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華早報
EDT19  |  EDT
2007-12-07

A split decision

Despite her claims, doubts remain about whether Regina Ip's political comeback achieved any inroads, writes Chris Yeung

The jury is still out on the election debut of what has been deemed the joint ticket of Regina Ip Lau Suk-yee and the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force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Pointing to her 42.9 per cent vote share during a self-appraisal, the former secretary for security proclaimed her success in smashing the so-called "60-40 rule" for Hong Kong's direct elections.

She was referring to the widely held, though not necessarily accurate, notion that democrats should expect about 60 per cent of the total vote share in a "one person, one vote" election. The remaining 40 per cent would go to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candidates.

Mrs Ip argued that, in view of by-election winner Anson Chan Fang On-sang's popularity, and her previous senior position in government, the former chief secretary should have been expected to garner around 70 per cent of the vote. In the end, Mrs Chan won 54.8 per cent.

Yet, Ng Hong-mun, a veteran adviser to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expressed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result. He concurred with analysts that the margin of Mrs Chan's victory was larger than had been expected.

The Chinese-language Apple Daily quoted him as saying that they had predicted Mrs Ip would lose by no more than 20,000 votes; the actual figure was about 38,000.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otes in the various districts has shed more light on Mrs Ip's political comeback,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ro-establishment force. She gained just 35 per cent of the votes, to Mrs Chan's 63 per cent, in the Chi Fu Fa Yuen constituency in Pok Fu Lam, a middle-class residential complex where she set up her first district office last year.

In the Kwun Lung constituency that saw a DAB vice-chairman win by an overwhelming 85 per cent of the votes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Mrs Chan beat Mrs Ip by six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by-election.

Emboldened by its ringing success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the pro-Beijing camp seems to have had high expectations of giving the democrats a sound beating again. Admittedly, the pan-democratic force would have been thrown into disarray if Mrs Chan had lost Sunday's poll, or won by only a small margin.

From the DAB's perspective, the political gamble of giving its full support to Mrs Ip, in order for her to become a giant killer, proved to be wishful thinking.

Claims that Mrs Ip broke the "60-40 rule" are questionable. Analysts say the 60 per cent vote share for the democrats in 2004 represented their highest point, which was made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the previous year's July 1 rally, when 500,000 people turned out to protest.

Given the two camps' by-election vote shar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has remained largely unchanged, with the pan-democratic camp leading by a clear margin on Hong Kong Island.

It is clear that Mrs Ip succeeded in securing new vote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lthough the total number is not that impressive. Since she was practically representing the whole pro-establishment force, there is a big question mark over the size of her base of supporters who would vote for her should she run against rival candidates, including those from the DAB.

On a personal front, Mrs Ip had hoped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by shedding the negative image of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proposed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With hindsight, it is doubtful whether she chose the best battleground to settle the Article 23 dispute once and for all.

When the hot air over the by-election has subsided, both Mrs Ip and the pro-Beijing, pro-government camp will be left wondering what, exactly, they have gained.

The political fallout has begun to surface, nevertheless. Secretary for Home Affairs Tsang Tak-sing's broadside against Mrs Chan in Legco on Wednesday for being a "sudden democrat" and someone who "suddenly care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shows the price Mrs Chan will have to pay for a return to the centre of the political stage.

As the row unfolds, it says something about the potential strength of Mrs Chan in changing the dynamics of the political game.

Indeed, the sense of unease and embarrassment shown by DAB heavyweights Tsang Yok-sing and Lau Kong-wah, who flanked Mrs Chan, proved to be an ironic, and interesting, picture of the post-by-election political scene.

Chris Yeung is the Post's editor-at-large. [email protected]

 
文章編號: 20071207027017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 ----------

 

南華早報
EDT19  |  EDT  |  Other Voices  |  By Stephen Vines
2007-12-07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fact and political opinion

There is a worrying kind of brilliance in the way that Regina Ip Lau Suk-yee has managed to snatch victory from the jaws of defeat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Her anti-democrat alliance had been planning to claim the result as a "victory" for Mrs Ip if the vote were clos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Mrs Ip could have been portrayed as having come from behind to almost beat Anson Chan Fang On-sang. But the voters' verdict was far too clear for this claim to be credible.

This necessitated a rapid change of tack, and Mrs Ip has to be admired for having done it so adroitly by claiming that, in securing 42.9 per cent of the votes, she had broken the alleged "golden rule" of Hong Kong Island elections. The "rule" states that the pan-democrat camp is assured of 60 per cent of the popular vote, compared with 40 per cent for the pro-Beijing forces.

The claim is sheer nonsense, but it was regularly repeated as fact and even endorsed by a number of tame academics who evidently don't bother with research.

Maybe they failed to recall what had happened just two weeks earlier, when the pan-democrats only managed to win 29 per cent of the popular vote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on Hong Kong Island.

In a 2000 by-election, the democrats won 52 per cent of the vote, improving on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wider election that same year, when they scored 49 per cent.

Only in 2004 did the pan-democrats manage to win 60 per cent of the Hong Kong Island popular vote. Mrs Ip should know that one election result does not make a "golden rule". Yet this is quickly slipping into local folklore as a given fact.

Were this an isolated incidence of Mrs Ip purveying false information, it could be overlooked as an aberration. However, she is building an impressive record for this kind of thing. In the run-up to the election, she gave an address to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in which she said, without blinking, that only half of Hong Kong's eligible electors had bothered to register. In fact, almost 70 per cent had done so; no genius is required to work out the inaccuracy of Mrs Ip's figure.

While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voters is steadily rising, the anti-democrats relish playing down voters' enthusiasm for elections, as indeed they also tend to cast doubt on the intelligence of Hong Kong people when it comes to anything related to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The latter, however, is a matter of opinion and the former a matter of fact that Mrs Ip simply distorted.

She is most famous for her extraordinary claim that Hitler came to power through elections. I, and others, have written about this before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again stress that it is an infamous distortion of history.

However, as Mrs Ip presumably regards herself as an expert on Nazi history, she is no doubt inspired by Hitler's propaganda minister, Joseph Goebbels, who is notorious for saying that if you repeat a lie a thousand times, it becomes the truth.

This is hardly a comfortable antecedent for someone who declares that she is determined to enter the legislature and, indeed, has a reasonable chance of doing so in next year's election.

It may be argued that all politicians tend to be liberal with the truth and, so, an exquisite lower standard is required for their special use. However, Hong Kong has been fortunate in escaping the lower realms of mendacity that seem to prevail elsewhere. It would be a great pity if we were to lose this advantage, but this can only be avoided by constant vigilance.

Fact and opinion nestle uncomfortably together in the political arena, yet there is an area where quantifiable facts can be established. Mrs Ip seems to think this area is a no-go zone and is set on creating confusion where none is required. No doubt, the voters will remember this when she next contests an election.

Stephen Vines, a Hong Kong-based journalist and entrepreneur, is a member of the Civic Party



 
文章編號: 20071207027017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 ----------

 

新報
A09  |  政情  |  每日一論  |  By 劉銳紹
2007-12-07

陳太雖勝 泛民隱憂重重

陳方安生在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中獲勝,她和泛民主派的人士喜上眉梢,認為這是一次民主的勝利;如今民意在手,中央應該多點考慮港人的普選要求,更應該多點與民主派對話。不過,通過這次補選,民主派也出現了不少弱點,而過去的隱憂也逐步浮面,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明年的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戰果可能改寫。(一)民主派的實力是增長還是遞減?

