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報 P02,P03 |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 |
2007-11-25 |
區選無間道 建制派區選大勝,泛民忽然發現﹁對手的動員能力很強﹂。到底民建聯和工聯會的選戰是如何打的?筆者找來一個據稱是﹁建制派無間道﹂的議員助理,細說他們自從03年以來的選舉部署。注意:以下聲帶經過特別處理,以保護被訪者的真正身分。訪問及整理:費臣 我們這些做議員助理的,基本上就是一班關心社會,但同時又不喜歡走在最前線的人,所以才做這種幕後的角色。 今屆區議會選舉的部署,其實在2003 年之後便立即開始了。那一屆輸得那麼多,所以催使了一場很徹底的改革。大敗之後,組織換了一次血,老一輩的被請走了,由一批新的來重新開始。 在04 年便做了一次全港性的大調查,研究和分析每一個選區的情。我們有一班叫作「暗黑經理人」的去做這回事,每個選區都有。外人不會知道他們是誰的,他們也沒有正式的職銜。如果你去查,你會發現他們的正職是某某支部或某某地區組織的幹事,但那只是支薪的名義,他們可以整個星期也不在那正職的職事處出現,而是在不相關的選區之中。 暗黑經理人為選區勢力普查 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摸清每一個選區裏的權力和利益關係。無論是大樓互助委員會、商場的小商會,到太極班和健康舞班等,都一一仔細調查。他們會清楚掌握這些團體的背景,誰是話事人,在選區當中有多少的影響力等。簡單來說,就是為選區做一次地方勢力的普查。 掌握到每一個選區的基本情之後,組織的中央統戰部就是研究如何去做滲透。統戰的工作不只是靠錢的,有些選區的社區領袖可是幾十年的老街坊,單靠錢是沒用的,要慢慢去建立人脈網絡。知道了選區的勢力平衡,就可以作針對性的部署。例如對手在某些環節是比較弱的,就按該個議題去成立新的地方團體,從而建立勢力。 如果你去調查一下,你會發現有很多新的地方團體大約在兩年前左右忽然成立,背後就是這個原因。要養一個地方團體並不困難,十多二十萬就可以運作一年。這些錢不是由政黨那兒來的,而是由一些愛國商人捐出來的。只不過是十數萬的捐款,對這些商人來說不是大數目,一個立法會議員也有十多個這樣的商人朋友。整筆錢是不會經過政黨,而由捐款人的戶口直接送到地方團體的戶口。所以除非該區的統戰蠢得去威嚇地方團體支持自己,否則也沒有犯上任何選舉規則。這兒最重要的還是核心的統籌,因為就算有錢也要懂得花。哪一個地區的網絡比較弱就要多撥資源,如果是比較強就可以少撥資源。要做得到這點是需要很有紀律的,不可以按個人的喜惡行事。 洗樓問到底從選民關心議題出發 所以說區議會選舉,其實兩年前就已把整個舞台搭好,就只欠找人去演。「揀卒」當然也是有針對性的,最好要有學位,沒有的話,組織就給你錢去念一個回來。按照之前說到的全港性大調查,不同的選區會按當時形勢的強弱來派人參選,總之後面是有計算有策略的。例如一些舊區,噢,不對,我們通常說是「具有歷史」的選區,如果對手是個已經當了十數年的議員,我們便會派個年輕人去尋找一些十數年來被忽視的議題,再推銷自己可以為該區帶來「新氣象」。我也不知為何,但這個策略似乎十分管用。當然也有派錯人的情,有個別的還因為得罪了地方團體,要組織出來擺平。 來到這個時候, 「大佬」便要去「認仔女」,也就是把候選人分配到不同的明星議員處學師。師父會用自己的人脈網絡去幫徒弟,而選戰時會曝光的「牌面經理人」到這時才會出現。這班人一點也不弱,在社區往往有十多20 年的經驗,對社區的問題有一定理解。有些評論問到為何只不過出道半年的候選人也可以拿到幾百甚至過千票,就是看不到背後的這一系列的配套。候選人可以是半年前才出現,但整個系統卻早早就在選區當中啟動運作。 有了潛在的候選人,下一步就要介紹給選區的居民認識。一開始的時候可以是靠師父,說自己是某某立法會議員的同事。然後就是建立自己在當區的網絡,例如舉辦各種的活動,背後就是要收集選民的名單和聯絡方法。 這兒得特別提一提「洗樓」這回事。「洗樓」可不只是在大廈裏面從上到下每人說一句「請你支持我」那麼簡單,而是要建立人際網絡,要關心每一個人。例如每當認識到一位街坊,便要問他: 「陳生你好,請問你做盛行呢?」如果那是夕陽工業的話,便要立即接說:「噢,那一行現在好像不太景氣,你的工作還可以嗎?我們的就業服務或者可以幫助你」。要一直問下去,尋找機會介紹辦事處可以提供的服務。如果工作沒有問題,可以改從子女入手,問道: 「你的孩子多大了?讀書考試還可以嗎?」然後又去推介補習班的服務。說到底,就是要從選民所關心的開始,而不是由自己所關心的開始。 透過這種鍥而不捨的地方工作,就會建立到一個選民資料庫,既能知道每戶的情和需要,也對整個區的大環境有更好的掌握。如果事前沒有做好這些工作,到了選舉那天你又如何知道誰是你的潛在支持者,該動員那一戶人出來投票? 我不是說泛民就沒有做這些工作,有個別的選區甚至是連每一戶的父母和子女會如何分開投票也先推算一次。但是今次區選竟然有政黨在輸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選區多了一班新移民,如果他們的地區工作真的做得全面,又怎會有可能不知道選區的人口正在改變? 說到什麼是地區工作,正常的就是接受市民投訴,處理個案等。但這不是一個鬥多的遊戲,不是勤力便行。候選人更需要看到整區的改變趨勢,然後聯繫到政策的層面,看到選區將要變成怎麼樣,再針對這些改變和相關的政府政策來部署。這些是表面的地區工作,還有的就是剛才說的那些「暗黑經理人」的統戰工作。這種事情泛民也有做,不過不知為何這幾年他們在這方面做得很差,理由你要自己問他們了。 統戰工作是很重要的,如果搶到一個互助委員會或者業主立案法團,就等於搶到一個橋頭堡。在一個互委會「插旗」之後,泛民的候選人就不可以進入大廈範圍拉票,之前說的那些人脈網絡就很難建立。候選人如果有朋友是大廈的居民,也可以靠朋友的身分硬闖,我們叫作「爆樓」。不過成功率很低,而且如果被發現的話,事情可以弄得很僵。 推行統戰工作要分新區和舊區。新發展的地區可以鼓勵支持者去選業主立案法團,將軍澳的屋苑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掙回來的。舊區因為既有的地方團體已經很有勢力而且不易滲透,可以建立新的地方團體去競爭。 競選部統戰明星議員不按個人喜好行事 到了選舉之前的半個到一個月, 「牌面經理人」會組織好義工隊,通常每個區有50 至70 人,另加20 個瘋狂搖旗的小朋友。這時候經已組織好選舉當日的流程,例如估計人流會在什麼地方出現,不同時段人流的人口組成,需要在什麼時候有明星議員出現等。 到了選舉的那一天,我們會在區內借用一個地方,例如小學的教室來做協調中心。這地方除了擺放物資,還有職員不斷瘋狂打電話叫選民投票。電話卡?當然是由組織提供。也會安排自己人做票站調查,然後向競選總部更新該區形勢,不然怎麼知道要不要「告急」? 街站我們通常只會放一兩個人,因為只有極少的選民會因為見到街站才去投票。對於我們來說,所謂的游離票只是「沒有那麼『鐵』的鐵票」。之前說過的那個選民資料庫就是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拉票的對象是以每個20 人的太極班為一個單位。 選舉天的「洗樓」最少要做兩次。第一次是去提醒今天是投票日,第二次去則查問投了票沒有,如果有的話則再問投了誰的一票,以「測試水位」確保掌握當時的形勢。 到了下午4 至5 時左右,多數選區的職員已經知道大概的形勢,並通知競選總部作最後的協調。總部有明確的機制決定在什麼的情可以告急,然後調動明星議員出場助選。他們到場後要做什麼,可以逗留多久,全部有統一指示。有些明星議員可以一天走了十多個選區,全部要由總部安排,不准師父只為徒弟助選。 我聽說泛民那邊是完全沒有協調,到了下午6 時就所有區都一同喊告急,而某些明星議員更只為自己的徒弟助選。結果告急的選區贏了數百票,以為會勝出的選區卻輸掉了。這種低水平的選舉工程,輸掉了實在不該怪別人。 贏得少也要「照肺」大勝理由 噢,說遠了。