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公報 A07 | 港聞 |
2007-10-28 |
務實穩重經驗豐不讓年輕人專美民建聯三老毋懼空降兵 今屆區議會選舉,各政黨都派出不少年輕候選人出戰。不過,民建聯三位最年長的候選人陸惠民、伍炳耀和趙承基,本對地區街坊的深厚感情,毅然決定爭取連任。面對「空降」的對手,三人表明毋懼「年紀大」會成為他們的負累,相反,多年的政績及年輕人沒有的人生經歷,將是他們獨有的本錢。本報記者羅秉 六十七歲的陸惠民,是民建聯最年長的區議會候選人。他出戰的西貢尚德區,居住了很多內地來港的新移民。 為了和該區的街坊溝通,陸惠民八年前落區時訂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就是學習不同省份的方言。現在他已經懂得說廣東話、普通話、客家話和閩南話,堪稱「方言專家」,自始打破與街坊的隔閡,「有個閩南來的街坊和我傾偈,還以為我是閩南人。其實我在一九九九年才開始學閩南話呢!」 陸惠民做事絕不慢吞吞 除了學習精神不讓年輕人專美外,陸惠民認為包容的態度也是他比年輕人優勝之處:「我的社會經驗較豐富,能以較包容的態度處理問題。好像我這些年長的人,已經很難衝動,就算受到別人挑釁都能夠保持冷靜。」問到他會否擔心體力不足以應付區議會工作,他立即斬釘截鐵地說:「年輕人有衝勁,但我都很有衝勁!做事不會『慢吞吞』,生活節奏不會鬆懈。只是我懂得權衡輕重,做事較理性。」 趙承基與街坊感情深厚 六十六歲的趙承基,已是第二次在東區興民選區角逐連任。他在地區服務十年,一直堅持親力親為服務街坊,與該區街坊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最令他不能放棄該區街坊的原因,來自街坊的鼓勵和支持,「早前道路有煤氣工程,巴士站遷移到斜坡的上方。我約煤氣公司和巴士公司傾,最後成功爭取將巴士站遷回斜坡下方。之後有個婆婆對我說:『一定要有你這種人才做到事啊!』那句話令我很感動。」 面對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區議會選舉,趙承基認為是好事,因為可以為政壇注入新血。近年很多反對派政黨純以勝算來考慮是否派人出戰區議會選舉,常常出現「空降」的情況。趙承基寄語年輕的參選人必須本「不離不棄」的精神,不論勝敗都要堅持服務社區,「真的很期望年輕人對地區服務充滿熱誠,顯示出他們的衝勁,『貼身』服務街坊。但選舉結果是沒有人會知道的,不要看得太重要。」 六十五歲的伍炳耀,今次是爭取第二次連任西貢欣英區區議員。一直醉心地區服務的他,接受訪問時拿出幾本厚厚的相簿,介紹他多年來在區內的工作和與街坊接觸的點滴,「我自問不聰明,但我會經常與地區街坊接觸,因為我在這裡居住。 不要以為年紀越大的人就會越保守,伍炳耀最重視的是聆聽街坊的意見,因為他認為這樣做才能掌握地區脈搏。改善交通配套,優化社區環境,都是他從街坊口中了解到的需求。 伍炳耀最重視聆聽意見 問伍炳耀會否擔心對手以「年紀大」作為打擊他的「籌碼」,他竟然微笑地說:「預計之內啦!」他認為,作為一個區議員,最重要的是真正為地區服務,年紀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很多年輕人仍然要為自己的事業拚搏,未必能全心全意服務街坊,「我可以和長者傾偈傾幾個小時,相信很少年輕人可以做得到吧!」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2004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新報 A04 | 港聞 |
2007-10-28 |