這個問題已引起各方關注,包括民主派內部也擔心這會出現負面效果。事實證明,這次泛民主派取得的票數(逾54%)已低於三年前港島區的立法會選舉(61%),其中一些選區更已被親建制派超過。從另一個側面看,雖然多個民意調查均顯示仍有過半港人支持盡快落實普選,但這個數字也在下降。這不等如香港人放棄了普選的要求,而是越來越多港人看到現實情況,希望以更多樣化的方法來爭取普選,包括「爭取與有效的溝通同步進行」。這些民意的變化都是值得注意的,民主派必須既有堅持,又要有新的方法,否則將會失去部分支持。

(二)這次泛民獲勝,是否等如明年的形勢同樣有利?

從種種?象來看,民主派理應感到憂心。這次補選,由於泛民主派有共同的敵人,可以暫時拋開分歧,一致對外。但明年立法會選舉,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泛民各方力量首先會照顧自己的選舉工程,然後才盡可能與各方協調,但過去的經驗顯示,協調較難成功,皆因各方均有自己的政治考慮,矛盾難以統合。陳方安生能否成為「共主」,即使泛民主派內部也不樂觀。

明年兩陣營均有協調難題

這種情況在左派和親建制派陣營之間同時存在。葉劉淑儀這次與民建聯合作,也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才會走在一起。在傳統左派中,有一種意見認為,葉劉淑儀這次取得的選票,大部分是民建聯動員出來的票。明年新一屆選舉時,傳統左派自然從自身考慮開始,而葉劉淑儀經過這次初試啼聲之後,也建立了自己的陣地。

可見,明年選舉之前將有一次重新洗牌,必須視乎各方合縱連橫的成效如何。

(三)泛民主派與傳統左派的力量對比有何變化?

自從2003年「七一」大遊行產生效應,令左派敗了一場之後,他們已作了較大幅度的策略調整。至今,他們在新移民和退休人士兩大方面已擴展了新的領域。從最近的區議會選舉中,由於涉及民生性議題較多,左派的動員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立法會補選中,葉劉淑儀得到46%的票,也顯示左派的動員能力已比以前增強。所以,明年立法會之戰,民主派能否繼續依靠扯起民主大旗就過關呢?實在不得而知。

(四)陳太得勝後表示,她有民意支持,希望中央能與她和民主派溝通。這要求會否順利達到?

筆者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樂觀其成,因為中央加強與包括民主派在內的各方人士接觸,對香港和內地也是好事。不過,怎樣才能及早促成這個願望?倒要視乎兩大因素。一是中央領導層(尤其是新接手港澳工作的領導人)如何研判陳太獲勝的含意和未來形勢,能不能拿出新思維?二是陳太進入立法會後怎樣做?

強調民意中央益加防範

內地的固有想法認為,當年陳太「挾諸侯以令天子」,借助政務司司長的位置,是18萬公務員之首,與董建華和中央對抗。如今她又與民主派走在一起,與中央卻愈走愈遠。還有,內地一種意見認為陳方安生背後可能有外部勢力,她也志不在立法會,而是志在特首之位。所以,對她的防範更多。如今她強調民意,自然更令北京擔心。

況且,明年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北京不會輕易與陳太和泛民主派接觸,間接給予政治分。泛民也許會繼續用較強硬的方法爭取對話和表達訴求,即使北京不作回應,但這正是泛民的策略,以此顯露北京的閉塞。

雙方各有所謀,但又各有盲點。這不能說北京或陳方安生錯,只能怪雙方的政治文化差異和思維模式大相逕庭了。長期以來,「一國兩制」的矛盾就在於理念和利益之間,即使陳太當選,相信短期內暫難扭轉內地對她的看法。

不過,筆者倒感到新的中央領導層不妨想得寬一點,即使對陳方安生仍然冷處理,但可以多想想如何趁新的港澳話事人上位之際,建立他們的形象及親和力量。只要把接觸面盡量拓展,那麼即使與泛民主派人士溝通,也不會突出他們,泛民主派只會成為內地廣泛接觸的其中一點而已,不會影響中央的原則和政策。



 
文章編號: 20071207033021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 ----------

 

文匯報
A21  |  文匯論壇  |  人間琪情  |  By 梁安琪
2007-12-07

民主黨在港島能否保住兩席?

 根據資料顯示,陳方安生在最近港島立法會補選雖然勝出,但卻贏得一點也不光彩,除了縮骨遊行、偷雞恤髮、十成按揭等等醜聞陰影重重,以反對派重點人物齊齊吹捧助選的情況之下,得票卻是遠低於○四年反對派立法會選舉之205,629票。這個結果可能代表兩個現象:其一是陳方安生絕非有如所傳是什麼「共主」,其二是反對派的票源確實已日漸萎縮。

民主黨江河日下

 《基本法》列明,香港是會循序漸進達至普選的,各界政治團體常喊爭取普選也不遺餘力,既然港人那麼喜歡選舉,也就不要忘了,任何形式的選舉,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選票。在特區曾號稱議會第一大黨的民主黨,近年來因為各種負面新聞。黨員退黨、黨員騙公帑罪成入獄等原因,在立法會和區議會的議席買少見少。正常來說,作為黨的領導階層,亡羊補牢,好應想盡辦法去爭取議席、擴闊票源,這才合情合理。但在現實裡市民所看到的是民主黨大佬們一次又一次將本來有機會爭取成為所屬政黨的議席拱手讓予他人,亦直接地分薄了黨的票源。如此這般會扼殺黨內第二梯隊的上位機會,黨的發展更會嚴重受到打擊,這樣簡單的道理,為何有關人等像是視若無睹?抑或別有用心?

 記憶猶新的例子,是二○○○年的補選,民主黨大佬寧願犧牲當日選舉排在名單上第三位的甘乃威,捧出當時仍藉藉無名的余若薇出來。其後余某有加入民主黨嗎?為民主黨拉票嗎?沒有。相反,她因為得了這個立法會議席,站穩陣腳,組成公民黨做其黨魁去也。民主黨與公民黨人士表面上稱盟友,但基於票源相同,內裡爭選票其實爭得頭崩額裂。倘若不是被余若薇和梁家傑甚至湯家驊在港島、九龍東和新界分票,在○四年立法會一役,李柱銘楊森要臨尾哀鳴「選情告急」嗎?九龍東和新界東民主黨會失掉立會議席嗎?

 受到這樣的慘痛教訓,民主黨某些高層不但沒有痛改前非,反而一而再將歷史重演。馬力先生英年早逝,根據法例要進行補選

犧牲第二梯隊

 多年前成為政治犧牲品的甘乃威主動要求爭取出線,初步亦得到黨內支持。然而說時遲那時快,有週刊拍得李柱銘等與陳方安生密會,發生「暗室勸退勸進」事件。終於甘乃威既悲劇又笑話地再做多一次政治犧牲品,而李柱銘亦被指是陳方安生參選的幕後黑手。

 陳方安生當選後,不可一世囂張態度表露無遺,對葉劉淑儀不留情面的嘲諷「跌嚇落地拿番渣沙」。對劉江華基於善意提出掉換座位,有助溝通。但鏡頭所見,陳方安生對傳媒提出類似問題,竟是拋下一句連彎都沒有得轉的「冇意思掉位」。這是什麼胸襟、風度?連一點點包容都拿不出的政客,有助社會和諧,做好長者榜樣?抑或成為下一代的反面教材?製造更多社會爭拗?一切都很有目共睹吧。

 是次港島區補選議席落在陳方安生手上,情況也就跟上次余若薇入局分票大同小異。有人擺明輸打贏要。陳方安生在參選初期,無論傳媒怎樣追問明年是否會繼續出戰,當事人總是耍太極遊花園。到僥倖得逞,即馬上表明下屆要再接再厲。如此一來有數得計。反對派的票源有減無加,但意慾分一杯羹者卻越來越多。以港島區這樣的票數,上屆支持到李柱銘、楊森、余若薇當選已非常勉強,排在余若薇之後的何秀蘭便因得票不足而離場。幾年之後,再加多一個陳方安生來瓜分選票,最現實的問題便馬上浮現眼前了:反對派夠票嗎?在大佬霸權之下,甘乃威、何秀蘭明年欲在港島搶位的機會差不多是等於零,要是參考九龍東上次民主黨名單在分票的環境下,保住了排在名單上第一位的李華明,第二位的便只有陪跑了,餘此類推,李柱銘楊森或楊森李柱銘排位方式的民主黨港島名單,再可以一定擔保兩人一如以往順利當選嗎?