當一個選區被確定為「形勢緊急」,助選團會立即從街站撤退,全軍總動員去「洗樓」。街站真的是沒有用處的,要贏就要「洗樓」。那天我看見「對家」竟然有二十多個義工在他們的街站處無所事事,沒有人委派工作,怎可能不會輸掉? 這就是我們的選舉工程了。它的動員能力,其無孔不入的程度,我自己也覺得嚇人。 至於抹黑這回事,之前說的大調查也包括做敵營研究,如何進行就要看該區「暗黑經理人」的風格啦。如果對方是連任議員的話,便針對對方在任期間有沒有終飽私囊,招數有很多的。這回事泛民也做,不只是我們,每逢選戰都會互相抹黑,見怪不怪。 唉,雖然我不替泛民打工,但暗地裏其實是個民主派,看見泛民輸得這樣徹底也很難過。但我更傷心的是泛民好像不會從錯誤中學習,現在只懂得互相推卸責任。我們這邊就算是贏了,如果只是贏數十票的話,還是要回去「照肺」的!組織花了這麼多心血去幫你,你還是只能夠贏數十票,當然是有問題啦!贏了仍然會去做檢討,這就是大勝的理由。 你問我們是如何為選舉佈局,就讓我告訴你:選舉雖然是4 年一度,這卻是一台4 年來從無間斷,不停運轉的選舉機器。 答:陳永仁 一個在建制派工作的民主派。區選過後眼見各路人馬爭相解讀各候選人戰勝戰敗的理由,決定把他所認識的建制派選舉工程公諸於世 問:費臣 一個在民主派打滾的建制派。區選過後在某個天台遇上了陳永仁,聽他說盡那些無從查證的內部見聞之後,決定如實紀錄讓公眾自行判斷是非真假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401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中文版) 新聞公報 |
2007-11-25 |
港府回應郭家麒:選舉公平、公開、公正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言人回應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今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在香港電台播出的「給香港的信」中的言論時作四點回應。公平及自由選舉─────── 發言人首先強調,二○○七年區議會選舉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在十一月十八日有一百一十四萬名登記選民在這次選舉中投票,選出他們認同的候選人,沒有任何人士或團體可以左右個別選民透過投票表達他們選擇,所有政黨及候選人均應尊重選舉的結果。政治捐款──── 發言人接指出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政黨及個別參政人士均可以在非選舉或選舉期間,在合法的情況下,自由爭取市民的支持,包括爭取團體及個人提供捐款,以支持他們在區內的工作,或在選舉期間的競選經費。 至於是否應由政府資助政黨發展,發言人說雖然外國有些地方有這種安排,但現時香港的政制發展並未達至以公共資源資助政黨發展或政黨工作的階段。他說公眾期望政黨以其政治理念及政績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包括財政上的支持,而非以公帑資助政黨的發展。 發言人續說:「但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士參與選舉,政府在選舉中引入了候選人財政資助計劃。」合資格的候選人每取得一票,便可獲得十元的資助,最高可達選舉開支的一半。這計劃在二○○四年立法會選舉開始及在本屆延伸至區議會的選舉。這計劃除了可以鼓勵更多人參選外,並給予候選人更多資源進行宣傳活動。政治委任制度────── 至於政府在十月十七日公布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發言人表示計劃增設的兩層政治委任官員,即副局長及局長政治助理,目的是為了擴闊參政渠道。他說,政府希望這措施能吸納及培育足夠的政治人才,為有志透過參政服務香港的人士,提供一個更全面的參政發展途徑。 他續說:「此外,擴大政治委任制度亦可為達至最終普選行政長官鋪路。我們希望日後經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有足夠的空間提名及委任一隊包括主要官員及其副手的班子。政府希望可以讓主要官員團隊在政治工作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援,落實政府『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並配合一支優秀、常任和中立的公務員隊伍,可以做到有效施政的目標。」新聞自由及自我審查───────── 在新聞自由方面,發言人說:「香港一向尊重言論及新聞自由。香港的新聞業發展蓬勃,有超過四十份日報及六百八十份周刊在香港出版。此外,香港也是許多國際新聞機構、報章及電子傳媒機構的主要業務基地。」 他說:「香港的傳媒向來擔任積極監察政府的角色。在香港,傳媒可以自由報道,廣泛並自由地討論本港及外地新聞,以及政府政策、計劃及工作。」 「新聞業的權利和自由受到《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所保障。維繫新聞自由是防止自我審查的最有效方法。」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14000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英文版) Press Release |
2007-11-25 |
Government Response to Kwok Ka-ki, HK elections always fair, open and just Commenting on the remarks made by Legislative Councillor Kwok Ka-ki on RTHK's Letter to Hong Kong today (November 25), a spokesman for the Constitutional and Mainland Affairs Bureau gave a four point response. Fair and Free Elections----------------------- The spokesman first emphasised that the 2007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were conducted in a fair, open and just manner. Some 1.14 million registered voters cast their votes on November 18 to elect candidates of their choice. No person or group could sway individual voters in making their choices, and all political groups and candidates should respect the outcome of the election. Freedom to seek donations------------------------- The spokesman then pointed out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ir, open and just principle, political groups or individuals could freely lobby for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during or outside