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報 K04-k06 | 新界東專線 | 選戰情報 |
2007-11-24 |
區議會候選人拉票各適其適 區議會選舉現已曲終人散,各個議席都「名花有主」。雖然今屆的選舉氣氛平平,但各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都克盡本份落力拉票。其實他們拉票競爭背後,亦發生不少「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為沉悶的選舉添上新意。 大埔發生什麼事? 大埔墟候選人李國英聯同和富大埔球員在墟巡遊,沿途高叫口號,聲勢浩大,吸引貨車上好奇的小朋友探頭觀看,當李國英欲跟他握手時,他卻害羞縮回車廂。小朋友十多年後或成為選民,到時他或許了解區議會選舉是什麼一回事,屆時也不會這麼驚奇。 前戰略圖 助選團的動員能力與候選人能否當選有很大關係,但人多手腳亂,分分鐘自亂陣腳,故前助選團一早以區鎮樺議員辦事處作為指揮總部,出動多部對講機、手提電腦及電話,對助選團的分布及調動瞭如指掌,儼如軍事戰略圖。 背後的女人 常說: 「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大埔墟兩位候選人背後都有一位細心的女士支持,就是曾國豐的媽媽及李國英的太太,曾媽媽由兒子參選至今都一直幫他宣傳,投票日更站足一天為兒子拉票,認真好媽媽;另邊廂,李國英太太一直陪伴丈夫左右拉票,更一早煲定靚湯賀投票日生日的李國英,兩夫妻相當因愛。 下圖站在曾國豐背後的是曾媽媽,李國英身旁的是他的妻子。 請勿超越黃線 富亨區拉票點不多,本來富亨巴士總站人流最多,亦是候選人拉票的熱點,惜巴士站上壆位是富亨業主立案法團的地方,不容拉票,黃線外巴士停泊的地方才可拉票,故助選團只好冒可能被巴士撞倒的危險拉票。 曾國豐大講客家話大埔墟候選人曾國豐在帶領助選團巡遊期間,巧遇一名不知如何前往投票的婆婆,該婆婆更以客家話向曾國豐查詢,大家都聽得一頭霧水,但早前曾以客家話錄音呼籲大埔墟內的客家選民投票的曾國豐,竟能即時以客家話應對,更助選團帶婆婆去投票站。 「早晨,你好!」由於富亨選區的範圍只得富亨, 該又不容許拉票,故候選人都沒什麼地方可企,故一清早該區3 位候選人都守投票站跟選民打招呼,但由該票站外應屬禁止拉票區,故候選人既不可與選民握手等身體接觸,亦不可叫選民投自己一票,故當日3 位候選人說得最多的話是: 「早晨,你好!」細路「單眼」回應2 號任啟邦怡富區候選人任啟邦的編號是2 號,對手巫偉文則是1 號, 故任啟邦全程高舉「V」字手勢,示意選民支持2 號,可惜小朋友非但沒有舉「V」回應,反而高舉1 號巫偉文的旗仔,還得戚地向任啟邦「單眼」,相當「抵死」,任啟邦只好無奈舉「V」。 沙田齊齊告急 選前被看高一線的民建聯,預計輕鬆面對今次選舉,但估不到他們也在選舉當日,貼出告急單張,呼籲選民投票,認真大陣仗。另一邊,民主派候選人看見對手印製「告急」的宣傳單張,也不甘示弱,立即在其宣傳品上貼上「民主告急、反對抹黑、支持2 號」的標語。未知是否與早前有人強迫「小朋友拉票」及雙方助選團發生推撞有關。看來,民建聯今次的「告急」宣傳湊巧有關,令民建聯取得頌安及錦濤的議席。 美化攤位吸引選民 曾出戰立法會的查鍚我今次空降穗禾挑戰現任區議員彭長緯,當日他兩人均成為選舉焦點,到處均看見他們的旗幟。各候選人攤位均佈置得美奐美倫,務求既可簡介自己的政網之餘,也可吸引選民目光。 卡通宣傳夠晒潮丁士元選前收恐嚇電話沙田區另一觸目的選區是耀安,03 年民建聯黃戊娣敗給當時前新人丁士元,今次她不容有失,選舉當日大型宣傳隨處可見如,人肉舉板,別出心栽的口號等,再配合助選團的協助,令黃的風頭一時無兩。 另一邊,前丁士元也不敢怠慢,據知事前曾收到恐嚇指投票當日將有事發生,他們雖一早向警方備案,可是這已對丁的助選團構成負面影響,最後事件卻不了了之。 相片是一種傳意的工具,照片精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有相的名片愈見普及,有時候將自己的「嘜頭」卡通化,未嘗是一件壞事。好似1118,有候選人派發印上自己公仔頭的單張,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蔡龐拉票戰 火炭選區是新界東焦點,在火炭火車站外,站滿了蔡龐候選人的助選團,不斷向途經的市民派發宣傳單張。雖然火炭有三名候選人,但焦點落在競逐連任的民主動力召集人蔡耀昌,以及註冊藥劑師兼新論壇理事龐愛蘭,二人背後都有政黨支持,勢均力敵,戰情緊湊。 選舉抹黑疑雲 沙田「孖仔區」頌安選區葛珮帆與錦濤選區的楊文銳,亦「處女下海」成功替該黨副主席劉江華與成員陳克勤「一雪前恥」,擊敗民主黨勞潤明與何淑萍,得以首次登上議事堂。據悉,選舉前,曾出現抹黑行動,有人被指強迫小朋友成為助選團,也有人被指導致他人受傷的行為,需要報警處理。當日,候選人鬥得難分難解,選情激烈, 「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在激烈選舉背後,雙方助選團則不斷高呼候選人的名字,各人也落力拉票,務求爭取最後勝利。 「多謝支持!」 當選者謝票出新招 曾參選立法會選舉的公民黨成員查錫我,空降穗禾與民建聯彭長緯對壘,事前彭雖已被看高一線, 但他仍以慎審態度面對是次選舉。穗禾議席花落誰家已揭曉,彭現已鬆一口氣,並以汽車巡遊答謝街坊的支持。 韋國洪今次以2058 票當選為徑口的區議員,遠較對手取得的827 票為高,他認為議員工作最重要務實,並且積極回應居民的訴求,為他們解決問題。為答謝居民商戶的支持,他日於到內進行謝票,衷心感謝居民的支持。 北區 施「美人計」 在北區的各選區中,各候選人為求得到選民手中的一票,可謂各出其謀。 在華明選區,為了吸引市民的注意,自由黨的招伊尹及民建聯的賴心,同樣採取「美人計」,派出多名少女擔任助選團,當中更以賴心的更稱上「年輕貌美」(左上),而招伊尹的助選團雖不及對方年輕,但笑容搭夠,與對方一爭長短(左下)相對下「鬍鬚仔」的何志永則繼續發揮創意,用多張海報把區內的柱子套上,成為另類宣傳版,同時加上其自裝的貼紙,貼滿附近的燈柱(右) 。 大小通吃在華都選區,為了爭取選票,民建聯最年輕候選人姚銘除向手中有票的成人拉票外,連小朋友也不放過, 向他們送上旗幟,一方面讓小朋友高興,亦可爭取家長的歡心。 打氣棒助選出選石湖墟的王潤強,其助選團大多由其學生及畢業生組成,他們更搶先「進駐」火車站外的行人通道,令其他對手未能在這重要據點上立足,更出動打氣棒等工具吸引途人注意。 8 年無改善? 在北區眾多選區中,華明競爭算是最競烈,因為該區有五人出戰,包括賴心、黃良喜、何志永、張展明及招伊尹。為了突圍而出,民建聯賴心出版這單張, 「華明8年好過以前?」單張內的相片,全是賴心攝於選舉前5日,向選民道出華明內現,讓選民比較今昔。 單看這份單張,標題已夠挑釁性,不過賴心表示,這單張絕對沒有挑釁成份,只是有日與另一華明候選人何志永閒談,發現內很多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故才有出版這份單張的構思,他認為單張內只是道出現,沒有影射任何人。他不諱言,此既是宣傳策略,也是道出成為區議員後,會重改善內現有不足的設施。 警方嚴防 由於在選舉日前其他區曾發生暴力事件,在整個投票日,不難發現街上多了警員四周巡邏,警區高層更不時到各票站了解最新情,確保投票能順利進行。 西貢 對空氣拉票 西貢廣明區,可說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選區,四名候選人,其中三人實力相當,票數相差只有三十票,而當選的前柯耀林,更與第二高票的舒孝傑相差五票。 不過,由於政府設定的拉票區並不是主要的出入口,人流一直不多,故多名候選人雖安排不少人手協助拉票,但大都顯得百無聊賴,仿似對空氣拉票。 氣氛冷淡 若論選舉氣氛,厚德區可說最為冷淡,在投票人中午時份記者走訪該區,發現多個拉票區,只見兩名候選人擺放的直幡或其他宣傳品,除見不到兩名候選人真身外,也不見助選團派傳單拉票。別以為兩名候選人實力懸殊,其實落敗的鍾恩緒也取得逾三成的選票。 投訴連連 每逢選舉,各種投訴自然特別多。據了解,在西貢的澳唐及德明選區,候選人助選團互相投訴的個案特別多。在德明選區,候選助選人除了不時就肢體碰撞作出投訴外,直幡懸掛在欄杆上亦分別被人作出投訴,最終各助選團人員需要手執直幡作宣傳。助選團人數較少的獨立候選人張寶合,將直幡套在宣傳桌子上,因而又遭到對手投訴,政府選舉人員又再要出動處理。不過,張寶合怒指,直幡可以上下移動,不算固定,故給他上訴成功,投訴亦不了了之。 至於在澳唐區,自由黨候選人陳敏行助選團批評對手民主黨張國強,未向地政署申請,便在唐明苑出口的地方擺放桌子。張國強其後雖然將桌子收埋,改用流動手推車宣傳,但自由黨助選團仍認為其手違例,最終還報警投訴。 無票可拉 不少候選人批評今屆的禁止拉票區過大,沖淡選舉氣氛。其中最離譜的,可算是西貢的維都區(範圍包括維景灣畔及都會),由相關屋苑至到票站範圍,全部劃作為禁止拉票區。 亦即候選人根本無法在投票日,進行正常拉票活動。 兩名候選人唯有盡出奇招,例如民主黨的彭淑儀與助 選團在都會的商 場通道上,不繼提醒途人前往投票。至於佔有主場之利的另一名候選人陳繼偉,由於本身為維景灣畔居民,故不斷在屋苑平台「散步」,並間中和街坊閒話家常,以人肉生招牌作曲線拉票。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4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明報 L05,L06 | 新界西專線 | 選戰情報 |
2007-11-24 |
區議會選舉候選人各顯其趣 區議會選舉現已曲終人散,名個議席都「名花有主」。雖然今屆的選舉氣氛平平,但各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都克盡本份落力拉票。其實他們拉票競爭背後,亦發生不少「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為沉悶的選舉添上新意。 元朗區 元朗警力強 元朗區議會選舉選情氣氛歷年來都屬一般,早前發生區議會選舉助選團成員遇襲,十八鄉南、北選區,警方作高度戒備,額外加派440 名軍裝、便衣警員及警犬隊於元朗區一帶巡邏,而新界北總區指揮官亦一度親自到現場視察,反黑組探員亦不時在票站外監視投票情,為該選區增添緊張氣氛。警區指揮官曾財安則到崇正公立學校票站巡視;他表示,因應選舉在該區加派440 名警員維持治安,至於崇正新村村長兼競選經理古強華遇襲事件仍在調查中,不便評論是否與選舉有關。 俱娛樂性 另邊廂,今屆參與豐年選區獨立候選人,曾當藝人的吳溟滄(車保羅),在投票日也搞搞新意思,利用其「綿羊仔」(電單車)座駕,當作宣傳車進行拉票;此外又出動其子14 歲兒子,父子一併上陣,加上10 個中菲混血兒的小朋友充當臨時助選團, 實行來一跨越「老、中、青」的區選嘉年華,盡顯區會輕鬆及具娛樂性一面。 其門如市 投票日早上,一向是鄉村投票的高峰期,在八鄉北選區八鄉中心小學票站,近30 名村民非常有耐性排隊投票,部分心情緊張,想快些投票,有票站工作人員坦言,投票站竟其門如市,旺過米舖。 三個呂堅?! 同為豐年選區候選人民建聯的呂堅,在同益街市「叫咪」, 除直立式「易拉架」,助選團手握「人頭相」,遂成出現3 個呂堅的趣怪情景。 醫肚 逸澤選區多人爭逐,候選人之一吳振財,全日不停進行拉票,在下午3 時,在忙裏偷閒,吃個飯盒「充電」。 全家總動員宏景選區選情激烈,民主黨的候選人張賢登更出動一家大小老幼,包括幼子(左起)、長女、母親及太太,大賣美滿家庭的形象。 BB 也助選水邊選區獨立候選人李均榮,也抱起街坊的BB,手執標語,大打溫情牌。 舞獅助選 同為逸澤選區的候選人黃裕材,助選團更出動「舞獅」,不少街坊以為當日有什麼喜慶節目,紅色助選背心,遠看還以為過農曆年。 屯門區 各出其謀 屯門市中心選區是屯門區最多人爭奪議席的選區,共有三名候選人與角逐連任的歐志遠「較量」,四位參選者的選舉策略都各有不同,各出其謀,例如獨立人士關志華出動過百名義工團協助宣傳,而且更於區內巡行「做勢」,陣容鼎盛;相反,另一位獨立人士黃盛卻甚少露面,就算其義工團或旗幟同樣無影無,難道已一早已洞悉其取勝無望,才故弄玄虛,大玩神秘感。 一冷一熱 屯門另一個焦點選區,便是有立法會議員參與競選的樂翠選區,由民建黨社區幹事李錦文挑戰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李錦文大部分時間都在輕鐵站拉票,而何俊仁大部份宣傳時間都忙於四出為黨友「拉票」,直至晚間時份才現身所屬選區呼籲支持者投票。 