 因果循環,自作自受。民主黨的選票,尤其在港島區?究竟是否由李柱銘「居功至偉」地送走?正是人在做,天在看了。



 
文章編號: 20071207005022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4 ----------

 

英文虎報
P25  |  Opinion  |  By Stephen Brown
2007-12-07

Defining moment for local politics

Hong Kong Island by-election introduced a new breed of experienced candidates and will hasten change

The key event of the past seven days has obviously been the Hong Kong Island by-election campaign, which saw Anson Chan Fang On-sang in a head-to-head face-off with Regina Ip Lau Suk-yee.

For the whole of Hong Kong, this election probably marked a defining mo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olitics. It was the first time previously high-profile government officials had stood for popular election, in marked contrast to the normal format which sees most direct elections contested by generally well-meaning, but largely incompetent, professionals.

At least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will now have one member who has spent an entire career in public policy formation, a person who should be able to question government policy from a truly authoritative stance in the future.

Although this by-election may mark the start of Hong Kong people being offered a choice of more experienced candidates in the future, as the precedent Chan and Ip have set may encourage others to follow them, the electorate is still very far from having credible political parties.

These women represented supposedly different end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with Anson Chan the candidate of a party that wants universal suffr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Regina Ip representing one which favors a more measured pace of reform.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domestic policy matters, I am sure most individuals in Hong Kong have little idea as to how these two opposing parties differ in terms of the policies which affect our day-to-day lives.

If pan-democratic lawmakers have any common ground among their diverse members it is that they seem to lean toward a form of interventionist socialism.

Equally bizarre is the fact that Ip's party seems to specialize in calling out the working class to vote en masse, only for its representatives to support the maintenance of a patriarchal society run by a self-acclaimed elite.

How long the poorest in society can be convinced to vote for a party that supports the wealthiest, merely because it is a patriotic party, whatever that means, remains to be seen.

In the absence of any coherent party political ideology,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next stage of Hong Kong's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ll involv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being elected on a standalone basis, irrespective of their party allegiances.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while the Hong Kong population is ready for universal suff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o harness this has been left far behind.

This is hardly surprising, given the former colonial power neglect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for its own ends just as Beijing is now unsure of its political footing.

However, the Hong Kong by- election will hasten the process of change, as the accept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sult of the ballot box by two worthy candidates was a vindication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Indeed, both candidates seemed to have learned rather a lot during their election campaigns. They had to get out among the same people they claimed to represent when in high-powered, but unelected, civil servant roles.

Both Regina Ip and Anson Chan, who can live very comfortably off their large civil service pensions, which come with full medical benefits and the like, seem to have been genuinely humbled by having to get out and face real people with real problems.

Regina Ip has talked about how rewarding she found campaigning and how she realized the arrogance of government, while Anson Chan seemed to realize that there really are vast swaths of Hong Kong that are doomed to lives that are both materially and emotionally impoverished.

Although Anson Chan was elected, we are sure to see Regina Ip in the Legislative Chamber in the near future. Irrespective of which of these two candidates you personally prefer, in their own way both of them won.

They stood up to be judged by their peers and good luck to them both on that count alone.

However, let us also hope their recent experience of campaigning and previous roles within the the civil service will allow their respective parties to draw up original and coherent domestic policy initiatives in future.

Hong Kong people deserve nothing less. [email protected] Stephen Brown is a director of the

think-tank Civic Exchange

 
文章編號: 20071207448002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5 ----------

 

大公報
A10  |  港聞
2007-12-07

葉太部署明年再戰立會

【本報訊】陳方安生晉身立法會,補選另一主角葉劉淑儀昨日接受電子傳媒訪問時表示,今次選舉獲益良多,對部署明年立法會選舉,相信壓力沒有今次補選那麼大,又希望時間可以令市民更加接受她。

葉劉淑儀分享競選心情時形容,「過程很辛苦,每天工作十五至十六小時,但有很多收穫和經驗,因為以前做官很少機會落區,今次整個港島區由小西灣到石排灣都走遍,多了很多機會接觸基層市民,學到很多東西。選舉後發覺自己都有不少支持者,接收到很多電郵……很開心。」

問及如何部署明年立法會選舉時,葉劉淑儀表示,今次補選「計過數」,若三十一萬人投票,需要十六至十七萬選票才可以獲勝,所以需要政黨幫忙;但明年的比例代表制,每席只佔六分之一選票,票數不需要太高,例如東九龍選區,候選人只需要五至六萬票就可以勝出,所以明年參選的壓力不會那麼大。

至於二十三條的政治包袱,葉劉淑儀說,自己的心理包袱已經放下,亦收到市民的意見表示,當年曾參與遊行,但現在已經接受了她,所以希望透過時間令更多市民接受。

被反對派稱為「假民主」,葉劉淑儀反駁,這些口號在外國很少見,只是自說自話,誰是真、誰是假應該由選民決定,而自己則對民主身體力行,例如在民主國家住過一段時間,又鼓勵匯賢智庫兩位年輕人參選,以及自己都走出直選的第一步,相信市民會明白。



 
文章編號: 20071207002005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6 ----------

 

大公報
A29  |  大公評論(香港)  |  點擊名人  |  By 游雨僧
2007-12-07

陳老太的刻薄與忘形

陳方安生在港島補選中乞求於打「告急牌」當選,但她卻毫無反省意識,盡顯刻薄與忘形之相。葉劉淑儀表示打破反對派得票「六四定律」已算勝出,陳老太刻薄地指這是「跌落地執番堆沙」。

葉劉表示打破「六四定律」已算勝出,是實事求是之言。港島區在2000年也有一次立法會補選,代表反對派的余若薇和民建聯的鍾樹根,得票率大約為六比四。2004年立法會選舉,反對派與建制派的得票率,也大約是六比四。今次補選葉劉雖落選,但能夠取得13萬多票已十分難得。她得票率達43%,較建制派2004年得票率39.63%提高了三個百分點。而陳方安生54%的得票率,比起反對派2004年在港島區59.57%的得票率減少了約五個百分點。葉劉不僅打破「六四定律」,而且得票率與陳老太呈此長彼消之勢,實質上葉劉已經勝出。

「民主派」得票率退縮

如果陳老太不是健忘的話,應該想起,她在選前是如何恐懼重蹈反對派區議會大敗的覆轍,一直大打「告急牌」,在12月2日選舉日更要靠「告急牌」贏得許多同情票,才僥倖反敗為勝,但她的得票率仍然下降。民主黨副主席單仲偕亦承認,雖然陳方安生勝出,但票數及得票率不代表「民主派」大勝,「民主派」的得票率及實際票數都有所退縮。單仲偕有自知之明,陳老太卻得意忘形。