the election periods so long as these activities were conducted within the law. All political parties and individual candidates could seek support from organisations or members of the public for donations to support their work in the districts or their election campaigns. As to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subsidise political party development, the spokesman said that although this was practised in some overseas jurisdictions,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Hong Kong had not reached the stage whereby political parties should be publicly funded for their development or work. The spokesman noted that the community expected political groups to lobby for the public's support, including financial support, based on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and track record, rather than receiving public funding for their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to encourage greater 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s, the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scheme for election candidates, the spokesman said. Under this scheme, for each valid vote a qualified candidate can claim $10, up to a maximum of 50 per cent of the candidate's election expenses. This scheme was adopted in the 2004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s, and has been extended to this year's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Apart from encouraging more people to stand as candidates, the scheme also provided the candidates with more resources to run their campaigns, the spokesman added. Political Appointment System---------------------------- Regard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Appointment System announced on October 17, the spokesman said that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creating two additional layers of political appointees under the system was to increase the channels fo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He said,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initiative can widen and groom the pool of political talents, and broaden the avenues for those who wish to serve Hong Kong by pursuing a career in politics. "It is also hoped that expanding the system could pave the way for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suffrage for returning the CE, so that the candidate who wins will have sufficient room to nominate and appoint his team of Principal Officials and their deputies. "The team of Principal Officials will then have stronger support in carrying out political work in pursuing people-based governance, and in leading an outstanding, permanent and apolitical civil service to meet the objective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the spokesman added.Press Freedom and Self-Censorship--------------------------------- On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spokesman said, "Hong Kong has consistently respected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of the press. A free press flourishes in Hong Kong. There are more than 40 daily newspapers and 680 weekly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Hong Kong. Many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 newspapers and electronic media organisations have major operations here. "The media have always performed its role rigorously in holding the Government accountable. The media reports freely in Hong Kong, commenting extensively and liberally on local and external matters, and on Government policies, programmes and activities." "A free press, with rights and freedoms protected by the Basic Law and the Hong Kong Bill of Rights Ordinan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safeguard against self-censorship," the spokesman added. Ends/Sunday, November 25, 2007Issued at HKT 15:13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15000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中文版) 新聞公報 |