區選倡環保5政黨回收傳單 【新報訊】未來兩個月本港會分別舉行區議會選舉和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有環保團體估計單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宣傳單張總數超過1000萬張,對環境造成破壞。環保觸覺和5個政黨達成協議,同意減少印製宣傳單張,又建議政黨將傳單回收再派,減少浪費。 環保觸覺關注區議會選舉,可能會印製大量宣傳品,浪費紙張。環保觸覺說,扣除自動當選的人,今屆區議會約有870人競逐,如果每人印製5000張傳單,總共就會派發430萬張,同時選舉事務處亦會向300萬登記選民,寄出候選人單張,如果每區有兩名候選人,總數亦達600萬張。 料3 成傳單回收再派 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表示,用作宣傳的傳單令大量樹木被砍伐,對環境破壞很大,希望減少使用之餘,更應少用膠質物料以方便回收。 環保觸覺更獲民主黨、公民黨、自由黨、民協和前線答允,在派發單張時,會在附近100米範圍,設置回收箱,估計有3成傳單可以回收再派。他們又建議政府推動電子郵件方式發放選舉廣告。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33001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大公報 A07 | 港聞 | 形勢剖析 |
2007-10-28 |
各黨「老將」比率上升 多個新興政團如公民黨、社民連等相繼成立,加上多個主要政團也以培養年輕人出戰區議會作掛帥,造成今屆區議會候選人年輕化的錯覺。根據民建聯、自由黨和民主黨所提供的候選人資料,發現五十一歲以上的候選人竟佔三黨總參選人數的兩成半至三成八不等,「老將」比率均較去屆上升。有見及此,多個政黨都開始培養「新血」接棒,當中要數民建聯的培養年輕人系統最完善及積極。 相對於去屆區議會選舉,民建聯、自由黨和民主黨今屆派出的五十一歲以上候選人均有增加,其中以民主黨的「老化」情況最嚴重,五十一歲以上的候選人比率竟比去屆增加十三個百分點;其次是自由黨,增加六點九個百分點;民建聯增幅最少,只有二點二個百分點。今屆六十歲以上而又有政黨背景的候選人共有十一個,當中民建聯包辦了最年長候選人的冠、亞軍,分別是六十七歲的陸惠民和六十六歲的趙承基。 譚耀宗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當考慮是否找年輕人接棒時,會先考慮該區的街坊對原任區議員的接受程度。若原任區議員深獲街坊支持,胡亂找其他人接棒便會適得其反。不過他強調,今屆多了很多年輕的民建聯成員主動要求參選區議會,是可喜的現象。為了培養新人,民建聯要求每位參選的年輕成員必須已在地區服務了一段時間,工作已獲得街坊的認同,不會隨便叫年輕人「空降」參選。 民建聯最積極育新血 其實今屆民建聯派出的一百七十八位候選人,有三分之一是首次參選、三分之一是角逐連任,其餘三分之一是上屆落敗而今屆捲土重來。對一個政黨而言,這個比例反映了黨內「新 陳代謝」情況良好,沒有青黃不接的現象。觀乎今屆民建聯只有三位立法會議員角逐區議會議席,比上屆減少了一半,而青年民建聯四位副主席中則有兩位參與區議會選舉,證明「舊人」不會「霸位」,第二梯隊有充足機會「上位」。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2004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香港商報 A02 | 香港新聞 | 區議會選舉 |
2007-10-28 |
李慧紮根基層爭3蟬聯 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本身是會計師的李慧,爭取在九龍城土瓜灣北選區第三度當選。一個標準的專業、中產人士,卻選擇在舊區服務基層8載,李慧的理由好簡單:「中產較懂得自行處理問題,但基層市民卻需要得到更多照顧。 李慧昨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區內幾十年樓齡的舊樓林立,很多都是因為欠缺管理而日久失修,這是多年來老掉牙的問題:「好多公公婆婆住舊樓,不能申領綜援但生果金金額又太少,有些人甚至連交管理費都成問題。政府經常認為私人樓宇應該由私人業主自行處理,事實根本不能這樣。」 關注土瓜灣區舊樓管理 她指出,本港舊樓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政府必須正視。她說:「不增加對(業主立案)法團的支援,只是派人出席會議根本沒有用!」她認為,當局要成立大廈管理仲裁中心,加強大廈管理,讓小業主透過低成本的方法解決紛爭,才是治本之道。至於興建沙中線及啟德重建計劃,都是她關心的區內問題。 作為一名專業人士,由25歲開始至今在基層社區服務8載。