宣傳車被「抄」 拉票期間,少不免會出現一些小衝突及投訴,其中屯門鄉郊選區,由於其幅員廣闊,各候選人都要驅車四出「洗村」爭票。事緣,陶錫源助選團發現「對手」民主黨許智違例將宣傳車停泊在行人天橋底下,立即向警方投訴,警方奉召到場向許氏了解情時,結果許被警方抄牌及無奈要驅車離開。 荃灣區 roller 男要彭官下台 選舉日中午,福來選區投票站門外,有一名踏roller 的男子,手持黑白色雙面印的單張,邊走邊派發給途人,並呼喊要求選委會主席彭鍵基法官下台。單張內容大致指他被人誣告「衝紅燈」。不消一會已有警員出來勸喻他離開。 信心十足 獲街坊支持,林發耿信心十足,並舉起勝利手勢與市民一同拍照。為免出入辦事處不方便(其辦事處在綠楊的禁止拉票區內),他當日只穿上西裝,與平日打扮一樣,沒有特別訂造選舉衣服或掛上彩帶。 佔有利位置 梨木樹西選區各候選人齊集在同一個地點拉票,黃家華的助選團成功取得通往投票站的「最後關口」,數十名助選義工分站通道兩旁拉票,義工都表現興奮。 兩地奔跑 珀麗灣禁止拉票,各候選人都聚在投票站外的一段路上,曾文典笑言當日早上7 時30分開始,已在青龍頭及馬灣兩邊走,但仍然覺得很精神。更得到約四十名義工助選。 曾文典的助選團還於青衣及葵芳的車站派發「告急」單張,向來往馬灣的居民作出呼籲,其間梁耀忠亦於青衣的車站幫手拉票。 離島區 單車拉票 在逸東南北兩選區,不少居民在早晨時段已經先到所屬投票站投票,長者都在早茶前後投票,當中亦有青年先行投票再出區玩樂。不過亦有不少居民對選舉漠不關心,一於你有你拉票,我有我玩樂。東涌北候選人譚文豪及助選團,以單車隊進拉票,甚具噱頭,吸引不少居民及途人注目。譚說,東涌地區廣闊,用單車代步,既快捷又環保。 候選人交換聯絡成友 區議會東涌地區今屆分成兩區,原來的東涌分拆成東涌南及東涌北兩個選區,尤以東涌北新選區出現五位年輕候選人,更吸引電視台採訪作選舉過程記錄片。結果由公民黨林有嫺勝出。選舉後各候選人更互相交換聯絡方法,氣氛友好,在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可謂難得一見。 真情流露 至於東涌南則是區內競爭比較火藥味濃的一個議席,由現任區議員周轉香力抗泛民協調出選的公民黨安劍英。上屆選舉安僅敗於周,今屆當然又是一場硬仗。周結果以高票當選連任,周轉香在當選後甚為激動,感謝區內街坊,表示說明區會是以實績為主,當選是居民對民建聯「實事求是、為你做事」的精神認同,未來承諾居民,同心共建更好社區。 葵青區 最落力助選團 石蔭區的羅顯懷及尹兆堅的助選團均站到行人過路處旁,每有行人橫過馬路,助選團便高聲呼叫,叫選民投票支持所屬候選人,令該段行人路擠得水洩不通。其中手持候選人紙牌的義工叫得最大聲,呼籲選民投羅顯懷一票。 投票如買樓 葵盛西五人混戰,前往投票站的主要通道外,即站滿了各助選團的義工,向選民落力推介。選民都要「過五關」才能走入投票站,亦有義工在巴士站等地「嘜實」選民,既為選民「護航」前往投票站,亦避免選民被「搶走」,令人想起賣樓經紀。 忍俊不禁 葵涌選區點票進入最後階段,街工阿達(黃潤達)見到選票疊起的「厚度」,知道勝券在握,不禁喜上眉稍。其助選團見此即嬉笑說: 「阿達,你唔好笑住。」阿達即收起笑容,繼續留意點票情。 新人成「第二票王」 盛康選區徐曉杰為現任議員丁衍華接班人,今屆出選盛康選區成功「接棒」,更取得3477 票驕人成績,緊隨「票王」梁耀忠的3858 票之後。有此成績除因丁衍華「過票」外,亦靠徐的努力。選舉當日師徒二人分站在長康及青華苑拉票。留守長康的丁衍華坦言,比自己選舉還要緊張。徐曉杰則指,過去幾個月的工作艱辛,感覺要有好大責任。他承諾會努力代表街坊出聲,為街坊爭取應有權益。 請勿越界 由於安蔭商場屬禁止拉票區,候選人梁永權(左二)及梁子穎(左四)都盡量站到拉票區的邊位,不敢逾越半步。由於位置有限,兩名候選幾乎站在一起拉票。 無懼負面新聞 雷可畏同上屆一樣,整日獨個兒站在投票站外拉票,助選團則分站不同地點。雖然曾受負面新聞纏擾,但雷認為私人問題與工作沒有抵觸,選民眼睛是雪亮的。他坦言經過事件後,有居民仍對他說「以前的事忘記吧,仍然會繼續支持你」,令他很感動。他又指出當日中午有三人對他出言恐嚇,已報警求助,故一直有警員在場留意。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5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南華早報 EDT15 | EDT |
2007-11-24 |
Image counts In a sign of the normalisation of HK politics, voters brushed aside party ideology in the district polls, writes Stephen Vines Sometimes the obvious is easy to overlook in the aftermath of elections. However, it is rather surprising that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last Sunday's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has been so glibly ignored. Maybe this is because commentators are reluctant to draw what appear to be mundane lessons from an election result, yet there is nothing mundane about the fact that this poll marks the arrival of "normal" politics in Hong Kong. The word "normal" is subjective, 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objective measures to judge normality in this context. First, voters decided, as they do in many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to overturn the stunning result of the preceding election. In 2003, the pan-democrats swept the board on the back of a campaign against an immensely unpopular government. This was an abnormal result. Now, the government is more popular and there is less discontent. This brings us to the second "normal" aspect of this election: given a level playing field with no overwhelming single issue, the probability is that the largest and best organised political party will prevail. No one seriously doubts this title belongs to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However, organisational skills are only part of the story, and the DAB cannot win elections purely on the basis of its vote-gathering abilities. It also derives support from appearing to be credible and reliable. However - and this is a little strange - it seems to garner support despite, not because of, its ideology or policies. On the one hand, the party stands against majority opinion on the issue of democracy; on the other, because of ever-closer ties to the government, it is moving away from its traditional association with workers' causes.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landestine Communist Party in Hong Kong, which has never been popular. The party's sensitivity over its origins is seen by its extreme reluctance to even discuss this matter. In theory, therefore, voters could be expected to shun the DAB. It is a sign of the normalisation of Hong Kong politics that voters brush aside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favour of image, personalities and, in the case of local elections, the performance of party representatives in office. The pendulum will almost certainly swing against the DAB at some time, as it does to all parties in societies that enjoy free elections. Overexcited expectation always greets an election victory and today there is much talk of the democrats being a spent force. Much the same kind of nonsense was heard in 2003, when the DAB was described in these terms. Some people who speak glibly about the failure of the democrats rush to conclude that this is synonymous with dwindling support for democratic ideals. However, they seem not to have noticed that other anti-democrat parties, notably the Liberals, also did badly. It therefore seem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this election marks the end of single-issue voting. Although there is a clear divide between democrats and their opponents, voters are not focusing on this alone. So far, so normal. But even more "normal" is the resignation of Frederick Fung Kin-ke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ogether with Albert Ho