陳老太的刻薄,暴露出她性格中很陰暗的一面。陳老太曾自爆在退休後致電高官,要求撤換葉劉,這不僅是無理的「退休干政」,而且是缺德的背後害人行為,十分陰險惡毒。陳老太最難逃避的是「十成按揭」的問題,有人計算過,她與女兒兩個物業當年只用四十多萬取得業權,今天得益是四千萬以上。陳老太如此陰暗貪鄙,銅臭薰天,卻高呼自己是被抹黑的受害者,這才真正是「跌落地執番堆沙」。

與肥佬黎一唱一和

陳老太聲稱,傳媒在選舉當日出號外,與她無關。這是此地無銀的伎倆。肥佬黎的報紙在補選當天傍晚,在港島區五十個地點派發「號外」,大字標題「左派鐵票排山倒海陳太勢危」。此舉被質疑有違傳媒中立性。肥佬黎卻狡辯說不知情,陳老太也狡辯說與她無關。肥佬黎與陳老太一唱一和,但只能欺騙三歲小孩。陳老太補選當天聲嘶力竭大叫「告急」,肥佬黎隨即推出「告急號外」,是彰彰在目的事實。

陳老太又說她獲勝,可以看到市民希望維護「核心價值」云云。但陳老太希望維護的「核心價值」,卻是她的刻薄忘形、陰險惡毒、以權謀私。



 
文章編號: 20071207002015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7 ----------

 

新報
A09  |  政情
2007-12-07

葉太:明年直選壓力不太大

【新報訊】在立法會港島區補選落敗的葉劉淑儀昨日指出,八個月後再度參選立法會時,壓力不會像今次補選那麼大,因為屆時在比例代表制下自己不用拿太多票,如九龍東,只要有四萬至五萬票已可勝出。葉劉淑儀昨接受港台主持人李鵬飛的訪問。葉太稱今次參選工作很辛苦,每天工作15至16小時,但收穫良多,發現自己有不少支持者。被問到如何部署八個月後的立法會選舉,葉太稱今次補選特別之處是一對一,像以單議席單票制方式計算,即62萬選民中,候選人須取得16至17萬選票才可勝出,所以她要政黨幫忙,如民建聯、自由黨等;但2008年的立法會港島區直選,將選出六名議員,只需取得六分一的票便可以,不需要有太多選票。

已放下23條心理包袱

被問到23條是否仍是她的選舉包袱,葉太稱對個人來說,心理上已拋低了這個包袱,自己也不時收到來自當年遊行市民的電郵,他們已接受了自己。

對於泛民稱她爭取的民主是「假民主」,葉太稱,「邊個真邊個假,應由選民決定,他們只是自說自話」。在選舉過後,也有市民叫她要沉著氣,不要回應別人的攻擊,也不要去衝擊別人,「我希望繼續走這條路。」她稱自己身體力行步出直選第一步,相信市民會明白她是否「假民主」。



 
文章編號: 200712070330208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8 ----------

 

星島日報
A17  |  政治
2007-12-07

葉太:明年再選壓力減輕

在剛過去的港島區立法會補選落敗的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形容,明年立法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與今次補選不同,只要六分一的選票便能當選,相信壓力會比今次補選輕。

葉劉淑儀昨日接受香港電台《議事論事》節目訪問時表示,對廿三條的政治包袱已放低,收到不少市民的電郵,指過去曾經參加遊行反廿三條,但現時已接受她及她的解釋,她希望通過時間令更多市民接受她。對於泛民形容她假民主,葉太說,誰真誰假的說法是自說自話,她認為,誰真誰假,應該由市民去決定。被問及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她表示,辯論是一件好事,但應該用溫和的語言,不應過分偏激。在今次補選的經驗中,她發覺市民喜歡溫和理性的候選人,她相信她取得很多這類選民的選票。



 
文章編號: 20071207003005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9 ----------

 

明報
A04  |  港聞
2007-12-07

葉太:陳太新加入官員要客氣

對於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批評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忽然民生」,剛在港島補選中落敗的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認為,陳太是新加入議會的議員,政府官員無論如何都要客氣一點。

她估計,曾德成當時可能有很強烈的感受,但畢竟陳太前日才第一次出席立法會會議,政府官員應盡量客氣一點。一般來說,立法會有辯論是好,有火花亦不足為奇,但各方面應避免激烈用語。對於曾德成是否需要道歉及收回言論,葉太則不願置評。

葉太昨在接受港台節目《議事論事》訪問時表示,今次港島區補選是「單議席單票制」,而明年是比例代表制,不需要這麼多票就得到議席,如九龍東只需4 至5 萬票左右就能得到一議席,明年壓力沒有那麼大。

她表示,自己支持者不少,但不及陳太多,要取十六七萬票對她來說較為困難,所以當她得知投票率達52%時,已知自己會落敗。

葉太又說,與選民接觸後,發覺很多選民都喜歡用語溫和、不偏激及理性的候選人,相信自己可以得到許多這類選民的票,但當務之急是先做好地區工作。

明年有信心剛在補選中落敗的葉劉淑儀說, 明年選舉是比例代表制,只要得到4 至5萬選票就可以得到議席, 壓力沒有今次補選那麼大。

(林振東攝)

 
文章編號: 200712070040005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0 ----------

 

文匯報
A15  |  香港新聞
2007-12-07

葉劉稱走理性溫和路線

 【本報訊】面對現時社會政治氣氛「兩極化」,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認為多辯論是一件好事,但應該採取和諧態度,不要透過過激的手段。她指出,市民希望看到議員多做事,而不是單純與政府搞對抗。她又總結參選經驗,強調日後會走「理性、溫和」路線。

保持理性不攻擊他人

 葉劉淑儀接受香港電台節目訪問,她表示選舉過後收到很多市民的電郵,鼓勵她即使輸掉立法會補選也應該「沉住氣」,不要去衝擊他人,保持理性與溫和。葉太指出,希望日後可繼續走這條「理性、溫和路線」。

 葉太又稱,由於補選以單議席單票制方式角逐,若要贏得議席至少需要16、17萬票。她承認以現時的能力較難成功。不過於明年立法會選舉,因採取比例代表制,只須取得4萬多票便有機會當選,這對她來說壓力較小。她又說,自己及匯賢智庫成員均親身參與區議會和立法會補選,相信市民會明白「真民主、假民主」的分別,絕非單空喊口號。

民主絕非空喊口號

 對於早前提及23條立法是自己的政治包袱,葉劉淑儀指出,心理上已把這包袱放下,部分曾經參與「7.1」遊行的市民亦已接受自己的解釋。她希望再過一段時間,能夠獲得較多市民的接受。



 
文章編號: 20071207005019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1 ----------

 

am730
M30  |  投資
2007-12-07

股民發功險勝

港股竟然可以連升7日,無他,美股本來有次按條尾拖住,但美國財神保爾森要救市,幾間大銀行又準備搞基金泵水,加上有調查顯示11月美國私人市場就業人數增加近19萬人,遠高於市場預期,所以有好消息支持,美股週三當要再度發力彈1.78%,可見市場態度轉變之快。英國落實減息,英鎊兌美元即挫,屬意料之內,但可見這個大不列顛帝國也開始反映次按的影響(雖然Northern Rock已出事),現任首相白高敦接了這個燙手山芋,認真濕滯,前首相貝理雅則東來搵水,真是天與地之分。

話雖英美息差收窄,美元匯價即彈,但美國聯儲局何嘗不是在稍後時間也要減息嗎?而且這個崇尚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甚至要政府出手,拯救供樓人士等,次按問題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幸好當年特區政府除擊退大鱷而入市掃港股,未有在樓市下跌時救有屋人士,否則又多一條干擾市場經濟的死罪。

英國人除了為香港建立亞洲地區的資本主義堡壘外,還留給一個投票文化,不管是政治還是股市,也讓大眾明白每人一票的好處,且看近期立法會選舉便知,而昨日中國天化工集團(362)的股東就更厲害。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投票率有52.06%,以補選來說,投票率已算不俗,因為一般補選逾30%已見熱鬧了。至於主板公司中國天化工集團昨舉行股東週年大會,可投票股份數目逾36.35億股,但出席投票的股份數目竟高達逾30.5億股,代表投票率達83.9%之高!差不多全(股)民投票,莫非立法會選舉效應影響那麼大,股民們已懂得選票的威力?