李慧回憶說,當初選擇到該區服務是由義工做起,慢慢地對基層有更深刻的體驗,所以她繼續服務的理由好簡單:「中產較懂得自行處理問題,但基層市民卻需要得到更多照顧。」 基層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粗聲粗氣」,不少區選參選人自然以較「豪氣」的方式,爭取該類選民的支持,連她也不諱言:「做了那麼多年,企街嗌咪難不倒我。有時亦會想,自己會不會不夠激動呢?不過處理問題,始終要用理性方式解決吧? 民協向來主打基層社區,今屆派出報稱為「兼職導師」的鄭觀文挑戰李慧。他的政綱之一,便是要求在九龍城區興建社區會堂。商報記者葉紹堅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1003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大公報 A06 | 港聞 |
2007-10-28 |
李柱銘拒絕道歉 【本報訊】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柱銘昨日在港台一個節目中表示,肯定不會收回呼籲外國藉北京奧運向中國施壓以改善人權的言論,亦不會作出道歉。 李柱銘辯稱,他的文章其實是用了極不客氣的語氣去要求美國總統布什,不要只以一個運動迷的身份去觀賞奧運,應該同時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 被問及他的撰文風波會否影響稍後民主黨在區議會選舉、以及陳太的選情,李柱銘認為,這次事件是有人有計劃去攻擊他的,可是他至今未聽過黨內有怨言,但不排除有人會擔心因此而影響區議會選情。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2003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大公報 A07 | 港聞 | 人物特寫 |
2007-10-28 |
以汗水灌溉社區陳恒鑌力爭連任 培養青年政治家是青年民建聯的其中一項宗旨,從多位「青民」成員參與今屆的區議會選舉已可見一斑。年僅三十一歲的「青民」副主席陳恒鑌,今屆已是以前輩的身份爭取連任。他認為年輕人踏上政途,參選區議會可謂必經階段。談到獲取街坊信任和支持的方法,陳恒鑌認為必須要「以汗水灌溉社區」,因為街坊的眼光是雪亮的,他們只會支持真正做事的人,不會支持只為選票的人。 在荃灣楊屋道選區出戰的陳恒鑌,○三年受到「七一效應」影響,選情一度緊張,「記得有一個街坊對我講:『我很認同你的工作,但因為你是民建聯,我不能投你一票。』」後來陳恒鑌以拋離對手近八百票的姿態當選,那位街坊對他說:「雖然我沒有投你一票,但我也沒有投你的對手,只投了白票,因為認同你的工作。」那一次經歷,令陳恒鑌深深感受到,街坊是會支持真正為他們服務的人。 發揮工程師知識 過去四年,被陳恒鑌形容為「奇妙旅程」。期間,他不遺餘力地為該區市民解決困難,並發揮他身為工程師的專業優勢,「早前大廈維修要在外面架起棚架,發生多宗爆竊案。後來我找師傅來,在窗框加多一粒螺絲,成功阻止了同類案件發生。」三年前一位有精神問題的男子,因為向公司請假而被無理開除,並要求他賠償曠工的損失。陳恒鑌為他找法律援助,更成功「打贏官司」,為該男子討回公道。 若能成功連任,陳恒鑌表示會關注屏風效應、民生和衛生問題,將該區建設成一個和諧社區。 陳恒鑌同區只有一位競爭的對手,是任職歌舞導師、本身無政治聯繫的覃渭林。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2004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6 ---------- |
大公報 A07 | 港聞 | 人物特寫 |
2007-10-28 |