2007-11-25 |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回應傳媒提問(只有中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今午(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席香港電台節目「政壇新秀訓練班升級典禮」後回答傳媒提問,全文如下:記者:近期泛民指區議會選舉中有涉嫌舞弊,以助選團團員做職員,你覺得這會否涉及舞弊?如果以助選團做票站職員會否構成「不公平選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選舉事務處會處理任何投訴。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會完全按照有關的選舉規例來處理這些個別事件。香港的整體選舉制度多年以來都是公平、公開、公正,也是廉潔的。我們完全有信心維持這制度。記者:但找一些助選團做職員,可能要求市民投票予某位候選人。你覺得這是否已構成「不公平選舉」,造成「舞弊」的情況?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選舉事務處的回應已指出所有票站主任和職員都是由公務員擔任。香港的公務員體制非常健全,亦一向是依法辦事的。記者:泛民說已給你有關「選舉舞弊」的信件,你回覆了沒有?回覆的內容是甚麼?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選舉事務處會處理這些選舉之後收到的投訴。個別的投訴我會留待他們處理,亦留待他們按照選舉指引及法例給大家回覆。記者:找一些臨時職員而非公務員做票站職員,會否擔心會令人感到政府已有政治立場,以及政府有份參與這選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選舉事務處已作出回應,所有票站內的職員均由公務員擔任。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14000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明報即時新聞 港聞 |
2007-11-25 |
港府強調選舉公平公開公正(15:44)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言人發言人強調,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是公平、公開、公正的。發言人回應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今日在香港電台播出的「給香港的信」中的言論時作出回應。郭家麒認為,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後,希望中央政府更為支持普選。由於親中央陣營獲得龐大的資源,泛民派決不能壟斷任何選舉,他希望中央政府現時更加支持民主加快步伐。發言人首先強調,沒有任何人士或團體可以左右個別選民透過投票表達他們選擇,所有政黨及候選人均應尊重選舉的結果。發言人指出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政黨及個別參政人士均可以在非選舉或選舉期間,在合法的情況下,自由爭取市民的支持,包括爭取團體及個人提供捐款,以支持他們在區內的工作,或在選舉期間的競選經費。 |
|
文章編號: 20071125920280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新報 A09 | 政情 | 毓民星期天 |
2007-11-25 |
異哉,所謂「人心所向」!——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慘敗的啟示 建制派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中擊潰了泛民主派,地方政治版圖重劃,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力量消長,對香港政治發展究竟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以及對支持民主的民眾帶來什麼啟示?都是很值得省思再三的問題。 力量消長 版圖重劃 民建聯是此次區選的大贏家,不但在當選率和平均得票率都超越主要對手民主黨,而且總席次(一百一十五席)也比包括民主黨在內的泛民主派(一百零六席)多了九席。至於沒有掛民建聯招牌的親建制派「獨立候選人」成績也不差,其中以城大教授梁美芬輕取民主黨第二梯隊核心成員陳家偉、龐愛蘭擊敗民主動力召集人蔡耀昌最具象徵意義。 哀衿勿喜 堅定不移 在深水?紮根二十年、服務街坊不離不棄的民協,遭遇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敗,原有二十五個席位丟了八個,馮檢基愴然辭去做了十八年的主席職位。泛民主派其他黨派,成立只有一年多的公民黨和社民連力保不失,成績差強人意,但是「前線」丟了一半的席位(由六席減到三席),「街工」丟了一席。 民主黨、民協重創,自然要痛切反省,泛民主派其他政團恐怕一樣要深刻檢討。民主黨第二梯隊在選後召開記者會,表示沒有懷憂喪志,會重新出發,而民協主席馮檢基卻予人隳了志氣的印象。聲勢正盛的公民黨則仍然是躊躇滿志,至於在區選中被左右夾擊的社民連抱持哀衿勿喜的態度,將會更加堅定不移的做反對派。 民建聯過去四年生聚教訓,默默經營,終於獲得回報,「敗部復活」是物理的必然,即使有中共的政治、經濟資源的卵翼,也要本身的爭氣打拚才有以致之。 泛民拉抬 無助勝算 大勝之後的民建聯沒有表現意氣風發的態度,那是因為要乘勝追擊,為葉劉淑 儀助選,在十二月二日的港島區立法會補選中打敗陳方安生,然後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一舉打殘泛民主派,讓其「崩盤」。任務重大,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所以不要勝利沖昏頭腦,不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刺激支持泛民主派的群眾,使下個禮拜的港島區立法會補選投票率升高,影響葉劉淑儀的選情。贏了選舉,民建聯果然也變得聰明一些。 已經潰不成軍的泛民主派可以幫陳方安生拉抬聲勢嗎?從一開始,以民主黨和公民黨為主的陳方安生競選團隊,選舉工程維持梁家傑選特首時的格局,那是假的選舉,陳葉之爭是「埋身肉搏」,不能同等看待。陳方安生有可贏之道,不是人氣,也不是什麼鐘擺理論,而且形象、人品都優於對手,靠區選大敗的泛民主派去打贏這一仗,難度很高。