Chun-yan's attempt to quit as leader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alongside the actual resignation of Lee Wing-tat as its election strategist. These rapid resignations are in marked contrast to the extreme reluctance of government minister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assive failures in their departments and the even more shameful attempts to pretend, once they finally step down, tha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ir failures in office. The party officials, and this includes the DAB's Tsang Yok-sing - who resigned as head of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Betterment of Hong Ko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2003 election - are demonstrating an honourable and appropriate response by leaders who believe that the buck stops somewhere. Finally, and most amusingly, the results of this election have prompted some commentators to suggest that the way ahead for political parties is to become less political. This is a little like suggesting that the police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if they stopped arresting criminals on the grounds that it upsets them. The business of political parties is to promote ideas, formulate policies and provide leadership in the struggle to improve society - this is called politics, and not everyone can be expected to agree with these ideals. The notion that parties should abandon w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a visionary role to be replaced by a vague concept of "pragmatism" is to suggest that Hong Kong should be operating in the shadow of a dim light bulb rather than the bright lights that it deserves. Stephen Vines, a Hong Kong-based journalist and entrepreneur,is a member of the Civic Party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27016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明報 L03 | 新界西專線 |
2007-11-24 |
屯門、荃灣選後形勢初探 屯門民建聯增至11 席 民協失兩席成大輸家 總結區議會選舉屯門區成績,民建聯小勝民主黨,派出18 人參選,除了9 名現任議員成功連任外,更從民主黨手上搶得富泰區席位,及攻破民協陣地悅湖;至於民主黨則派出12 人參選,其中8 位爭取連任,惜只得7 位連任成功,失掉富泰區議席,其餘新人亦未能開拓新議席,但相對全港整體大氣候而言,民主黨不算輸得太嚴重,反而屯門區最大輸家是民協,派出6 人參選,其中4 人爭取連任,惜最終只得2 人連任成功,上屆屯門票王兆新戴賢招及悅湖官東榮均未能成功連任。志在試票的公民黨,首度出戰派出5 人參選無一人勝出。 民主黨主席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在樂翠選區最終以1,606 票當選,但對手新丁李錦文亦得到1,007 票,不算太差,而且對比上屆的成績,何俊仁今屆的得票銳減超過500 票。 至於屯門鄉郊區,本以為有一番激鬥,但爭取連任的自由黨陶錫源仍「贏足一條街」,以1,958 票勝出,對手民主黨許智及陶國標分別只得554 票及158 票。 友愛南蔣月蘭多屆自動當選,今屆中途殺出民建聯陳潔芳,令她要即時上戰場,本以為蔣可輕鬆過關,誰知票數相當接近,最終蔣姨僅以57 票險勝,可說是有驚無險。 再增兩席感驚喜民建聯: 民建聯屯門支部主席梁健文對今次成績相當滿意,除了現任8 位保持議席外,更增加悅湖及富泰的議席,確實意料之外, 「這兩區的候選人張恒輝及陳文偉都是上屆選舉失敗後再參選,可能這份堅持得到選民認同,而且對手與己方都叮噹馬頭」對於二人能獲勝實屬意料之外。至於其他新人均未能得勝,梁健文認為,新人仍需要磨練, 「我們很少黨員能一次便成功,可能是選民給我們考驗。」 失利屬非戰之罪民協: 民協無新增議席,輸掉現任兩個議席,但民協副主席兼屯門區議員嚴天生稱,有兩名現任議員未能勝出實屬非戰之罪,因選區重劃,向來劃予兆新區的兆山苑今屆劃入蝴蝶選區,令本身是該屋苑法團成員的戴賢招流失相當票數,加上屬兆新選區的新屯門中心法團主席龍更新參選,戴賢招落敗實屬非戰之罪。至於官東榮落敗,嚴天生認為失敗是因為策略上不及對手厲害,至於新人楊智恒以1,757 票落敗,成績不俗,嚴天生認為已經有所交待。 成績「麻麻地」民主黨: 民主黨屯門區議員陳樹英稱,選舉成績「麻麻地」,早知形勢不樂觀,加上派出的新人都是「硬撼」現任資深區議員,難度相當高,加上新人落區時間短,她認為輸在部署不夠,稍後會作出檢討,但她亦高興看到朱順雅在恒福區票數上力迫對手, 「以新人來說,她已經贏了,始終該區幅員廣闊,並不易做」,她認為朱有潛質,希望她日後繼續地區工作。 至於失掉富泰區議席,她認為該區形勢一直緊急,民建聯上屆輸掉後亦沒有撤離該區,反而四年來一直投放資源,加上新票源成功被對手吸納,致令方麗雯連任失敗。 雖敗猶榮公民黨: 公民黨新界西支部主席陳家洛認為,該黨派出5名新人參選,平均取得800 至1,200 票,成績已算不俗,其中建生區更取得1,235 票更是可喜,他又謂三聖區現任議員相當資深,黃曉楓能在該區取得889票已經很好;他又謂,最開心的是屯門街坊對公民黨印象不錯,5 位落敗的黨員日後將會繼續在該區服務。 荃灣一加一減 民主黨民建聯議席打平 區議會選舉荃灣區共有三個選區的現任議員未能連任成功。政黨方面,民主黨失去一個議席,民建聯則有一個議席的進帳,最終各持三個議席,同成為荃灣區「大黨」。社民連派出五人出戰,除了陳偉業當選外,其他四名「新人」皆敗北,成為大輸家。 在今屆荃灣區議會選舉中,德華區民主黨鄺國全以24 票之微,敗給荃灣商會支持的羅少傑,戰非常緊湊。羅少傑坦言,自己是一個新人,對手有16 年經驗,在當晚八點知道選票能夠與對手拉平,已覺得是勝出了。「係點票時,對勝負只係平常心,但望住出面一班朋友,覺得好開心。在知道贏到時,只覺得係贏到班老友。」羅少傑當日動員二百人,務求在每條街每座樓都有他的人,他笑言: 「荃灣商會的老友個個都係老闆,非富則貴、身家千萬,但都由朝早七點幾開始,企足一日,實在好感激。」 鄺國全落敗難接受 對於選舉落敗,鄺國全坦言預計不到。他表示,結果對他來說並非很大打擊,但亦非容易接受的事。然而很高興得到街坊朋友真心慰問,並得到十多年人生經歷。他不會忘記與街坊一爭取民主、街、抗議的經歷。 他未對結果作仔細分析,但對對手明顯有部署及深謀遠慮而始料不及。鄺認為,他並不是一個懶人,亦非做議員後會不見人,16 年來用盡心血為街坊工作,從沒有欺騙街坊。然而對手勝便是勝,自己也要接受,希望對手能夠真心為街坊。 下屆會否再次參選,鄺坦言,四年後有什麼變化都未知。但服務街坊及爭取民主的心,在此刻及往後都不會放下。鄺笑言,會先處理好手頭上的個案。之後可以有多些時間陪家人,並希望完成學士學位課程。另外兩名未能成功連任的議員包括荃灣中心李洪波及麗濤區田世鳴。 王銳德:自動當選街坊好失望 民主黨王銳德在今屆自動當選,他笑言: 「街坊好失望。」民主黨一向備受追擊,尤其今屆選舉,民建聯強勢出擊,亦成功取得多個議席。但愉景區王銳德則免受選舉之苦。他坦言:「沒有人來選,感覺十分意外。」他還笑言: 「早已準備了70 至100 個街坊助選,但最終竟然不用選,街坊都表示好失望。」故王銳德越區為鄺國全助選。 荃灣鄉郊競爭激烈 此外,荃灣郊區西、梨木樹西及象石選區賽前預計爭持激烈,各現任議員亦能成功連任。荃灣郊區西四人激戰,為拉選票,各候選人一日內多次奔走於馬灣及豪景,非常辛苦。然而各候選人都十分守規矩,幾乎沒有投訴,於晚上更以螢光棒及電筒照明。最終蔡成火亦成功連任。 梨木樹西黃家華於選舉當日聲音已變得沙啞,他表示情惡劣,已對助選團說是「以輸來打」。對手王芝飛則表示,選舉心情有如辦嘉年華般,以平常心面對。林紹倫亦表示,候選人其實早決定投給誰,最後一刻改變不到意向。最終黃家華以2330 票大比數勝出。聯同梨木樹東的陳琬琛,為公民黨在荃灣區取得兩個席位。而公民黨新人莫子傑則未能成功擊退對手文裕明,文裕明更成為今屆荃灣區票王,取得2,638 票。 象石選區亦爭持激烈,民建聯陳振中追擊民主黨蔡子民,另一候選人廖志強則早上時段已坦言,信心已沒之前般大,並覺得有候選人不守選舉規矩,在天橋等地方掛宣傳品,選委會又不太理會感到失望。 最終陳振中以102 票之差,未能奪得議席,蔡子民成功連任。任村長的廖志強則取得164 票。 另外,在今屆選舉中,有三名候選人未能取得一百張選票。包括荃灣中心的梁浩華(23 票)、荃威的何德光(33 票)及袁方華(73 票)。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4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明報 L07 | 新界西專線 |
2007-11-24 |