三倍努力獲認同黎榮浩自動當選 那邊廂民建聯幾位老將憑豐富的經驗和服務街坊的熱誠,無懼同區對手的挑戰;這邊廂青年民建聯副主席黎榮浩則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成為黃大仙橫頭磡區區議員。成功非僥倖,黎榮浩憶述最初落到地區工作時,以一個新人挑戰該區的「老手」,根本佔不到半點便宜。不過他本「要比對手付出多三倍努力」的宗旨服務街坊,終於獲得街坊的認同,成功在該區扎根。 現年三十四歲的黎榮浩,其實早在一九九九年已開始參與區議會選舉,選舉資歷比不少新晉反對派議員都要深。當年他首次參選就挑戰知名度甚高、有「老虎仔」之稱的民協廖成利,竟然以三百票擊敗對手,成為一時佳話。黎榮浩認為,要獲得街坊的認同和信任,就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光喊口號,「他們講意識型態,就算帶出民生問題,都不會跟進。我們就堅持做民生工作,還要深入。」 民生工作夠深入 過去八個年頭一直服務橫頭磡區,黎榮浩對該區街坊的需要瞭如指掌,期間多次為街坊解決困難,在區內的「口碑」甚佳,絕對是年輕參選者的楷模。他分享選舉經驗時說:「要比對手付出多三倍努力,讓街坊對你的認識慢慢加深,他們對你的認同就會一步一步建立起來。」要獲得街坊支持並無捷徑,黎榮浩勸勉年輕參選者必須有忍耐力,鍛鍊心理素質,多點聆聽街坊和前輩的意見。 雖然自動當選,但黎榮浩一點都沒有放鬆。他說,未來一屆任期有三大任務,第一是希望房署能重售公屋;第二是關注區內的社會問題,促進區內的家庭和諧;第三是加強街坊的環保意識,例如呼籲他們節約能源、開展廢物分類回收等。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2004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7 ---------- |
明報 P18 | 時代 | 法政隨筆 | By 余若薇 |
2007-10-28 |
道歉是公關還是懺悔? 踏入秋天,政壇多事。先有葉太因參加立法會補選,為4 年前23 條的遲來道歉。繼有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不滿地鐵主席周松崗提名公民黨陳淑莊參加區議會選舉,要「睇緊」未來有關地鐵的法案,為此周松崗向田北俊道歉。 公民黨發表公開聲明,指出有關事件涉嫌威脅行使提名權人士,亦令人質疑立法會議員是否恰當履行責任,翌日田北俊轉向周松崗及公眾道歉。緊接再有曾蔭權為他發表文革是極端民主論的閃電道歉。一時之間道歉已成為高官權貴的一股新潮流。 道歉成潮流,是否代表市民要照單全收?曾特首日前出席青年座談會時被問及「文革論」時,再次真情流露: 「香港人對我好認識,知道我對某件事堅持的時候,會講多,講快,但是我是出於真心而講,有反映我對此事研究無咁深刻, 我完全承認此問題。」曾特首這解釋,證實不少人早已指出他的「文革論」並不是一時失言,而是出自真心。 其實只要翻看曾特首的施政報告第102 段:「不能因政制發展而損害管治的效率及水平」,便可知道曾特首一直認為發展民主會損害行政主導的管治。 其實香港人最反感不是曾蔭權歷史不合格,不了解文革,而是他完全不理解民主精神。多年來港人追求普選,態度和平理性,要求的是較公平的制度,一人一票選特首和整個立法會,而非小撮人所壟斷。為何民主會影響管治,導致文革? 道歉的意義,不在乎位高權重的人低聲下氣做些門面工夫,讓市民消氣。若當事人的話根本是出自「真心」,又為何要道歉?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402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8 ---------- |
文匯報 A12 | 香港新聞 |
2007-10-28 |
乞美國施壓惹公憤 支持者亦指李做蠢事 「政壇新秀」斥李柱銘媚外 【本報訊】﹙記者 明言﹚身為政壇老將的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多年來頻頻向外國人「報告」香港情況,而是次他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公然要求美國趁奧運期間向國家「施壓」,引起全民公憤。有「政壇新秀」,包括自稱是李柱銘支持者的年輕人,也質疑他何以總要依賴外國人爭取香港的民主,令香港失去「高度自治,變成聯合統治」,亦有其支持者直指他做了「愚蠢事」。 李柱銘昨晨出席電台節目《政壇新秀訓練班》時,把握機會為自己辯解,但不少年輕人卻對其行徑表示質疑。有青年在節目上直言:「本人覺得你對於民主方面,十分依賴外國,我個人不太喜歡,因為每個國家也會有獨特的民主進程。」 