身體健康狀況並無關係。

文章編號: 20040810032011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6 ----------

社會及專欄
B24
太陽報
中國法律專家王友金
2004-08-10

養病第一

為甚麼說,民建聯主席馬力帶病續任黨魁和繼續參加立法會選舉,是對任何方面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呢?

先從馬力的病情說起。馬力如患傷風感冒,或者是胃痛風濕等,只要調理得當,很快就可以康復。但馬力患的是今日科學昌盛時代,醫生仍然沒有把握一般可以治癒的絕症——癌症。這種癌症,最需要的是不能操勞過度,有充分的時間和環境休養生息。聞悉,馬力所患的結腸癌正處早期,更是需要放下一切工作,安靜下來治療,還有希望痊癒。所以,馬力卸任退選,應是第一要務。

其次,即使馬力懷抱偉大犧牲精神,不顧個人安危拚命為社會國家服務,這對選民和香港社會也是不利的。

從選民角度看,投票選出馬力為立法會議員,等於明知把一個患有絕症的人送入立法會,這只能加重馬力的責任,徒使其心力交瘁,對病情並沒有好處,可能阻撓其療程,在一定情況下更加驟病情,減少痊癒的機會。從香港社會的角度看,把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病人(況且明知是絕症)選入立法會,如何期望其為香港社會竭盡義務、鞠躬盡瘁呢?

在這種既可能加驟病情,又可能無法發揮議員的職責和本分情況下,把馬力選入立法會,是不是在客觀上為難馬力?職是之故,我們認為民建聯應該勸退馬力,放棄黨主席職務,退出競選立法會,及早治療,養病第一。馬力也應該知所進退,他仍然是我們所尊敬的政治人物。(二之二)

文章編號: 200408100340124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7 ----------

港聞
A08
成報

2004-08-10

梁富華自嘲勞工事務交白卷

 【記者許偉賢報道】工聯會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中,執意派出兩名新血上陣,兩名棄將表現一激一柔:作風低調的陳國強竟然倒戈相向;性情火爆的梁富華卻乖乖就範。身兼工聯會副理事長的梁富華對有關安排不予置評,強調願為工會團結而犧牲,更自嘲四年任內,竟在勞工事務上「交白卷」。

 身處工聯會權力核心的梁富華,在工聯會未正式通過議案前,曾批評派出法律顧問鄺志堅參選立法會,未必能代表打工仔權益。不過,這位無奈被換下馬的剛烈之士,接受本報訪問時對有關事件已「封口」,稱會接受工聯會的決定。

 梁富華不諱言,近兩年自己的議會工作漸入佳境,逐步適應議會規則及議政技巧;如果繼續留任,有信心會做得更好,但指「工會最重要嘅係團結同信念」,在有需要時,樂意為此犧牲,個人不會對議席「刻意追求」。

願為工會團結犧牲

 作為勞工界代表,梁富華卻自嘲:「我喺勞工方面可以話係交白卷。」解釋在上任時提出的工作目標,包括以私人條例草案形式,將僱員補償條例擴大至公務員,可惜因未能與政府傾掂數而放棄,對此感到非常失望。

 梁富華在任內曾因諷刺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陳日君患上「老人癡呆症」而備受指罵,梁富華至今仍認為,陳日君的多番言論並不符合主教身份,但承認「佢作為一個老人家,崩口人忌崩口碗,咁樣係對佢有刊不敬」。

 無議席一身輕的梁富華,將於選舉後負笈英國或澳洲修讀有關工運的課程,並希望「浸」過一年「鹹水」後,能擔當工聯會的「親善大使」,向外宣傳工聯會在港的角色,打破外國人眼中「只有職工盟」的看法。

文章編號: 200408100290108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8 ----------