新界西各區票王新登場 今屆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創新高,要勝過對手,各候選人都出盡法寶,全力拉票。當中有候選人特別獲選民「垂青」,取得票數之多冠絕同區,成為今屆選舉中最大勝利者。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及離島區,各區「票王」皆認為「努力為街坊做事」是獲得街坊支持的最大原因。 屯門票王陳文偉議會新力軍 2,925 票 富泰區是上屆新增的選區,民主黨方麗雯搶灘成功,惜4 年過後,被老對手民建聯陳文偉搶得議席,成為議會新力軍之餘,他並以2,925 成為屯門區票王。 陳文偉他笑謂,這區投票率高達五成,新增選民逾千,而且對手亦非常緊張這選區,故雙方都一同拉高投票率,對手也是高票(2,188)落敗, 「這個票數在其他區已經可以勝出」。他認為自己能夠勝出是因為地區工作紮實、與居民關係良好及助選團的努力。 他同時亦是今屆屯門區議員最年輕的當選人,未來將希望帶更多年年青人的聲音進入議會,選舉結束後,未來工作也開始「正常化」,一直在民建聯富泰的辦公室作聯絡處的他稍後都會自己開設議員辦事處。他亦表示: 「一個選舉結束,等如另一個選舉開始」,即將展開的立法會選舉又是另一場大戰,很快又要投入立會選戰工作。 葵青票王梁耀忠三度稱霸3,858 票在特區成立後, 區議會選舉先後在1999 年、2003 年及2007 年舉辦,在這三次選舉中,梁耀忠一支獨秀,連續三次取得葵青區票王稱號,成為三連霸。梁耀忠笑說: 「我都唔知道。但好似85年開始已經係。」要得到選民一直支持, 他認為: 「一定要勤力做,就會得到支持。」除了努力為居民服務外,要得到居民長期認同。梁估計,不同之處可能是有些候選人「跳來跳去」,自己就一直留在同一區,盡力為居民做事。 元朗票王郭強梅開二度3,427 票去屆自動當選, 前屆更以2,793 票登上票王寶座,瑞 愛選區民建聯的現任議員郭 強, 今屆以輕鬆姿態,以3,427 票,擊敗民主陣線鄭志明再度成為票王。在過去多次選舉中,獲得選民愛戴及支持,他感到十分開心。郭強說,自己多年來的地區工作低調,默默為街坊做事,甚少做「政治騷」。「94 年首次當選後全職服務居民,公開了自己的手提電話,讓街坊24 小時找到我幫手。」對於兩度成為元朗區票王,他不認為與對手實力較弱因素所致。他分析: 「可能今屆對手落區較遲,加上選舉工程準備不足,街坊支持因此較少。」他強調,無論對手強與弱,必定會認真應付;隨天瑞人口變化,內約近二成居民屬新搬入,對郭強地區工作認識不深,遂成他競舉的隱憂,但郭強以勤力感動街坊,選舉結果反映正是給予他最大的鼓舞。。 他坦言,可為選民及街坊,要應做的,可做的,他一定去做,做了後,都已盡了個人最大的努力,儘管仍有少數街坊不喜歡他,也沒辦法,他只為街坊做事,絕對是問心無愧。 兩度成為元朗區票王,郭強說沒有什麼秘訣,最重要是:「勤力、真誠、實幹」,而且也要不時為街坊提供娛樂活動,促進社區鄰里關係,與他們打成一片。 離島票后李桂珍要勤力承擔2,294 票前兩屆均沒有對手挑戰而自動當選,長洲北民建聯的李桂珍,今屆獲無向選舉事務處提交政綱,獨立人士劉振國挑戰,李桂珍以2,294 票大比數,打敗了只有167 票的劉振國。 對於自己成為票后,李桂珍感到有點意外,同時感謝選民及街坊的支持。她坦言,不會理會對手強與弱,會認真面對每一名參選者。她表示,選舉過程感覺絕不放鬆,做各足項的催票工作。「每次宣傳活動時,都要誠意懇請選民支持,給予選民一個遠景,推動社區和諧發展,儘管自己在社區已有30 多年的經驗。」她認為,選民認同她的政綱及工作理念,加上離不開的勤力及承擔,是獲得眾多選民支持的主要原因。 李桂珍說,在未來的4 年議會工作中,首要改善離島區,尤其在長洲及島嶼對外交通,關注青少年、蚊患、衛生環境、漁業前景,致力提升區內居住環境及質素。 荃灣票王文裕明盡力而為2,638 票文裕明在03 年以1,969 票,取得石圍角區議員議席,拋離兩個對手一千票。經過四年努力,今屆只面對公民黨一個對手挑戰,文裕明更取得2,638 票,一躍成為荃灣區的票王。文裕明表示: 「只是盡力而為。」文裕明笑言: 「無唸過做票王,但很高興得到的票數與自己預計的差不多。」他表示,工作只是盡力而為,對於是否票王「無乜所謂」,雖然貴為「票王」,文裕明認為不會有特別壓力。他表示:「選舉都係平常心,唔係輸就係贏。選票只係選民對自己工作的反映。始終自己有一日會退休、會落台。只希望日後工作盡力做好。」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5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明報 L01 | 新界西專線 |
2007-11-24 |
葵青民主派失領導地位 區議會選舉葵青區,有七區選區新人登場。民建聯多奪三個議席,議席總數增至四個;民主黨原有十一席,在葵涌區失去了葵涌議席,但取得新石籬議席,算是拉平,但青衣區的黃光武及劉碧堅均被民建聯擊落,故民主黨在青衣只餘下翠怡區的王雪盈,總計痛失兩席。 街工一得一失,仍保四個議席。自由黨三名新人均未能勝出,現任議員黎少棠更失去議席,自由黨在葵青區只餘下安灝區譚惠珍一席。綜合所得,民主派再難在議會中取得過半數支持。由於未能扳回劣局,區議會正副主席及各委員會正副主席席位勢難保留。 民建聯今屆派出十人出戰葵青,在民主黨及街工手上奪得三個議席,惟領軍的歐陽寶珍依然與區議員議席無緣,未能在葵涌選區中勝出。對於民建聯能在葵青區取得四個議席,歐陽寶珍表示,勝出的選區在預計之內,對結果感滿意,但仍有發展空間。 她坦言,新奪得的選區有很多地區問題未解決,他們仍要檢討工作,要比以前的議員做得更好,才不致在下屆選舉中落敗,故工作上仍有壓力。 民主黨:不能單靠街頭工作 民主黨今屆選舉失去兩席,民主黨吳劍昇表示,其實在99 年選舉已意識到要加強地區工作。本以為上屆(03 年)已出現今屆情,然而因七一效應而推遲了。他表示: 「對手的組織及網絡真的好強,有兩至三區同事都收到選民說『唔好意思,今次投唔到你了。』似乎有選民離我們而去。」他坦言,未做正式檢討,但亦知道只做街頭工作明顯已經不行,要改變工作方式。事實上,已有做些軟性活動,例如講座、嘉年華、旅行及茶聚等,但仍是未夠。 對於今次選舉對日後在葵青區議會工作,吳劍昇道: 「雖然民選議席中單計民主派人士會有十五至十六人,但加上委任議員,民主派始終屬少數派。未來四年可見議會工作更加艱難,估計會失去正副主席的席位。」街工梁耀忠選舉當日雖然四出為友好拉票,但他依然繼續成為葵青區「票王」,以3,858 票,力壓對手梁雪芳。街工梁永權,現任葵青區議會副主席,則被民建聯新人梁子穎以915 票之差擊敗。此外,有街工阿達之稱的新人黃潤達亦在葵涌選區中,擊退民主黨林立志及民建聯歐陽寶珍,以1,410 票之數拋離對手。 他表示,對手都好努力,大家的工作更給予政府壓力,令區內設施得到改善。他表示,地區工作與街坊建立良好關係最重要,期望能作出一個好榜樣,吸引更多人加入街工。林立志及歐陽寶雖已預計到結果,仍繼續留待點票結束,與黃潤達握手恭賀,非常有體育精神。 自由黨葵青區選舉亦受創,新石籬現任議員黎少棠失落議席,在選舉當日他曾表示: 「選舉以平常心面對,惟最不開心是石華、石佳樓的街坊對他誤會,期望時間能證明一切。」可是他以2,445 票不敵對手民主黨梁國華的2,680 票,未能成功連任。 葵盛西獨立梁玉鳳跑出 新人較技場的葵盛西選區,有民主黨、民建聯及陳偉業支持候選人參選,獨立候選人梁玉鳳,憑多年在葵盛西的工作,亦在上屆選舉後仍留守葵盛西,終得選民支持,以1187 票壓倒四名對手,擊退政黨,成功取得葵盛西議席。梁玉鳳表示,以他們的資源與兩政黨競爭,已預計很激烈,但成功非僥倖,對勝出感高興。梁在近日落區謝票之餘,亦與居民多見面。她承諾會落實社區工作,做好參選政綱內提及的工作, 「選完唔會唔見人。」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6 ---------- |
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By 陳財喜 |
2007-11-24 |
理性揭示敗選的迷思 資源足、地區工作實,無疑是民建聯的主要致勝本錢,不過,對於區議會的細小選區,最重要的是地區工作的質素和關懷度,以勤力博支持、以「數」換選票的時代早已過去。地區工作已進入新世代,需要有新思維,更要讓市民有新感受,食老本式的服務,將難復昔日的光芒。 選舉是一場以票數定生死,以成敗論英雄的格鬥遊戲,有人快活有人愁是必然的結果。民建聯,成功收復上屆失地,取得歷屆最好的成績,當然有不少值得借鏡學習的地方。但另一邊廂的「泛民主派」因戰果大幅滑落,領導層相繼請辭負責,不同形式觀點的反思檢討亦此起彼落,而一批民主黨的核心中生代更公開站出來要求對選戰的策略部署進行調整改革。為敗選把脈、為「泛民主派」查找不足,似乎已成為對今次區議會選舉結果進行分析評論的主基調。然而,在紛紜雜沓的檢討聲中,卻浮現一些迷思詭論,有必要予以探索釐清。 地區工作質素才是致勝關鍵 首先,資源足、地區工作實,無疑是民建聯的主要致勝本錢,特別是會員人數多達一萬一千多名的雄厚人力資源,在發展地區工作上佔盡上風。不過,對於區議會的細小選區,一萬多人也未免能分攤多少,最重要的是地區工作的質素和關懷度,以勤力博支持、以「數」換選票的時代早已過去。民協和張賢登的失利,正好印證地區工作已進入新世代,需要有新思維,更要讓市民有新感受,食老本式的服務,將難復昔日的光芒。 其實,傳統社團的組織性、凝聚性,以致地區動員能力都相對較強,在講求逐票計的細小選區來說,這是具有關鍵性的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力度並非傳統社團專有,「泛民主派」手上亦有不少的工會、中心和社團,特別是在區內的大廈組織,在歷次選舉中所展示的強力動員,根本與傳統社團不遑多讓。當然,從票數增減,可以清楚看到「泛民主派」的地區動員出現變數,起碼在開拓地區支持,表現未如理想,這是一個值得注視的信息。 作為「鬥票多」的遊戲,選舉的最基本工作,就是先要保住原有選票,開拓新增選票;然後再與對手搶其他選票。在今次區選中,幾個指標性的落敗者,蔡耀昌、陳家偉、羅俊毅的得票都較上屆低,亦即是一百多名至近千名原有支持者「變節離棄」,或不再支持,甚或轉投對手,這就是勝負的一個主要關鍵。若未能正視和堵截票源流失的問題,檢討恐將失焦。 人口結構轉移不是敗選理由 至於另一項較普遍提到的敗選原因,就是人口結構轉移,新增人口,特別是新來港人士,對民建聯有較大的認同和支持。本人認為這是果,而不是因。曾幾何時,這些選民也曾是讓「泛民主派」接連選勝的基礎。畢竟,水能載舟,更能覆舟,他們的意向轉變,與年齡和來港年期無關,社區服務的質量和適切度,才是影響民意走向的關鍵。這正好說明積累居民個案多達六千多宗的張賢登,最後卻敗於民建聯的新人姚國威。 當然,最值得探討還是所謂的「選舉鐘擺理論」。按道理,在行政主導體制下,香港的議會選舉雖已日趨政治化、政黨化,但並不存在政黨輪番更替的情況,特別是在區議會選舉層次,與區內居民的關係和支持,才是勝負的真正關鍵。與期說是選舉鐘擺,倒不如說是「搾蔗汁」,若不能與時並進,適時調整,就如「搾蔗汁」般,搾完一次,若不補充新蔗,最多只能再搾一、兩次,就搾無可搾。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5009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7 ---------- |
明報 K02 | 新界東專線 |
2007-11-24 |
各區選後形勢初探 北區 形勢大變天過半議席換新人在本港各區議會選舉中,以北區競爭最為激烈,47 人爭奪16 個議席。民建聯及民主黨分別派出14 人及10 人出戰區議會選舉。選舉結果亦令人意外,民主黨雖在聯和墟和石湖墟搶灘成功,增加兩個議席,但四名現任議員議席失守,議席數目由六席減至四席。至於民建聯,雖然兩名現任議員失守,但亦同時新增6 個議席,議席數目由目前的5 席增加至9 席。連同由委任成功變為直選議員的葉曜丞,區內共9 個民選議席換上新面孔,來屆面貌勢將轉變。 其中最受注目的是石湖墟選區,因該區現屆議員陳興福決定不再參選,引來包括民主黨前任雙料議員黃成智、民建聯的王潤強及兩位獨立候選人廖錦昌及黃聯發出戰。由於四名候選人均在區內有一定的支持度,令選情更加緊張。在投票當日,黃成智、王潤強及廖錦昌均一早「佔據」上水名都外的有利位置,向前往投票站的選民拉票。 由於王潤強在區內的中學任教多年,他的數十名畢業生及學生,自發組成義工助選團,在火車站通往上水中心的天橋上向王助選及派發宣傳單張,聲勢浩大;而黃成智則不斷在區內巡迴「叫咪」,呼籲選民踴躍投票。黃更在當日提到,若是次不能重返區議會,將不會考慮參加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結果黃成智以1,534 票,成功當選,第三度重返議會。 黃成智第三度返議會 至於華都選區方面,是由民建聯最年輕、年僅21 歲的姚銘挑戰該區現屆區議員、民主黨的潘忠賢。民建聯以人海戰術,在區內所有居民出入口均派有助選團向選民拉票,該黨二名副主席蔣麗芸及劉江華更在傍晚到場為姚站台助選,劉更聲言姚銘能在選舉中報捷。比較下潘忠賢的助選團人數較對方輸蝕,只能集中人手在碧湖花園外向市民揮手問好,不過潘對自己的勝算充滿信心,以平常心對待結果,並認為對方只是「自我陶醉」,結果一如潘忠賢的預料,以2,547 票對1,739 票勝出,成功連任。 民建聯大舉回朝 沙田 沙田區議會議席以親政府與泛民比例為六四,可是在1118 後,這情以不復再,民建聯及公民力量分別有議席的增加,分別增加5 及2 席。隨泛民不少二線人馬紛紛被拉下馬,連泛民「大佬」蔡耀昌也以186 票之相差落販給龐愛蘭,令泛民只有6 席。 民主派在是次選舉中,在沙田失去較多議席,獨立民主派人士紛紛落敗,也有因為數名民建聯候選人收復失地,奪回4 年前失去的議席。蔡耀昌表示,泛民在今次區議取得的成績未如理想,會作出適當的檢討。他坦言擔心日後區議會會出現失衡的情。 民建聯:滿意成績 民建聯上屆失去頌安及錦濤這兩個孖區的議席,今屆劉江華沒有出戰,派出新人楊文銳及葛珮帆成功收復失地,他笑言,今次票源有不少屬中產及專業人士,這證明該黨近年致力建立年輕及專業形象有關。 