陳方安生要贏是靠自己,也要看人心,如果人心還不至於現實到歸向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還有「北京爺們」卵翼的建制派,那麼陳方安生還是會贏的! 人心所向 因時而異 說到「人心所向」,毓民兩個星期前在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思沙龍講座」,以透視香港為題的演講,談到香港人的「功能性思維」,只講輸贏、效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功利、短視、明知不可為而不為;爭取民主與投資股票,都是從「功利」的角度出發。○三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不是以民主理念為前提,而是要董建華下台,而是要宣洩幾年來的怨氣,而是要反對廿三條,都是「功能性」,不是為了解決結構性問題。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心所向」,這個「人心所向」是功能性不是結構性,所以如果下一次要出現相反的「人心所向」,不必驚奇,這就是香港人。 都說「建制派」財雄勢大,人多勢眾,又說新移民增加改變了選民結構。無疑這都是泛民主派大敗的客觀因素,然而泛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的挫敗也有主觀因素;除了資源少,主要還是人的問題,包括﹕政治警覺能力很低,缺乏危機意識;候選人的質素沒有提升。 不過,泛民主派不要妄自菲薄,現在還未到「清袋」的時候,而且既然變成少數,就應該丟棄幻想,準備鬥爭,做旗幟鮮明的反對派! 後記﹕本欄停了一個月,那是因為毓民過去一個月忙於助選,在此謹向讀者致歉。 社民連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力保不失」,保持六席,成績差強人意,然而平均得票率卻超過百分之三十,有兩區是以少數差距落選,特別是九龍東、新界東的幾位年輕人的表現,更加令人鼓舞。 形勢比人強,毓民還是會一以貫之,堅持原則,絕不向惡勢力妥協!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33002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6 ---------- |
香港商報 A02 | 香港新聞 |
2007-11-25 |
譚耀宗:新移民助選戰 【商報專訊】記者戴合聲報道:民建聯在今次區議會選舉取得115席成為大贏家,主席譚耀宗認為,結果反映民建聯過去幾年加強新移民服務,獲得認同,有助開拓新移民的票源。譚耀宗又表示,區議會選舉取得好成績,對立法會選舉有促進作用,但仍要努力鞏固票源。 踏實做事取得 好成績 區選曲終人散,各政黨主席昨日出席港台節目總結經驗。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上屆區選民建聯大敗後痛定思痛,要求有意參選的黨員,要加強與地區的聯繫,又挑選表現良好的人參選,踏實做事,相信是令今屆成績好的關鍵。他並對成績高於預期感到鼓舞。 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大勝,其中一個原因是獲得居港滿七年,合資格投票的新移民支持。譚耀宗說,這反映民建聯在過去幾年,加強新移民服務獲得認同。被問到成功開拓票源,會否有助明年立法會選舉,譚耀宗相信會有一些幫助,但強調立法會選區大,與區選的部署工作不同,他們會總結區選經驗再研究。 民協低估新移 民力量 因區選舉失利辭任民協主席的馮檢基表示,民協在今屆區議會選舉成績未如理想,相信是與民協對政治氣候轉變的掌握慢有關。但他強調,落敗的黨員與當選人得票相距不多,在深水沒有輸掉形勢。 馮檢基承認,低估了一些居港滿七年,已有投票權的新移民力量。他又說,在9個月前民協已開展針對少數族裔的服務及聯繫,但承認工作開始得太遲,不及民建聯做得好。馮檢基說,會總結經驗,改革民協,為明年立法會選舉做準備。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對區選結果感到失望,表示會深刻反省。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1003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7 ---------- |
明報 P15 | 時代 | 極度大男人 | By 阿寬 |
2007-11-25 |
蛇宴,我請! 泛民在區議會選舉中慘敗,有人認為,他們輸在蛇宴與福袋之上。這是對選民的侮辱。 選舉落敗不打緊,應先自我檢討,別醜化投對手一票的選民,把他們泛貶為貪小便宜不辨是非的一群。下次選舉,這群「無知勢利小人」會改投你們一票嗎?如果只是蛇宴的問題,我願意個人在下次選舉前捐一圍出來給泛民,也會找其他人各捐一圍,就看看是否人人食過蛇宴會投你一票? 福袋也行,我捐一百個,又看看是否會多了一百票? 如果選舉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就好。 為何泛民又說香港人民主觀念已經成熟,可以立即進行雙普選? 他們口中吃蛇宴收福袋就會投人家一票的勢利無知選民,令他們大敗,是否叫民主心智成熟? 對泛民真的有恨鐵不成鋼的悲痛,想想當日有過百萬人上街是何等壯觀! 今天失去議席,為何不問問自己,如果能夠保住當日上街群眾的票,又怎會失敗? 百萬人上街的那天,你們以為有人請食蛇宴送福袋就會少幾十萬嗎?太看低投票的選民了。 現在東賴西賴,未來立法會選舉又怎樣? 泛民何苦在失敗之後再犯民,對下次選舉會有幫助嗎? 即使有部分選民真的無知地貪小利,這種指控會令他們日後轉?支持你們嗎?還是馮檢基較令人寬舒,懂得先怪罪自己,識得講見到棺材流了淚。他已穩拿了我的一票。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4024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8 ---------- |
新報 A06 | 港聞 |
2007-11-25 |
馮檢基認忽視新移民票源 【新報訊】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大勝,其中一個原因是獲得居港滿七年的新移民支持。主席譚耀宗表示,這反映民建聯過去幾年,加強新移民服務獲得認同。而在區選後請辭的民協前主席馮檢基,承認忽略了新移民的力量。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亦對區選結果感失望,表示會深刻反省。 譚耀宗昨日出席港台節目時表示,對民建聯在今次區議會選舉能取得115席,感到鼓舞,結果亦比當初預期為高。他相信是民建聯在2003年區選挫敗後,痛定思痛,改為踏實做事有關。 民主黨集思會部署未來 譚耀宗又表示,區議會選舉結果,亦反映民建聯過去幾年加強對新移民服務,獲得認同,有助開拓新移民的票源。被問到成功開拓票源,會否有助明年立法會選舉,譚耀宗相信會有幫助,但立法會選區比區議會大,部署工作亦有不同,民建聯會總結區選經驗再研究。 對於區選成績不理想而請辭的民協前主席馮檢基承認,低估了一些居港滿七年而又有投票權的新移民力量。他表示,民協應著手改善對新移民的服務。他又指,其實在九個月前,民協已開展針對少數族裔的服務及聯繫,但承認工作開始得太遲,不及民建聯做得好。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表示,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完結後會舉行集思會,討論如何部署明年立法會選舉,包括加強選民登記工作。他說,區議會選舉與立法會選舉不同,有信心留住支持者。 