新聞-政策政情
P05
信報財經新聞

2004-08-10

廖日榮被拒參選求翻案

  警務處退休電訊工程師廖日榮昨天向選舉事務處遞交上訴信,要求推翻上周否決其參選資格的決定,他認為,現處於退休前休假,不再是公職人員身份,不應禁止他參選。

  月入七萬元、五十四歲的廖日榮表示,原本尚有一年才屆退休年齡,因為希望參加立法會資訊科技界選舉而申請提早退休,當局於七月三十日批准他退休,最後的工作天為八月三日,他於翌日即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截止當天報名參加資訊科技界,挑戰現任界別代表民主黨單仲偕。

  廖日榮表示,累積了二百一十日假期,直至明年三月才放清所有假期,他上月七日曾向選舉管理委員會轄下的提名顧問委員會查詢,瞭解若退休前休假是否可以參選,所得的回覆是「你現在是公務員」。他批評有關答案模糊,最終仍然決定參選。他昨午向選舉事務處總選舉事務主任李榮遞交上訴信■

文章編號: 200408103910037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39 ----------

新聞-政策政情
P05
信報財經新聞

2004-08-10

特稿
挑戰者各有弱點吳靄儀料穩勝

  今年立法會選舉,已有十一位功能界別候選人自動當選,餘下十七個有競爭對手的功能界別,有強弱懸殊,有爭持激烈,今天起逐一分析各功能界別的選情。

  香港法律專業未有因經濟復甦而受惠,存在不滿現任法律界立法會代表吳靄儀的聲音,但由於其挑戰者律師鄺家賢及大律師湯棋淯各有弱點,加上兩人互相分薄票源,預料吳靄儀可順利再度連任。

  香港的律師及大律師生計在回歸後面對重重打擊,包括九七年取消樓宇買賣定額收費、九八年金融風暴、樓市持續不振、以及律師專業彌償基金「爆煲」,律師行保險費倍增等,即使近年經濟開始復甦和簽訂CEPA等,業界亦未能顯著受惠,尤其是佔大多數的小型律師行和年輕大律師。

吳靄儀被指忽略業界生計

  鄺家賢和湯棋淯都不約而同以改善業界生計為主要政綱,批評吳靄儀在任期過於著重政治,忽略業界的生計問題。身兼「專業彌補基金行動組」成員的鄺家賢便批評吳靄儀沒有積極處理彌補基金問題,又強調自己曾組團訪京,暗示沒有回鄉證的吳靄儀難以為業界北上爭取利益。湯棋淯則在宣傳單張暗示吳靄儀像「黑膠唱片上的唱針」,停滯不前,呼籲業界「摒棄過去」,是時候作出轉變。

  吳靄儀的宣傳品亦用了大量篇幅反駁對手的批評,詳述在任內為業界生計作出過的努力,只是傳媒不感興趣沒有報道。她又特別為彌補基金事件草擬了一份工作報告,強調其提名人包括「專業彌補基金行動組」的發起人高世傑。

  法律界功能界別有五千多名登記選民,律師與大律師的比例約為四比一。上屆約有二千四百多人投票,吳靄儀取得約一千五百票,其對手前律師會會長周永健得近九百票。

  上屆支持周永健的法律界人士分析,業界確實存在不滿吳靄儀的聲音,鄺家賢形象突出,以直接的手法宣傳,預料會得到不少小型律師行和年輕律師支持,但她曾參與罷免五名律師會理事的行動,得罪了部分資深律師及大律師行,部分上屆支持周永健的票源或會轉投湯棋淯或不投票。

湯棋淯鄺家賢立場相近

  該位人士分析,湯棋淯作風低調,加上曾經是民建聯成員,業界對於有政黨背景的候選人始終有戒心。雖然外界盛傳湯棋淯獲得左派及保守派法律界人士支持,但事實上左派及保守派並無發動選舉機器為她助選,預計得票比鄺家賢更少。最重要是兩人立場相近,互相爭奪不滿吳靄儀的票源,難以動搖民主派法律界的「鐵票」,令吳靄儀漁人得利■

文章編號: 200408103910038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Copyright (c)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40 ----------

電子剪報服務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852) 2948 3600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wisers.com
Copyright (c) 2004 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