民建聯沙田區議員彭長緯也表示,大家對於今次區選成績表示滿意,遺憾是江活潮只欠40 票,最終未能取得議席,他認為,民建聯有紮實的地區工作,是今次區選的致勝之道。 公民力量:全數連任 今次區選,公民力量派出21 人出選,共有19 人勝出。韋國洪對此成績表示滿意,他表示,最高興莫過於現任議員能夠全部成功連任,這表示公民力量過去工作得到市民的認同。以沙田及西貢為服務據點的公民力量,在是次區選取得接近9 成的勝出率(包括5 人為自動當選),是全港所有參政團體之冠。 至於當日的焦點選區相信非火炭區莫屬,三年前「七一遊行」搞手之一蔡耀昌,最終以186 票敗給首次參與區選的龐愛蘭,反映七一效應消失。據悉,蔡在當日下午已知情況危急,即使告急拉票仍無補於事。蔡承認選民可能覺得他的地區工作不足,需要檢討,他會繼續服務社區。 蔡耀昌表示感意外,會反省賽果,是否仍有選民覺得他的工作未夠全面,而對手龐愛蘭強調自己有20 多年社區工作經驗,並非「空降」。她說自己主要專注民生議題,不空談政治,例如她留意到居民,關注火車站附近的空氣和交通問題,於是成功爭取綠化馬路,並改善交通燈轉燈時間等。成功當選為沙田火炭區區議員的龐愛蘭表示,現階段沒有考慮是否參加立法會選舉。 多資深議員落馬 西貢 西貢區議會過往是連任率最高的一個選區,去屆只有一人連任失敗落馬。不過,四年過去,傳統不再,今屆共有四名現任議員落馬,當中三人更是有超過十年議員經驗。今屆泛民雖然議會中仍能保留有8 個議席,但議席數目由20 個增加至23 個,變相沖淡泛民在議會的影響力。屬泛民一員的周賢明,現時的區議會副主席一位下屆可能不保。 今屆西貢區議會共有四名議員落馬,包括民主黨的彭淑儀、林然、前民主黨的石志強及前公民力量成員羅祥國,其中後三者當議員年資更長達13 年。取而代之的包括獨立的維景灣畔業委會主席陳繼偉、民建聯的祁麗媚、公民力量的譚領律,以及民主黨的林少忠。在新增的三個選區,民主黨則取得其二(梁里及張國強),另一個新選區環保區,則由獨立的吳雪山奪得。 兩大黨議席各增一 政黨形勢方面,民主黨失去兩席(彭淑儀,林然),但同時增加三席(梁里、張國強及林少忠),議席難得有1 席增長。民建聯方面,議席由8 席增加至9 席(邱志雲棄選,邱玉麟及祁麗媚新當選)。公民力量則維持3 席(羅祥國落選,譚領律新當選)。前線則保持1 席。至於自由黨、公民黨及社民陣則全軍覆沒,未能在西貢區作零的突破。 公民力量區議員溫悅昌表示,計同前成員羅祥國,他們五人原先預計可以坐四望五,但最終只維持三個議席,確是有點失望,但成績可算合格。他並表示,譚領律由於有學歷及在地區工作多年,勝出是意料之內。 民建聯的民選議席由8 席增加至9 席,民建聯西貢將軍澳支部主席溫悅球認為,該黨在西貢區的整體表演可算是合格,他認為,取得這個好成積,主要是因為各候選人在地區做了大量的工作,再加上市民對政治爭拗已感煩厭,選民希望選出做實事的候選人,而祁麗媚能順利當選,亦是他意料之內。 高學歷候選人落敗 不過,溫悅球表示,對三名擁有碩士學歷的候選人,包括林仲科、葉子弘及連楚強挑戰現任議員失敗感到可惜,特別是林仲科,只是與當選者柯耀林相差百多票。他相信,他們落敗由於要兼顧自己的正職,未能全身投入今次選舉,亦從中可見兼職從政愈來愈困難。 民主黨議席由三增至四,該黨西貢區黨團召集人林然則表示,對今屆戰果確是有悲有喜,喜的三位新人都能成功當選,特別是林少忠及梁里,預計他們是場硬仗,勝出不易。可惜是兩名現任議員,包括他和彭淑儀都未能成功任。分析敗因,林然認為,他與彭淑儀都有一個共通點,是對手均獲屋苑法團或業委會支持,在欠缺地利下,很多工作都受掣肘。 屬泛民一員的周賢明,去屆由於獲港進聯議員支持而當選為區議會副主席,但隨港進聯與民建聯合併,以及泛民議席未能增長,周來屆預計將難續任副主席,據聞公民力量成員有意染指該職。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7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8 ---------- |
香港商報 B01 | 香港新聞 |
2007-11-24 |
新移民成區會選舉新力量 【商報專訊】記者黃存新報道:區議會選舉剛結束,香港大學地理學系昨日公布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區議會選舉中4大政治陣營所得議席,結果顯示,07年區議會,獨立人士候選人所得的選票總數與「泛民主派」及親建制派平分天下,而新移民人數較多的地區,「泛民主派」所得到的票數亦顯著下降。 獨立人士不容小覷 香港大學地理學系地理信息系統小組聯同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就2007年區議會選舉中4大政治陣營———親建制派、「泛民主派」、自由黨及獨立人士從地理版圖上所得議席,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泛民主派」和親建制派所得選票總數分別有150417票及150616票,同樣佔31%,獨立人士有175884票,佔35%,自由黨有14344票,佔3%;而在07年港島區區議會勝出選票中,親建制派佔25.45%,「泛民主派」佔25.26%,獨立人士佔47.1%。 對立會港島補選有所啟示 港大地理學系副教授賴珍表示,調查顯示,獨立人士的支持者的票數不容忽視!從版圖中反映出獨立人士在某些地區,如黃大仙、觀塘、元朗等佔據相當多議席,而部分為親建制派的主要支持地區,如觀塘區,在34席中,獨立人士已佔22席 賴珍強調,「泛民主派」與親建制派傳統上是六比四選票比例,但在是次區議會中,卻出現「泛民主派」、親建制派及獨立人士出現三分天下局面;她認為,在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中,候選人應有所策略,爭取得到獨立人士的支持者票數。 另外,在版圖中亦顯示,新移民集中的地區,「泛民主派」得票顯著下降。賴珍舉例在葵青、深水區,居港7年至10年的內地新移民,葵青區01年有6740人,但到06年有17099人;而深水01年有6175新移民,但到06年,有11724人,居港7年至10年的內地新移民佔人口的比例,由2001年約1.5%,到2006年,已升逾3%,實際人數的升幅為1至1.5倍,她相信這些新移民在地區選舉中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1005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9 ---------- |
南華早報 EDT3 | EDT | By Eva Wu |
2007-11-24 |
More mainlanders meansfewer votes for democrats Pan-democrats suffered some of their worst electoral setbacks on Sunday in districts with more mainland migrants recently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cy. The parties' worst failure came in Kwun Tong, where they lost seven seats. It is one of five districts where more than 3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are mainlanders granted permanent residency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other districts were Yuen Long, Sham Shui Po, Kwai Tsing and Islands. It is not known what proportion of these permanent residents are adults and how many of those were registered to vote. Six years ago mainlanders with recent permanent residency made up 1.5 per cent of potential voters, and were concentrated in two districts, Kowloon City and Yau Tsim Mong, said Lai Poh-chin,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 geography department, who studied the impact of mainland voters on last weekend's polls.
Hong Kong Island and Tai Po remain the districts with the lowest proportion of mainland migrants among potential voters.
Professor Lai said democrats failed to hold on to seats in districts where the population of mainland migrants had risen.
"Four years ago, district council seats in Kwun Tong and Sham Shui Po were mostly taken by democrats," she said. "They enjoyed around 60 per cent of the vote. But that did not happen in Sunday's polls." In Kwun Tong, pan-democrats won 10 seats four years ago, but only three seats on Sunday; in Yuen Long, pan-democrats won six seats four years ago but only two this year. She said the "pro-government camp" had been building up its contacts with new arrivals from the mainland for the past year or two and this could have affected the choices of voters of mainland origin.
Meanwhile, independent candidates managed to capture more seats on Hong Kong Island, an outcome which could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by-election there for a Legislative Council seat on December 2, Professor Lai said. Pan-democrats have said they are still confident their candidate, Anson Chan Fang On-sang, will win 60 per cent of the vote.
Professor Lai said how the voters who backed independents on Sunday cast their ballots in the by-election could have a big impact on its outcome. She noted that some self-styled independent candidates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were allied with political parties. Still, she said by-election hopefuls should think hard about how to garner their votes.