責影響港高度自治 該名青年坦言,自己不明白李柱銘為何總要每年去一次外國,尤其是到美國為香港爭取民主,更反問李柱銘道:「如果連民主也要依賴外國,香港是否做到高度自治呢 ?」他認為,若將來發生什麼事也要世界各國來關注香港,港人已沒有高度自治,只有「聯合統治」了。 另一位形容李柱銘做了「蠢事」的青年人,認為事件對他的影響較少,最多只是在報章上被鬧,「但對於區議會的朋友或陳太(陳方安生),可能因此流失了很多選票,你雖然不會就此言論向市民道歉,但會否考慮向黨友及候選人帶來麻煩而道歉呢 ?」 或累陳太及黨友失選票 李柱銘在回應時稱,完全願意就個人所做所講的事負責,但他指未聽過黨內有怨言,亦不排除有人擔心影響稍後的區議會選舉選情,「可能(黨內)有年輕人參加選舉,他覺得選情有點危危乎的,可能會不鍾意。」 他又稱,自己處境很為難,「每逢有選舉,我們『民主派』是否就收口呢 ?」他聲言奧運舉行在即,現時是表達意見的理想時候,「我唔講幾時講呢 ?」顧不了兄弟選情的李柱銘,被問到他個人明年會否競逐連任立法會時,將屆70歲的他似乎仍未有退意,稱自己未有決定。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0500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9 ---------- |
東方日報 A28 | 龍門陣 | 大道之行 | By 宋立功 |
2007-10-28 |
致謝動議通過 立法會經過三天的辯論後,以大比數通過對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曾蔭權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他錯論文革與民主所招惹的攻擊,似亦告一段落。 致謝動議是殖民地議會的遺風,形式高於一切,議員被迫表態是否支持施政報告,其實並無必要。倒是報告內容是否有欠周詳或政策方向有誤,在各黨派的發言中,多少反映出問題之所在。 「十大建設」名目嚇人,大多為翻炒舊材料,重新包裝而已。市民最關心的是,政府施政效率低,基建工程進度慢,未能及時創造就業職位。於是,政府決定注資六十億於地鐵,以加快港島西線工程的進度,避免成為批評者的口實,自是不難理解。立法會各黨派最有興趣的項目,不出所料,都集中於長者生果金及醫療券,均認為金額應大幅調高,分別至一千元及五百元。政府對民意民情的了解欠深入,每個家庭都有長者,基於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生果金及醫療券自然成為市民的關注重點。施政報告不提生果金,已教人詫異,二百五十元的醫療券,則更令人啼笑皆非,難怪議員們順藤摸瓜,除要求大幅增加這兩項金額外,更要求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及統籌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適逢區議會選舉,民生問題進佔首位,成為輿論的焦點。港大民調最新發現,絕大多數市民表示,區議員候選人的民生政策取向,是選擇的關鍵。難怪商界價值取向強烈的自由黨,最後也不得不順應選舉形勢的挑戰,投票支持大幅調高生果金。看來政府必須認真回應立法會及社會輿論的訴求,作出正面的決定。 |
|
文章編號: 2007102803202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0 ---------- |
亞洲週刊 P19 | 中華天地 | By 譚天媚 |
2007-10-28 |
香港特首失言公開道歉 曾蔭權發布連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卻在電台訪問時失言於「文革論」,令輿論嘩然。消息人士稱他本意是為北京解憂,可惜用錯例子。 政治領袖失言要道歉,甚至下台,在外國有不少先例。在香港,則非常罕見。但過去兩週,香港接連有多位政治人物先後認錯。