話雖一般上市公司的股東會投票都屬例行公事,議案多獲過關。估不到的是,其中「授予董事一般授權以配發、發行及處理不多於現有已發行股本面值總額20%之股份」及「擴大授予董事發行股份之一般授權,加入購回股份之數目」兩個決議案,贊成股份有逾15.206億股,但反對股份則有逾15.294億股,即49.86%贊成,50.14%反對,令議案被否決,而反對票僅多約874.4萬股,以百分比計,更只高出0.28個百分點,可見贏得夠驚險。

這兩個議案不獲通過的影響,首先就是董事會不能隨便在短時間發行已發行股本20%的新股,集資能力受管制,倘需發行新股,必須先得股東批准方可。

至於該集團董事不准購回股份,反映管理高層無法動用公司的資金,往市場買回公司的股份註銷,將發行股份數目減少。須知股份數目若減少,即使大股東所持股份數目不變,因股本縮小,股權就可相應擴大了。或許該集團管理層也要像議員一樣,在選區做多點紮根工作般,加強與股東溝通了。



 
文章編號: 200712078920069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2 ----------

 

明報
A34  |  觀點  |  By 張文光
2007-12-07

忽然幹部的無明心火

陳方安生議會座席未暖,便受到建制力量的孤立與圍剿:曾蔭權的劃清界線,王國興的指桑罵槐,馬時亨的含沙射影,不及曾德成挑釁性的人身攻擊, 反映建制派對陳方安生的當選,抱著深深的輕蔑和恨意,他們大抵沒有想過,為什麼陳方安生能在民主派的低潮, 扭轉政治的冷漠與危機,突破建制鐵票的圍堵,在逆境的大氣候脫穎而出?

即使經濟已經復甦, 股市如癡如醉,香港仍有著維護公義的人心,對民主普選有著不懈的追求。23 條專權政治的陰影, 衝擊著香港的核心價值,區議會一黨獨大的狂潮,讓港人懷著警惕和戒懼。陳方安生的競選勝利,既有著個人的良心和魅力,也有著港人制衡權力的心志。

陳方安生捨棄退休的安逸,走向民主的八方風雨,感受政治世態的人情冷暖,忍受選舉的抹黑和侮辱,終於喚起冷漠的政治人心,並轉化為社會的道德力量。選舉期間,市民對她的熱烈與真誠, 反映出民主的人心不死,用選票顯示人民的意志。

像所有走出建制的人,陳方安生也背負著歷史的包袱,要承擔兩朝政府的失誤與責難,但誰人沒有過去的傷痕?誰人沒有錯失後的覺醒?即使曾德成回望過去,對60 年代左派暴動的災難,大抵也懷著歷史的包袱和深深的悔疚吧?即使曾蔭權的內閣官員,人大政協的忽然愛國,也是從殖民地歷史走來,也有著不願追懷的過去。如今,回歸已經10 年,政權和權力已經轉移,豈能以土共的作風,清算前朝的是非恩怨?

建國50 多年的歷史,有著改朝換代的深刻教訓, 當權者應學習寬容厚道,像海納百川般虛懷若谷,而不是懷著報仇雪恨的快意,逞強於冷嘲熱罵的威風, 像曾德成的忽然幹部一樣。

忽然幹部病在權力囂張,對歷史怨氣念念不忘,對前朝人物失去風度和氣量,即使對陳方安生禮貌的就職辯論,也激起隱藏已久的無明心火,讓人質疑這樣狹隘的政治思維,不過是一闊臉就變的勢利心胸,怎能承擔改朝換代的歷史重任?

曾德成享受權力的尊榮時,忘了他忽然幹部的背後,沒有市民任何一票的授權,他憑什麼肆意指罵嘲笑,陳方安生代表的17 萬選民和香港價值?選舉讓人謙虛,權力令人腐化,議會中陳方安生和曾德成的對比,更讓人珍惜民主選舉的可貴。

如果曾德成還有著起碼的清醒,便不應在建制的掌聲中迷失,他們借助曾德成的失言和攻擊,發洩自己對陳方安生的抑鬱和怨氣。曾德成應該收回發言並道歉,他侮辱的不是一個陳方安生,而是無數看在眼裏的港人,儘管他們的權力仍然有限,儘管他們不能罷免問責官員,但總有著人民的是非和尊嚴,不可蔑視,只能謙卑。

 
文章編號: 20071207004023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3 ----------

 

文匯報
A20  |  文匯論壇  |  By 馬建波
2007-12-07

港島區立會補選的啟示

 香港立法會港島區議員補選終於塵埃落定。本次選舉雖有八人參與角逐,但兩位前政府高官陳方安生(陳太)和葉劉淑儀(葉太)的最終對決成為全港關注的焦點。在投票率約52.06%的框架內,陳太以領先3萬多票的微差最終勝出,真可謂勝之猶驚。而葉太則以取得137,550票的高分落敗,也可謂雖敗猶榮。然而,此次選戰,我們不能只局限於成敗論英雄的表象,而應看到它的深刻意義,更在於關乎香港立法會未來運作生態與重心的調整。因此,我們應關注選戰過程與落幕之後所給予的啟示。

 首先,香港立法會是當年港英政府設定的一個獨特的政制架構,97回歸之後,雖然否決了「直通車」安排,議員均由本港各界別選舉產生。但「立法會」對政府的施政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施政改革和經濟動議都必須經過立法會通過方能施行,政府推行的高官問責制也是在立法會監督下落實。因此,當選議員的價值取向和政制理念將會對立法會的未來生態和運作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本次陳太勝出,以其前政府政務司長的高官背景,較熟悉政府的施政模式與運作結構。但其以「泛民」共主形象自居,主打民主與普選牌參選,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與警惕。記得陳太在拉票時曾有言「選自己,就是體現香港良心,還給香港希望」。筆者不禁要問,難道不選妳,香港人就沒有良心?香港現在和未來就沒有希望?如此以救世主自居,豈不是漠視中央政府對香港多年的鼎力支持,漠視港府的艱苦努力和港人的拚搏精神?因此,今後陳太將如何演繹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實在令人懷疑。

 第三,就在陳太當選謝票時,其又再次聲言「將在任內力推香港的民主自由和2012年雙普選」。亦不禁令人聯想,陳太是否有「挾民主以令政府」而達己私之目的和工作本末倒置之嫌。筆者年初曾撰文闡述,「民生與民主雖是港人最強烈的訴求,然而,這兩項基本的訴求都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礎,那就是『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而現時阻礙香港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是『政改與普選』的問題,而是香港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的問題。因此,香港經濟盡快成功轉型才應是港人最大、最重要的訴求,港人應多一些歷史發展的深謀遠慮。政制要發展,經濟需先行」。香港回歸以來的變化有目共睹,應當說,香港現在的民主與自由比港英時期已有很大的進步,香港當前的主要問題,仍是產業升級、經濟成功轉型與持續發展的問題,而非政制問題。因此,政改與普選須順應經濟形勢的發展漸進而行,卻不可本末倒置,揠苗助長。