何俊仁又表示,對民主黨在區議會選舉的成績感到失望,特別是九龍西及九龍東,又指部份候選人忽略危機,以致選票流失。他表示,領導九龍西的涂謹申並非「懶將軍」,但2003年區議會選舉後,九龍西及九龍東多個區都有區議員退黨,打擊團隊士氣,因此擔任領導角色的黨員,故必須凝聚區內其他候選人,穩定軍心。他說,雖然曾經提出辭去主席一職,但獲黨友挽留,他認同明年立法會選舉前若易帥,會對黨不利,因此繼續工作。 另外,何俊仁質疑律政司起訴出席民間電台節目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是否選擇性地作出檢控。他表示,目前法庭正處理泛民成員曾健成,被控非法開設民間電台的案件,被告的辯護律師正就廣播發牌條例,是否違反人權法作出挑戰,當局不應在這階段再提出新的檢控。 他指,出席過民間電台的嘉賓亦有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成員等,而何俊仁自己也曾出席,但卻沒有遭檢控。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33001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9 ---------- |
香港商報 A02 | 香港新聞 |
2007-11-25 |
團體轟選舉處7宗罪 【商報專訊】記者周偉立報道:消費者力量昨轟選舉事務處破壞環境7宗罪,指即將舉行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中,選舉事務處大量浪費紙張,單宣傳紙品已達43噸,最少需砍逾1029棵12米高(約5層樓高)的樹。消費者力量促請政府盡快落實讓選民擁有以電郵收取選舉信息的權利,以減少浪費。 立會補選紙43噸 消費者力量在是次補選前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8名候選人中,共6名候選人認為政府應給予選民選擇以電郵收取選舉信息的權利。消費者力量指,假如今次補選有四成選民可以電郵代替郵件收取選舉信息,已最少可拯救超過400棵樹,等同一個政府大球場草坪面積的樹木林免被砍伐。 該團體批評,選舉事務處在今次補選並無徵詢候選人意願,便印製重近4噸的選民地址郵寄標籤,極不環保。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1003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0 ---------- |
亞洲週刊 P16 | 專題報道 | By 朱一心 |
2007-11-25 |
香港區議會在公民社會中萌芽 區議會的權力從殖民時期到特區政府時期,都一直受壓抑,只有諮詢權卻沒有預算規劃和使用的權力。但近年,香港公民社會開始萌芽,無形中成為區議會爭取權力的後盾,或能促成香港地方政治的成熟,成為兩岸三地地方議會的典範。 香港公民社會萌芽之際,也同時是區議會權力增長的好時機。從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香港區議會雖然是最多民意代表比例的議會,但卻只有諮詢的權限,有關預算規劃和使用的權力,都被殖民政府及特區政府一一扼殺。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的公民社會力量逐漸崛起,面對不同市民、民間組織對參與城市規劃的要求,特區政府在新一屆的區議會中,已經不得不加大放權範圍,並應重新規劃選區版圖,而這將促生香港地方政治的成熟,並可能成為兩岸三地良好的地方議會典範。 香港十八區區議會選舉,今年共有九百零七位候選人爭奪四百零五個直選議席,這不但創九七回歸以來的紀錄,更令某些地區選情緊張。譬如在新界區,因移入人口膨漲,未來劃分出新的新界北分區選區,會帶來五個新的議席,成為今年各政黨的兵家必爭之地;另外,今年三分之一的候選人為獨立候選人,他們無黨無派而且非常年輕,大多數學歷良好或是專業人士,並傾向注重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在面對香港未來社區複雜的轉變,市民比以往更關心市區重建及人口老化等問題,這些區議會新人類將改變舊區議會「街坊保長」的形象,成為支撐香港走向地方議會的重要元素。 從一九八二年以來,不管是殖民時期或是特區政府管治下,香港區議會一直扮演諮詢並向政府提交意見的角色,不曾擁有預算規劃和使用的權力。比較外國的地方議會,香港連一個市政府的地方議會架構也未達到,但美加小鎮地方議會卻普遍擁有審批教育政策的權利,但香港在這方面卻是付諸厥如。過去區議員權力受壓抑的情況,這年開始才算是露了一點曙光。這點曙光有可能使香港的區議會成為良好的地方議會的典範。 香港區議會,最大的優勢是選風乾淨,候選人及選民操守良好,很少抹黑謾罵,而香港的法治精神也使得整個選舉選則細緻規範,而香港選委會亦非常嚴格,候選人稍有出軌行為,定必認真以對;而選民方面,也可放心投心目中的一票,因為香港選區平均一萬七千人一區,平均投票率達三成,在最少數千票下,選民一般不會被人點出沒有投某人一票,不會像只有數百票的小鄉小村,至於請吃飯喝酒送禮,香港是禁止的,雖然仍有部分鄉親用其他活動請吃飯拉票,但近年港人也學懂飯照吃,票自己投。這份態度和廉潔,在亞洲濃厚的賄選和抹黑風氣下,是極難得的一股清風,也是香港民主發展的優勢。秉承優勢,配合區議會的權力逐步下放,區議會若能走上健康地方議會的路,值得世界華人鼓舞。 四個區議會示範放權 特首曾蔭權曾在二零零五年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增加區議會議員的權力,讓他們負責管理區內的文娛康樂設施,如圖書館、社區會堂、游泳地等,這些計劃包括加強地區夥伴關係、推行地區小型工程、管理地區設施和對區議會的支援等。 改革試驗於四個區議會進行,在選舉前夕已結束,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最近表示,計劃進展良好,將於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推廣至十八區,由零八至零九年度起,十八區區議會每年可獲三億港元的專項專款,推行地區小型工程;而每年的區議會撥款也增至三億元,協助各區議會舉辦地區體育、康樂文化及社區參與項目。 區議會的擴權,正是今屆選舉爭奪的最大原因。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公共行政及管理)宋立功博士指出,區議會權力將不斷增加,這正考驗特區政府對民主發展的決心。但這次放權,將何去何從?「那要看明年能下放多少權力及財力,並願意在現行區議會增加行政決策權。區議會將怎樣走下去,政府從來沒有交出完整的藍圖。但估計將是循序漸進。」宋立功認為,北京逐漸感到區議會不是擁有巨大自主權的地方議會,應該能為地方解決民生問題。再加上區議員及政黨近年來不斷爭取,北京遂不反對予區議會擴權。 特區政府從一九九八年起重新委任一百零二位區議員,有過半數直至現在仍是連任,這都看出政府對區議會權力的抗衡。港府一直不願意讓區議會發展為真正的地方議會,主要擔心區議會成為政黨發展的溫床。二零零零年時,港府就曾「殺局」,取消原來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宋立功補充說,當時,政府是利用了區議會支持殺局,曾承諾增加區議會的權力、財力及資源運用,這本是區議會向地方議會發展的好機會,事後卻言而無信。原因呢?「這反映中央政府的憂慮,擔心兩市、政議會挑戰行政架構,也擔心權力分散。」 未來,從政制發展的角度看,港府將進一步加大十八區的權力,在這基礎上,其實很可能把以前市政局的功能交回區議會,不過,香港區議會走向民主地方議會,仍長路漫漫。 若作為地方議會,香港區議會實在太小,所謂十八個大區,每區才不過三十七萬人口,且重疊旁區事務及權責。因此,多年來一直有學者提出,把十八區重新劃分,成為四至六個地方議會,但政府一直沒接納;另外,目前的區議員的兼職及半職態度,也必須改變,這只有依靠政府增加議員津貼入手;宋立功說,專業化正是世界華人看香港區議會發展的焦點,區議會正面對香港大量市區重建、保育及持續發展等問題,兼職區議員很難應付這樣複雜及大型的社會發展和變遷。 時事評論員黃毓民也認為,區議會若不能全職化,將造成一些人利用區議員身份推廣自己的生意,以現時一萬七千元的議員津貼,實難吸引高素質的年輕人加入,港府應考慮增加津貼。這一切的建議,最重要的還是取消委任議席的議員,若一朝不取消委任,怎麼也算不上是一人一票民主產生的地方議會。 香港區議員的權力已經被弱化了四分一個世紀,新任議員是否能擺脫長期放棄問責政府的角色,憑藉香港公民社會萌芽之勢,爭取更大的權限和權力,走向具實際功能的地方議會角色?相信這是香港人所期待看到的。■ |