先是正在競逐立法會議員選舉的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為當年強硬推銷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向所有被冒犯的市民致以歉意」; 再有同樣參選的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因為在最近支持普選的遊行中,只走了十分鐘就離隊,到髮型屋洗頭吹髮而廣受批評,陳方安生說「我會反省」;近日又有親建制的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就區議會選舉提名問題,威脅替其他政黨提名候選人的地鐵公司行政總裁周松崗,向周道歉並收回其言論。這一輪道歉的高潮,則是特首曾蔭權,就其「文革」和民主關係的言論道歉。 因為曾蔭權一句「如果(民主) 發展到極端,將會演變成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的失言,輿論嘩然。曾蔭權在一天後即發表聲明認錯,並收回有關的言論,開創了香港的行政首長公開道歉的先河。 十月十日,曾蔭權發表連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香港新方向》,提出連串躊躇滿志的經濟發展大計。 然後,他分別出席兩個電台節目 ——一個中文節目,由香港電台、商業電台及新城電台聯合主辦;另一為英文節目,由香港唯一一家有英文廣播的香港電台主辦,特首親自接聽市民電話,解釋施政報告。中文電台節目中,觀眾及主持集中於經濟民生議題,曾蔭權對答如流;但在英文節目中,兩位外籍主持不斷追問施政報告為何沒有交代普選問題,曾蔭權臉色一沉,「文革論」衝口而出,他並說:「若任由人民掌握一切權力,政府就難以管治。」 雖然訪問中,曾蔭權也說,「《基本法》已列明香港會有普選,只差怎樣去完成。我會將我的心、我的精力、我的活力都放進去處理這問題……不希望留待下任特首處理」, 但焦點已被「文革」兩字蓋過。一向應對傳媒自如的曾蔭權,此次可算「陰溝裏翻船」。消息人士說,本來,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突出經濟是其聰明之處,即以民生經濟議題蓋過普選的政治爭論。但 「文革」比喻一出,客觀上等於幫了民主派一把。 數小時後,特首辦發出聲明,解釋曾蔭權是指應制定一套適合香港的普選方案,但也要維持良好管治。但言論既已出口,馬上引來民主派狠批,親建制政黨如自由黨也指,看不出民主和文革有何關係,學者也批評曾蔭權比喻不當。翌日不少報章批評曾蔭權不認識中國歷史,不了解「文革」的真正含義。由於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大力提倡在香港加強國情教育,有報章乾脆揶揄道:「國情教育應從特首開始。」 翌日下午三點,特首辦發出第二份聲明,這次不再解釋,而是道歉:「昨日我在電台有關文化大革命言論是不恰當的,對此我深感抱歉,並收回有關言論」。「香港市民深知民主之可貴,期望盡早落實普選,我和大家有著共同的期望」。 了解曾蔭權的消息人士透露,事後曾蔭權及其幕僚心知不妙,特別是看到翌日報章評論,曾決定,政治危機處理不能拖延,與其讓傳媒「炒」熱 「文革」,不如早早「止血」。民主派指曾蔭權會因此在北京面前失分,知情人士則說,曾蔭權雖然比喻不當,但能迅速收回言論,顯示效率高、善變通的特色。曾蔭權私下也承認自己的確對國情學習不夠,北京沒有因此責怪他。 其實,北京之所以堅持香港的民主發展要循序漸進,是不希望太多政治爭議影響香港經濟發展,更不願見到香港因此出現社會分化。北京這種擔憂,曾蔭權充分了解。消息人士說,他本意是想提醒香港人,不要因為激進的民主令社會出亂子,但不幸他用錯了例子。 在一片批評中,有一個信息卻是相同的:香港人應多了解中國歷史。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呼籲港人擺脫「小島居民」心態,做「新香港人」——即不要只看香港本位,應有國家觀念。若這一事件加速香港的國情教育,或許就是意外收穫了。而事件對政治人物的另一示則是,要慎言慎行。「認錯」文化一開,人們還會比較,道歉是真心還是假意,是否及時。如學者蔡子強指出,政治人物今後要對民意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 |
|
文章編號: 2007102897000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1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