 香港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打造現代國際經濟之都和國際金融之都,而非「政治之都」。陳太雖然當選,卻莫被勝利衝昏頭腦。今後,不要只會空唱「民主自由與普選」的高調,而忽略促進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現實。否則,既無助政制的改革發展;且只會給政府施政添亂,最終誤港、誤民。因此,入局者當識時務、順形勢,慎言、慎行、慎瀆,方為香港之幸、國家之幸。



 
文章編號: 20071207005022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4 ----------

 

大公報
A35  |  通識新世代  |  社經「數」描  |  By 職訓局外務處呂康
2007-12-07

鐵票用罄須靠開源

港島區補選結果,一如所料由陳方安生勝出。有說兩太之爭,背後皆有鐵票發功,選票鐵不鐵似無根據,卻有根源,根源在於兩大陣營種下的地區關係網絡。至於游離票則在於選民對於兩太的認知度、較深刻的往昔言論、個人形象和選舉表現以及選民之間的朋輩式相互響應而啟發的投票動力。

陳太得票175,874,佔54.84%;葉劉淑儀得票137,550,佔42.89%,這個百分比只是以整體有效票來計;倘以全部合資格選民61.6萬人來計,陳太的支持度只為28.5%,葉劉的支持度為22.3%,加起來剛超過50%,其餘不投兩太而投其他候選人約有2%,不投票當棄權的47%中有多少會投陳太抑或葉劉,將是日後兩大陣營要解決的問題。葉劉整體跟陳太的差距實際只為6個百分點,只要努力開拓3幾萬張棄權票,相信葉劉已經勝出。

明年立法會選舉港島區共有6個議席,假設六成人出來投票,約為37萬人,獲選者要6萬票才穩入立法會,陳太陣營今次有17.5萬,一條名單出選,可送3人入立法會;葉劉陣營同樣策略可送2人入立法會,還有1人何去何從,就要看如何開拓票源。雙方的所謂鐵票已經用罄,還看明年如何開拓。

職訓局外務處呂康



 
文章編號: 200712070020187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5 ----------

 

蘋果日報
A08  |  專欄專論  |  社評  |  By 李怡
2007-12-07

蘋論:一個把沙發當廁所的惡漢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前天在立法會發作左毒,對新議員陳方安生進行人身攻擊,他不是回應陳太的發言,而是翻陳太昔日當高官的舊賬,用詞刻薄,有意對陳太羞辱與威嚇。曾德成看著講稿發言,顯然是有備而來。加上翌日中方喉舌報發表社論指曾德成的講話是「直截了當,一針見血,講出了大實話」,因此我們可初步判斷為這是中共、建制派的代表性發言。

這番不講理由只作人身攻擊的發言,說明甚麼問題呢?筆者想到的是八十年代電視劇《秦始皇》的主題曲:「大地在我腳下,國計掌於手中,那個再敢多說話……」。中共經過對香港的經濟「施惠」,行政上撤換了不得人心的董建華,委任反英抗暴「英雄」曾德成為高官作試金石,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將大量左派委為副局長及局長助理,再經嚴密部署而在區議會選舉中獲得大勝,左派顯然已認定「大地在我腳下」也。立會補選一役,推出葉劉,不僅要攻破與泛民的「四六定律」,更滿懷信心可以為23條翻案。孰料陰溝裏翻船,不但輸了選舉,而且更挫了銳氣。藉著陳太第一天踏上議會廳,於是一個暴動出身的局長遂大發晦氣,看看「那個再敢多說話」!

「大地在我腳下」的得意忘形,使左派和曾德成忘了基本法。秉承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第六十四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遵守法律,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負責:執行立法會通過並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答覆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徵稅和公共開支須經立法會批准」。

行政機關對立法會負責,是基本法所定的行政與立法的基本關係。基本法沒有規定立法會議員要對政府官員負責。由於立法會議員「由選舉產生」,因此他們要對選民負責。在基本法中,政府官員絕沒有向立法會議員質詢的權利。中方喉舌報說,議員和官員「不管那一方錯了,對方都有責任作出指正。」這與基本法不符。只有官員錯了,議員可以指正;議員說錯了,不論說得怎麼荒唐,都有免被追究的議事自由,這是基本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一個議員曾做過甚麼工作,更是由不得政府官員去評斷質詢。

曾德成要翻陳太在殖民地時期的舊賬,馬時亨也說要追究當年評估迪士尼經濟效益出錯的「所有官員的責任」。如果真要互翻舊賬的話,那麼曾德成在67年暴動時散發傳單所引起的社會恐懼,對民生的直接損害,又怎麼經得起舊事重提呢?究竟當年誰做了有益民生的工作,誰威脅了人民的生計,曾德成想要大家議議嗎?

人人都有過去。筆者不想追究曾德成的過去。因為在議事廳裏,只應重視現在的角色。比如一個食客曾經當過廚師,他今天是一名食客,他可以挑剔廚師做的菜好或不好,但如果廚師走出來說,你說我做得不好,你當年當廚師時就做得好嗎?你說不好,你來做做看。這樣說就成笑話了。在立法會的議事廳,議員與官員,是不同的角色。用不大恰當的比喻,議員是食客,官員是廚師,基本法規定的議員對官員的監督,就好比食客對廚師的挑剔。要開好立法會會議,議員與官員必須守住本份。

然而左派惡漢一朝得勢,就擺出中國政治文化中官老爺的嘴臉,不但不接受立法會議員的監督節制,更要高踞在他應對之負責的議員頭上,指手劃腳,惡形惡狀。

許多人都把廁所當沙發,在廁所讀報看書,甚至嘆茶喝咖啡。但前天香港卻出現了怪現象,就是有人把沙發當廁所,在議事廳的席位上大放污穢,臭不可聞,更顛覆了議事規則,顛覆了基本法。如此骯髒囂張的人,若繼續留在政府高層,實是政府的恥辱。

週一至週六刊出

 
文章編號: 200712070060015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6 ----------

 

文匯報
A20  |  文匯論壇  |  By 楊正剛
2007-12-07

陳方安生不應把民生政治化

 陳方安生首次以立法會議員身份出席立法會,並就社會企業動議發言。她繼續貫徹自參選補選以來民主至上的本色,表示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回應,政府已經致力推動民主、發展經濟、促進民生,並指出陳方安生在港英統治時期就曾主理過民生及經濟工作,對陳方安生的忽然民主、忽然民生表示質疑。其實立法會內官員與議員之間言語的你來我往相當平常,昔日被塑造為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政府要員、「香港良心」,今天成為民選議員,當然心態也應有所轉變,冷靜地對待批評,把不同意見上綱上線成人身攻擊反倒有違民主原則,只怕是別人的批評一針見血、擊中要害。

 眾所周知,立法會是行政和立法意見互動的地方,官員和議員之間唇槍舌劍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特別是在前些年香港社會瀰漫泛政治化的時候,議員對官員的窮追猛打,甚至到了不問對錯的地步。官員在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時噤若寒蟬,即使有理亦不敢堅持己見,施政嚴重受阻。經過幾年的強政勵治,社會氣氛漸趨和諧,政府的威信逐步樹立,行政立法之間的關係亦有所緩和,只許議員放火、不准官員點燈的「一邊倒」現象也開始轉變,官員對於議員同樣可以採取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陳方安生作為議員固然有權對政府的施政提出質詢,但當其觀點存在謬誤、有誤導市民之時,官員當然也可以直斥其非。