Eight candidates are contesting the by-election, which was triggered by the death from cancer of Ma Lik, chairman of the Beijing-friendly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The DAB is supporting the candidacy of former security minister Regina Ip Lau Suk-yee.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27010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0 ---------- |
星島日報 A12 | 港聞 |
2007-11-24 |
獨立參選分薄政黨票 區選打破六四得票定律 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但各區得票率是未來選舉的重要參照,尤其是十二月二日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港大地理系利用地理訊息系統,分析區選結果,顯示泛民與親建制派所獲的議席叮噹馬頭,但近半的議席由獨立候選人取得,可能打破傳統民主派與建制派得票六四之比。 記者蔡傳威 根據港大地理系的統計,泛民主派在港島區贏得十八個議席,涉及二萬一千一百零八票;新建制派則贏得十九席,涉及二萬一千二百四十六票。不計輸掉議席的票數,兩個陣營均獲得約四分一的選票,而獨立人士則獲得近一半的支持。 灣仔及南區奪半數席位 該系副教授賴寶珍表示,在港島的灣仔區及南區,獨立人士贏得逾半議席,可能影響民主派在獲六成選票的傳統,在區選支持獨立候選人的選民,如何在港島區補選中投票值得重視。但她指出,數字上未能解釋選民的投票行為,而獨立人士背後的真正政治理念,亦非她們的研究範圍。 另外,該系亦從政府統計處,獲得本港近年居港滿七年的內地新移民的數據(包括選民與非選民),以此比較黨派贏得的議席。統計數字顯示,○一年本港居港滿七年的新移民人口佔總人口百分之一點四,到○六年數字已上升至二點二,其中以離島區、元朗區、葵青區及觀塘區,新移民人口的增長率在各區名列最高。 新移民區泛民失票 賴寶珍表示,這些新移民集中的地區,泛民在今次選舉得票,較○三年有顯著下降,但她未能提供詳細數據。她估計,兩者的關係與親建制派銳意針對新移民提供社區服務有關,令新移民選民傾向在選舉時投票予親建制候選人。「如果新移民充分利用投票權,可以對選舉結果產生很大影響。」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300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1 ---------- |
明報 K01 | 新界東專線 | 頭條故事 |
2007-11-24 |
兼職從政無運行 上周日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面對前所未有的大敗,泛民推薦的近300 名候選人,最終只有108人勝出。在新界區,不少有逾十年議會經驗的民主派區議員,例如北區的周錦紹、西貢的林然、沙田的劉帶生、荃灣的鄺國全、葵青的梁永權、大埔的李志成,均被中箭下馬。 而民建聯則大舉回朝,共搶佔115 個席位,新當選者人數更高達52 人,當中不少更為全職幹事或議員助理,在地區長期服務,猶如「影子議員」。有學者認為,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愈來愈高,兼職參政愈難取得好成績。 為部署今屆區議會,各大政黨安排不少受薪的社區幹事或議員助理,長期在地區服務,建立居民網絡,猶如一個「影子議員」,而最終取得成績也相當不錯。例如葵青區,7 個新當選者中,6 個為全職在地區工作;元朗區6 個新當選者,亦有5 個是全職服務。實際個案方面,取得四千多票的北區票王民建聯劉國勳,四年前區選落敗後,全職在地區服務,終以大比數擊敗,身兼電腦資訊顧問的兼職議員劉德昌。24 歲的民建聯受薪幹事姚國威,也在元朗宏景選區,以300 多票勝出三個月前才辭去小學教席的民主黨張賢登。另一方面,西貢區三名擁有碩士學歷,但本身另有正職的候選人,均挑戰現任區議員失敗。 空喊口號難取議席 專門研究本港各級選舉的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鄺錦鈞表示,隨董建華離任,曾蔭權上場,本港經濟情逐漸轉好,進入繁華盛世,03 年空喊「踢走保皇黨」等政治口號,便能取得議席的情,已不可能再出現,今屆勝負全靠本身實務。而從今屆戰果所見,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愈來愈高,兼職從政,愈來愈難取得好成績。 「區議會是一個很小圈子的選舉,每個選區只有萬多名居民,從政人士與選民之間的聯繫及接觸可說相當重要,但若區議員本身有其他正職,在分身不下的情,社區曝光時間不足,很容易給選民『成日唔見人』,在選舉前才出來拉票的壞印象,這些壞口碑並一直會在社區蔓延,對連任造成很大的傷害。故兼職議員要很懂得分配時間及要投放更多資源在社區,否則很容易會被拉下馬。」鄺錦鈞分析道。 政黨資源勝負關鍵 目前不少政黨安排受薪社區幹事或議員助理在地區上開荒,鄺錦鈞認為,他們在參與區選存在很大的優勢,例如可以長時間在地區建立網絡,以及經常在地區出現建立形象,但選民可能不理解他們是受薪的。現任議員與之抗衡唯有爭取更多時間的曝光,進行更多的服務。故區議員及從政者全職化將是日後的大趨勢。 從政者除要求全職化,資源亦絕對影響勝負。鄺錦鈞指出,市民對區議員的要求,再不單是官民之間的橋樑,更是公共福利的支配者,提供廉價旅遊、身體檢查、老人下午茶聚等,已變成區議員必不可少的工作。各政黨的資源多寡,也成為能否成功搶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0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2 ---------- |
明報 K11 | 新界東專線 |
2007-11-24 |
新界東票王逐個捉 今屆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創新高,要勝過對手,各候選人都出盡法寶,全力拉票。當中有候選人特別獲選民「垂青」,取得票數之多冠絕同區,成為今屆選舉中最大勝利者。沙田、大埔、北區、西貢,各區「票王」皆認為「努力為街坊做事」是獲得街坊支持的最大原因。 新界票王劉國勳慶幸工作獲認同年僅26 歲的劉國勳於2003 年區選以300 票之差落敗,無緣進入區議會,四年後捲土重來,加強地區工作,最後以4,159 票當選成為新界票王。劉國勳坦言感到高興,這證明工作得到居民的認同及信任。他認為現今的選民會分析及留意候選人的政綱,因此地區工作實是很重要。 其實,劉一直給人謙厚的印象,他將今次功勞全歸於義工幫忙, 「其實日已得到百多名義工幫手,後來,有人自願加入做義工,令助選團人數增至200 多人,真是感謝他們的幫忙!」上屆區議會選舉,他只取得1,930 票,四年過去,在今屆區選中成為新界票皇,究竟他認為自己較對手有何優勝之處? 「根地區,讓街坊經常看見我,與他們熟絡後,得到的就是鐵票,有感情的票。」他公開其網址、msn、手電、工作報告予居民,全天候與選民接觸,務求做到紮根地區。 羅光強當票王感意外 受到早前法團選舉事件及被人破壞宣傳板困擾的羅光強,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未受到事件的影響,以3,480票當選,成為沙田區票王議員。對於高票當選,他坦言感到意外。 對於當選成為沙田區票皇,羅光強坦言感到意外,他認為富龍選區於今屆區選只有接近四成的投票率,較上屆接近5 成的投票率為低,他記得截至投票當日下午6 時30分,投票率只有兩成。因此,他在巴士站等地方,呼籲選民投票。羅光強認為較對手優勝的條件是,地區服務較強,年輕及有幹勁。至於,當選後,他除了繼續致力於地區工作外,也希望將馬鞍山打造最優質的居住地區。 任啟邦:票王只是虛名 大埔區票王依然是民主黨任啟邦,他以2,837 票蟬聯,但比去屆少338 票,對手巫偉文也有2,509 票,贏得一額汗,不過,他認為票王只是虛名,又笑謂該區贏得的都肯定是票王,因為怡富區是大埔眾多區中選民人數最多,多達11,200 多人,是大埔區之冠,除開都一定票數較多,就好像以往太和區一樣。 西貢票王譚領律:意料之外 上屆高票落敗的公民力量新人譚領律,今屆終一雪前恥,取得3,072 票,大幅拋離競逐連任的石志強,更一舉成為西貢區的票王。在11 月18 日投票日生日的譚領律,可說得到一份重量級生日禮物。 譚領律現職劉江華議員助理,去屆曾出選西貢翠林區,雖取得近2,000 票,但仍以700 票之差敗於現任議員石志強。經過四年的努力,今屆再接再厲,繼續參選,但他沒有想過取得3072 票成為西貢區票王,他坦言: 「參選信心只有一半一半,因為對手是有逾十年經驗的資深區議員,地區基礎穩固,而且自己又不是居於當區,故初時預計大家最多相差只百多二百票,真沒想到可以贏對手千多譚領律表示,其實今次輸贏都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故今次獲勝,心情都相當平靜,目前考慮的並不是如何慶祝,而是思考如何做好未來四年的地區工作。「翠林是一個舊屋,有近二十年歷史,設施殘舊,很多問題需要跟進處理。」他並稱,雖然早前成功取得註冊社工資格,但在短時間內仍會全力做好地區事務,不急於另外尋找工作。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3 ---------- |
明報 L01 | 新界西專線 | 頭條故事 |
2007-11-24 |
*兼職從政無運行* 上周日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面對前所未有的大敗,泛民推薦的近300 名候選人,最終只有108 人勝出。在新界區,不少有逾十年議會經驗的民主派區議員,例如北區的周錦紹、西貢的林然、沙田的劉帶生、荃灣的鄺國全、葵青的梁永權、大埔的李志成,均被中箭下馬。 而民建聯則大舉回朝,共搶佔115 個席位,新當選者人數更高達52 人,當中不少更為全職幹事或議員助理,在地區長期服務,猶如「影子議員」。有學者認為,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愈來愈高,兼職參政愈難取得好成績。 為部署今屆區議會,各大政黨安排不少受薪的社區幹事或議員助理,長期在地區服務,建立居民網絡,猶如一個「影子議員」,而最終取得成績也相當不錯。例如葵青區,7 個新當選者中,6 個為全職在地區工作;元朗區6 個新當選者,亦有5 個是全職服務。實際個案方面,取得四千多票的北區票王民建聯劉國勳,四年前區選落敗後,全職在地區服務,終以大比數擊敗,身兼電腦資訊顧問的兼職議員劉德昌。24 歲的民建聯受薪幹事姚國威,也在元朗宏景選區,以300 多票勝出三個月前才辭去小學教席的民主黨張賢登。另一方面,西貢區三名擁有碩士學歷,但本身另有正職的候選人,均挑戰現任區議員失敗。 空喊口號難取議席 專門研究本港各級選舉的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鄺錦鈞表示,隨董建華離任,曾蔭權上場,本港經濟情逐漸轉好,進入繁華盛世,03 年空喊「踢走保皇黨」等政治口號,便能取得議席的情,已不可能再出現,今屆勝負全靠本身實務。而從今屆戰果所見,選民對區議員的要求愈來愈高,兼職從政,愈來愈難取得好成績。 「區議會是一個很小圈子的選舉,每個選區只有萬多名居民,從政人士與選民之間的聯繫及接觸可說相當重要,但若區議員本身有其他正職,在分身不下的情,社區曝光時間不足,很容易給選民『成日唔見人』,在選舉前才出來拉票的壞印象,這些壞口碑並一直會在社區蔓延,對連任造成很大的傷害。故兼職議員要很懂得分配時間及要投放更多資源在社區,否則很容易會被拉下馬。」鄺錦鈞分析道。 政黨資源勝負關鍵 目前不少政黨安排受薪社區幹事或議員助理在地區上開荒,鄺錦鈞認為,他們在參與區選存在很大的優勢,例如可以長時間在地區建立網絡,以及經常在地區出現建立形象,但選民可能不理解他們是受薪的。現任議員與之抗衡唯有爭取更多時間的曝光,進行更多的服務。故區議員及從政者全職化將是日後的大趨勢。 從政者除要求全職化,資源亦絕對影響勝負。鄺錦鈞指出,市民對區議員的要求,再不單是官民之間的橋樑,更是公共福利的支配者,提供廉價旅遊、身體檢查、老人下午茶聚等,已變成區議員必不可少的工作。各政黨的資源多寡,也成為能否成功搶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4 ---------- |
明報 L02 | 新界西專線 |
2007-11-24 |
元朗、離島最新形勢 元朗 民建聯大勝有力染指主席位 綜觀元朗區選舉結果,在29 個民選議席中,親政府陣營取得空前的勝利,收復去屆因七一效應,在元朗市及天水圍失地。民建聯成為大贏家,共取得7 席,連同社團聯會以獨立身份參選2 席,鄉事及友好約6 席,未計算自由黨的3席,餘下泛民主派跌至4 席。在民選席位方面,親政府派系肯定已取得議會的控制權,雖然民建聯的區議會主席鄧兆棠,按政府委任慣例,鄧再度獲委任的機會不高,但有地區人士相信,民建聯成員有望打破鄉事派歷來擔任區議會主席的傳統,推出民建聯議員擔任主席一職,而關鍵總終取決於政府委任議員的成份為何,及鄉事派最終取態等兩大因素。 十子去一子還民主陣線: 泛民主派方面,最令人意外的,去屆因七一效應在元朗市接近全勝的政團民主陣線,今屆更派出10 人出戰,最後只有「龍頭」麥業成能夠成功「過關」。對於選舉結果,麥業成表示對戰果感到十分意外,與最初預計略有增長的情大有出入。他分析民主陣線慘敗之原因,主要是己方部署失當,擴展過急,宣傳策略未獲選民認同,此外,民主陣線低估了親政府陣營的龐大的動員力,加上略有輕敵,如資深議員黃彩媚今屆下馬,乃因對手成功抹黑其區會出席率,成功轉而視線等,該政團稍後會開會檢討。 天水圍大意失荊州民主黨: 民主黨今屆採用「精兵政策」,派出5 人參選,目標是增加該黨的議席數目,但結果是原地踏步,維持2 席。儘管新人鄺俊宇在北朗成功突圍,另外2 位新人則告敗陣;更甚的是,民主黨司庫、新西支部重量級人馬張賢登,在宏景選區慘遭滑鐵盧,被民建聯新秀姚國威擊敗,令民主黨頓失天水圍據點,現只餘下元朗朗屏仍未失守。民主黨元朗區選舉統籌張賢登總結失敗經驗時表示,該黨會吸取經驗,分別在個案工作、地區工作及居民組織網絡三個範疇,重新部署新工作模式。 結果非常滿意民建聯: 民建聯派出11 人出戰,7 人當選,坊間形容民建聯元朗區可以用大勝二字形容。民建聯元朗支部副主席梁志祥表示,對選舉結果非常滿意,但出現這個佳績感到有點意外。「選前不少民調反映民建聯與泛民對手支持度『叮噹馬頭』,想不到不少選區得票大幅超過對手;而另一方面本港政經大氣候改變也是主因。」梁志祥指出,該黨吸取03 年區選失利的經驗,不少新人及地區幹事,提早在地區開拓,加強組織及服務,多做務實的工作。他認為社會整體大氣候變化難定,估計該黨元朗區在下屆選舉續維持這個成績具有難度,該黨除了繼續注重務實地區工作外,也會銳意培養年輕的新人接班。 他表示,民建聯在區會中雖較人多,絕對不會主導議會事務,並樂意與鄉事派、泛民主派,在民生事務上加強溝通,令地區整體發展獲益,並不會「封殺」只佔少數的泛民主派。 勝出率三分一不理想 自由黨: 同屬親政府陣營的自由黨今屆派出9 人出選, 部分更與民建聯「撞區」,只有3 人當選,而該黨的「龍頭」黃勝棠也只以17 票之差險勝對手。負責該區選舉統籌的黃勝棠表示,對選舉結果有少許失望,但仍可接受,因該黨部分新人落區時間較短所致,他表示,該黨稍後會對選舉工程進行檢討,未來會進一步投放更多資源加強地區工作。 離島 民主黨未能作「零的突破」 隨人口增加,離島區議會今屆在東涌地區新增了兩個民選議席,除愉景灣外,該區一直是鄉事派及親政府派的據點,兩個新增選區包括逸東北及東涌北,工聯會與公民黨各取一席,而選前大熱門之一,民主黨郭平卻未能為該黨在東涌成功打破「零的議席」局面。建立不久的公民黨便成為泛民主派在東涌「一哥」位置。 從民選議席分析,民建聯多名現任議員能順利連任,連同自動當選南丫及蒲台的余麗芬,共有5 名,加上工聯會鄧家彪、友好獨立人士黃福根等,親政府派已達7 名。再連同鄉事派民選及當然議員,相信離島區議會仍會維持由民建聯與鄉事派控制的局面,議員變動性不高,有地區人士預計,現任區會主席林偉強與副主席周轉香,如無意外可來年議會中順利連任。 民建聯離島支部主席周轉香表示,初步對區選成績感到滿意,該黨整體獲得票數比去屆有所增加但仍有缺失,她指新人鄭天樂未能在中產集中的東涌北選區當選,十分可惜;該黨會從挫折中吸取經驗,令更多中間、新搬入選民支持該黨服務理念。 公民黨2 人勝出 公民黨新界西支部主席陳家洛表示,該黨離島區派出4 人參選,2 人當選,對賽果感到滿意,而個別候選人如安劍英面對離島民建聯「大家姐」周轉香,也給予對方頗大的壓力,可謂雖敗猶榮;而公民黨在未來加強投放資源於東涌區,社區幹事也承諾在原區服務,繼續發揮地區監察者的作用。 而從整個新界西公民黨總得票數達13000,得票率約三成九,對去年3 月成立的政黨而言,成績算有所交代,新西團隊發展初見成形,不排除在來年立法會派出成員參選。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4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5 ---------- |