|
文章編號: 20071125920012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1 ---------- |
文匯報 A14 | 香港新聞 |
2007-11-25 |
服務新移民少數族裔 拓新票源 【本報訊】新增票源在今屆區議會選舉起了關鍵作用。調查顯示,民建聯在多區均成功吸納新增來港居民或南亞裔選票,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該黨對新來港以及少數族裔人士,無論是否符合選民資格,民建聯同樣為他們提供服務,近年亦加強了力度,故在是次區選中獲得他們的支持。而民協前主席馮檢基承認低估了新移民票源,需要在民建聯身上學習。 譚耀宗坦言,民建聯在多個新來港人士較多的選區佔優,是因為該黨為他們提供服務,並不計較是否符合選民資格,才贏得他們的支持;例如有一名支持民建聯的女士雖來港不足7年,但民建聯照樣協助她,從中建立了感情,令她在選舉期間即使未能投票,也呼籲並動員丈夫和親戚支持民建聯的候選人。 馮檢基:要向民建聯學習 他續說,民建聯的南亞裔支持者也越來越多:在萬多名會員中,有500、600人便是少數族裔成員,他們願意走在一起,在投票日協助民建聯候選人,又會教他們簡單的方言,讓南亞族裔選民覺得親切。同時,他們的小朋友平日又跟民建聯成員一起玩樂,這些在選舉時都有輻射作用。 馮檢基承認,民協起初低估了新移民票源,直至選舉前的4、5天,以至投票日才發現對手這方面較民協強很多,這方面他們要向民建聯學習。而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則稱,雖然不能肯定新來港人士,在居港7年後會否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但他承認黨內暫時未有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這點是空白的」。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5009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2 ---------- |
星島日報 A04 | 港聞 |
2007-11-25 |
譚耀宗反駁「齋宴拉票」論調 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中,泛民主派成績未如理想,不少泛民中人歸結為民建聯靠齋宴蛇宴派禮物等獲取選票,但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反駁,該黨沒有很多資源去「貼錢」辦齋宴,此一說法流於簡單化,而且不尊重選民。他承認,近年民建聯努力服務新移民及少數族裔,獲得不少支持。民協主席馮檢基承認,低估了新來港人士的選票,地區軟性活動亦不及民建聯做得多。 流於簡單不尊重選民 港大地理系日前發表今屆區選分析結果,顯示居港滿七年、合選民資格的新移民增加較多的地區,泛民議席減少。馮檢基昨日在港台節目中承認,低估了新來港人士對選舉的影響力,「我們只用傳統套去做,因為不想專登標籤他們,我們的工作對他們做到幾多就得幾多。」他又指,民建聯亦定期舉辦齋宴、派禮物等活動,和定期探訪,令選民受落。 民建議主席譚耀宗反駁,若只靠蛇宴或齋宴便拿到票,便流於簡單化,黨方面是沒有太多資源去「貼錢」辦齋宴,分配到地區的金錢有指定用途。「若話我們有好多錢請人食飯,因而拿了好多票來,是看錯了,對支持我們的選民亦不好。」 譚耀宗承認,該黨近年積極服務新移民及少數族裔,不理他們是否有資格做選民,均會為他們做地區工作。「我們會照樣關心,建立感情,可能有新來港女士無資格投票,也會動員她的丈夫投票。」 他補充,在民建聯的一萬一千名黨員中,有五百至六百名是少數族裔人士,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即使他們未有資格投票,但在投票日亦落力為黨拉票,對爭取少數族裔的選民起到很大幫助。 至於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在另一個節目中表示,早有心理準備知道今屆區議是硬仗,極有可能會有挫敗,一年前已作出嚴謹的審核制度,要求候選人加倍努力,但結果不少候選人落敗,他相信部分原因是有候選人缺乏危機意識,沒有加強向地區個案事主及支持者呼籲投票,而民建聯亦進步不少,選舉工程非常精密。記者蔡傳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3032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3 ---------- |
文匯報 A14 | 香港新聞 |
2007-11-25 |
譚耀宗:區選靠用心凝聚街坊 【本報訊】區議會選舉前多項民調均顯示,市民最關心的是民生議題。民建聯和民協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也力主以民生議題迎戰,民建聯主席譚耀宗總結說,03年的經歷讓他們痛定思痛,隨即物色高質素的人選,踏踏實實做工作,並要求候選人必須與居民緊密接觸,增加認受性,用心凝聚街坊,透過互相傾訴、家訪,凝聚與街坊之間的友情、感情:「即使突然有大風浪,沖走了10至20%選票,仍然企得穩陣腳。」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則承認,該黨部分成員的工作做得不好,未能感動選民投票支持。 多名市民在電台節目,讚揚民建聯的地區工作有進步。黃先生說,選議員是「講心不講金」,他期望反對派不要再為敗選「賴地硬」,相反要認真檢討。 馮檢基:民建聯將街坊會現代化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及民協前主席馮檢基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總結是次區選的結果,譚耀宗指出,今屆區選較預期有明顯進步,原因是大氣氛有明顯轉變,市民覺得社會穩定和諧重要,也關心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大家採取較務實態度,這對民建聯的支持有幫助。「市民明白民建聯的做事方式,加上大環境下對民建聯有利」,若只說搞蛇宴便拉到選票,「是太簡單、表面化……對支持民建聯的支持者不公道。」 馮檢基承認民協錯誤掌握形勢,而民建聯今屆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成功把「傳統街坊派」現代化,把街坊團體組織化,民協在這方面需要學習。不過,他又聲言,該黨是次贏得的議席較上屆少了6席,部分原因是劃區改變了,並「慶幸」派出的新人成績不俗。 何俊仁:部分黨員失職懶惰「抵輸」 何俊仁在另一個電台節目上稱,是次區選結果比預算更差,民主黨上下對今次的表現感到失望,又承認民主黨部分成員的工作做得不好,未能感動選民投票支持:「有些人是懶惰,不做好工作,態度又不好,是抵輸。」他指,民主黨需要做全面、深刻的反省,並將於下月舉行集思會,部署明年的立法會選舉。 不過,他卻為被質疑「領軍不力」、令民主黨在油尖旺區慘敗的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辯解,稱他並非做不好地區工作,只是他與地區人士未能緊密聯繫,做不到領軍的角色。 市民坦言不滿反對派不重民生 在節目上,劉女士認為反對派指責民建聯只懂「飲飲食食」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只是透過活動,鞏固與街坊關係。伍先生則批評,反對派太注重2012普選,令市民覺得他們無所事事,尤其是選民今次關注民生議題,反對派的策略令他們反感。「反對派不是無資源,只側重政治方面,撐傘活動也要10幾20萬元開支。」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05009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4 ---------- |
