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6日新聞公報
|
|
| 特別宣佈| 最新數據 | 分析評論
| 民研計劃動向 | 附加資料
|
| 詳細結果 (特首民望/政府民望)
|
|
特別宣佈 |
|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已經開始進行特首選舉的各類民意調查,包括選舉論壇即時調查、按日滾動調查和專題調查等。第一次選舉論壇即時調查的數據已經在論壇當日傳給贊助機構,並在今日上載到《香港大學民意網站》(http://hkupop.hku.hk),供大眾查閱。特首選舉滾動調查的數據亦已開始發放給贊助機構,有意參與贊助的傳媒和研究機構,請致電2859-2988彭小姐查詢。
|
|
|
最新數據 |
|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每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即時調查中,加入政府及特首民望調查的題目,測試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的民望效應。《民意網站》今日發放有關特首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最新民望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06年終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
調查日期 |
總樣本數 |
回應比率 |
百分比誤差* |
22-26/2/2007 |
1,014 |
60.2% |
+/- 3% |
28/2/2007 |
1,018 |
65.2% |
+/- 3% |
*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
|
特首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最新民望數字表列如下:
|
|
調查日期 |
9-12/1 |
22-26/1 |
1-6/2 |
22-26/2 |
變化 |
28/2 |
變化 |
樣本基數 |
1,009 |
1,020 |
1,020 |
1,014 |
-- |
551-671# |
-- |
整體回應比率 |
62.7% |
62.5% |
62.5% |
60.2% |
-- |
65.2% |
-- |
最高評分誤差 (95%置信水平)* |
+/-1.2 |
+/-1.2 |
+/-1.2 |
+/-1.4 |
-- |
+/-1.6 |
-- |
最高百分比誤差 (95%置信水平)* |
+/-3% |
+/-3% |
+/-3% |
+/-3% |
-- |
+/-4% |
-- |
最新結果/誤差*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結果 |
誤差 |
-- |
結果 |
誤差 |
-- |
特首曾蔭權評分 |
60.4 |
60.9 |
64.3 |
65.3 |
+/-1.4 |
+1.0 |
65.7 |
+/-1.6 |
+0.4 |
曾蔭權出任特首支持率 |
60% |
61% |
65% |
69% |
+/-3% |
+4% |
74% |
+/-3% |
+5% |
曾蔭權出任特首反對率 |
19% |
19% |
18% |
16% |
+/-2% |
-2% |
17% |
+/-3% |
+1% |
曾蔭權施政方針滿意率** |
-- |
-- |
-- |
46%^ |
+/-3% |
-- |
-- |
-- |
-- |
曾蔭權施政方針不滿率** |
-- |
-- |
-- |
11%^ |
+/-2% |
-- |
-- |
-- |
-- |
特區政府表現滿意率** |
-- |
38% |
-- |
42% |
+/-3% |
+4% |
51% |
+/-4% |
+9% |
特區政府表現不滿率** |
-- |
17% |
-- |
14% |
+/-2% |
-3% |
12% |
+/-3% |
-2% |
* 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評分誤差+/-1.6,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
** 數字採自五等量尺。
^ 各項目的調查週期有所不同,同步變化應以同步週期的數字比較。上次調查在去年11月進行,當時錄得的正負比率為36%及14%。
# 有關題目只涉及調查的若干次樣本,而各題目的樣本數目亦不相等。
|
|
在財政預算案發表前的調查顯示,特首曾蔭權得65.3分,表示支持其出任特首的被訪者,為數69%,反對者則有16%。另一方面,46%被訪市民滿意曾蔭權的施政方針,11%則表示不滿意。至於市民對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程度方面,42%被訪者表示滿意,14%不滿。在財政預算案發表後,特首曾蔭權得65.7分,表示支持其出任特首的被訪者,為數74%,反對者則有17%。至於市民對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程度方面,最新數字為51%滿意,12%不滿。