文匯報 A12 | 香港新聞 |
2007-11-24 |
港大分析: 獨立候選人贏多區議席 【本報訊】(記者 葉詠儀)香港大學地理系及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就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成績,分析本港四大政治陣營在全港18區的分布情況。結果顯示,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者,在黃大仙、觀塘、元朗、九龍城、灣仔和南區,均佔據了相當多的議席,故認為這些地區的選民的取向,會對日後的選舉有一定影響。 負責該計劃的港大地理系副教授賴寶珍昨日表示,是次的數據顯示,獨立候選人在多個地區均取得良好成績,例如觀塘區,34個席位中,獨立候選人就佔了22席,故選民投票取向對日後選舉有一定影響。而港島區,從灣仔、南區、中西區及東區的投票情況可見,「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率比例並非為6與4之比,反之為獨立、「建制派」、「民主派」各約佔3成票,即三分天下,故各候選人應該專注研究,如何成功爭取這批選民的支持。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5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6 ---------- |
南華早報 EDT15 | EDT | By Albert Cheng |
2007-11-24 |
New blood needed The pro-establishment political groups, led by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won a resounding victory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at the expense of the pan-democrats. Within the pro-democracy camp, the Democratic Party suffered a crushing defeat,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ared no better.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e elections for all political parties, politicians and the government. There was no debate in these elections. Without the "July 1" effect, the turnout rate was down from 44.1 per cent in 2003 to 38.83 per cent, but it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e 35.82 per cent in 1999. Furthermore, a record 1.14 million voters cast their ballots. This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Hong Kong people are not politically apathetic. We are a very mature civil society.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district polls were not only about political debate; livelihood issues loom larger in voters' considerations. Four years ago, the pro-establishment parties were punished for the government's poor performance. People made their dissatisfaction known by voting for the opposition parties, but these votes did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support for the pro-democracy camp.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supporting democracy and backing the pan-democrats. Some pan-democrats were elected on the back of widespread public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those who did not serve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well were deserted by the voters. Democracy is about checks and balances. In 2003, when public anger was at its peak, the opposition enjoyed a good spell. Four years on, the economy has fully recovered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fallen to 3.9 per cent. There is also a new government. Though people do not necessarily support its policies, they may not wish to punish it by voting for opposition partie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pan-democrats had no chance with their monotonous agenda. Since the handover, society has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Political parties will be consigned to the waste bin if they only repeat their past formulas for success. Hong Kong's problems are all very complicated, be it the economy, housing, health care,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 welfare, family crises or the ageing population. They all call for new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Democratic Party strategist Lee Wing-tat tried to blame their failure on insufficient resources, saying that their opponents could finance a strong network to canvass votes. This is nothing new. Their opponents have always enjoyed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mor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hand. Furthermore, this gap will remain, eve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suffrage; the Democratic Party will have to face a similar challenge then. Not only did the Democrats fail to motivate voters with their lifeless political platform, they also failed miserably on livelihood issues. Their defeat was inevitable, because they fielded an amateur team to face the DAB's professionally run political machin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neglected its youth league. The so-called second-tier leaders are all men in their 40s. Voters are sick and tired of the same old faces in politics. Part of the DAB's winning formula was its courage to field young candidates. Half of the young candidates below the age of 30, from both the DAB and the Democratic Party, were elected, suggesting that voters were yearning for change and new faces. In view of this, legislators should no longer take part in district elections, in order to giv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ore opportunity to grow. History is full of ironies. Four years ago, campaigning centred on kicking out the pro-establishment parties. The result was that almost all the candidates with a "democracy" label were elected. This year, the so-called "opposition parties" were chased out by their pro-establishment rivals. The tide of public sentiment has turned. The pan-democrats have no choice but to adapt to the new landscape and start nurtu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liticians. Albert Cheng King-hon is a directly elected legislator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27015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7 ---------- |
信報財經新聞 P07 | 政策政情 |
2007-11-24 |