 陳方安生甫任立法會議員,就迫不及待地發揮獨沽民主的本色,把任何問題政治化,就連民生建設也硬民主扯上關係。但是,她的「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的說法,不但邏輯混亂、推論荒謬,更暴露了她內心深處對港英統治的眷戀、對香港回歸國家的抗拒。在港英管治時期,沒見過她有為港人爭取民主而向港英當局據理力爭,反而因為對港英的指示言聽計從得以平步青雲,由社會福利署長、經濟司,直至成為首位華人布政司。回歸之後,西方傳媒又處心積慮地把她塑造為「香港良心」,披上令人迷惑的光環。因此,她對港英的裁培當然感恩戴德,認為唯有港英統治下香港才有民主,全盤照搬西方的政制香港才有民生。

 相反,陳方安生對於回歸以來,香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循序漸進推動民主發展,立法會直選議席不斷增加,市民參與各種選舉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不斷擴大,市民對各個範疇建設可發表的聲音越來越大視若無睹,完全無視回歸十年來香港在改善民生、服務市民的成績,也等於把16萬公務員的努力工作一筆抹殺。總而言之,陳方安生的腦海已經形成根深柢固的觀念,就是英國的統治下,縱然作順民,也什麼都是好的;回歸國家,即使國家賦予香港高度自主權,實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也是一無是處,不要說民主,就是連民生也沒有。

 陳方安生以忽然民主、忽然民生迷惑市民、攻擊政府,作為問責官員當然有必要揭穿其出於私心和謀求政治利益,而且曾德成的回應也是有根有據、恰如其分,讓市民再次看清陳方安生在回歸前後迥然不同的表現。也正為曾德成的回應說到了陳方安生的痛處,粉碎其虛偽的光環,所以她才氣急敗壞,把曾德成的實話當作人身攻擊。



 
文章編號: 20071207005022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7 ----------

 

信報財經新聞
P18  |  時事評論  |  大班人語  |  By 鄭經翰
2007-12-07

官而優則政沒有優勢

  立法會補選過後,絢爛歸於平淡。選舉結果一如我事前所料,陳方安生可以穩勝,得票率比葉劉淑儀高出百分之十二,絕非僥倖。原因很簡單,雖然今次兩太之爭並未能如泛民主派最初的選舉策略,設計成為支持民主和反對民主的意識形態之爭,但因著兩太的不同性格、形象和歷史背景,以及背後兩大陣營的對壘,最終也變成價值之戰。選舉結果充分證明,葉劉淑儀當年推銷二十三條立法的霸道囂張形象深入民心,並不是一聲道歉或改變髮型便可輕易扭轉。不過,葉劉淑儀也有得著,她接受民主洗禮,全情投入參選,改變了自己之餘,也令不少人刮目相看,只要她保持謙虛,痛改前非,明年捲土重來,相信可以穩取一席。

  葉劉淑儀不肯承認失敗,認為自己已打破所謂泛民主派對建制派之六四黃金比率,說明她不僅心中不服氣,更無法認清客觀事實。須知道,所謂六四黃金比率只是歷史的偶然,不是常規,二○○四年不是政府政績太差,沒有七一效應,選民根本就不會一面倒支持反對派。今天經濟全面復甦,政府民望高企,倘若建制派推出一個形象正面足以取悅選民的候選人如「師奶殺手」高永文醫生,以建制派龐大有力的競選機器,陳方安生不一定可以輕易取勝,戰果改變也不足為奇。葉劉淑儀推賴時間不夠、傳媒偏幫,都是沒有說服力的藉口,她之所謂陳太應該取得七比三才算贏,也只是太長他人志氣,過分抬舉泛民主派而已。

高官入局毌須特殊看待

  就今次選舉結果,輿論與學者已經議論紛紛,但來來去去,大多環繞在選舉結果對本港政治生態環境和未來政局發展大造文章,了無新意。我不想陳腔濫調,反而會就幾個小節,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談萬眾期待的競選論壇,那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次,水平遠不如過去歷屆的立法會競選論壇。無論主持人、論壇設計到內容,都遠離水準,令人不忍卒睹,其中又以參選的候選人表現最差,竟然連法定時間也可以用剩,難道除了互相質詢嘈吵一片外,他們就沒有話向選民說嗎?

  倘若以今次論壇的表現來看香港的民主發展前途,結果肯定令人失望,因為人才如斯不濟,就算實行全面普選,又有何用?兩個所謂高質素份屬前任高官候選人表現之差劣,令人大跌眼鏡,間接拱托出本屬平庸之輩的蔣志偉和凌蔚雲表現突出,教人眼前一亮。事實說明,做官與做政客完全是兩回事,做官做得好不等於懂得搞政治,把香港政治和民主前途全數押在前任高官身上,不是有點一廂情願嗎?

  傳媒以至政黨中人對高官的迷執,也滋生了一些所謂高官入局將會令問責高官頭痛的奇談怪論。先不說高官當選後身份已改變是個常識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和需要特殊看待,一個立法會議員以至立法會在政治上可以發揮多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不必贅言。所謂高官更熟識政府運作,根本就是廢話,試問誰不熟悉政府運作?熟悉政府運作又怎樣?難道就可以改變現在行政主導的政治格局嗎?

  具體而論,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當選的話,上述問題固然不疾而終,因為作為建制派一分子,她根本是自己人,不會與政府抬槓。即使如今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入局,一眾問責高官大多是昔日下屬,頂多也只是在人情上有點不慣,亦正好考驗他們的應變和應對能力,但絕對不會改變兩者關係。證諸陳方安生週三第一次參加立法會的表現,口才不見突出,沒有議政應有的雄辯滔滔,反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照樣對答如流,揮灑自如,面對質詢責任時,還不點名地將球踢向陳方安生身上。這便足以證明,一個前任高官當選,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並非正統公務員出身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針對陳太的發言反唇相稽,用詞絕不客氣,甚至有人身攻擊之嫌,更說明前任高官根本不代表什麼,地位與一般立法會議員沒有兩樣。

  傳媒對昨天的議會衝突大造文章,其實沒有必要,因為曾德成批評陳太昔日做官不知民間疾苦並沒有說錯,陳太也不是省油的燈,即時把握機會反擊爭取曝光,以至泛民主派亦樂得「坐享其成」,亦是議會政治常見的現象。也許現任高官應該向陳太學習,多些落區瞭解民情,才不致遭人批評。總之,前任高官出任立法會議員不單沒有優勢,反而揹上包袱,而陳太既然走上民主不歸路,就只能充當過河卒子,勇往直前。

  至於傳媒有人怪責行政長官曾蔭權何以沒有致電祝賀陳太,部分政黨人士甚至擔心此舉可能有損特首形象,則更令人發笑。立法會議員何須妄自菲薄?泛民主派當年當選,特首董建華除了一視同仁以公文致賀外,又何曾親自電賀有關議員呢?陳方安生也是常人,又何須特別看待?曾幾何時,議員又會那麼緊張關注特首的形象,難道大家都急不及待要做「煲呔針」嗎?