|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分析:「由於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獲得好評,特區政府的民望在預算案發表後急升9個百分比,兩次調查的累積升幅有13個百分比,而支持曾蔭權出任特首的比率亦上升5個百分比,兩次調查的累積升幅有9個百分比。不過,曾蔭權的個人評分就上升不到半分,兩次調查亦只累積上升1.4分,明顯不及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同期3.3分的進賬。財政預算案的即時民意效應相當明顯,長期效應則有待我們進行預算案跟進調查後才能知曉。須要註明,本調查中有關特首曾蔭權的支持度評分和支持率數字,與特首選舉調查中的合適程度評分和假設投票結果,在意義上有所不同,不能完全比較。由於特首曾蔭權未有跡象如兩年前般辭職參選,民研計劃會繼續進行雙軌調查,測試曾蔭權作為特首以及特首候選人的民望。」
民研計劃動向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一般逢星期二下午於《民意網站》公佈定期調查結果,公眾假期除外,並同時預告未來七天的發放項目。按照計劃,《民意網站》下次發放定期調查數據的日期及時間為3月8日星期四下午一至二時,網站將會發放社會及法治指標的最新調查結果。及至3月13日星期二下午一至二時,網站將會發放特首曾蔭權及各問責官員的最新民望數字。
民研計劃的一貫做法,是除了就調查方法的查詢作出解釋外,不會再就調查結果作出評述,但歡迎各界人士把問題以電郵方式傳給我們,電郵地址為,作為日後跟進。我們會不斷檢討此等安排,歡迎各界人士提供意見。《民意網站》內一切內容與香港大學立場無關。專欄文章的文責由作者自負,其餘內容則由民研計劃主任鍾庭耀博士負責。
為了加強民研計劃的公民教育工作,我們在過去一年,都在我們的定期新聞公報中附加一個關於民意研究的小欄目,與讀者分享和討論民意研究的經驗和心得,今日的專題欄目是「民研計劃簡介」。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會繼續加強我們的公民教育工作,逐步增加《民意網站》的內容。
附加資料:「民研計劃簡介」
特首及特區政府民望調查簡介
市民對領導人民望及政府整體滿意程度,從來都是世界各地民眾監察政府的重要一環。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成立初期便開始進行有關工作,並在2006年10月31日、11月28日和2007年1月30日的新聞公報中簡介了有關調查的發展。今日我們把它們略加刪剪後並列刊登,以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掌握這些相關調查的發展。
(1) 特首民望調查的發展:
- 民研計劃在成立以後至回歸前,從不間斷地對港督彭定康進行評分調查。及至1997年回歸以後,亦即是董建華成為第一任特首之後,便開始了特首董建華的民望評分。及至董建華辭職,曾蔭權接任,民研計劃隨即開始調查特首曾蔭權的民望。有關調查的密度在港督彭定康年代每月最少進行一次,董建華於上任後至1997年底每月進行三次,1998年1月開始每月進行兩次。
- 「港督或特首民望」調查一直沿用的提問方式為「而家想請你用0-100分評價你對港督/特首某某某既支持程度,0分代表絕對唔支持,100分代表絕對支持,50分代表一半半,你會俾幾多分港督/特首某某某呢?」及「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唔會選某某某做特首?」。
(2) 特首施政方針滿意程度調查的發展:
- 民研計劃在1991年成立,自1992年10月彭定康發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開始,便不斷測試巿民對施政報告的滿意程度,作為巿民對政府政策滿意程度的指標。當時所用的題目是:「整體黎講,你對XXX上/今年X月既施政報告滿唔滿意呢?」有關調查一直沿用至2002年9月董建華發表其第二任期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為止。與此同時,民研計劃亦不斷發展不同的政策滿意指標,包括1997年7月開展的「特首施政方針滿意程度」、2002年2月開始的「市民對XXX出任特首的假設投票結果」和「市民對特首工作表現評價」,以及繼續進行頻密的「特首評分」。曾蔭權上任特首後,我們仍然保持以上四項特首民望調查,和繼續探討最佳的發展方向。有關「特首施政方針滿意程度」調查的密度在董建華年代為每兩個月最少進行一次,曾蔭權上任後調查密度改為每六個月最少進行一次。
- 「特首施政方針滿意程度」調查一直沿用的提問方式為「請問你整體黎講對港督/特首某某某既施政方針滿唔滿意呢?」。
(3) 巿民對政府整體滿意程度調查的發展
- 有關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程度調查是自1997年7月開始至今,密度為每月進行一次。
- 調查一直沿用的提問方式為「你對特區政府既整體表現滿唔滿意呢?」。
在2000年4月前,我們每次定期調查的樣本數目都稍為超過500個,以後就增加至每次起碼1,000個,上述調查亦不例外。上述所有調查數據,現已全部透過《港大民意網站》定期公佈,而以往透過民研計劃刊物《民意快訊》發表的調查結果,亦已不同形式上載到網站之中。
|
|
| 特別宣佈| 最新數據 | 分析評論
| 民研計劃動向 | 附加資料
|
| 詳細結果 (特首民望/政府民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