成報 A02 | 要聞 | 社評 |
2007-11-25 |
成敗分水嶺 贏取新移民選票 今屆區議會選舉帷幕剛落,各大政黨紛紛檢討結果,取得議席的總結成功經驗,失去議席的分析失敗原因,在錯綜複雜的原因中,竟有一條是成敗雙方都共認的,就是能否爭取新移民的選票。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區議會選舉取得大勝,其中一個原因是獲得合資格投票的新移民支持,指民建聯過去幾年加強新移民服務,獲得認同,有助開拓新移民票源。而民協統領選戰的前主席馮檢基,也承認疏忽了居港滿七年的新移民票源,造成「根據地」深水多個議席丟失。他表示日後會加強對新移民及少數族裔的服務。 新移民與家人團聚為由,從內地申請來港,他們來到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就業環境,遇到許多困難,倘若加上教育背景的差異,語言溝通的障礙,在港親人經濟狀況的不同,更會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來港新移民每天有150個名額,十年來累積便多達五十多萬人,由於他們都是健康一族,都有學習和工作能力,往往不被劃入弱勢群體,但是,他們當中不少人在現實生活所遇到的困難並不亞於弱勢群體。他們被遺忘,不受重視,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引發近年的社區問題,釀成不少人間悲劇。 有一項調查發現,政界人士對人權的關注,在不同的課題、不同的社會組別出現差別,對涉及政治意識、新聞自由有直接關係的權利問題,如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普遍十分關注,對「殘障人士」、「不同性傾向人士」社會組別的人權意識較高,但是,對於其他社會組別,如「新移民」及「性工作者」的意識則較低。 這項調查有一定的代表性,香港社會對政治方面的人權問題普遍比較關注;對傳統概念的弱勢社群的人權也普遍關注,但是,卻把新移民排斥在弱勢社群之外而被忽略。新移民,是社會上較為缺乏資源的階層,長期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其中不少人還受到社會的冷待,甚至歧視,這種狀況往往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和弱勢社群一樣,在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下,應該享有和別人一樣的地位和機會,他們各有價值,理應在社會中佔一席位。 民建聯以敏銳的政治目光,率先對新移民展開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幫助他們適應新生活,融入社會,幾年來不懈工作,終於獲得「回報」,得到新移民的支持。 「匡老扶幼、興學育才、助弱保康、關愛睦鄰」本是慈善團體的宗旨,無償服務弱勢群體。作為政黨開展地區工作,沒有政治目的是假的,但必須和慈善團體一樣,要真心為市民服務,才能得到選民的支持。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從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照顧反映出來。愈是文明的社會,對弱勢群體的照顧愈大。希望本港政治團體不但要關注選票,還要真心實意關注基層,關注弱勢群體,讓整個社會都包容在有人權、有愛心的大家庭中。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29000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5 ---------- |
成報 A02 | 要聞 |
2007-11-25 |
泛民區選勝出率不足四成 深入反省 馮檢基:敗在未開拓新移民票源 【記者馮志諾報道】泛民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大敗,當選率不足四成,前民協主席馮檢基及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均承認,在中港融合的大趨勢下,未有致力開拓新移民票源,馮檢基甚至坦言民協對政治氣候轉變掌握太慢。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大勝的關鍵是善於擴大新移民票源,令他們對民建聯產生信任,甚至有新移民動員協助候選人拉票。 馮檢基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民協對新來港和南亞裔人士的服務,只開始不足一年,比民建聯遲起步,承認疏忽了一些居港已滿七年的新移民票源,以致深水這個民協根據地也幾乎淪陷:「我開始未夠一年,去年9月先開始,呢樣要值得跟,雖然我唔識講呢話,但佢都係香港人,點解唔可以一齊做呢?」 加強服務新移民少數族裔 不過,他強調,民協落選的黨員,與同區勝出的候選人票數差距不大,他們在深水區仍屬主導地位,他們日後會在民建聯未開發的地區網絡,爭取這些選民的支持,加強對新移民及少數族裔的服務。 至於區選只贏得59席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坦言,對今次結果感到失望,他不知道新移民因素是否民主黨敗陣的原因,但會深切反省,尤其一些選區的成員,與居民的聯繫工作做得不足,需要改善。特別是九龍西及九龍東,部分候選人忽略危機,以致選票流失。 何俊仁說,會在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後,舉行集思會,爭取時間重新部署,以準備九個月之後舉行的立法會選舉。 民建聯600少數族裔黨員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認為,在區選大勝是成功開拓新來港及南亞裔人士的票源有關,服務獲得這批人士認同:「如果你成日都三、四成票源,你永遠都可能贏唔到議席,擴大票源時你就睇番你個選區,有邊類型新增票源,而有針對性地做功課。新來港定居人士一路會增加緊,他們往往會碰到很多生活問題。」 譚耀宗續稱:「新移民人士在新區內,睇?點樣能夠多關心佢,所以佢對民建聯係比較信任。」而該黨有500至600人屬少數族裔黨員,選舉時會集合一起,協助候選人拉票。 今次成績對明年立法會選舉有促進作用,但強調仍須多做工夫,去鞏固票源。他說,03年大敗後,民建聯要求有意在今年參選的黨員,加強與當區居民的聯繫。 |
|
文章編號: 20071125029000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6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