明星藝人助陣無助選情

  今次的選舉結果,也打破了一個神話,就是受大眾歡迎的明星可以搞政治。恰恰相反,證諸過去經驗,用明星藝人助選不單無助選情,反而是一種負累。因為不若荷裡活紅星如羅拔烈福、李察基爾,香港的明星從來都不關心政治和社會事務,只予人政治白癡的印象。過去李鵬飛和董建華找明星押陣,效果也是適得其反,今天葉劉淑儀找來大契、李克勤、蘇絲黃拉票,效果自是不問可知,徒添笑話而已。

  無論如何,陳方安生當選已是不爭事實,喜歡與否也好,都不會改變。如果我們都支持民主的話,應該衷心讚賞兩位前任高官願意接受民主洗禮的決心和勇氣,尤其是陳太,以她昔日的地位和身份,如果不是對民主理想有所執著,實在犯不著紓尊降貴,甚至不惜備受屈辱和犧牲家人利益去參選。她願意接受民主的洗禮,變得謙卑,無論對她個人及香港的民主政治發展,怎說都是一件好事,值得大家衷心讚賞和支持。



 
文章編號: 20071207391013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8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港島中西南
006  |  社區新聞  |  By 麥耀邦
2007-12-07

陳方安生保住中產票當選

  港島立會補選由泛民主派擁護的陳方安生擊敗得到建制勢力支持的葉劉淑儀,兩人的得票比率為54.6%及42.7%。從個別票站得票顯示,陳方安生在中產聚居地的得票遠超葉劉淑儀。有學者指,得票顯示建制陣營仍未得到中產階層的普遍認同。

  在中產聚居的票站,兩人的得票比例遠超全港島的得票率,如中西區半山羅便臣道的高主教書院票站,陳方安生得2,400票,葉劉淑儀得1,402票,比例是63.1%對36.9%,同一街道上英華女學校的比例亦相若,銅鑼灣摩頓台的港灣婦女會票站,兩人的得票為1408對968,比例是59.3%對40.7%,太古城東區的三個票站,兩人得票分別為1,596、2,537及2,223對1,104、1,488及1,551票,陳方安生都取得約六成的優勢。

北角略勝置富大敗

  相反,在港島區97個投票站中,葉劉淑儀在13個票站中的得票反勝陳方安生,大多集中於基層或公屋的區域,而該區剛當選的區議員大部分為民建聯或親中陣營中人,如石塘咀、西營盤、興華村及石排灣等。

  連一直被視為民建聯票倉的北角錦屏街一帶,葉劉淑儀的得票2,907只比陳方安生的2,771票略多,而由葉劉淑儀任主席的匯賢智庫一早落區設立辦事處的置富花園,葉劉淑儀的得票只有1,761,被陳方安生的3,188票大幅拋離,顯示葉劉淑儀尚未能於其「根據地」紮根。

影響下屆立會部署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表示,葉劉淑儀得到包括民建聯在內的親中營陣全力支持,但只能在基層及公屋的地區佔優,中產的地區大幅落後,顯示民建聯仍未得到包括專業人士及擁有高學歷,較為傾向支持民主的中產階層普遍支持,而且中產人士仍對當年23條立法歷歷在目。他相信,民建聯日後會加強對中產階級的地區中作。

  他稱,按照是次得票結果顯示,明年立法會選舉泛民及親中陣營各可取得三席,可平分天下。據瞭解,民主派中欲出戰的有民主黨楊森、公民黨余若薇及陳淑莊,加上剛當選的陳方安生及社民連的勞永樂,親中陣營則包括民建聯蔣麗雲及蔡素玉、自由黨劉健儀及剛落選的葉劉淑儀,李彭廣稱即使各自分拆名單仍不能保證任何陣營能取得四席,故相信仍需要協調。

 
文章編號: 20071207915000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9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港島東
006  |  社區新聞  |  By 麥耀邦
2007-12-07

陳方安生保住中產票當選

  港島立會補選由泛民主派擁護的陳方安生擊敗得到建制勢力支持的葉劉淑儀,兩人的得票比率為54.6%及42.7%。從個別票站得票顯示,中產聚居地陳方安生的得票遠超葉劉淑儀。有學者指,得票顯示建制陣營仍未得到中產階層的普遍認同。

  在中產聚居的票站,兩人的得票比例遠超全港島的得票率,如中西區半山羅便臣道的高主教書院票站,陳方安生得票2,400,葉劉淑儀得票1,402,比例是63.1%對36.9%,同一街道上英華女學校的比例亦相若,銅鑼灣摩頓台的港灣婦女會票站,兩人的得票為1408對968,比例是59.3%對40.7%,東區太古城區的三個票站,陳方安生都取得約六成的優勢,兩人得票分別為1,596、2,537及2,223對1,104、1,488及1,551票。

北角略勝置富大敗

  相反,在港島區97個投票站中,葉劉淑儀在13個票站中的得票反勝陳方安生,但大多集中於基層或公屋的區域,且該區剛當選的區議員大部分為民建聯或親中陣營中人,如石塘咀、西營盤、小西灣村、鰂魚湧、北角和富、筲箕灣耀東村、興華村及石排灣等。

  連一直被視為民建聯票倉的北角錦屏街一帶,葉劉淑儀得票2,907,只比陳方安生的2,771票略多,而由葉劉淑儀任主席的匯賢智庫一早落區設立辦事處的置富花園,葉劉淑儀的得票只有1,761,被陳方安生的3,188票大幅拋離,顯示葉劉淑儀尚未能於其「根據地」紮根。

影響下屆立會部署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表示,葉劉淑儀得到包括民建聯在內的親中營陣全力支持,但只能在基層及公屋的地區佔優,中產的地區大幅落後,顯示民建聯仍未得到包括專業人士及擁有高學歷,較為傾向支持民主的中產階層普遍支持,及中產人士仍對當年23條立法歷歷在目。他相信,民建聯日後會加強對中產階層的地區工作。

  他稱,按照是次得票結果顯示,明年立法會選舉泛民及親中陣營可各取得三席,平分天下。據瞭解,民主派中欲出戰的有民主黨楊森、公民黨余若薇及陳淑莊、剛當選的陳方安生,以及社民連的勞永樂,親中陣營則包括民建聯蔣麗雲及蔡素玉、自由黨劉健儀及剛落選的葉劉淑儀,李彭廣稱即使各自分拆名單仍不能保證任何陣營能取得四席,故相信仍需要協調。

 
文章編號: 20071207916000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0 ----------

 

明報
A11  |  港聞
2007-12-07

傳重推05 政改方案 泛民批評罔顧民意

【明報專訊】近日有報章報道,政府日後推出的新政改方案,有意沿用05 年遭立法會否決的政改方案,將全部包括經委任的區議員納入選舉委員會。有議員批評重推方案是「罔顧民意」,政府若重推方案,預料會激起強烈反對聲音。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言人說,不會評論揣測性報道,政制報告書將在稍後發表,並如實向中央反映港人意見。

前政務司長、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昨日表示,不想揣測有關報道,並期待看行政長官就政改問題提交中央的報告,又表示根據基本法》,普選會「循序漸進」,市民希望下一步就邁向雙普選。

民主黨楊森稱,港大民調多次顯示,逾六成市民支持2012 雙普選,打.2012 年雙普選旗幟參與立會港島區補選的陳太亦以高票當選,若政府仍恢復舊方案,市民會失望。他指就算中央有這意思,政府應盡量說服、據理力爭,政府「應學習民主之道」。

民主黨張文光說,覺得政府正在挑戰民主,05 年的方案不單將委任區議員納入選委會,又沒有訂出普選時間表,若重新推出,相信社會將強烈反對,冀政府不要重蹈覆轍。



 
文章編號: 20071207004028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1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