李永達:泛民今次跌得未夠痛 區選大敗嚴重衝擊泛民主派立法會選情,民主黨前主席李永達預計,泛民在明年直選和功能組別均勢危。他直言,「我是相信有鐘擺理論,但顯然泛民今次跌得未夠痛,可能要到陳太輸,泛民剩下十五席,屆時鐘擺就真的會擺回泛民一邊。」為保民主黨命脈,李永達建議,在落選的第二梯隊當中挑選約十人,由黨每年斥資約一百萬提供全職和兼職月薪,對得起服務多年的黨員之餘,亦積極部署四年後捲土重來。 經歷區選一役,泛民對明年立法會選舉均不感樂觀,李永達昨天與傳媒茶時分析,明年立法會選舉泛民可能會由二十五席降至二十席,會計界譚香文、資訊科技界單仲偕和醫學界郭家麒不一定可保議席。在直選方面,民主黨要保持五大選區每區一席也不太穩,例如九西涂謹申可能只會險勝,九東李華明亦已失掉不少「樁腳」,港島區都未必可保兩席,加上另一個變數是社民連黃毓民和公民黨毛孟靜明年亦會參選,支持民主的選民大可選擇其他泛民候選人。 問及泛民會否因而整合,李永達表示,「我是相信有鐘擺理論,但顯然泛民今次跌得未夠痛,要到陳太輸,泛民剩下十五席,屆時鐘擺就真的會擺回泛民一邊。」他說,陳方安生已是泛民當中最強勁的人選,如果陳太也只能險勝,泛民在港島區的選情將更危險,「唔通以後要(天主教香港教區樞機主教)陳日君出來選?」因此,他將於年底展開立法會競選工程,比往年提早一大截。 李永達承認,發覺民建聯和工聯會早已超越九九年的舊式選舉方法,不單止是量變,更是質變,有很細緻的資料庫記錄社區網絡,達到現代化和專業的選舉做法。他解釋,傳統「箍票」方式單靠一個地區人士在選舉前催谷其網絡內的人士投票,但今次區選可見,民建聯和工聯會是透過個別活動吸納地區人士。例如舉辦一次有關愛護動物的活動後,即可做到記低每位參加者的姓名、聯絡方法,甚至家中有多少寵物,然後定期就有關愛護動物的議題舉行活動,從而建立人際網絡。他表示,民建聯和工聯會在這方面的確值得稱讚和學習。 為了鞏固黨內勢力,四年後捲土重來,李永達建議在今屆區選落敗的第二梯隊中,挑選約十名「很打得」、又善於辦選舉工作的人才,例如天水圍北張賢登、黃埔東陳家偉、觀塘區羅俊毅等,由黨提供地區辦事處和資助予他們搞活動,全職的提供月薪一萬元,半職的則五千,民主黨將每月騰出約十多萬,一年便要預留百多萬,他認為「也算是有交代」。 民主黨將積極籌集資金,不排除要將黨內資源重新分配,李永達表示,希望民主黨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有朋友。此外,因應區選頻頻傳出涉嫌違規和舞弊事件,泛民擬聯署去信立法會制度事務委員會,要求在補選之後展開討論■ |
|
文章編號: 20071124391002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8 ---------- |
信報財經新聞 P07 | 政策政情 |
2007-11-24 |
新移民區泛民區選失利 區議會選舉戰果,除反映泛民主派與親建制派的支持度,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與港大地理系合作的研究結果指出,新移民集中的地區,泛民得票顯著下降;其二是聲稱是「獨立人士」在個別選區佔據相當多議席。 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指出,從十八區整體選舉結果,到港島區單一的選舉結果,兩者均打破「六四黃金」定律,預料上述兩項因素在立法會補選及未來的選舉中,將產生更大影響。她又提醒選民選擇聲稱「獨立」候選人時,應仔細了解候選人的真正背景。 港大地理系副教授賴寶珍表示,使用地理訊息系統分析區選結果,反映新移民集中的地區,泛民得票顯著下降。根據研究所得資料顯示,全港十八區中,有九區的居港七至十年(未必年滿十八歲)國內新移民,人口都有不同比例的增加【表】,當中以元朗及離島兩個區的比例增加得最多。 賴寶珍指出,以葵青、深水、觀塘、元朗及離島區為例,居港七至十年國內新移民人口的比例,就由二○○一年最低的零點九三五個百分點,升至二○○六年最高的三點二七個百分點,實際人數的升幅為一至一點五倍。而在這五區中,泛民在當中四區所得的議席都顯著下降,民建聯的議席在五區中都有所增加,反映新移民在地區選舉中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研究又發現,聲稱是獨立的候選人,在黃大仙、觀塘、元朗、九龍城、灣仔和南區佔相當多議席,部分為親建制派的主要支持地區。賴寶珍指出,如觀塘區,在三十四席中,獨立人士佔二十二席。她認為,這些區的選民,特別是獨立人士的支持者,對民主派傳統上的六四選票比例會有一定影響。 但她舉例指出,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灣仔區的黃楚峰及李碧儀,前者其實是匯賢智庫社區發展總監,後者則是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的助理,市民在投票時應仔細了解。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指出,根據區選結果顯示,泛民、左派及獨立人士分別得一百零八、一百零五及一百三十九個議席。 結合本報早前統計所得資料顯示,泛民主派與親政府陣營在港島區所得的總得票,為六萬七千多票對九萬六千多票,陳婉瑩認為,基於新移民人口增加,以及聲稱為「獨立人士」在個別選區佔據相當多議席,「六四黃金」定律有可能因上述兩個因素有改變。 她又指出,未來的選舉,愈來愈多人可能會以「獨立人士」參選,但候選人是否真正獨立,選民應仔細分辨■ |
|
文章編號: 2007112439100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9 ---------- |
明報 A06 | 港聞 政情 |
2007-11-24 |
港大分析:多新移民選區泛民議席減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地理系與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分析區議會選舉中的各區政治版圖,結果發現,在一些地區中,居港7 至10 年的新移民人口增加了數千至1 萬人,如元朗、觀塘、葵青、深水和離島,泛民主派在有關地區優勢顯著下降,親建制派於上述地區的直選議席則大幅增加,元朗區親建制派較上屆多取6 席,泛民主派即失去4 席。 「如果新移民有去投票,他們的決定絕對會影響選舉結果。」負責此項研究、自1999 年起以地理信息分析選舉的港大地理系副教授賴寶珍指出,在泛民主派傳統的根據地,如葵青及深水區,在2003 年選情強勁,獲逾六成的支持,但在今屆區選這優勢已不復見。 觀塘區新移民倍增泛民失7 席 泛民主派於新移民明顯較多的觀塘選區亦告失利。據統計處資料示,在觀塘區來港7 至10 年的新移民,在06 年有1.8 萬人,較01 年的7839 人有1.4 倍增幅。今屆區選中,泛民主派於觀塘失去7 席,親建制派在此區新增3 席。 原為民協地頭的深水區,居港7 至10年的新移民亦增加了5549 人,泛民主派在此區失去3 席,建制派在此亦新增3 個議席(見右表)。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居港7 至10 年的內地新移民,在01 年有9 萬人,至06 年中有15 萬,增幅達65%。 港大的區選版圖分類中,民建聯、工聯會、匯賢智庫、青衣居民聯會等列入「親建制派」,而民主黨、公民黨、前、社民連、中西區民主力量等則列入「泛民主派」。 直選議席「三分天下」 此外,港大分析指出,扣除自動當選及委任議員,親建制派、泛民主派和獨立人士在全港取得的區選議席,有「三分天下」之勢,分別擁有29%、30%及38%的總議席。在港島區,三派分別奪得23.8%、22.5%及42.5%的總議席。 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認為,自稱是「獨立人士」者奪得議席增加的情,值得關注,反映選民除了支持泛民和建制派外, 「獨立人士」亦有大批支持者,這些支持者可能影響到民主派傳統上與建制派6 比4 得票比例,因此參選港島區立法會補選的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亦應爭取這些支持獨立人士的選民。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9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0 ---------- |
明報 K01 | 新界東專線 | 大埔 |
2007-11-24 |
民建聯保四進三民主派僅保四席 七‧一效應不再,泛民在全港整體失利,泛民在大埔區派出11 人出戰,最終只得民主黨能力保4 席,其中泛民現任區議員前區鎮樺及獨立民主派李志成更被拉下馬,議席分別由民聯建林泉及獨立候選人余智榮奪得。至於大贏家民建聯除保住現任4 席外,更憑頌汀及富亨兩個沒有現任議員角逐的「新區」及廣福及寶湖區增添3 個議席,而富亨向來是民主黨的陣地。至於自由黨派出的5 人都敗北而回,而且所得票數相當低,五人合共取得不足2,000 票。 增三席感意外需開拓中產票源民建聯:民建聯4 位現任議員李國英、黃碧嬌、鄭俊平及黃容根成功連任,另外,林泉、譚榮勳及王秋北則首度取得議席,其中林泉更是首次參選,而且他更是以高票當選,以超過1,200 票拋離現任議員區鎮樺。 民建聯能保四進三,成績最好,但民建聯大埔支部主席黃碧嬌認為今次能取得7 席實屬意料之外, 「我們不是太有把握可取得七席,除現任四席外,林泉(廣福及寶湖)那區比較有把握,其他譚榮勳及王秋北的選區現任議員都不再參選,故他們都是與對手同一地點起步,結果勝出亦感高興。」雖然巫偉文落敗,但黃碧嬌認為他已經「贏了」, 「以他的票數(2,509)在其他區已經贏了,較以往陳平(前怡富區議員)還要多600 票」,至於溫官球在富明新區落敗,她認為該區私樓較多,票源未必集中民建聯,她坦言日後民建聯亦會研究如何開拓中產區這些私樓選民的票源。 雖說泛民失利,但單看民主黨在大埔區的成績亦不算差,鄭家富、關永業、任啟邦及黃俊煒4 位現任都力保議席,新人李宛蓉亦僅以193 票落敗。首度出戰的公民黨由總策劃幹事曾國豐領軍,聯同鄭梓橋及伍展邦分別出戰大埔墟、新富及富亨,雖敗北而回,但曾國豐打出漂亮一仗,僅以189 票之差輸給「地膽」立法會議員李國英,曾更一度令對手打出告急牌,並找來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江華、鄉議局正副主席劉皇發及張學明,以及和富大埔足球隊撐場拉票,就連鄰區黨友黃碧嬌大部分時間都跨區替李國英拉票,選情更一直反覆,幸最終保住議席。李國英勝出後感謝選民的支持,並讚揚對手曾國豐高質素,但否認自己險勝,並謂「贏一票是贏,贏一千票也是贏」,覺得自己有政績,又指對手作為新人宣傳多於政績。 承認合作不足但開拓鄉事票源泛民:對於民主黨能力保4 席,民主黨大埔工作隊召集人關永業表示,雖然該黨在大形勢失利,但在大埔區4 位現任議員都成功連任,即使新人李宛蓉也只是「差少少」,對成績尚算滿意, 「始終她落區時間短,對手(譚榮勳)早以部署兩、三年。」至於泛民其他選區失利,他亦承認泛民聯絡統籌上有所不足,做得未如人意,未估計到對手的精密部署,日後會加強合作。公民黨總策劃幹事曾國豐亦稱,泛民在大埔區仍未找到一個合適的平台,加上公民黨在該區時間較短,希望未來可以落實更多不同合作方案。 雖然泛民失利,但在大埔墟僅以189 票落敗的曾國豐稱,成功開拓部分支持民主派的鄉事票源,令他可以在票數上緊貼對手,將過往認為鄉事派都是保守派的想法改變過來, 「大埔墟有民主派的票,只是過往民主派認為鄉事派就等同保守派,一直沒有民主派的人參選,但其實鄉事派也有不同的取向,日後會研究如何吸納不同層面的鄉事派。」除了開拓鄉事派票源外,曾國豐認為雖然公民黨三子皆敗,但在如此短時間內展開工作,算是有所交待,又指選舉已為該黨在大埔建立基礎,日後會繼續在大埔區開展服務,擴闊社區網絡。 相對而言,鄉郊選區選情較平淡,除了康樂園鄧友發及大埔滘陳少權自動當選外,船灣、西貢北戰果都是意料之內,現任區議員盧三勝及何大偉順利當選,至於選前預計有暗湧的林村選區,戰情相當激烈,陳灶良最終以10 票之差總票數1,614票擊敗現任議員張國耀。 上落馬議員選區廣福及寶湖運頭塘林村落馬議員區鎮樺(前)李志成(獨立民主派)張國耀上馬議員林泉(民建聯)余智榮陳灶良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0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1 ---------- |
明報 A06 | 港聞 政情 |
2007-11-24 |
民主黨倡增設10 地區辦事處 【明報專訊】民主黨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失利,負責今次區選工程的民主黨中常委李永達認為, 今次新人的當選率不俗, 達35%,反而是一些資深黨員如九龍城陳家偉、元朗張賢登及觀塘羅俊毅等未能成功連任。 他建議,黨中央在全港設立10 個地區辦事處,讓這些資深黨員有「落腳點」,繼續服務地區,4 年後捲土重來。 新人當選率35% 李永達提出,即使民主黨內資源緊絀,但都不應放低這班資深黨員。他表示,若開設10 個辦事處,每月租金加上各辦事處聘請一名半職職工,4 年約需要480 萬元。他期望黨中央能調撥這筆資源,或為此籌款。 對於明年立法會選舉,李永達坦言不太樂觀,指泛民隨時只剩下20 席,較現時少5席。民主黨將提早於下月展開立法會競選工程,他較擔心民主黨可能失去九龍西一席及新界西其中一席。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04009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2 ---------- |
香港經濟日報 A18 | 社會要聞 |
2007-11-24 |
葵青深水離島 泛民得票減 【本報訊】港大地理系的區議會選舉結果分析顯示,新移民集中的區域,例如在葵青、深水及離島區,泛民主派的得票,顯著下降。 港大分析 3區多新移民 這三個選區中,居港7至10年的內地新移民比例,由01年約1.5%,升至去年超過3%。 但這批新移民中,有多少是已登記選民,則未有數據分析。 由港大地理系及港大新聞傳媒研究中心分析今屆區選結果時表示,民建聯的當選率雖達65%,但所得票數卻與泛民政黨相若,各佔總票數的三成,其餘三成選票,由獨立人士奪得。港大地理系副教授賴寶珍表示,獨立人士的支持者,可能影響泛民和建制派過去六比四的選票比例。 泛民建制派 港島得票相若 對於獨立人士中,有否因屬「隱形左派」而影響以上分析,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則表示:「用以分析結果的資料,均從選舉事務處取得,未有考究其是否真正獨立。」 港島區的選票分布,亦反映泛民和建制派形勢相若,兩方均各取約2.1萬票,各佔25%。 而獨立人士的支持者則佔47%,成為今次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中,兩位前高官候選人爭取的關鍵。 ﹏﹏﹏﹏﹏﹏﹏﹏﹏﹏﹏﹏﹏﹏﹏﹏﹏﹏ 主要陣營區選所得選票* 泛民主派︰150,417票(31%) 親建制派︰150,616票(32%) 獨立人士︰175,884票(34%) 自由黨︰ 14,344票(3%) *候選人所屬政治陣營,根據其在報名表上的申報 資料來源:港大地理及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 |
|
文章編號: 20071124030007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3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